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已是永别 道光听闻琦善受贿,一气之下抄了琦善全家,谁料琦善竟家财万贯
道光听闻琦善受贿,一气之下抄了琦善全家,谁料琦善竟家财万贯
怡良专门起草了一封奏折还附上了《穿鼻草约》,百里加急的到了北京,上到了皇上手里。道光一看,生气得不得了,其实当时琦善说要查办林则徐的时候,他自己也觉得有点亏心,因为他自己真的也不知道林则徐到底错在哪里,他只是知道林则徐闯祸了。"只要你给我闯祸了我就得给你惩罚。本来你们这些臣子应该给我分忧的,你要是不闯祸我也不会惩罚你。不过这次琦善确实太不像话了,居然都不把我放在眼里了,太生气了。"
他生气的第一个点是,原本琦善跟他说的是这外国人是来告状的,要我这个皇帝为他申冤,我也给他伸冤了,我把林则徐撤了,把他查了,然后我也同意你们赔点钱了,结果你现在告诉我人家不是来告状的,人家后面还有一大堆要求,那你琦善现在不是在蒙我是在干嘛?
第2, 他生气琦善说林则徐办理不善,说他没本事,但是你琦善比他更没本事啊,你更不像话。
第3, 朝中还传闻琦善跟洋人谈成了这样是因为他收了洋人的贿赂,虽然说这确实是传闻,但是这种传闻皇帝信,朝中大臣也信。你想那个时候当大官的,哪一个人没有几个政敌啊?所以朝中大家就都黑他。道光思来想去,于是派御林军直接到了广州,把琦善给抓了,于是就有了查抄琦善这一幕。第三,道光撤掉林则徐没有抄林则徐的家,但是这次他撤掉琦善还把琦善家给抄了,而且把所有的相关人士都给抓起来,严刑逼供,问琦善到底有没有受贿,就这样一边抄家一边逼供。

琦善这个人还是很能赚钱的,抄家的时候也抄了不少东西。当时还列举了一个单子,光黄金就是七千多两,还有几十万两白银,还有几十间当铺和几万亩的田庄,这笔钱怎么办呢?皇帝让经办人看着办,这个经办人就很机灵,他说,"那我们就拿这笔钱和他田庄和当铺上的收益全部都归内务府,然后再让内务府拿去放贷,拿去生利,生利得到的这些钱我们再去养四百个兵丁,叫披甲人,上前线杀敌。"
第4, 不过这里头就有个小曲折了。就是说这笔钱先收到内务府,之后这笔钱生钱之后再去养四百披甲人。那么意思就是说,如果这个钱生不出来,这四百披甲人就不用养了,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样查抄完了琦善,道光皇帝都是发了一笔财。因为这个钱进了内务府的小库,没有进国库。我们说当年国库空虚,国家财政紧张,但是皇帝他自己大内的小库是满的。而身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皇帝,道光对于充盈国库的兴趣远没有充盈他自己家的小库的兴趣大。所以他一看,这个经办人出了个这样的办法他就非常高兴,就说,"好,这个事可以这么办。"于是琦善就这么查完了。
至于琦善是否收了洋人的贿赂,已无从知晓。踌躇满志的琦善本以为可以在与英国人谈判时大显一番身手,以博得道光帝的宠爱,岂知他自作聪明,弄巧成拙,反被林则徐抓住机会反戈一击,倒霉的琦善本没有犯下签约的大错,无奈在残酷的官场斗争中,他一不留神就被彻底打败,成了千古受唾弃之人。
林则徐被撤职人家都同情他,因为他对外很硬,查烟、禁烟。但是你琦善对外很软,你是踏着查办林则徐的余絮上任的,最后还落了一个叛徒的罪名。这个罪名实际上一直到今天他都没有洗干净,但是先查办了林则徐又查办了琦善,这个是没有道理的。如果林则徐是对的,那么琦善该查办,之后这个林则徐就应该被开复,而面临的问题也是这样的。
琦善跟他们谈,谈成那个样子,现在如果不谈了那就是直接开战了。那么对于后来的局势,你道光皇帝想清楚了吗?如果你是真的想打,那就要重新把林则徐放出来,让他重新担任两广总督,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办法吗?但是他没有,因为皇帝就是皇帝,他的脸面不能折,皇帝做出的决定就算是错的也是对的。
也就是说,道光查抄林则徐是对的,他查抄琦善也还是对的,他永远有理,你们其他人都别想左右我的决定。于是一支大军就被调到了广东前线,挂名领衔的是奕山,是他们爱新觉罗家族的人,一个纨绔子弟,不过实际掌兵的是杨芳,一个号称善战之将。那么这场局势会像道光想的那么简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