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王影评 东周元王简介_东方神起简介_周元 时尚王 下载
东周元王简介_东方神起简介_周元 时尚王 下载
概 述
九江作为行政区划始于秦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 其中设有九江郡(郡治在今安徽省寿县)。西汉时,九江始建县。时豫章郡属扬州领县十八,其中今九江市境有彭泽、历陵(今德安)、柴桑(今九江、瑞昌、星 子)、艾(今修水、铜鼓)、海昏(今永修、安义、奉新、靖安、武宁)、阳(今都昌、波阳之各一部)六县,占豫章郡属县的三分之一。三国时析海昏立永修、建 昌、西安县。晋置江州设寻阳郡(治柴桑)、析彭泽置上甲县,后又省上甲入彭泽。梁武帝一度因北方人口南迁,在本境置太原侨郡,领彭泽、天水、晋阳、和城四 县,郡治彭泽。南北朝时,析柴桑置汝南县。隋开皇三年,罢寻阳郡置江州,大业三年废州改九江郡,治湓城。唐时,改九江郡为江州。北宋年间,江州属江南东 路,南宋年间属江南西路。元代改江州为江州路。元末陈友谅自称皇帝,以江州为都。明代,改江州路为九江府。清代亦然。
辛亥革命后废除府制,民国三年(1914年)设道领县,将九江府改为浔阳道,共领二十县,为避福建省辖同名,改德化为九江县。民国十六年(1917年)九江城区设市政厅,次年改称市政府。民国二十三年,设市政委员会,二十五年改入九江县。
1949年5月17日九江解放,7月19日设江西省人民政府九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九江、瑞昌、武宁、永修、星子、德安、靖安七县,同时设立九江市,直属省人民政府管辖。9月11日,省人民政府决定,将修水、彭泽、湖口、都昌4县分别从袁州(宜春)、饶州(上饶)分区划归九江专署管辖,把靖安县从九江分区划出,归南昌分区管辖。省辖九江市降为县级市,并归九江分区管辖。至此,九江分区辖十县一市。
第一章 建 制
第一节 九江名源
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荆州”篇中“九江孔殷”、“九江纳锡大龟”,意即九江水道众多或水道宽阔,九江奉命献过大龟。下文“导出”“导水”中还有“过九江至敷浅原”,“过九江至于东陵”。进一步指明了九江的地理位置。
对 九江地名的解释历来有三种:(一)《汉书·地理志》“寻阳”县下载:“《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为大江。”即九江在汉寻阳境内,汉唐诸儒多主此说。但对九 江的江源又有不同的见解。郭璞《山海经注》、《汉书地理志注》、《尚书伪孔传》均认为“源之大江,江自寻阳分而为九,皆东会于大江”。孔颖达《书经正义》 认为“九江从山溪所出”,“各自别源”。陆德明《经典释文》则引《浔阳地记》《缘江图》列举九江名目,证以“始于鄂陵(今湖北鄂城),终于江口,会于桑落 洲(今九江县江洲)”。然对九江在汉寻阳境内,却是一致的。(二)《晋太康地记》采汉儒别说“九江,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入彭蠡泽也”。是以注入彭蠡(今鄱阳 湖)的湖汉水(今赣江)及其八大支流合称九江。(三)宋儒胡旦、朱熹、蔡沈等又以注入洞庭九水为九江,但对其称谓亦互有出入。
故以上三说当以第一、二两说较合原义。
用“九江”名冠行政建置,始于秦代。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以其他置三郡,其中有九江郡。秦始皇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分天下为36郡,仍设九江郡,境域包括现在的江西全部,安徽的淮南及河南的一小部分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公元前206年, 项羽分封诸候,改为九江国,治六(今安徽六安),其重心仍在淮南。汉置九江郡乃秦郡一分为四(九江、庐江、衡江、豫章)之郡地,虽仍治寿春,但辖境仅有今 安徽淮河以南,瓦埠湖流域以东,巢湖以北之地。东汉,迁治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划入下蔡、平阿、义城三县、辖境扩展至淮北。而今九江境域,当时却分属 于豫章郡和庐江郡。新莽因国师刘歆以湖汉九水为九江,改豫章郡为九江郡。改柴桑县为九江亭。晋永嘉初,寻阳郡增置九江县,为汉江地遭八乱流而侨置。惟隋以 寻阳滨江,跨江而治,江水会境,遂改江洲为九江郡,最得其实。明清设九江府,民国改德化为九江,使九江地名与政区名融为一体。
第二节 沿 革
在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晚期,九江地区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属古三苗族活动区域之一。
夏、商、西周,九江地区处荆、扬二州界,大致是彭蠡泽以东属扬州,以西属荆州。
春秋,九江地区为吴之西境、楚之东境,俗称“吴头楚尾”。周敬王十五年和十六年(公元前505年、504年)吴国军队两次出兵伐楚,两次取“番”(今波阳县),迫使楚势力退出九江。此后,九江地区归属吴国。
战国初,九江属吴。周元王二年(公元前473年)吴被越国所灭,越国倾力北进,其西境只抵达今赣浙皖交界区,九江复为楚所占。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以其他置楚郡(郡治陈,今河南淮阳),又建九江郡(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和长沙郡(郡治临湘,今湖南长沙),九江地属九江郡。秦始皇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分天下为36郡,九江仍属九江郡,境域包括现在的安徽霍山、潜山县以东的淮南地区,江西全省及河南商城、固始县地,其重心在淮南。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 楚汉相争,项羽分封诸候,灵敏度九江郡为九江国,以英布为王,建都六安,(今安徽六安东北),辖境与九江郡似。二年,英布叛楚。三年,为楚所败亡走汉,遂 废国为郡,分其南部为庐江、豫章郡。九江地区大部在豫章郡。汉高帝四年,英布“剖符为淮南王,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皆属布。”汉高帝十一年,淮南王英 布反,“高祖自往击之,立长子为淮南王”,徙都寿春。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收归汉中央。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为了加强对近百个郡国的控制,“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其初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东汉末,州的权力加大,成为郡以上一级地方行政区划,构成州、郡、县三级 管理体制。豫章郡与庐江、九江、会稽、丹阳四郡及六安国同隶属于扬州刺史部。时九江地区绝大部分属豫章郡,置柴桑(治所在今九江西南,包括市区及九江、星 子、瑞昌3县)、彭泽(治所在今彭泽西南,包括湖口、彭泽、都昌3县及安徽东流之一部)、历陵(治所在今德安)、艾(治所在今修水渣津附近,包括修水、铜鼓2县)、海昏(治所在今永修东,包括永修、武宁、靖安、安义、奉新5县)、鄡阳(治所在今都昌南,包括都昌县与波阳县各一部)等县。另外,寻阳县(时属庐江郡,治所在今湖北黄梅县)之一部也在九江。
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豫章郡为九江郡,改柴桑为九江亭,改历陵为蒲亭,改艾为治翰,改海昏为宜生,改鄡阳为豫章。
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恢复郡县旧名。
汉和帝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于海昏西南置建昌县(县治今奉新甘坊附近)。
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分海昏、建昌设新吴(县治今奉新西)、永修(县治永修西南)2县。
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分海昏、建昌地另立西安县(县治今武宁西)。
至汉末,九江地区设7县,绝大部分属扬州刺史部的豫章郡,分别为艾、柴桑、永修、西安、彭泽、鄡阳、历陵县。另外,属庐江郡的寻阳县仍有部分地在九江。
三国,九江属吴(有说南境入吴属彭泽郡,北境入魏属庐江郡)。孙策曾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统辖海昏、建昌等6县。孙权一度设置彭泽郡,任吕范为太守,辖彭泽、柴桑、历陵3县。不久,太史慈病卒,建昌都尉不设,彭泽郡撤销。
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分豫章郡置鄱阳郡,辖9县。鄡阳、历陵2县隶鄱阳郡。
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孙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为武昌郡。
时九江地区设9县分属3郡,其中海昏、永修、西安、彭泽、艾隶豫章郡属扬州;鄡阳、历陵隶鄱阳郡,寻阳、柴桑隶武昌郡,属荆州。
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以武昌郡之寻阳划入庐江郡。由是,九江地区又分属于豫章、鄱阳、武昌、庐江四郡。
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有司奏:荆扬二州疆土广远,统理尤难。于是合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和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等10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范围包括今江西绝大部分、湖北东部及浙江、福建北部。州治曾一度置寻阳。
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县合立寻阳郡,属江州,寻阳县治由江北迁江南柴桑地。三年后,改豫章郡之彭泽县属寻阳,继而又增置九江、上甲县。不久九江并入寻阳县。
时九江地区设10县,分属于江州的豫章、鄱阳、寻阳三郡,其中海昏、永修、豫宁(太康元年由西安改)、艾隶豫章郡;历陵、鄡阳隶鄱阳郡;寻阳、柴桑、彭泽、上甲隶寻阳郡。
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寻阳并入柴桑县,上甲并入彭泽县。

宋永初八年(公元421年),因彭蠡湖盆地发生多次沉降运动,鄡阳县撤销,境域入彭泽县。
宋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历陵并入柴桑县,次年“废海昏,移建昌居焉”。海昏并入建昌县(治所在今永修艾城街附近)。
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分柴桑置汝南县,以汝南为寻阳郡治。
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分江州为二,立西江州,领寻阳及齐昌、南唐、太原、新蔡四侨郡。分彭泽复置上甲县,彭泽改隶太原侨郡。
陈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划建昌、艾、永修、豫宁、新吴等五县,设豫宁郡,属高州(梁太平元年析江西4郡置)。
陈天嘉六年(公元565年),废西江州,寻阳还隶江州。
时九江地区设7县(彭泽隶太原桥郡未计),分属2郡:其中汝南、柴桑、上甲隶寻阳郡,豫宁、建昌、艾、永修隶豫宁郡。
隋文帝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十一月“罢天下诸郡”,东汉末年以来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被裁去了郡东周元王简介,留下了州、县二级政区。灭陈之后,这个政策推行于江南。
隋开皇九年,废寻阳郡,并柴桑、汝南复立寻阳县;并上甲入彭泽,合为龙城县,江州领2县。废豫章郡,置洪州总管府;废豫宁郡,以其地置建昌县(县治今永修艾城附近),属洪州总管府。
隋开皇十八年,寻阳改名彭蠡,改龙城为彭泽。
隋炀帝继位,改州为郡,留下郡、县2级。
隋大业二年(公元607年),废江州改置九江郡,改彭蠡为湓城县;洪州改为豫章郡。时九江地区设3县,分属2郡。其中湓城、彭泽2县属九江郡,建昌属豫章郡。
大业十二年,林士弘率起义军大败隋军于彭蠡(湖),乘势建立楚政权,逐步占领北起九江、南至番禺的广大地区,九江地区在其辖内。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郡复州。分湓城置浔阳县。次年,又分湓城置楚城县;以彭泽为中心设浩州,分彭泽置都昌县同隶浩州。将建昌县升为南昌州,领建昌、新吴、龙安(原豫宁改),永修(今修水)四县。
武德八年,废湓城县置湓城戍,属浔阳县;以历陵故址立蒲塘驿,属楚城县;废浩州,彭泽、都昌划归江州。废南昌州,地域并入建昌县,隶洪州。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依山河形势,分全国十道,每道置采访使。江州、洪州皆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分全国为十五道,将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与江南西道。江州、洪州皆属江南西道。
贞观八年,废楚城县立楚城驿,改蒲塘驿为蒲塘场,俱属浔阳县。
武后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分建昌设武宁县。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州皆改郡,江州复改浔阳郡,洪州复改豫章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郡为州,置“洪吉都防御团练观察处置使”,领洪、吉、虔、抚、袁五州。不久,再增领信、江二州。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更名为“江南西道都防御团练观察使”。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升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使为镇南军节度使。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以浔阳西偏僻远,分立赤乌场。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折武宁八乡设分宁县(今修水、铜鼓县境)。时九江地区设6县,分属2州,其中浔阳、彭泽、都昌3县属江州;建昌、武宁、分宁3县属洪州。
五代时期,包括九江在内的江淮地区,先后为杨吴、南唐统治。
杨吴顺义七年(公元927年),以浔阳之蒲塘场升德安县。
太和年间(公元929~935年),析庐山南境置星子镇,属浔阳县。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析武宁、建昌、奉新部分地设置靖安县。升元二年,析彭泽县之彭泽乡及五柳乡之半置湖口县(一说保大中升彭泽之湖口戊置),属江州。升元三年,江州设奉化军,以浔阳之赤乌场升瑞昌县,改浔阳为德化县。
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升彭泽之东流场(唐会昌初年置)为东流县,属江州。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升洪州为南昌府。时九江地区设9县,其中德化、彭泽、都昌、德安、湖口、瑞昌隶江州,武宁、分宁、建昌隶南昌府。
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改南昌府为洪州。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以浔阳星子镇升星子县。
太平兴国七年,以星子县建南康军,析洪州之建昌县、江州之都昌县归其管辖。
宋代参照唐代划分“道”的政策,在各州、军之上分划为“路”,借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初期,江西地方属江南路。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分为东西二路,后合并;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复分为二路。
北宋时期,九江地区设10县,分属东西二路的二州一军。其中江州(辖德化、彭泽、德安、湖口、瑞昌)、南康军(辖星子、都昌、建昌)属江南东路,洪州(辖分宁、武宁等八县)属江南西路。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为防御金兵南侵,以江宁府、洪州并升帅府,江州升定江军节度。在江州设安抚制置使,将江、池、饶、信划为江州路。建炎四年,江南东西路合并为江南路。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形势趋于和缓,江南路复为东西二路,江州、南康军改归江南西路辖。孝宗赵慎做皇帝以前曾镇守南昌,他登基后(公元1163年)升洪州为隆兴府,时九江地区设县与北宋同,分属于江南西路的隆兴府、江州、南康军。
元朝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统治制度,朝庭设中书省掌全国大政,各地设行中书省,为中书省的分支权力机关。行省之下分路(府)州、县。江西等处行中书省下辖十八路九州。其辖区基本上包括了今江西、广东两省。
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 于江州置江东西宣抚司,于隆兴府设行都元帅府及安抚司。至元十三年,改江东西宣抚司为江西大都督府,隶扬州行省。至元十四年,罢江西大都督府升江州路,设 总管府,隶江西行省的隆兴都元帅府;改隆兴都元帅府为江西道宣慰司,改隆兴府为隆兴路、设总管府;升南康军为南康路,设总管府,隶江淮行省。至元十六年, 江州隶蕲黄等路宣慰司。至元十七年,江西行中书省并入福建行中书省,于隆兴立宣慰司。至元二十一年,江州路复隶江西行中书省;隆兴路改龙兴路;武宁县置武 宁州,领武宁、分宁二县。至元二十二年,南康路改隶江西行中书省。
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后,将户口多的县升格为州,升龙兴路之分宁为宁州,武宁隶龙兴路;升南康路之建昌县为建昌州。时九江地区设10县,分属于江西湖东道肃政谦访司的江州、南康、龙兴三路,其中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五县隶江州路;星子、都昌二县及建昌州隶南康路;武宁县及宁州隶龙兴路。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陈友谅挟天完帝徐寿辉迁都江州,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寿辉称帝,建都江州,国号汉。
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西征进入江西,改江州路为九江府,南康路为西宁府。至正二十二年,改龙兴路为洪都府,依旧置江西行省。至元二十三年,平陈友谅,又改洪都为南昌府。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江西行中书省为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并在省之下府之上划分五个道,具体分管诸县。各道分别由布政司和按察司的官员兼领,是派出机构。由布政司兼领的为分守道,按察司兼领的为分巡道,所领府县相同。时九江地区设8县2州,分属于南瑞道和饶南九道的三府。其中: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隶九江府;星子、都昌、建昌隶南康府(洪府九年由西宁府改),与九江府同属饶南九道。武宁与宁州隶南昌府属南瑞道。
清初,改布政使司为省。省下设府、县二级,各县隶属,名称与明朝相同。省与府之间的道亦基本相同(康熙二十一年改道名日分巡兼分守道)。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饶南九道增辖广信府,改称分巡广饶南九道。
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改宁州为义宁州。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三月,太平军改湖口为九江郡,改九江府为江西省。太平天国亡,复旧制。
至清末,九江地区设9县1州,分属九江、南康、南昌三府,其中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隶九江府;星子、都昌、建昌隶南康府;武宁及义宁州隶南昌府。
民国元年(1912年), 全国废除府州,只保留省、县二级建制。民国二年元月,公布现行地方各级行政厅组织令,改设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民国三年,改德化县为九江县,改建昌县 为永修县,改义宁州为修水县。全省设豫章、浔阳、庐陵、赣南四道,分领八十一县。浔阳道领九江、瑞昌、湖口、彭泽、星子、都昌、德安、永修、武宁、修水、 安义、鄱阳、余干、乐平、浮梁、德兴、万年、奉新、靖安、铜鼓等20县,道尹公署设九江。
民国十五年,废道,各县直隶江西省。
民 国十六年,九江城区设市政厅,直接隶江西省政府。次年,改市政厅为九江市政府。民国十九年,九江市政府裁撤,市政并入九江县政府综理。民国二十三年,省政 府在九江市设市政委员会,直隶省政府。民国二十五年,因赣、鄂、皖三省省界改划,将所辖江北之封一,封三和桑落等乡分别划归鄂、皖后,九江市面积削减,人 口及税收均不符设市之条件,便又撤市政委员会,归九江县浔阳镇(由原柴桑、鼓楼、湓浦、甘棠4个小镇合并为特种甲级镇)。
民国二十年夏,蒋介石来江西督剿红军,为图“围剿”区域党务、政令之统一,南昌陆海空军总司令部行营党政委员会将全省“围剿”区域的43县划为9区,每区设一党政分会,此为江西复行三级制之始。民国二十年末,熊式辉回赣主政,鉴于党政委员会分区制度颇有效益,遂于民国二十一年六月复将全省划为13个行政区,九江地区所属10县分属于第三、第四行政区。即武宁、永修、瑞昌、修水,属第三行政区(驻武宁),九江、星子、德安、湖口、彭泽、都昌属第四行政区(驻九江)。
民国二十四年,因中央红军撤出江西,江西省政府又将13个行政区并为8个行政区,九江地区所属10县又分属第一、第五行政区。即武宁、修水、永修属第一行政区(驻武宁);九江、瑞昌、星子、湖口、彭泽、都昌、德安属第五行政区(驻浮梁)。
抗日战争爆发后,江西大部份地方沦陷,省政府因时制宜,于民国二十八年将全省划为11个行政区,九江地区所属10县被分别划在第一、第五、第九、第十行政区。即武宁、修水属第一行政区(驻铜鼓);湖口、彭泽、都昌属第五行政区(驻浮梁);九江、瑞昌、星子、德安属第九行政区(驻岷山),永修属第十行政区(驻奉新)。
民国三十一年,“因地理形势,沿革习惯及交通面积等状况”,经1489次省务会议决定,全省减为9个行政区,九江地区所属10县又分属于第五、第九行政区。即湖口、彭泽、都昌属第五行政区(驻景德镇);武宁、九江、永修、瑞昌、修水、星子、德安属第九行政区(驻武宁,民国三十八年移驻九江)。
1949年5月九江解放。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九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辖九江、瑞昌、武宁、永修、星子、德安、靖安7县。署治九江。原九江县的城区浔阳镇划为九江市,为省辖。同年9月,省人民政府将袁州专署的修水县和鄱阳专署的都昌、彭泽、湖口三县划归九江专署管辖,靖安县从九江专署划出,同时将九江市划归九江专署管辖。至此,九江专署辖10县1市。其后九江辖区小范围虽有变化,但大区域没有变更。
第三节 城 垣
柴桑城 清光绪《江西通志》载:“柴桑故城,在德化县西南九十里,汉置,属豫章郡,今楚城驿是其址。”即今浔阳区西南45公里处,九江县马回岭乡马头村,土名荆林街,亦为新莽九江亭和唐楚城县治所。柴桑本山名,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建县,治所处群山环抱中,故名。新莽改制,名异而治不徙。唐楚城县废县设驿,故杜佑《通典》云:“今县南楚城驿,即旧柴桑县也。”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并寻阳入柴桑县,柴桑移治鹤问寨,与州、郡同城,即李杏甫《元和郡县志》所述:“柴桑故城,在县西南二十里”。
半洲城 李杏甫《元和郡县志》载:“半洲故城,在县西九十里。”清同治《九江府志》、《德化县志》皆同此说。故址在今九江县城子镇乡火龙村境内,水路东距浔阳区32公里。其址南负烟墩山,北临长江,三面环山,因名半洲,素为长江南岸戍守要冲。相传城垣为三国吴大帝孙权次子虑所筑。孙虑,黄武七年(公元228年)封建昌候,黄龙二年(公元230年)授任镇军大将军,镇守半洲。东晋梁州刺史庾怿,江洲刺史诸裒曾设治于此。梁代为汝南县治。隋废汝南县,城垣渐次荒落。
寻阳城 汉文帝置,地处寻水之北而得名。原属庐江郡,县治设江北古兰城(今湖北黄梅县西南)。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寻阳立郡后,徙入江南与郡同治,因名寻阳城。相传孟怀玉为江州刺史时曾筑城垣,又名怀玉城。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并寻阳县入柴桑县,柴桑迁县治于此。历宋、齐、梁陈常为州郡治所。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并柴桑、汝南县复置寻阳县,时因水患东周元王简介,州、县同设治湓口城。据清同治《九江府治》载:“寻阳城在治西十五里”、“鹤问寨其故址也。”即今南浔铁路赛湖铁桥东,市、县交界的七里湖滩。南距九江县沙河街9公里,东北距市区龙开河8公里,西北缘距长江600米,面积约3平方公里。
湓口城 亦称湓城,因临源于瑞昌青盆山古盆水出口处而得名,故址在今龙开河以西,赛城湖闸口以东官牌夹一带。《晋书》谓:“柴桑有湓口关。”即指此。东晋咸康六年(公元340年),江州治所由豫章移至湓城,历70年。南朝宋升明元年(公元477年)冬,荆州刺史沈攸之反,齐王萧道成世子赜未及朝庭布置,即据湓口为战守备,使攸之不敢下。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江州与寻阳县,十八年江州与彭蠡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九江郡与湓城县先后同设治此城。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并湓城入浔阳县,州治东移浔阳城后,改设湓城戌。明、清称小江(小港市)。清代(兵营)置汛由绿营兵驻守。
浔阳城 唐 初始建,因县以名,先后曾作江州和九江府治,故又名江州或九江城。据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唐武德四年,“置江州,领湓城、浔阳、彭泽三县”,浔阳“自州 东移于今年”,表明浔阳是由湓城析置,浔阳、德化皆设治龙开河以东,即今市浔阳区,与湓口乃相邻之两地。并湓城入浔阳县后,州治亦迁入。胡三省《资治通 鉴》云:“江州治德化,盖近湓口城处。”以浔阳名县,取义浔水至此入江,县名“寻”字加“氵”亦始此。唐起历为州、郡、军、路、府、道和浔阳、德化、九江 县(市)治所。元末一度为南方红巾军都城。城池初期状况无考,但从白居易当年谪戌江州时的诗句“江回望见双华表,知是浔阳西郭门”,可知唐元和年间的浔阳 城,已具一定规模。宋、元之际,城池渐趋衰落。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于城东北隅列木为栅,引水为濠,增筑木栅、土夯城。以后,环城用砖包砌,建五门,覆以楼,城趾开水窦六处。据《江西通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 九江城凡东西广五里,南北广四里,周十里百七十八步,高一丈七尺;为门五:东磐石,南迎恩,西湓浦,北望京,东北福星;码头四。正德、嘉靖年间,几遭兵 燹、雨圮、几事修葺。万历、天启年间,增启城门。清乾隆年间,加修月城,规模渐蔚。全城东西纵五里,南北宽四里,周围十二里二百二十四步。高二丈尺,城上 设炮楼四座,警铺二十八个,宽广可容骑射。下启七门,依次为东作门(小东门)、迎春门(大东门)、南薰门(小南门)、文明门(大南门)、迎恩门(西门)、 望京门(九华门)、福星门(岳师门)。各门置兵马司二所,配汛房驻兵守备。咸丰年间,太平军扼守九江城,清军屡以炮击,掘地道埋炸药爆破,致使城垣周身膨 裂,东南和东北共崩塌108丈,城根陷入淤泥,炮台、月城、营房全圮,门楼荡然无存。战乱后,九江府及所辖五县捐资复修,费时半年,共用工料银17500余两,添设兵房、更楼47所,置大、小炮台46座和垛口1840个。民国时,随着九江市政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墙浙次拆除。本世纪五十年代,古城的大东门及左右城墙还基本保存完好,至六十年代后,全部拆毁,仅在解放军171医院内尚有部分城垣残体。
第二章 区 划
第一节 位置面积
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与湘、鄂、皖3省接壤,处四省交界地,素有“江西北大门”之称。境域东与安徽省之东至,本省之波阳2县为邻;西与湖南省之平江、湖北省之阳新、通山、崇阳、通城5县交界;南与本省之新建、安义、靖安、奉新、铜鼓5县毗连;北濒长江,与湖北省之武穴、黄梅,安徽省之宿松、望江4县隔江相望。位处东经113°57′~116°63′,北纬28°47′~30°06′之间,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全境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总面积18823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27%。市政府所在地浔阳区,距省会南昌市公路里程为127公里。
第二节 区 划
一、地、市级行政区划
1949年7月1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命令,正式成立九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署),为江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九江专署下辖九江、德安、永修、瑞昌、武宁、星子、靖安7县,同年9月11日,省人民政府决定,将靖安从九江专署划出,同时从袁州和鄱阳专署分别划进了修水、都昌、湖口、彭泽4县,并将九江市(原属省辖市)亦划归九江专署管辖,调整后的九江专署辖修水、武宁、瑞昌、永修、德安、九江、星子、都昌、彭泽、湖口等10县和九江市。同时确定各县等级,修水、都昌县为乙等,九江县为丙等,其余各县为丁等。
1953年8月13日,成立庐山特区人民政府,由省人民政府委托九江专署领导。
1955年2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之规定,九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江西省九江专员公署。
1959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九江县、市合并为九江市。
1961年9月,九江市、县分置,恢复九江县。
1968年4月17日,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正式批准成立九江专区革命委员会。为军、干、群三结合的临时权力机构。1970年,九江专区改为九江地区。1971年2月6日,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江西省九江专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江西省九江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7月,根据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地区一级是省派出机构,不设革命委员会”的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撤销九江地区革命委员会,设立九江地区行政公署(简称行署),所辖仍为10县1市。
1980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将九江行署领导的九江市改由省直接领导,下设浔阳、郊区、庐山3个区(县级行政区)。
1983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九江地区行政公署,将原九江地区的修水、武宁、瑞昌、永修、德安、九江、星子、都昌、彭泽、湖口10县划归九江市管辖。
1984年5月,将郊区改称庐山区,撤销原庐山区,成立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属省政府行政机构,由九江市代替。
1989年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瑞昌县,设立瑞昌市,属省直辖,九江市代管。
二、县(市、区)级行政区划
修水县 修 水县位于九江市西部,居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为赣、鄂、湘三省交界处。县北部之杨津、上庄、港口、布甲乡与湖北崇阳、通山县接壤;东部之新湾、清水 岩、太阳升、庙岭、塘排、黄沙港乡与本省武宁、靖安县毗连;南部毛竹山林场、黄沙港乡、杨家坪寺场、上奉、何市、桃坪、山口、雅洋、复原乡同奉新、宜丰、 铜鼓县相邻;西郊之靖林、上衫、余段、沙湾、中段、黄龙、白岭、全丰乡和湖南平江、湖北通城县交界,县境南北距76公里,东西距97公里,总面积450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4%。至1990年,全县共辖8区、3个直属乡镇50个区属乡镇。
溪口区:辖布甲乡、港口乡、上庄乡、杨津乡、大椿乡、溪口镇。
白岭区:辖白岭乡、全丰乡、画坪乡、路口乡、古市乡、月塘乡、白桥乡、黄龙乡。
马坳区:辖马坳乡、新湾乡、上杭乡、西港乡、杭口乡、东津乡、程坊乡、崇河乡。
宁州区:辖宁州乡、庙岭乡、竹坪乡、桃里乡、赤江乡。
渣津区:辖渣津乡、司前乡、石坳乡、东港乡、靖林乡。
大桥区:辖朱溪乡、水源乡、中段乡、沙湾乡、上衫乡、余段乡。
黄沙港区:辖黄沙港乡、塘排乡、黄沙桥乡、汤桥乡、何市乡、上奉乡。
直属乡镇:太阳升乡、清水岩乡、义宁镇。
武宁县 位于九江市西南面,地处赣、鄂边界。东与德安、永修接壤;南隔九岭山脉与靖安相通;西和西南与修水毗邻;北隔幕阜山与湖北省阳新、通山搭界;东北连接瑞昌。县境东西长约93.3公里,南北宽约77.4公里,面积3506.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8.63%。
至1990年,全县共辖22乡1镇。
大洞乡、泉口乡、横路乡、鲁溪乡、官莲乡、巾口乡、宋溪乡、伊山乡、甫田乡、澧溪乡、船滩乡、上汤乡、南岳乡、东林乡、石渡乡、清江乡、石门楼乡、罗溪乡、黄段乡、严阳乡、罗坪乡、杨洲乡。
新宁镇。
永修县 九江市南端,鄱阳湖西岸。东连新建;南靠安义、南昌;西接靖安、武宁;北邻德安;东与星子、都昌隔湖相望。县境东西长83.3公里,南北宽40.8公里,总面积2035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0.82%。
至1990年,全县共辖14乡、4镇。
三溪桥乡、江益乡、白槎乡、梅棠乡、艾城乡、滩溪乡、江上乡、九合乡、三角乡、永兴乡、立新乡、燕坊乡、马口乡、城丰乡。
涂埠镇、柘林镇、吴城镇、虬津镇。
德安县 位于九江市区南面,京九铁路穿越县城。东邻星子;西靠武宁;南接永修;北连瑞昌;东北毗九江县。全境东西长42.6公里,南北宽40.8公里,面积937.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98%。
至1990年全县共辖17乡、1镇。
塘山乡、樟树乡、付山乡、吴山乡、林泉乡、爱民乡、白水街乡、邹桥乡、黄桶乡、高塘乡、聂桥乡、车桥乡、磨溪乡、河东乡、木环乡、宝塔乡、金湖乡。
蒲亭镇。
九江县 紧临九江市区,长江中游南岸。东倚庐山;南邻星子、德安;西毗瑞昌;北与湖北黄梅、安徽宿松隔江相望;中插九江市区,使县域分成东西两部分。县境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57公里,面积87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64%。
至1990年,全县辖14乡、2镇。
江洲乡、城子镇乡、洗心桥乡、新合乡、狮子乡、永安乡、白华山、涌泉乡、新塘乡、长山乡、城门乡、沙河乡、黄老门乡、岷山乡。
沙河街镇、马回岭镇。
星子县 九江市南部,鄱阳湖西岸,庐山南麓。东与都昌隔湖望;西邻九江、德安县;南毗永修;北接庐山区。县境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52公里,面积894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7%。
至1990年,全县共辖13乡、1镇。
白鹿乡、华林乡、苏家当乡、沙湖山乡、泽泉乡、蚌湖乡、隘口乡、蛟塘乡、温泉乡、新池乡、蓼花乡、蓼南乡、横塘乡。
南康镇。
都昌县 位于九江东部。境东邻波阳;南连永修、机关报建;西与星子隔湖相望;北接湖口与彭泽。东西宽52.7公里,南北长80公里,面积2669.53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4.18%。
至1990年,全县共辖29乡1镇。
周溪乡、三汊港乡、中馆乡、大沙乡、万户乡、南丰乡、土塘乡、大港乡、蔡岭乡、涂埠乡、左里乡、和合乡、阳蜂乡、西源乡、芗溪乡、狮山乡、杭桥乡、化民乡、鸣山乡、盐田乡、北炎乡、春桥乡、苏山乡、多宝乡、汪墩乡、七角乡、北山乡、大树乡、新妙乡。
都昌镇。
彭泽县 位于九江市的东北角。东邻安徽省东至;南连波阳、都昌;西毗湖口;北临长江与安徽省宿松及望江隔水相望。县境东西宽48公里,南北长57公里,面积1544.35平方公里,约占九江市总面积的8.21%。
至1990年全县共辖18乡、1镇。
棉船乡、马当乡、泉山乡、襄溪乡、芙蓉墩乡、东升乡、定山乡、天红乡、杨梓乡、和团乡、海形乡、太泊湖乡、浩山乡、黄花乡、黄岭乡、湖西乡、太平关乡、乐观乡。
龙城镇。
湖口县 位于九江市东部。县境东邻彭泽;南交都昌;西濒鄱阳湖口与星子、庐山区隔水相望;北临长江与安徽的宿松隔水相望。东西宽30公里,南北长35公里,面积669.33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55%。
至1990年,全县共辖15乡、1镇。
双钟镇。
瑞昌市 位于九江西隅。县境东邻九江;南接德安、武宁;西毗湖北省阳新;北与湖北省的武穴隔江相望。东西长60.55公里,南北宽51.55公里,面积1423.11平方公里,占九江市总面积的7.56%。
至1990年,瑞昌市辖20乡、2镇、2街道。
夏畈乡、南义乡、横港乡、范镇乡、肇陈乡、高丰乡、武蛟乡、流庆乡、黄金乡、南阳乡、横立山乡、洪下乡、洪一乡、花园乡、乐园乡、洪岭乡、九源乡、乐山乡、峨嵋山、和平乡。
码头镇、白杨镇。
湓城街道、桂林街道。
浔阳区 为九江市城区。其境东与庐山区毗邻,南止十里大道转盘;西和九江县搭界;北濒长江与湖北省小池镇隔江相望。全区沿长江呈带状走向,东西长18.5公里,南北宽3公里,面积约55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部面积的0.29%。为赣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市党政机关所在地。
此地自古为郡、州、府、县治所。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德化县为九江县后,设浔阳镇。民国十六年自县划出,设置九江市政厅,十七年改为市政府,十九年撤市并入九江县,仍为县属浔阳镇。民国二十三年,复从九江县划出,成立九江市政委员会。二十五年又撤市还九江县浔阳镇建制。解放后,1949年6月划浔阳镇及城郊部分地区,设置九江市,先属省管,7月九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后,属分区管,同为分区、市、县治所。1959年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九江县并入九江市。1961年9月,市县分置,恢复九江县,此地仍为专、市、县治年。1980年,由地辖市升省辖市时,成立市辖县级浔阳区。
至1990年,全区辖6个街道办事处。
甘棠街道办事处、湓浦街道办事处、滨兴街道办事处、十里街道办事处、白水湖街道办事处、金鸡坡街道办事处。
庐山区 东枕鄱阳湖与湖口相伴;南倚匡庐与星子毗邻;西含八里湖与九江县接壤;北濒长江与湖北省黄梅隔江相望。东西长34公里,南北宽29公里,面积438.7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33%。
境域解放前属九江县域,解放后分别为地辖九江市庐山管理局所辖的周岭、大桥、五里、新港、七里湖、十里海会、高垅、威家、莲花、赛阳公社和茅山头垦殖场、庐山垦殖场等社会场的区域。至1980年3月地辖九江市升省辖市时,将这个地区划作市郊区。同时将庐山管理局改为庐山区,均为县级建制,同属九江市管辖。1983年7月九江地市合并后,于1984年6月,将郊区改为庐山区,并将原庐山区的山下部分划入庐山区,而原庐山区的山上部分,则另设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1987年6月,复将山上的牯岭镇划归庐山区管辖。
至1990年,庐山区辖10乡、1镇、1街道办事处。
海会乡、高垅乡、周岭乡、威家乡、虞家河乡、五里乡、新港乡、十里乡、莲花乡、赛阳乡。
牯岭镇。
七里湖街道办事处。
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 庐山,东邻鄱阳湖,南接星子县,西毗九江县,北靠庐山区。山体呈椭圆形,自西向东北方向延伸。长约19公里,宽约16公里,总面积为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为282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
庐山自西汉至南朝属柴桑,隋属湓城县,唐属浔阳县,五代属德化县,以后分属德化、星子县。民国初分属九江县、星子县。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开始设置庐山管理局,隶属九江市政府。民国三十五年归省直属。解放后,1949年7月,成立庐山管理处。1950年4月改设庐山管理局。同年9月,改为省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1952年7月,成立庐山特别区人民政府。1953年7月,属中南行政委员会管辖,先设庐山特别区人民政府,后改为中南行政委员会庐山管理局(县级),由九江专署代管。1954年12月,复归省管,设江西省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1955年升副地级,仍为江西省庐山管理局。1957年7月,设立牯岭镇人民委员会,为一级政权。同年11月,划星子县海会区所辖之海会、沿海、九星3乡和九江县所辖之潭坂、妙智、双塔、金桥、长垅5乡归庐山管辖。1965年11月,撤消庐山管理局,行政区域并入九江市。1968年11月,设九江市庐山镇革命委员会(县级),属九江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70年5月,复将划出之三乡划归庐山管辖。1977年,恢复江西省庐山管理局,由省直接领导。1978年7月,经省批准设庐山革命委员会(行政县级),以庐山镇为其行政区域。1980年3月,地辖九江市升省辖时,撤消庐山管理局,成立庐山区人民政府,归九江市管辖。1984年6月,撤消庐山区建制,成立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为省政府的行政机构,委托九江市政府领导,并将原所辖的山下行政区域划入新设置的庐山区。
九 江 各 县 隶 属 沿 革
设 县 情 况
夏、商、西周
处荆扬二州界。
吴之西境、楚之东境。周敬王十五年,全境归吴。
周元王二年,吴灭,九江复为楚所占。
王政二十四年
是年,秦灭楚,以楚地置三郡,其中有九江郡。
高祖元年
项羽立英布为九江王,都六。
高祖四年
英布“剖符为淮南王,都六,九江、庐江、衡山、豫章皆属布。”
元封五年
柴桑、彭泽、历陵、艾、海昏、鄡阳
治所在今湖北黄梅,时有部分地在九江。
始建国
九江亭、蒲亭、治翰、宜生、豫章、彭泽
新莽时期,西汉的郡县大都另立新名。
建安四年
柴桑、彭泽、历陵、鄡阳、艾、西安、永修
东汉恢复郡县旧名。
仍有部分地在九江。
三
国
(吴)
黄初二年
海昏、永修、西安、彭泽、艾
鄡阳、历陵
寻阳、柴桑
太康二年
海昏、永修、西安、彭泽、艾
鄡阳、历陵
元康元年
海昏、永修、西安、彭泽、艾
鄡阳、历陵
永兴三年
海昏、永修、豫宁、艾
豫宁、太康元年由西安改。
鄡阳、历陵
寻阳、柴桑、上甲、彭泽
羲熙八年省寻阳入柴桑,省上甲入彭泽。上甲永兴元年置。
(续表)
设 县 情 况
元嘉元年
建昌、永修、豫宁、艾
彭泽、柴桑
永初二年撤鄡阳,境城入彭泽。元嘉元年省历陵入柴桑。
太清二年
建昌、永修、豫宁、艾
柴桑、彭泽、汝南
太清二年分柴桑置汝南。
天嘉六年
汝南、柴桑、上甲
陈永定元年,立西江州领太原等四侨郡,分彭泽复置上甲县,彭泽隶太原侨郡故未计。
豫宁、建昌、艾、永修
陈永定三年,划建昌等五县设豫宁郡属高州。陈天嘉六年,废西江州寻阳还隶江州。
开皇九年
寻阳、龙城
省上甲入彭泽废诸侨郡合为龙城县。
洪州总管府
废豫宁郡以其地置建昌。
大业三年
湓城、彭泽
开皇十八年改寻阳为彭蠡,大业三年改为湓城。
大业三年,江州改九江郡,汝州改豫章郡。
武德四年
湓城、浔阳、楚城
都昌、彭泽
以彭泽为中心设浩州。
建昌、龙安、永修
升建昌县设南昌州。
武德八年
寻阳、楚城、都昌、彭泽
废浩州,彭泽、都昌划归江州。
废南昌州,地域并入建昌县,隶洪州。
天宝元年
江南西道
浔阳、都昌、彭泽
贞观八年废楚城县立楚城驿。
建昌、武宁
长安四年分建昌设武宁县。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分为十五道,九江地在江南西道。
贞元十六年
江南西道
浔阳、都昌、彭泽
建昌、武宁、分宁
贞元十六年折武宁八乡设分宁县。
大和六年
浔阳、都昌、彭泽、德安
德安顺义七年以浔阳之蒲塘场升。
建昌、武宁、分宁
显德六年
江州(奉化军)
德化、都昌、彭泽、湖口、德安、瑞昌
升元二年折彭泽置湖口县,三年,以浔阳之赤乌场升瑞昌县,改浔阳为德化县。
建昌、武宁、分宁
显德六年升洪州为南昌府。
(续表)
设 县 情 况
太平兴国七年
江南车路
德化、彭泽、湖口、德安、瑞昌
星子、都昌、建昌
太平兴国三年以浔阳星子镇升星子县,七年以星子县建南康军。
江南西路
武宁、分宁
开宝八年,改南昌府为洪州。
建炎四年
江南路
德化、彭泽、湖口、德安、瑞昌
建炎元年,以江宁府、洪州并升帅府,江州升定江军节度。二年在江州设安抚制置使,将江、池、饶、信划为江州路,四年合并为江南路。
星子、都昌、建昌
武宁、分宁
隆兴元年
江南西路
德化、彭泽、湖口、德安、瑞昌
绍兴元年江南路复为东西二路,江州、南康军、洪州改江南西路辖。
星子、都昌、建昌
武宁、分宁
隆兴元年,升洪州为隆兴府。
至元十四年
江西行省
德化、彭泽、湖口、德安、瑞昌
江淮行省
星子、都昌、建昌
江西行省
武宁、分宁
至元二十二年
江西行中书省
德化、彭泽、湖口、德安、瑞昌
星子、都昌、建昌
武宁、分宁(居武宁州)
至元二十一年,改隆兴路为龙兴路。
元至正二十二年
江西行省
德化、彭泽、湖口、德安、瑞昌
至正二十一年改江州路为九江府,改南康路为西宁府。
星子、都昌、建昌
二十二年改龙兴路为洪都府。
武宁、宁州
洪武九年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
饶南九道九江府
德化、彭泽、湖口、德安、瑞昌
饶南九道南康府
星子、都昌、建昌
南瑞道南昌府
武宁、宁州
嘉庆六年
江西省
广饶南九道九江府
德化、彭泽、湖口、德安、瑞昌
广饶南九道九江府
星子、都昌、建昌
南瑞道南昌府
武宁、义宁州
嘉庆六年改宁州为义宁州。
(续表)
设 县 情 况
民国三年
江西省浔阳道
九江、彭泽、湖口、德安、瑞昌、星子、都昌、永修、武宁、修水
民国元年,废府为省、县二级建置。三年,设疲乏,为省、道、县三级建置。德化、建昌、义宁州分别改为九江、永修、修水。十五年废道各县直隶于省。
民国二十年
江西省
第三行政区
武宁、永修、瑞昌、修水
驻武宁一度驻瑞昌
第四行政区
九江、星子、德安、湖口、永修、都昌
驻九江
民国二十四年
江西省
第一行政区
武宁、永修、修水
驻武宁
第五行政区
九江、瑞昌、星子、湖口、彭泽、都昌、德安
驻浮梁
民国二十八年
江西省
第一行政区
武宁、修水
驻铜鼓
第五行政区
湖口、彭泽、都昌
驻浮梁
第九行政区
九江、瑞昌、星子、德安
驻岷山
第十行政区
驻奉新
民国三十一年
江西省
第五行政区
湖口、彭泽、都昌
驻景德镇
第九行政区
武宁、九江、永修、瑞昌、修水、星子、德安
驻武宁,民国三十八年移驻九江。
公元1949年
江西省九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九江、瑞昌、武宁、永修、星子、德安、修水、都昌、彭泽、湖口、九江市
公元1980年
江西省
九江地区行政公署
九江、瑞昌、武宁、永修、星子、德安、修水、都昌、彭泽、湖口
九江市
浔阳区、郊区、庐山区
公元1990年
江西省九江市
九江、武宁、永修、星子、德安、修水、都昌、彭泽、湖口、瑞昌市、浔阳区、庐山区、庐山管理局
民国十六年、二十三年、九江城区曾两度设市、直隶于省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