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东吴大都督 曹魏灭蜀汉?东吴为什么不救蜀汉

火烧 2022-01-09 07:31:57 1048
曹魏灭蜀汉?东吴为什么不救蜀汉   历史总是与战事有分不开的故事,由国家即有战争,弱肉强食,为了地域的扩张很多时候会侵略弱国,而历史上有名的曹魏灭蜀汉你了解战争内情吗?曹魏灭蜀汉是在哪一年?曹魏灭蜀汉
东吴大都督 曹魏灭蜀汉?东吴为什么不救蜀汉

曹魏灭蜀汉?东吴为什么不救蜀汉  

  历史总是与战事有分不开的故事,由国家即有战争,弱肉强食,为了地域的扩张很多时候会侵略弱国,而历史上有名的曹魏灭蜀汉你了解战争内情吗?曹魏灭蜀汉是在哪一年?曹魏灭蜀汉的原因是什么?曹魏灭蜀汉的时候为什么东吴不伸出援手援救呢?其中原因内情是什么?下面就有小编为你解读吧!
  曹魏分别在哪一年灭的汉朝、蜀国?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东汉宣布灭亡
  公元263年 魏邓艾偷渡阴平攻陷成都
刘禅投降,蜀国灭亡
  蜀汉与曹魏的灭亡原因
  《三国演义》大结局是“三国归晋”
征战半个多世纪的魏、蜀、吴相继告亡。表面上看三国似乎悉数谢幕
但实际上却是迥然不同的下场
这迥然不同的下场给出的是历史的不同答案
其中包括着咎由自取的真亡与假亡。抛开个性不突出的吴国不表
且把三国中两股敌对势力魏蜀两国的灭亡方式做出比较。
  蜀汉与曹魏
一个是真亡
一个是假亡。三国归晋
蜀汉在邓艾、钟会的夹击下
不堪一击
弱智皇帝刘禅举国投降
是真的死掉了。而魏国虽说不久也“亡”
但却是篡位而“亡”
说白了就是换了姓氏不同的新主子
魏的主体并没有亡
且一直很强大
只不过改名叫“晋”
不再是曹家天下。两股敌对势力为何下场如此迥异?这与两国“大当家的”一脉相传的“用人之道”有着“前因后果”的联系。
  两位“大当家”刘备与曹操
一个缔造了蜀汉
一个创建了曹魏。依照《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一段的曹操说法
天下英雄唯此二人。如果英雄要分类
刘备乃枭雄
曹操乃奸雄。按罗贯中的本意
枭雄刘备代表向善的力量
奸雄曹操代表恶
因为拥刘就是拥善
抑曹就是抑恶
所以《三国演义》“拥刘抑曹”。这里
笔者且不论“拥刘抑曹”有没有错
单就刘备与曹操的道行而分
刘备作得是君子状
而曹操是个无遮拦的真小人。不同的道行有不同的“用人之道”
不同的“用人之道”预示着两国的不同命运。“君子”刘备爱才重德。纵观蜀汉阵营
至少表面上
多是“有德之士”
从诸葛亮到“五虎将”
个个忠义
关羽关云长
忠心赤胆
乃义的化身。诸葛孔明
鞠躬尽瘁
代表不二的智慧。其赵云赵子龙
品德几近“完人”。蜀汉阵营吸纳降将也大都以德为先。那黄忠原为长沙太守韩玄部将
兵败长沙故主身亡
城陷
他一不投降二不杀身成仁
只是在刘备面前苦嚎旧主。便博得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好感委以重任。而起义献城、功劳和智谋远在黄忠之上的魏延
却因为“反骨”行为
始终得不到他们的信任。
  不妨想一想
个性突出、智勇双全德的魏延
他反的主子
从蔡瑁到韩玄
哪个不是“顽恶”之辈?就因为这样的“反抗”精神
这样的大才终生在蜀汉难有大作为。好德胜于好才
必有虚伪之徒表演的舞台。关羽、诸葛亮禀承刘备用人方式
有过之而无不及
苦果尝尽。那关羽镇守荆州时信任的大将潘睿糜芳
刘备的螟蛉子、见死不救的刘封等人
均为虚伪无能之辈
一触即溃
大难临头各自飞
他们貌似忠厚实则见利忘义
断其后路、送君子关羽下地狱的
其实正是前后方的他们。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尚不及刘备宽容
甚至达到“重德轻才”的地步
他对人才求全责备
不容人才个性
蜀汉的“人才市场”严重衰败。他治理蜀汉后期
由于“水至清则无鱼”
蜀中已无大将
人才枯竭断档严重。平庸廖化作了先锋
费祎蒋琬有德无才
大都将就材料
最后文武百官悉数听命于弱智的皇帝
纵然诸葛亮鞠躬尽瘁
庸才辈出、只有虚伪道德家表演的蜀汉亦焉有不亡之理?!(算命)
  蜀汉的灭亡是必然的“衰亡”
而随后蜀汉的死对头——强盛的曹魏也“亡”了
是何道理?这要从曹魏的创始人曹操“用人之道”找源头。比起“君子”刘备
魏国“老大”曹操的确令人耳目一新
曹操无疑有曹操的“长处”
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真小人
他是“奸诈”的、又是率真的。当他率真到不以宣扬“内心世界”为耻时
比起刘备这样的“君子”来
似乎就“真实”许多。“真小人”曹操“唯才是举”
英雄不问出处
不计前科
故招来人才如云。这是曹操“真”的价值
也是魏国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三国归晋
晋的老底是魏
邓艾、钟会这样的奇才均出自魏国
“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功在千秋。
  从徐庶到许攸
由杨修至司马懿
只要是人才
都会得到曹操不遗余力的重用
他们人尽其材
曹营人才辈出
魏国实力雄居三国之首。当然
这些人才的命运也随着“真小人”曹公的需要而跌宕起伏
甚至稀里糊涂地付出生命。救命恩人吕伯奢
无罪被斩的押粮官
用完就杀的许攸
“死在梦中”的侍者
恃才放旷的杨修
他们死不瞑目
纷纷成为“真小人”曹操践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无理牺牲品。“真小人”曹操行事没有道德的底线
把同类仅仅视为一种道具
虽然人才云集
但难以达到互相信赖的地步。曹公可投不可靠——大概是那些人才们的心语。
  终究
“真小人”曹操为“重才轻德”的用人之道付出了惨重代价。曹操的孙子曹奂领教了什么叫做“超级真小人”
爷爷信赖的幕僚司马懿恩将仇报
其孙司马炎用逼他下跪禅位的方式来“报恩”
曹爷爷的“真小人”行径被司马孙子生生又演绎了一番!虎狼一般的人才
虎狼一般的血淋淋!曹魏的天下被他的宠臣司马氏窃取
因为司马家族上上下下更秉承了曹操“真小人”原则——不重信义
只重实力。
  曹魏的末代时光
强盛的魏国演变成为统一的西晋。德才之变
成为蜀汉与曹魏的终结者。历史可化镜鉴但一去不再
世间不再有蜀汉
也不再有曹魏
惟有“用人之道”在“兴亡之道”中发挥着永久的“长效”……
  曹魏灭蜀汉东吴在做什么,东吴为什么见死不救?
  公元263年,曹魏派遣钟会、邓艾等人率二十多万大军进攻蜀汉,蜀汉不能抵挡,后主刘禅在成都投降,年底,蜀汉灭亡。
  三国时代魏蜀吴,魏国最强,吴蜀同盟对抗曹魏。
  令我们不解的是:曹魏灭蜀汉时东吴在做什么?东吴为什么不救蜀汉呢?难道吴人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吗?
  其实,蜀汉灭亡前,东吴是尽力去救蜀汉了的。
  根据《三国志@三嗣主传》记载:冬十月,蜀以魏见伐来告。......甲申,使大将军丁奉督诸军向魏寿春,将军留平别诣施绩於南郡,议兵所向,将军丁封、孙异如沔中,皆救蜀。蜀主刘禅降魏问至,然后罢。
  这段记载说的很明白:蜀汉向东吴求救,东吴派遣丁奉出寿春,“围魏救赵”,又派留平前往荆州商议从永安入川,另外,还派丁封,孙异从汉水入汉中救援。
  从部署来看,东吴其实尽了力,他们动用了可以动用的力量,以当时仅有可能的途径试图救援蜀汉,减缓蜀汉的军事压力。
  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蜀主刘禅降魏问至,然后罢。”
  东吴全力救援蜀汉,如果两家合兵,魏军未必能灭掉蜀汉,搞不好魏军还会覆没于四川山中。但是,东吴到底没有来得及救援蜀汉。
  东吴未能及时救援蜀汉,从时间上看,不能怪东吴动作慢,只能怪蜀汉灭亡太快。
  蜀汉求救的信息是十月份送到东吴,但下个月刘禅就投降了,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东吴又怎么来得及救援呢?
  可是,到此我们又有了疑问。
  我们都知道,蜀汉地处四川,崇山峻岭,沿途都是险要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汉坐拥十万大军,怎么说灭亡就灭亡了呢?为什么灭亡的如此迅速呢?
  要说起来,蜀汉迅速的灭亡的最大责任人有两人:一个是后主刘禅,另一个是蜀汉军队主将姜维。
  后主刘禅的责任是因为他执政期间,蜀汉政治腐败,人心涣散,邓艾兵临城下,他又不战而降,因此导致蜀汉速亡。
  刘禅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坑爹君主”,他的责任已经是众人皆知,不用再多说。
  倒是姜维的责任,恐怕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
  姜维对蜀汉迅速败亡至少有三大责任:
  一、常年穷兵黩武,导致国力衰退,军中出现厌战情绪。
  姜维的战争导致“军旅数出,百姓彫瘁”,蜀汉大将廖化愤怒的抱怨说:姜维的这种恶政,为何不在我生前出现,为何也不在我死后出现,偏偏要在我这辈子遇到呢?(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二、改变汉中防守策略,导致汉中迅速失守。
  汉中自魏延时代,就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王平等人也都沿用。这个策略有效的挡住了曹魏的进攻,汉中安如磐石。
  但是,姜维掌权后却脑洞大开,他改变过去的防御策略,变为“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策略。结果,正是姜维的策略导致魏军深入汉中腹地,汉中迅速失守。
  三、姜维面对邓艾等人的魏军部队,只坚持一个月就被击败。
  姜维最初在沓中屯田避祸,邓艾的精锐与姜维蜀军主力正面野战,大战于强川口,结果姜维大败。邓艾前后仅用一个月便将姜维击败,姜维被迫退守阴平,邓艾部队得以深入蜀中。
  《三国志@姜维传》记载:“月馀,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
  从魏灭蜀之战来看,魏军在蜀国境内进展迅速,从公元263年秋进军,仅用三个多月时间就兵临成都城下。
  魏军进展之所以如此迅速,姜维负有主要责任,总结起来,姜维的责任就是:“以攻代守”战略失误,“御敌于国门之外”策略错误,“被敌军击败”战术错误。
  正是因为姜维的屡次错误,导致汉中迅速失守,蜀中门户大开,被邓艾偷渡阴平,抄袭后路。
  假如姜维能在汉中或者沓中挡住魏军至少一路人马(魏军三路伐蜀),就可以为蜀汉争取时间,东吴的援军就有可能到达。
  但是,姜维未能挡住任何一路,反而被邓艾击溃,终于导致蜀汉在短短三四个月中灭亡,东吴就是想救也来不及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