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顺序简介 中国历史上到底有几位皇帝做到了中兴?
中国历史上到底有几位皇帝做到了中兴?

中国古代王朝大治局面人所共知,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明章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仁宣之治、康乾盛世等;宣王中兴、少康中兴、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元和中兴(唐宪宗)、弘治中兴(同时,在古代也出现过明孝宗)、同治中兴等中兴局面。
1、宣王中兴 周宣王即位后,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整顿朝政,使已衰落的周朝一时复兴。
“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诗经·大雅·烝民》 宣王的主要功业,是讨伐侵扰周朝的戎、狄和淮夷。
宣王四年(前824年),秦仲为大夫,攻西戎,被杀。
宣王又命其子秦庄公兄弟五人伐戎,得胜。
五年,宣王还曾与尹吉甫一起伐猃狁(即西戎)于鼓衙(今陕西澄城西北)。
尹吉甫在征猃狁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率师直攻至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迫使猃狁向西北退走。
对于侵犯江汉地区的淮夷,宣王命召穆公及卿士南仲、大师皇父、大司马程伯休父等率军讨伐,沿淮水东行,使当地大小方国中最强大的徐国服从,向周朝见。
十八年,南仲派驹父、高父前往淮夷地域,各方国都迎接王命,并进献贡物。
这一时期,宣王还曾命方叔率师征伐荆蛮(即楚国)。
为了巩固对南土的的统治,宣王将其舅申伯徙封于谢(今河南南阳)。
宣王二十二年,还继续西周早年分封,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
不过,宣王中兴,为时短暂。
宣王晚年,国势又走下坡路了。
宣王连年对外征战,非但没有解决奴隶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反而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虽然使西周的疆域扩大不少,但是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
2、昭宣中兴 西汉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 (约为公元前87年至前49年),西汉处于稳定发展阶段。
汉昭帝8岁即位,霍光辅政,继续实行武帝后期以来的政策,多次下诏赈贷农民,减免田租、口赋等税收,减轻农民的力役负担。
宣帝即位后,更着力整顿吏治,推行招抚流亡、安定民生的措施,使社会生产重新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政治又出现新局面,史称“昭宣中兴”。
3、元和中兴 中国唐代宪宗时出现的安定繁荣的局面。
唐代自中期以来,中央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割据,政治局面混乱。
永贞元年(805),宦官俱文珍迫顺宗禅位,拥李纯即位 。
李纯是唐朝后期较有作为的皇帝。
在位期间,整顿江淮财赋,以增加财政收入。
后以李绛、裴度为相,利用藩镇间矛盾,取消宦官监军,先后平定了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镇海节度使李锜叛乱,招降河北强藩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并集中全力消灭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为此,很多藩镇相继归命,后又平定了淄青节度使李师道。
宪宗虽然平定部分藩镇的叛乱,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造成割据的根源。
宪宗宠信宦官吐突承璀,元和十五年(820)因皇位继承问题,被宦官毒死。
元和中兴只是唐中期政治上的一度振作。
宪宗死后,各藩镇重又变乱或不禀朝命,且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唐宪宗元和年间,政府财政情况有所好转,同时吐蕃势衰,各地藩镇在长时间的战乱中实力也有所削弱,借助这大好形势,唐政府“以法度裁制藩镇”,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又归中央政府管辖,唐王朝复归于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4、弘治中兴 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万贵妃病死,宪宗也因悲伤过度于八月去世。
太子朱佑樘于九月壬寅日继位。
第二年改年号为“弘治”,是为明孝宗。
事实上,宪宗留给儿子孝宗的,不仅是一个紊乱的朝政,而且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
对于这些情况,孝宗在宫中为太子时已经是有所了解的。
他即位之初,就着手改革弊政。
起初他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朝廷要员的人事安排上,待到这些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他便开始注重于对内忧外患的治理。
由于成化时期,宪宗皇帝宠信佛道,致使许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李孜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方术、房中术进献皇帝得到宠幸,然后与太监梁芳狼狈为奸祸乱朝政,打击忠臣,扶植朋党,是当时朝廷中的第一大害。
孝宗即位之后立即逮捕了两人,使文武百官弹冠相庆。
接着,孝宗皇帝开始整顿吏制,将成化朝通过贿赂,溜须拍马发迹的官员一律撤换,改革首先从内阁开始,罢免了以外戚万安为首的“纸糊三阁老”。
同时,孝宗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
象王恕、怀恩、马文升等在成化朝由于直言被贬的官吏;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贤臣。
为于谦建旌功祠,使得无论是朝中还是宫中都为之一新,时称朝序清宁。
在万安的被逐罢之前,人们并不十分了解孝宗其人。
只知道他是一个出生于冷宫的一个身份卑贱的宫人之子, 查看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