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吗 经济危机中,资本家为何要倒掉牛奶,贱卖不是还能多少赚点吗
经济危机中,资本家为何要倒掉牛奶,贱卖不是还能多少赚点吗
小时候我们学历史学政治的时候,曾读到欧洲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自由竞争的无序发展,出现了经济危机的现象。一方面,大量的产品积压,卖不出去。另一方面,普通老百姓由于生活穷困,没钱买产品,饥饿不堪。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把大量的产品进行销毁处理。比如,大桶大桶的牛奶,被他们倒入河里,毫不可惜。
(资本家在倾倒牛奶)
当时我们就非常疑惑,资本家既然有牛奶,为什么不减价卖给贫困的老百姓,或者直接免费施舍给贫困老百姓,反而要倒进河里呢?减价卖给老百姓,多多少少还能赚回两个钱。免费送给老百姓喝,虽然赚不到钱,但是可以获得一个好名声。如此两全其美的事,资本家为什么不做,反而做出把牛奶倒进河里这样一种极端的行为呢?难道这些资本家都疯了吗?
长大以后,随着对经济规律的了解,我们才明白。资本家这样做,其实并不是疯了,而是按照经济规律来办事。因为如果资本家把牛奶降价卖给穷困老百姓,或者免费送给他们喝,这样,牛奶在市场上依然是“供大于求”,最多是“供求平衡”,牛奶的价格依然不会上涨,反而会持续走低。只要牛奶的价格持续走低,资本家就赚不到钱,甚至出现生产越多,亏本越大的现象。如果资本家把牛奶倒进河里,这样,牛奶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只有出现“供不应求”,牛奶的价格才会上涨。牛奶价格上涨了,资本家才会扭亏为盈。

当然了,明白这个道理,并不表明就能理解资本家的做法。因为作为人类世界,除了金钱以外,还有道德。尤其在中国这种一个有悠久古典文化传统的国度,对经济危机中资本家的做法,是更加持批评态度的。
(经济萧条下的欧洲人)
西方资本家的这种做法,类似于中国古代饥荒年代,地主的“囤积居奇”。以“囤积居奇”来抬高物价牟取暴利的做法,中国古代向来是反对的。
古代中国是重农抑商的社会。行业排位中,士农工商,商业排在最末一位。古代中国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当然首先也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要求决定的。因为只有抑制商业,把大量劳动力固定在源头性的农业生产上,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生产足够的粮食,满足古代中国对粮食的需求。
正因为对农业的倡扬和对商业的抑制,因此,在道德上,中国古代才会极力贬低商人,极力贬低金钱。认为商人的“倒买倒卖”是不诚实的表现,是道德有亏的表现,是为富不仁的表现。同时对金钱极力贬损,认为金钱是充满铜臭味的,拥有金钱的人,是人格低下的。最重要的人格榜样是君子,而“君子固穷”,颜回穷得“一箪食一瓢饮”,但是他是最高的道德典范,是最有君子作风的。子贡做生意发了大财,又在仕途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是,世人对他的评价却不高。
所以,在这样的传统映照下,我们对经济危机中资本家的做法很不理解,也是很正常的。
(颜回剧照)
可能有人会说,不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吗?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经济,决定了“君子固穷”的道德,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视商业”的经济,自然就决定了“为富不仁”的道德啊!
这话看起来似乎没有毛病,但是,却也太过于强调经济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忽视了道德对经济的反作用。如果在商业经济社会中,道德被一味拉低,那也是会限制经济发展的。再说了,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显然是一种对共同美好生活的追求。如果对金钱的攫取扼杀了人类共同美好生活的实现,那么金钱对人类又有什么意义呢?
很显然,西方经济发展到今天,也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资本家在追求金钱的同时,也非常注意自己的道德形象。慈善捐款、奉献爱心已经成为了所有资本家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正因为在这种道德风气的倡扬下,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事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完善。
(参考资料:《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