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傣族舞独舞视频大全 傣族舞的历史

火烧 2023-04-15 06:04:11 1061
傣族舞的历史 1.孔雀舞的历史有孔雀舞傣族的历史悠久,从公元1世纪,汉武帝开发西南后就与内地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一直保持往来。东汉时,傣族首领多次派遣使者率表演乐舞、魔术、杂技者到洛阳献艺。由此可见,傣

傣族舞的历史  

1.孔雀舞的历史有

孔雀舞傣族的历史悠久,从公元1世纪,汉武帝开发西南后就与内地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一直保持往来。

东汉时,傣族首领多次派遣使者率表演乐舞、魔术、杂技者到洛阳献艺。由此可见,傣族的乐舞文化早在两千年前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 不但许多的人们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

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 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有着很长历史,并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

孔雀舞是傣族人们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在傣族聚居的坝区,几乎月月有"摆"(节日),年年有歌舞。 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

孔雀舞,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 这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 ,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

إ 傣族的许多村寨都有长于跳孔雀舞的人,由于代代相传及民间艺人的精心创造,形成了各具特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孔雀舞的内容,多为表现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

拖翅、展翅、抖翅、点水。蹬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

孔雀舞有丰富多样的手形动作和跳、转等技巧,四肢和躯干的各个关节要重拍向下屈伸,全身均匀颤动,形成优美的“三道弯”舞姿。架子孔雀舞的舞蹈语汇尤为丰富,有“飞跑下山”、“林中窥看”、“漫步森林”、“抖翅”、“点水”等惟妙惟肖模拟孔雀神态的动作。

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只在重要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体舞“嘎光”中。

孔雀舞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意义,其代表性使它成为傣族最有文化认同感的舞蹈。 感情内在含蓄,舞蹈语汇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

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的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舞姿造型,手形和手的动作也较多,同一个舞姿和步法,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动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孔雀舞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 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关系,傣族地区孔雀较多。

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的感情。

傣族群众常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歌颂美好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孔雀舞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1957年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女子集体舞蹈《孔雀舞》获金质奖章,民间舞蹈《双人孔雀舞》获银质奖章。舞蹈家杨丽萍表演的孔雀舞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唯她能用那种美得令人窒息的肢体语言表达天籁与人籁,从而启发了我们对艺术无限可能性的理解和宽容。她的舞蹈因为纯粹而永不过时,因为独创而弥足珍贵,借助电视转播而曲高和不寡。

她蔑视艺术教条与既定法则的勇气与其天分有关,但对艺术的颠覆和原创精神使她成为后继者的精神盟友和艺术标杆。

2.孔雀舞的历史传说是什么

孔雀舞孔雀舞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悠久的历史。

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人民中间就已经流传着许多有关孔雀舞的优美传说,召树屯与楠木诺娜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民间在“赶摆”、过节以及各种喜庆日子里表演的孔雀舞,都是根据各种传说编成的。

其中有一个传说是这样讲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贫穷的傣族小伙子为了谋生,他每天都到江边的一棵空心树下钓鱼,并且每次都能钓到很多。 可是,有一天他从早钓到晚,连个鱼影子地看不到。

他感到万分奇怪。正在这时候,突然一阵轻风刮来,吹到他身后那棵空心树内。

发出了“嗡嗡”声响。这时,江边的果树上熟透了果了,也随风叮叮咚咚落入江中,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就在这一瞬间,他见江中映示出山坡上孔雀窈窕的倒影。 见此情影,小伙子惊喜地回头观看,只见一对绿孔雀展开了美丽的翎羽,正随着动听的声响翩翩起舞。

当时,小伙子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高声说道:“啊!我今天到了神仙住的地方了!”于是,小伙子丢下钓竿,惊喜地跑回村寨,活灵活现地给乡亲们讲述所见到的一切。 乡亲们听后了十分惊奇,都盼望自己也能亲眼看到那动人的情景。

后来,小伙子带着众多乡亲来到江边,把那棵空心树砍倒,锯娄做成长鼓,蒙上一层黄牛皮,用手一敲打,顿时发出了“嘣-嘣叭-嘣”的悠扬声响,然后,小伙子又找来铜盆、铜锅盖,让其他青年随着敲的节奏声义织敲打。 接着,小伙子在快乐的鼓乐声中,摹仿孔雀的一举一动,跳起惟妙惟肖的孔雀舞。

当时,观看的群众都看得入迷,百看不厌。从那以后,乡亲们一致推选小伙子到"赶摆"的群众集会上跳孔雀舞。

在“赶摆”的日子里,小伙子为傣家人首次表演人孔雀舞,艺术地再现了孔雀形象,博得傣家的赞赏。 从此,这种在象脚鼓和锣伴奏一的孔雀舞,就在傣族人民中间流传开了。

孔雀舞关于孔雀舞的传说民间还有很多版本。比如有一个传说是这样讲的:据说,在很古老的时候,孔雀的羽毛并非像现在这样五光十色,也没有那美丽的“圆眼”羽翎。

只因它驯良、温顺而被人喜爱。 一次,在当地举行小乘教“摆帕拉”宗教节日庆典时,听说佛祖为此下凡此地。

为能得到佛光的普照,虔诚的信徒们纷纷赶到寺院,把佛祖围得水泄不通。 有一只栖息在遥远天柱山上的雄孔雀得知佛祖下凡的音信后,急忙赶往寺庙可惜已经过迟无法靠近佛祖,而在人群外急得团团打转。

孔雀的虔诚之心被佛祖察觉后,便向孔雀投去一束佛光。不巧这束神力无比的佛光,只落在了来回奔跑孔雀的尾部,使雄孔雀尾部的根根羽翎霎时缀上了镶有金圈的“圆眼”纹图案,成为现在人们所见到的样子。

在佛祖离去时,特意叮嘱孔雀:在明年的“摆帕拉”节时再见。 从此以后,每当“摆帕拉”节,佛祖释迦牟尼便会高坐于莲花宝座上,接受人们朝拜之后,观看从天柱山赶来的孔雀向佛祖献演的孔雀舞。

同时,孔雀也将向人们展现佛祖赐予它羽毛的异彩。从此后,每当宗教节日和年节庆典,人们为了赕佛和祈求吉祥,就都要表演民间传统的孔雀舞。

3.傣族在历史中是如何发展的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远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 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白衣”等 ; 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人过去自称为“傣那”、“傣雅”、“傣绷”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傣族人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有本民族的历法:-傣历,有著名的叙事长诗,有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充分体现了傣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特的风情。傣族人生活在亚热带地区,农业生产发达,还适宜种植甘蔗、咖啡、剑麻、香蕉、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

西双版纳的密林中,有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被称为生物王国,现已成为中国有名的旅游圣地。

4.傣族的历史

公元1180年左右,今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在叭真的带领下统一了傣族的各个部落,建立了景龙金殿国。勐泐政权的建立,标志着西双版纳傣族的主体傣泐人正式形成。

元明时期,汉、傣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特别是大量汉族人民迁居边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科学在傣族地区广为传播,迅速促进了傣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了捍卫祖国领土,傣族和汉、景颇、佤等族人民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英、法帝国主义的侵略展开了多次武装斗争。

抗日战争期间,傣族人民又与全国人民一道,投入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武装斗争,为保卫祖国边疆神圣领土作出了贡献。

扩展资料:

傣族习俗

1、关门节、开门节,关门节,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

2、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

3、花街节,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傣族

5.傣族文化历史

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

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

傣族舞独舞视频大全 傣族舞的历史

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

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文学 傣族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古歌、神话、创世史诗产生和发达的时期;二是英雄史诗、传说、歌谣形成和昌盛的时期;三是故事、叙事长诗兴起和繁荣的时期;四是新文学蓬勃的时期。

著名的《傣族古歌谣》共收30首傣族古歌,反映了原始时期傣族先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天地起源神话有《英叭开天辟地》、《古老的荷花》、《费梅嘎帕》(《大火烧天》)等,人类起源神话有《葫芦人》、《葫芦生蛋》、《人类果》、《污垢泥人》等,洪水神话有《葫芦传人种》等,图腾神话有《鸟姑娘》、《象的女儿》、《神牛之女》等。

史诗有《巴塔麻嘎捧尚罗》、《变扎贡帕》(《古老的荷花》)、《细木过》、《天地万物的来历》。英雄史诗有《厘俸》。

歌谣主要是情歌、习俗歌、劳动歌、童谣等。 傣族人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述长诗。

佛教的传入,傣文的创制,都对叙事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傣族民间艺人接受、翻译和传播外来的佛经文学,同时还把傣族民间故事吸纳进来,创作了大量的民间叙事长诗。

据研究,仅阿銮叙事诗(即以佛本生经为核心内容的佛祖轮回转世的修行故事)的数目就多达550部。 总的来说,常见的傣族叙事诗有《金蛙阿銮》、《口袋阿銮》、《大叶子阿銮》、《金羚羊阿銮》、《香谷阿銮》、《酸鱼阿銮》、《十二位王妃的眼珠》、《朗兑罕》、《兰嘎西贺》、《相勐》、《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金皇冠》、《三牙象》、《七头七尾象》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戏剧 傣剧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

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

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1]。

民歌舞蹈 傣族民歌曲调节奏灵活优美抒情。德宏民歌曲调鲜明重音突出,西双版纳民歌滑音装饰音较多,瑞丽山歌活泼爽朗各有特色。

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傣族)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

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

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其大多数都与佛教有关。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

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女子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

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

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糯米装进竹筒后加水后,用一个玉米胡塞上,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傣族还有很多特色烧烤。

傣族的凉拌也十分美味,比如干巴丝,包烧鱼等等,那可是美味至极啊。 普洱茶是云南普洱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如有一种糍粑是用糯米饭舂成团,包苏子糖馅做成的圆饼,用抹上腊油的芭蕉叶包好,食时可用火烘软或炸后蘸蜂蜜吃。

粑丝是用水把米粉搅成颗粒,蒸熟后舂成团,擀成薄而大的圆饼,冷后叠成叠,食时烫软入碗,撒各种调料。泼水糍粑是用糯米粉。

6.傣族的历史与由来

傣族起源于怒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在傣族先民活动的澜沧江、怒江中上游一带,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古遗址。

其中的“玉水坪遗址”(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镇)经鉴定至少有一万多年历史、“塘子沟遗址”(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经鉴定至少有八千多年历史;从出土的房屋遗迹、用火遗迹、劳作工具、动物化石等各类实物可以看到傣族先民翔实厚重、形象鲜明生动的无字史书。

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傣族先民已经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建立若干个小国,其中“勐掌”势力最大;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将“勐掌”记为“乘象国”。

公元前五世纪,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族小国以“勐掌”为中心组成联盟国家,“勐掌”君王成为整个联盟国家的共主,各国民众称其为“诏隆”、各国君王称其为“哀隆”,“勐掌”也逐渐被称为“勐达光”。

《华阳国志》、《后汉书》等汉文典籍将这个傣族联盟国家记为“哀牢国”,傣文典籍则记为“勐达光”(音译“达光国”、意译“中心国”)。

公元前109年,汉朝吞并滇国(滇池、抚仙湖周边)后,征讨滇国以西的“昆明”、“嶲”等部族,顺势进入更西边的“勐达光”(哀牢国)领土设置军事据点(县);

之后百余年,“滇”、“昆明”、“嶲”等族多次反汉,皆被汉朝追入“勐达光”(哀牢地);傣族先民吸收了大量“滇”、“昆明”、“嶲”等族人口,最终形成势力庞大的民族集团。

傣族人的习俗: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

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扩展资料

傣族的饮食文化: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傣族是一个居住在海拔较低,地域平垣开阔之地(俗称“坝子”)的民族。居住在坝子上的傣族,因气候、气温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其饮食文化最显着的特点是喜酸,故有“酸摆夷”之称。

在傣族闻名遐迩的菜谱中,其名菜几乎都离不开酸。作为调料的“酸”既有植物性的,如竹笋、酸橙;也有动物性的,如酸蚂蚁;还有经化学反应制成的,如醋(自酿)。

傣族饮食嗜酸,一方面与其生活地域有关,傣族居住地都较燥热,酸性食品不仅能消食,而且能刺激食欲,预防中暑。

傣族嗜食酸,这是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克服气温高等自然因素而逐渐形成且保留的,是一个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最朴素、最直接、最有效的一个习俗,也是傣族饮食文化中最显眼的亮点和最能体现民族特点的一种反映。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傣族

7.傣族的历史

傣族历史

傣族的社会发展,和祖国的历史分不开的。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傣族地区就是祖国西南和中印半岛的缅甸、印度、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西汉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开发西南地区,建置益州郡时,傣族地区即是益州郡的西南边疆;东汉永乐十二年(69)在哀牢地区增设了永昌郡,傣族地区属永昌郡管辖。当时永昌徼外的傣族先民——掸族部落,曾3次遣使携土产珍宝到东汉京城——洛阳朝贡,受到中央皇朝的封赐。公元120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朝贺,并派出精湛的乐队和杂技艺术团到东汉宫廷演出,博得安帝和群臣的赞赏,东汉皇朝赐给掸国使节印绶、金银、彩缯;掸国王雍由调被封为汉大都尉。至此,傣族和东汉皇朝正式建立了隶属关系。这一时期,傣族社会已进入农村公社制。

唐宋两代是傣族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当时傣族先民称金齿、银齿、茫蛮、白衣等,先后分属于云南地方政权南诏和大理管辖。根据樊绰《蛮书》及《新唐书·南诏传》等记载,唐时其分布区域广及今保山、凤庆、临沧、孟连、景东、西双版纳、德宏及红河州一带地区,与今日傣族分布区域大体相当。就在这个历史时期,傣族先民在滇西建立了勐卯国(公元七世纪),在滇南开南州(后银生府)一带也扩大了自己的地域。到了宋代,傣族先民在滇南地区以景洪为中心建立“景龙金殿国”,时在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其首领叭真受大理国封号,“命为一方之王”(《泐史》),10年后征服远近各邦,成为盟主,所辖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傣文编年史书《泐史》称其“有人民八百四十四万,白象九千条,马九万七千匹”。由于南诏、大理对傣族地区统治的加强,进一步密切了边疆与内地和中央皇朝之间的联系,傣族社会已处于封建领主制。

这个时期傣族文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唐时的傣族先民已进入了畜力犁耕的农业阶段,水利灌溉普遍应用于水稻之中。社会生产的极大发展。并由此带来了傣族地区商品交换的繁荣。明李京《云南志略》讲到傣族地区“毡布茶盐,互相贸易”,实是唐宋时商业情况的继续。傣族地区自古是中外交通的一条要道,西汉时所谓“蜀身毒道”或“西南丝道”,就是从四川经云南德宏等傣族地区通往缅甸、印度的交通线。到了唐代,云南与中南半岛之间已有四条交通线,都经过傣族地区。傣族地区所产之金、银、布、茶、盐及许多热带果品,也就进入了中外市场。傣族地区的物产,也吸引了不少内地商人。

1253年,蒙古军灭大理国。元朝开国后,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建立了云南行省,开始在傣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在云南南部今西双版纳等地建立了彻里军民总管府,在西部包括今德宏州一带建立了金齿宣抚司,设六路总管府,后又建立了许多土司政权,加强了云南边疆地区的政权建置。إ清代初期,仍沿袭明制在边疆推行土司制度,后来对靠近内地的傣族地区进行“改土归流”,即由清廷委派的流官进行统治,这些地区逐步过渡到封建地主经济。清乾隆以后,云南的土司都属清政府委派的流官所建立的府厅管理。西双版纳于雍正七年(1729)属清朝普洱府管理。民国时期,土司衙门虽基本保留,但国民党在西双版纳设立了“思普沿边总局”,分置八个区,与当地土司共同议政;全区的重大事务归总局长处理;国民党在德宏地区设立芒遮板(今潞西)、南甸(今梁河)、干崖(今盈江)、盏达(今盈江西)、陇川、勐卯(今瑞丽)、盏西(今腾冲西)等行政委员,分辖各土司境,大大削弱了土司的权力。إ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废除土司制先后在傣族聚居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并进行了土地改革和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傣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半个多世纪傣族地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尤其是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傣族人民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8.帮我介绍一下傣族的起源和历史

傣族历史 傣族是红河州10个世居民族之一,也是红河州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红河州傣族共有98164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郾37%。居住区域呈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弥勒、元阳、红河、石屏、建水、泸西、个旧、河口、绿春等市县,蒙自、开远、屏边等市县也少量分布。

傣族历史悠久,自称和他称较为复杂,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居住区域有不同的自称和他称。 一、历史源流 傣族历史悠久,与属壮侗语族的壮族同祖,与水族、布依族、黎族、毛难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一同来源于古代“百越”族群,以“文身断发”为共同习俗,而且相互杂处,“各有种姓”,秦汉时期傣族先民就已经繁衍、生息在红河地区。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开发西南夷地区,建立政权,设置益州郡,其西南边疆一线正是傣族居住地区。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汉朝在哀牢山设置永昌郡,并同时期在“滇越”或更广大的区域里已经存在傣族先民的政治组织“掸国”。

公元一、二世纪傣族先民被称为“掸”人,而“掸”人与永昌郡的“鸠僚”有着共同的族源关系。“掸”人有一部分是居住在今越南广治省及老挝和泰国北部一带,也是当年曾向东汉王朝“贡献”,并与东汉王朝建立了隶属关系。

唐代时期称“金齿”、“银齿”、“黑齿”等。“白衣没命军”参加南诏军队进伐安南都护府,为今红河州境内傣族的一部分。

据《新唐书·南蛮传》说:“大中时(公元847~860),李琢为安南经略使,苛墨自私,以斗盐易一牛,夷人不堪,结南诏将段酋迁陷安南都护府,号白衣没命军。”这里的“白衣没命军”是指“白衣”组成的军队,他们因不堪忍受安南都经略使李琢的苛刻剥削,于是结南诏段酋迁陷安南都护府,不再与安南都护府往来。

他们就是汉晋以来兴古郡内居住的“鸠僚”,分布在安南都护府北部和南诏的东南部即今越南北部与文山州和红河州南部接壤地带,与滇西永昌郡一带的“金齿”、“茫蛮”等是同一民族。南诏国之后的大理国时期,聚居在滇西和滇南地区的傣族被称为“金齿”、“银齿”、“黑齿”、“茫蛮”等。

居住在红河流域一带的傣族被称为“白衣”。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说:“安南国……西有陆路通白衣蛮。”

赵汝适《诸蕃志·交趾图》说:“西通白衣通”。此时“白衣”分布在大理国东南部和南部地带。

《元史·本纪》记载至元十五年夏四月丁丑招降临安白衣城寨;二十五年四月“……自发中庆,经罗罗,白衣入交趾,往返三十八城”。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在今文山州、红河州至越南北部一直有傣族居住,同时也有“和蛮”(哈尼)等民族交错相居。

有文献说,此时期傣族地区已跨入了比较成熟的阶级社会,经济生产有了明显发展,为其壮大政治力量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南诏后期“金齿”等贵族势力崛起,傣族部落不断扩大发展。《元史·地理志》“金齿”等处宣抚司说:“……及段氏时,白夷诸蛮渐复故地,是后金齿诸蛮浸盛。”

“威远州……其后金齿、白白夷蛮酋阿只步等其地。”红河地区的傣族在宋代向新平、墨江、蒙自、建水等地迁居。

这时傣族的分布区域扩展到红河、元江及盘江一带,成为云南少数民族中较为强大的一个民族。 元代称“金齿”、“白夷”。

李京《云南志略》说“西南之夷,白蛮最盛,北接吐蕃,南抵交趾,风俗大抵相同。”“黑水以外,澜沧江以东,红河以北百夷最盛。”

即今西藏与印、缅交界处往东南到越南南北部地带都有傣族居住。民国《泸西县志》第二卷记载:“……元初内与齐民杂处,男女青年裹头,花饰五色线,编竹丝帽……。”

又据《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十五年(1278)夏四月丁丑,云南行招降临安路白衣、和尼分地城寨一百九所。”可见,今红河两岸傣族与其他民族交错而居的状况,公元十三世纪以前即初步形成。

明、清两代沿称“百夷”。清代对云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在沿袭明代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继续和发展“改土归流”政策。

具体地说,于清雍正四年开始,清王朝在西南地区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改土归流”运动,并具体实施“江外宜土不宜流,江内宜流不宜土”方案。于是红河傣族地区同红河其他民族地区一样,江内傣族土司制度彻底“改土归流”,甚至瓦解。

而江外傣族土司虽保留了土司制度,并仍实行封建土司制度,但也是“改土”“设流”进行统治。这个时期,红河傣族居住环境已基本定局,很少有迁徙和流迁现象。

据清《临安府志·土司志》卷十八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西南设大小土司委管,其任职世袭,其中就有亏容司、阿邦司(包括曼车)。清代后称“摆夷“,解放后统称为傣族,按居住地和服饰分别称为“水傣”(白傣)、“旱傣”(包括花腰傣)。

另外,有傣族历史文献记载,傣族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并以傣族历史记录划分年代。第一时期他们称为“滇喇萨哈”。

又称“橄榄时期”。根据傣历对照的公历推算,大约在公元前540年左右,这个时期是傣族社会无官、无佛寺、无剥削的时代。

第二时期叫“摩喇萨哈”,又称“食米时期”,大约从公元前540年~公元700年之间,这。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