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宫叨叨令 佚名《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原文及翻译赏析
佚名《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原文及翻译赏析

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原文: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注释
1也么哥:这三字是元曲常用的感叹词,无实义。2却原来:这三字属于衬字。侬:意即「我」。
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鉴赏
此曲从风格上看当是文人所作。其末句即用白贲《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成句,也是写「不识字渔父」(白贲曲语)的。据元冯子振《鹦鹉曲·序》载,白曲在其时享有盛名,「有北京伶妇御园秀之属,……恨此曲无续之者」,于是冯子振逞才和白曲百余首,可见白贲曲的影响之大。而白贲曲一出,因其首句有「鹦鹉洲」,其曲原名「黑漆弩」也就改称「鹦鹉曲」,鹦鹉洲也就从原特定的地名一变为渔父居处的代称。因此,此曲「侬家鹦鹉洲边住」的那个「侬」也很可能是个「渔父』。此曲所写意境受白曲直接影响亦较明显。
但此曲的结构与白曲却大不相同。它先用许多扑朔迷离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似乎无人迹、无尘嚣的世外桃源之境。「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清澄透明的流水静静地淌著;登舟横渡上岸,再沿着一条弯弯小径走去,一座小小屋舍便悠然可见了。这里已隐约透出一股神迷之感。室何人居,诗人未道,他仅描绘了小屋安谧而恬静、雅淡而优美的外部环境;其地何所,诗人未明,是「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乡村野地,还是「小桥流水有人家」(王安石诗)的郊外花村,读者难知其详。以下两句,诗人将读者引入更加神迷的境界:「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青山白云,幽邃缥缈,使人想起贾岛《访隐者不遇》中童子的答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令人悬望之余,不无怅惘之感。诗人似乎知道读者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故再用两句颇涵自得、自傲,而又不无戏谑嘲弄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重复叠唱,再将读者推向迷茫恍惚之极境,让人只好自叹凡俗,对此神秘的仙界可望而不可即,可想然不可知。若全曲到此作结,倒颇堪称之为「朦胧诗」的,「像外」之味,尽可让人作万千之想。然古代诗歌于「超以象外」后必要「得其环中」,结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正是揭其「环中」的全曲之眼。一直隐在曲中而未露其面的小屋之主倏然而出,仙界者,「渔父」居所也。有此一句,「境界全出」:那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构成的极澄至净的世界,不是「红尘」外的仙境,也不是现实中实有的景观,它乃是「渔父」心灵中的圣所,理想中的「隐士」精神世界的「物化」罢了。
「渔父」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是现实中真正的渔父。自从楚辞《渔父》中诞生了一位「世人皆醒我独醉」、不与世俗争流的「渔父」后,其历代「子子孙孙」实际上便成了不求功名、不慕荣华富贵而独善其身的人格精神象征。「渔父」之咏成了古代「隐士」之歌中别具一格的支系,王维的一首「隐士诗」不妨可看作其核心主题:「永怀青岑客,回首白云间。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渔父」之吟为历代文人所喜爱,绝非无因,元代尤其如此——得志而显达者咏之,以见其不失高雅;失意者又藉以曲折表达其对现实的不满或失望,同时又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融化到「渔父精神」中去,以忘却现实生活的烦恼,在「超尘脱俗」的心灵净化中求得心理的平衡。白贲《鹦鹉曲》所以能享誉一时,除了其韵用「鱼模」部去声险韵外,「渔父」这一传统母题具有文人心目中特有的「精神美」魅力,是其最根本的原因。而此曲不惮有名作在先,效而再创,也有这样的魅力在召唤。
然而,如果此曲无自己的艺术魅力,恐怕早就湮没无闻了。在历代「渔父」之吟中,以青山、白云喻其高洁脱俗,以轻舟、流水状其自由洒脱,乃是众所撷取兼含比兴的意象。白曲如此,此曲亦如此。但白曲以「侬家鹦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领起全篇,让人一下子进入传统「渔父」的既定精神境界,然后再组合意象,使其表现的精神世界得以形象化,而结句「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与之遥相呼应,使全曲颇得爽朗豪放之风。此曲则首先隐约回环,先造其境,使人捉摸不定,产生强烈的探询感,结句则借当时人所熟知的「鹦鹉洲」指称「渔父」,点出意核,复令人再回味、咀嚼全曲,既得含蓄蕴藉之趣,又不失明朗畅达之风,虽与白曲所取意象大致相同,结构方式则别具一格。细而察之,此曲「溪边小径舟横渡」与白曲「浪花中一叶扁舟」,「青山隔断红尘路」与白曲「觉来时满目青山」,虽句中形象相同,但也各随其曲之意脉与情调,彼此不能互换,而并非增减其字而已。故其虽受白曲影响和启迪,然却是自己的创作。加上作者选押去声韵之《叨叨令》曲体,除「处」、「住」为白曲原用韵脚外,「渡」、「玉」、「路」,均是字熟而韵险,既继承了白曲「险韵」特色,又有自己的匠心,这大概就是此曲并非首唱,又属「无名氏」之作却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诗词作品: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诗词作者:【元代】佚名诗词归类:【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