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秦人 他本是戰國霸主,卻兩次被秦人愚弄,最終客死異鄉
他本是戰國霸主,卻兩次被秦人愚弄,最終客死異鄉
公元前299年,滿懷期待的楚懷王前往武關與秦昭襄王會面,結果一到就被扣押了,三年後客死鹹陽,死後“楚人皆憐之“,成為歷史上的悲劇人物。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楚懷王治國前期,也曾勵精圖治,楚國當時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楚軍所向無敵,楚國國勢強盛,堪稱當時的戰國霸主。那麽這種大好局面是如何被葬送的呢?就因為楚懷王頭腦短路,連續被秦人欺騙愚弄了兩次,導致合縱之勢被破壞,最終四面樹敵,連戰連敗,國土淪喪,國勢衰退。
懷王即位之初還是頭腦清醒的,任用賢臣,重用昭陽、屈原等人,積極改革,努力發展經濟,楚國的國力也在此時達到鼎盛。同時他還幹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主導六國合縱抗秦。
楚國先是在襄陵大破魏軍,並趁勢攻入魏國奪取八城,迫使魏國和韓國倒向自己,然後與齊國結成聯盟,隨後促成六國合縱伐秦,懷王為縱長。伐秦雖然最終失敗,但是齊楚聯盟仍然牢固,不久齊楚就聯軍攻下了秦的曲沃。當時齊楚秦都是強國,只要齊楚聯盟不破,秦國很難佔到什麽便宜。
但就在局面大好之時,懷王開啟了頭腦短路模式。當秦相張儀提出只要楚國和齊國斷交,就給楚國六百裡地,懷王相信了,甚至不用立字據,不用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僅憑張儀幾句話,就宣布和齊國絕交。還怕秦國不相信自己的決心,派使臣去罵齊國。
齊王怒了,一怒之下就轉而去和秦國結交。秦國笑了,笑著對懷王說六百裡地沒有,六裡地倒有。懷王哭了,哭著發兵攻秦,結果一敗塗地,先大敗於丹陽,再慘敗於藍田。韓國和魏國也掉轉槍口趁機渾水摸魚,不斷攻取楚國北面的土地。

過了幾年,齊韓魏再次聯軍攻楚,大破楚軍。秦國也時不時來找楚國練兵,今天佔幾城,明天再佔幾城。楚國從此沒落了,再無力反擊。
懷王被打得沒脾氣了,沒脾氣了就不想打了,想和秦國一笑泯恩仇。於是當秦王提出要和懷王在武關約會時,懷王答應了,像戀愛中的小姑娘一樣準時到,結果一到就被扣留了。秦王要他割地保命,懷王雖然單純,骨氣還是有的,拒絕了,於是扣留變成了永久拘禁。
其實仔細剖析懷王的兩次頭腦短路之舉,也並非完全是因為他太單純,而是有客觀原因。當時的楚國經歷幾百年的發展,從外部看雖然強盛,但實際內部矛盾重重,各個貴族集團滲入政權的各個角落,他們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必然會與懷王有衝突。
在懷王繼位早期是推行過變法的,但是和早前吳起變法時受到貴族抵觸而失敗一樣,這次變法也成了過眼雲煙。
在這種背景下,雖然楚國對外戰爭節節勝利,但是懷王也感受到了內部所存在的危機。所以他接受了張儀的條件,他想證明給國內的那些貴族看,證明自己是對的,能用最小的付出換取最大的利益。只是他高估了自己的判斷力,低估了秦人的無恥程度,被耍了一把。
然後局勢急轉直下,在外是四面受敵,在內是處處受製,內憂外患之下,當秦王再次向他拋出橄欖枝時,他再一次相信了。如果說上一次只是博,風險小一點,這一次就完全是賭了,是拿自己的性命來賭。
懷王已經不是以前那個雄心勃勃的懷王了,這個時候他只想要和平,安安靜靜過日子,但是很遺憾秦人還是以前的秦人,還是喜歡給人玩刺激,再一次把無恥發揮到了極致,連表面的功夫都不做,直接把他給拘了要他拿地來換自由。
這個時候的懷王內心應該是很複雜的,氣憤、悔恨、無奈,還有悲涼。拘禁期間懷王也找機會逃走過,南方的路被封了只能往北走,但是逃到趙國境內被趕了出來,再往魏國走結果被秦兵追到,於是繼續拘禁。
這次逃亡之後第二年,懷王就在憂鬱中死了。遺體運回楚國後,楚人狠狠為他傷心了一把。然而已經沒有什麽用了,這個時候的楚國已經是國勢大衰,再也無力與秦國和齊國爭強,從一流強國淪為了二流國家,可謂是成也懷王,敗也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