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投奔 将军对儿子说:赶快逃命,无论如何不能投奔亲朋,儿子不听被俘
将军对儿子说:赶快逃命,无论如何不能投奔亲朋,儿子不听被俘
但凡负责抓捕的,一定会在逃犯的亲戚朋友那布好天罗地网,让你自投罗网,或者对亲戚朋友进行威逼利诱,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在隋朝时,曾经有一位将军,跟着王爷造反,结果最后失败了,在走投无路时,将军对儿子说:我不能被他们活捉,成就那些小丑的名气,要决定自杀,我死后你赶快继续逃命,但是无论如何不能投奔亲朋好友,,说完就自杀。结果这个儿子因为在山里走了几天,没饭吃,饿的实在受不了了,就去投奔亲朋了,结果直接被生擒了,连同老爹的尸体,一起被斩首了。
将军
可怜的小伙子啊,到底不如当爹有智慧。
这位有智慧将军是谁呢,他就是王僧辩的儿子王頍。
事情是这样的,
隋朝时期,独孤皇后和隋文帝杨坚总共生了五个儿子,因为老婆管的紧,杨坚也总共就这么五个儿子,所以这个皇位,不管怎么传,都是从这五个人中选。
就这么着,这五个儿子之间就斗了起来,斗来都去,等到隋炀帝杨广继位的那一刻,唯一还能杨广过两招的,只有老五汉王杨谅了。

独孤皇后夫妻
隋炀帝继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五弟汉王杨谅进京,本来杨谅就对杨广不服,在看到其他哥哥们的下场后,他觉得自己不能束手被擒,决定起兵造反。
杨谅造反也不是头脑发热,他也确实有实力,独孤皇后和隋文帝杨坚都对这个小儿子疼爱有加,让他镇守山西,西到殽山东到大海,北到边境南到黄河,大大小小52个州都归他管,还是很有本钱的。
当时杨谅手下有个将军就是王頍,王頍是南朝王僧辩的儿子,非常有才能,这个人年轻时候不读书不看报,整天吊儿郎当的,长大之后开始奋发图强,加上出身将门世家、天赋又好,很快王頍就开始展露头角。
隋炀帝
杨谅开始造反之后,王頍也参与了,他对杨谅说:我们现在有两套办法,第一个就是长驱直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长安,这样皇位就是你的了。第二,如果不想攻打长安,那我们可以重要本地人,割据一方。
结果这个杨谅两条都采纳了,他先是派人驻守险要的关口,然后在派人南下长安,按说这样也行,比较保险,可是不知道杨谅怎么想的,还没走出山西,他就改变主意了,命人毁掉黄河大桥,准备坚守根据地。这么一来可就耽误了很多时间。
结果没多久就等到了隋炀帝的反扑,当时率军的是杨素,杨素带了多少人呢,前锋5000多人,杨谅有多少人呢,10多万人。
隋炀帝
当时王頍就说了;杨素孤军深入,人困马乏,只要大王肯率精锐部队,亲自出马,我们一定能赢,如果我们回身退守,不仅会使军心沮丧,还会助长政府军的气焰。可是杨谅不听啊,坚决不同意出兵,就在家守着。
王頍看到这一幕,就对儿子说:杨谅一定会失败,你要跟着我。当爹的没有不想照顾儿子的。
果然不出王頍所料,没几天,杨谅就投降了。王頍带着儿子准备投奔突厥,可是走到后来,发现已经无路可走了,根本出不去,于是王頍就对儿子说:我的谋略不亚于杨素,只是因为所有的建议都没有被采纳,才了今天这个地步,我不能坐在这里等着被他们捉拿,我死之后你继续逃命,无论如何都不可投奔亲戚朋友,说完就自杀了。
将军
王頍死后,王頍的儿子把王頍的尸体藏在山洞里,继续逃亡,又逃了好几天连饭都没的吃,只好去投奔亲戚朋友了,结果一下就被抓住了。
至于王頍的儿子是被亲朋出卖的,还是被围捕的,史书没有说,只是说王頍的儿子连同王頍的尸体一起都被砍了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如果王頍的儿子能在坚持一下,哪怕是去乞讨也比投奔亲朋好啊。
王頍确实有先见之名,这样的事在历史上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汉武帝的儿子刘据,起兵失败后,就是因为去找老相识才被官府发现的,其实不光古代,就是现代抓捕罪犯也是从亲戚朋友处先入手。
王頍告诫儿子不要找亲朋好友的话,真可以说的上是金玉良言了。千百年来,抓捕逃犯一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