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广西百色市经济怎么样 广西百色历史

火烧 2022-12-21 21:17:37 1041
广西百色历史 百色的历史沿革“百色”由“博涩寨”演变而来,系壮语,意为山川塞口地形复杂的地方。一说系壮语“拍洗衣服的地方”之意。据传在鹅江与澄碧河汇合处,有一无底深潭,岸边有村庄,村女经常在此洗衣,因

广西百色历史  

百色的历史沿革

“百色”由“博涩寨”演变而来,系壮语,意为山川塞口地形复杂的地方。一说系壮语“拍洗衣服的地方”之意。据传在鹅江与澄碧河汇合处,有一无底深潭,岸边有村庄,村女经常在此洗衣,因而得名。

秦始皇在岭南置三郡(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今百色属象郡。

秦末汉初,百色为南越国属地;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今百色属郁林郡增食县地。

三国时,今百色属吴,仍归郁林郡增食县地。

晋初,增食县改为增翊县,今百色属晋兴郡增翊县地。

南北朝,百色属晋兴郡增翊县地。

隋朝,百色属郁林郡宣化县地。

唐朝,在今百色地置羁縻添州(属江南道黔州都督府),归乐州和武隆县。

五代十国,今百色先属楚,后属南汉,仍称添州、归乐州和武隆县地。

宋朝,除归乐州不变外,改武隆县为武龙县,置古天县(县治在今那毕乡大和村),属羹州路添州。增置龙川州、唐兴州、睢暇州。

元朝,升田州为田州路,今百色仍称武龙县,羁縻归乐州、龙川州、唐兴州、睢州、天州(宋古天县)。属田州路。

明初,撤销羁縻龙川州、归乐州、唐兴州、睢暇州以及武龙县,其地并入田州。

洪武二年(1369年)田州路升为田州土府,嘉靖七年(1528年)田州土府降为田州土州。今百色为田州土州地。

清康熙三年(1664年)田州土州改属思恩府,府治驻武缘县(今武鸣县)。

雍正七年(1729年)分田州土州地设厅制,迁思思府理苗同知驻百色谓百色厅。翌年建城。这是百色得名之始。

光绪元年(1875年)田州改土归流,升百色厅为百色直隶厅(厅治驻今百色镇)。统辖恩阳州判(今田阳地)、恩隆县(今田东县)、上林土县(今田东思林镇)、下旺土司(今平果县海城地)等地。

同年,划下田里(今四塘乡全境、那毕乡七塘一带、百色镇全境、永乐乡百练村等地)、武隆县(今百色百兰乡、龙川乡及田阳坤平乡之一部)、龙篆里(今巴马县西部)、篆里四都(今巴马县城、巴料、定马等中部地区)归百色厅治所属。这是百色有属之始。全境东西长360里,南北宽95里。

民国元年,百色直隶厅改称百色府,二年废府设百色县。原百色直隶厅、百色府所属的土州、土县均划出另置县,与百色县同属田南道(民国2年(1913年)设,道治驻百色)。

民国15年(1926年)废道。

民国18年(1926年)12月11日,成立百色县苏维埃政府,县下属的龙篆里一都、二都、三都、四都、武隆、龙川(时属凌云县)等六个区、五十一个乡分别成立了区、乡苏维埃政府。

民国19年(1930年),广西始建民国制度,百色县属百色民团区。

民国23年(1934年)设行政监督区(民国29年改称行政督察区),百色县属之。

民国31年(1942年)至解放前夕(1949年),广西改划为7个区和15个区,百色县属第五区。区署驻百色。

1949年12月5日百色县解放,仍称百色县,归百色地区领导(行署驻百色镇)。

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称百色市(县级)。

2002年6月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47号)同意撤销百色地区和县级百色市,设立地级百色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右江区。百色市设立右江区,以原县级百色市的行政区域为右江区的行政区域。百色市辖原百色地区的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德保县、靖西县、那坡县、凌云县、乐业县、西林县、田林县、隆林各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右江区。6月19日,自治区政府以桂政发[2002]32号转发国务院批文。

2005年,百色市撤并乡镇50个。其中:右江区5个、田阳县5个、田东县3个、平果县5个、德保县6个、靖西县5个、凌云县2个、隆林各族自治县5个、西林县3个。从6月8日起,全市正式启动实施乡镇撤并工作,并在6月底前完成。

2013年8月,经自治区批准,右江区永乐乡建制变更为镇建制,百色市一同获得撤乡建镇的还有田阳县五村乡、平果县凤梧乡、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西林县那劳乡等4个乡。

2015年8月1日,《民政部关于同意广西壮族自治区撤销靖西县设立县级靖西市的批复》(民函〔2015〕247号):撤销靖西县,设立县级靖西市,以原靖西县的行政区域为靖西市的行政区域,靖西市人民政府驻新靖镇新华街339号。靖西市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直辖,百色市代管。

百色市的来历

百色市历史悠久。

在那毕乡、四塘镇的右江两岸的三、四级阶地上,先后发现采集到经过打制的砍砸、刮削、石核、手镐、石片等旧石器,证明了至少在几万年前,在今市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着。 百色古为百越之地。

秦始皇在岭南置三郡(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后,百色属象郡。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百色属桂林郡增食县地。

唐朝,在今百色地置羁縻添州(州治在城南之古城角,今那毕乡大和村)、羁縻归乐州(今永乐乡境内)和武隆县地(今百兰乡及巴马县部分地区),属邕州都督府管辖。元朝,百色称天州。

清雍正七年(1729年)分田州土州地设厅制,迁思恩府理苗同知驻百色,设百色厅,次年建城。百色自1730年建城至今(2000年)已有270年的历史。

光绪元年( 1875年),田州改土归流,升百色厅为百色直隶厅。 民国元年(1912年),改百色直隶厅为百色府。

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胜利,建立百色县临时苏维埃政府。 1949年 12月 5日百色县解放,归百色地区领导(行署驻百色城)。

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百色县改为百色市。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百色地区总人口3332096人。

其中:百色市 340483人、田阳县 291973人、田东县 360123人、平果县 392800人、德保县 276335人、靖西县 456292人、那坡县 170158人、凌云县 175573人、乐业县 144816人、田林县 136799人、隆林各族自治县 347462人、西林县 139282人。 2002年6月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47号):(1)撤销百色地区和县级百色市,设立地级百色市。

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右江区。(2)百色市设立右江区,以原县级百色市的行政区域为右江区的行政区域。

区人民政府驻向阳路19号。(3)百色市辖原百色地区的田东县、田阳县、平果县、德保县、靖西县、那坡县、凌云县、乐业县、西林县、田林县、隆林各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右江区。

2005年,百色市撤并乡镇50个。其中:右江区5个、田阳县5个、田东县3个、平果县5个、德保县6个、靖西县5个、凌云县2个、隆林各族自治县5个、西林县3个。

从6月8日起,全市正式启动实施乡镇撤并工作,并在6月底前完成。 经济发展与消费:上半年全市国民经济运行实现经济增长,投资增量,工业增速,农业增效,财政增收,金融稳健,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三次产业构成首次出现重大转折,二产比重占据首位,产业结构首次实现由“一、三、二”调优为“二、三、一”的重大突破。

但部分企业生产和部分居民的生活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非典”疫情的影响,上半年经济增速有所减缓。 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87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什么历史文化

广西历史沿革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大陆最南部,南临南海北部湾,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

从考古发现的百色古人类遗址可知,早在70万年前广西就有原始人类生息了。距今5万年左右的“柳江人”,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2~1万年前的“麒麟山人”已学会和使用钻孔与磨尖的石器。 桂林甑皮岩人遗址则说明距今约1万至6000年前,广西古人类已开始从事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广西地域主要分属于桂林郡和象郡,这是广西最早纳入统一的中央王朝版图。为了解决秦军的粮饷运输,在今兴安县境内开凿了人工运河——灵渠;灵渠沟通了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对岭南地区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初,代行南海尉赵佗击并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今岭南地区包括广西大部分隶属于南越国。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平定南越,苍梧广信(今梧州)成为交趾刺史部9郡的行政中心。

西汉时,合浦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瓯骆越人从战国时开始绘制的左江崖壁画约完成于此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广西先属吴,其后归于晋及不断更替的南朝宋、齐、梁、陈各政权。

唐咸通三年(862),分岭南道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升邕管经略使为岭南西道节度使,这是广西最早成为一级独立政区。唐代广西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桂布”名闻遐迩;桂、邕、柳、容等重要市镇兴起;修筑了沟通桂江和柳江的著名水利工程相思埭;广西出现了第一个状元赵观文和颇负盛名的诗人曹邺、曹唐。

五代十国时期,楚与南汉长期争夺广西,社会经济遭受破坏。宋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南西路简称为广西,广西之名始于此;宋代,先后发生了区希范起义、侬智高起兵反宋、李接起义等反抗宋王朝的事件;而交趾上层统治者则于熙宁八年(1075)大规模入侵广西,仅邕州(在今南宁)屠城被害人数就达5万多人;宋代邕州横山寨(今田东县平马镇)、永平寨(在今宁明县)及钦州3大博易场成为西南民族集市或与交趾等地贸易的国际市镇;有色金属锡、铅的产量居于全国前列;梧州元丰监成为江南六大铸钱监之一;纺织品尤其是苎麻织品质量上乘,左右江出产的緂布色彩丰富,是最早的壮锦及当时的上品衣料。

元朝统治广西基本上着重于军事控制,在各主要隘口附近派驻屯兵,实行军事性质的屯田;至正二十三年(1363),设置广西行中书省,为广西建省之始。 明初改广西行省为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是当时全国13个布政使司之一。

朱元璋分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于洪武五年(1372)开始在桂林独秀峰下修建了靖江王府和王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进犯我国东南沿海,田州土官妻瓦氏夫人率一支由壮族子弟组成的俍兵赴前线抗倭,屡败敌寇,战绩显赫。

明朝是封建社会广西经济开发最有成效的时期,大量移民涌入,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已开始种植双季稻,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细致;建筑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代表性建筑有容县真武阁、合浦大士阁等。 文化教育与中原地区的差距日渐缩小,各州县包括土州土县都办起了学校,人才辈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如“兄弟尚书”蒋冕、蒋昇,军事家袁崇焕等。

然而终明之世,土官对朝廷的叛乱和土官之间的纷争不断爆发,土地和食盐成为严重社会问题,赋税徭役苛重,致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规模较大的各族农民起义有大藤峡瑶民起义、八寨起义、古田起义等,其中大藤峡起义绵延不断达200年。 清初,广西兵祸连年,先是桂林成为南明永历政权驻地和瞿式耜、大西军李定国抗清斗争的中心;不久又爆发了平西王吴三桂等叛乱的“三藩之乱”,主持广西军务的孙延龄起兵从乱;直至康熙十八年(1679)广西才真正归入清王朝的版图。

清代广西的农田水利灌溉技术日臻成熟,各种陂、堰、塘、渠的修建和水翻筒车普遍使用,许多山区亦开辟出梯田、冲田等等,例如令人叹为观止的龙胜龙脊梯田,始造于元代,历明至清才完成;出现了星罗棋布的农村圩市,城镇商业的繁荣以梧州为冠。 全省各地皆设书院和义学;方志的编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谢启昆主修的嘉庆《广西通志》被誉为“省志楷模”;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桂剧、彩调剧等民间戏剧已十分流行。

清中期以后,天地会势力在广西发展迅速,频频起义,标志着一场大风暴的即将来临。答案补充先秦以前,广西为百越民族聚居地。

秦汉以降,汉族人民和苗、瑶、回等少数民族因军事、经济、避乱、仕宦、谪迁等原因源源不断地迁入广西。移民不仅是古代中原文化向岭南传播的有效途径,也构成秦汉以后历代中央政权对广西进行统治的社会基础。

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农作物的新品种等,将汉族的封建政治和文化传播到广西。 例如隋桂州总管令狐熙、唐柳州刺史柳宗元、容州刺史韦丹、宋广西转运使陈尧叟等一批杰出人物来桂任职,就实行过不少发展生产、缓和民族矛盾的改革措施,对促进广西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唐代开始在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羁縻州县,任用当地民族首领世袭管理;宋代沿袭;元以。

简介中国历史上的百色起义..

百色起义,又叫右江暴动,是1929年12月11日,由dp、贺昌、陈豪人(政治委员)、张云逸、韦拔群、李明瑞等同志在广西百色组织领导的武装起义。

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这是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影响和鼓舞下,gcdzg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次光辉实践。 1929年12月11日,正值广州起义两周年纪念日,一面镶有斧头镰刀的红旗在百色城冉冉升起。

这一天,秀丽的百色山城红旗漫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万众欢腾。大街小巷贴满纸写的革命标语,家家户户悬挂鲜艳的红旗或五色纸旗。

数千各族工人、农民、红军战士及市民集会在东门广场庆祝百色起义胜利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正式诞生。会议由龚鹤村主持,陈豪人代表前委发表重要讲话。

宣布张云逸担任军长,陈豪人担任政治部主任。李谦、胡斌、韦拔群分别担任红七军第一、二、三纵队队长。

军部设在百色粤东会馆,前委和政治部设在清风楼。以此同时,成立了右江苏维埃政府和百色县临时苏维埃政府。

百色起义的胜利,标志着右江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扩展资料1929年12月12日,右江维埃政府成立,雷经天为主席,右江地区开始分配土地。

百色起义后,东兰、百色、恩阳、奉议、恩隆、思林、果德、隆安、向都、镇结、凤山、凌云、那马、都安、那地15个县相继成立了县和区乡苏维埃政权,各县农军亦改编为赤卫军。初步形成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dp、陈豪人、张云逸、贺昌等同志在广西百色组织领导的武装起义,创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是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影响和鼓舞下,gcdzg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次光辉实践。此战,攻占百色县城,毙敌600人,缴枪300余枝(挺)、子弹2万余发。

百色起义是gcdzg利用蒋介石和桂系军阀俞作柏、李明瑞之间的矛盾,在广西百色发动的旨在反对蒋介石和国民党,武装夺取政权的一次成功的军事暴动。起义是在中共广东省委和中央代表邓斌(dp)的指导下,由陈豪人、张云逸和中共广西前委直接领导下举行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百色起义。

广西百色一带曾经有过什么皇帝

历史文化 早在80万年前,百色就有人类居住。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在百色盆地先后挖掘了百谷遗址、檀河遗址、杨屋遗址等古人类遗址群,共出土各类标本3万多件,其中石制品7000多件,经考古学家反复研究表明,早在80.3万年前右江河谷就有古人类活动。他们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百色手斧”的发现,打破了长期以来统治学术界把亚洲大陆视为“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的“莫维斯理论”,2000年评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其中百谷遗址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战国时期,百色西林已成为古句町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经区内外专家学者考证,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遗址,是壮族的始祖布洛陀的居住地。

另外,百色还有清朝云贵总督、受封“太子太保”抗法将领岑毓英和四川总督、两广总督岑春煊父子故居—西林宫保府遗址;“马神甫事件”(西林教案)遗址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百色丰富而悠久的历史文化。

革命传统文化 百色是dp同志领导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建立右江革命根据地和右江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老区,拥有一大批珍贵的红色文化。

广西百色市经济怎么样 广西百色历史

广西有那些杰出历史人物

广西名人侬智高(1025-1055),反宋起义将领,“大南国”皇帝,广源州(今南宁)人。

瓦氏夫人(1498~1557), 明代抗倭英雄,广西归州(今靖西县)人。 蒋 冕(1462~1532),明朝大学士、内阁首辅,广西全州人。

石涛(1641~约1718),清初著名画家,广西桂林人。 陈宏谋(1696~1771),清朝大学士、理学家,广西临桂人。

郑献甫(1801-1872),清代著名学者,广西象州人。 韦昌辉(1823-1856年),太平天国“北王”,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人。

萧朝贵(?—1852.9.12),太平天国开国功臣和杰出将领,广西武宣县东乡人。 石达开(1831~1863),太平天国军事统帅之一,广西贵县人。

李秀成(1823-1864),太平天国后期主将,广西藤县人。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后期主将,广西藤县人。

秦日纲 (约1821—1856),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桂平人。 刘永福(1837-1917),清末黑旗军首领、抗法抗日名将,广西上思人。

冯子材(1818.7.29~1903.9.18),清代抗法名将,广西钦州人。 岑毓英(1829-1889),清代抗法民族英雄,广西西林人。

唐景崧(1841~1903),清末台湾巡抚、台湾民主国大总统、首创桂剧,字维卿。广西灌阳人。

况周颐(1859~1926),清季词人,广西桂林人。 岑春煊(1861年-1933年),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家,广西西林人。

李宗仁(1891.3.13—1969.1.30),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广西桂林人。 白崇禧(1893.3.18—1966.12.2),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广西桂林人。

陆荣廷(1859-1938),桂系军阀,广西武鸣人。 陈济棠(1890~1954),国民党军队将领,广西防城人。

李济深(1885—1959),黄埔军校副校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广西苍梧人。 韦拔群(1894—1932),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领导者,广西东兰人。

梁宗岱(1903~1983),中国现代诗人,广西人(辞海:广东新会人,误)。 梁漱溟(1893-1988),国学大师、“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广西桂林人。

马君武(1881-1940),著名教育家,广西桂林人。 雷沛鸿(1887年-1967),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广西南宁人。

高致嵩(1899—1937),国民党将领,广西岑溪人。 罗尔纲 (1901-1997) ,太平天国历史学家,广西贵县(今贵港市)人。

雷经天(1904—1959),黄埔军校政治部宣传科科长、解放军将领,广西南宁人。 石觉(1908-1986),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广西桂林人。

甘乃光(1897—1956),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教官、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副秘书长,广西岑溪人。 甘丽初(1901—1950),国民党高级将领,广西容县人。

罗奇(1901—1975),国民党高级将领,广西容县人。 黄锦辉(1903—1928),gcdzg早期著名军事干部之一,广西桂林人。

覃异之(1907— ),民革中央常委,广西宜山人。 黄绍竑(1895—1966),民革中央常委,广西容县人。

李明瑞(1896~1931),百色起义、龙州起义领导者之 一、革命烈士,广西北流人。 谭寿林(1896~1931) gcdzg广西地方组织早期领导人、革命烈士,广西贵县(今贵港)人。

王力(1900~1986),语言学家、教育家,广西博白人。 程思远(1908~2005.7.28),著名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广西宾阳人。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新武侠鼻祖”,广西蒙山县人。

简述广西的历史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地处祖国南疆,与越南为邻。春秋战国时为百越(粤)地,秦置桂林郡,部分属象郡,唐属岭南道,宋为广南西路,元属湖广行省,清为广西省。1958年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辖5个地区、9个地级市、l0个县级市、59个县、12个自治县,70多个市县对外开放。广西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彝、仡佬等民族。自治区首府设在南宁。

广西历史文化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20万年以前,就有原始人类在广西境内生活。距今2万年前,生活在广西的“麒麟山人”已学会制造和使用简单的石器。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已进人以血缘为纽带.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初期的“柳江人”在桂西、桂北的山区活动。广西最早纳入中国统一的行政区划,秦攻取岭南,设置桂林、象、南海等3郡,其中象、桂林两郡所辖县大多在今广西境内。唐朝于咸通三年(862年)设置岭南西道,旧治在今天的南宁市。北宋端拱元年(988年)设置了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旧治在今天的桂林市。l363年,元朝设置广西行中书省.旧治在今天的桂林市。公元l376年,广两行中书省改为广西等处承寅布政使司,清朝将广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改为广西行省,治所在桂林。中华民国时期。广西行省改为广西省,1日治最早是在今天的南宁市,后迁于桂林市。l957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决定,撤销广西省,设立广西僮族自治区.l965年国务院批准广两僮族自治区更名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上桂林是广西的省郡,所以广西简称桂,又称“八桂”。

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数约40%,是全国少数民族超过于万的3个省区之 。广两人口分布大致为东南、南部人口密,北部、西南人口少,城乡人口分布差异大,各地市人口分布及密度差别较大,少数民族人l5集中聚居于西部、西北部等山地、丘陵地区,汉族大多集中聚居于东北、东南等地势较平坦的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还具有大分散、小集巾的特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居住有壮、汉、苗、瑶、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等l2个民族。

壮族:是广西的主体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在广两分布很广,主要居住在桂西的左、右江及红水河流域,即百色、河池、南宁、柳州4个地区。壮族有南壮和北壮之分,南壮主要是指左右江流域的壮族,布洛陀被尊为南壮的始祖,每年的农历三月三都会在百色田阳的敢壮山上举办祭祀布洛陀的活动。北壮主要是指居住在红水河流域的壮族.柳州是北壮的主要居住地,“歌仙”刘三姐的传说就是在这一地区广泛流传,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歌节就是纪念刘三姐的活动。南壮人主要讲壮话,很多地方也可以讲白话(粤语)。年轻人都町以说普通话,带有壮语口音的普通话被称为“夹壮活”。北壮主要以壮话和桂柳话为主。

瑶族:隋唐时期相继出现“莫瑶”的名称,元以后被称为“瑶”、 “蛮瑶”,明代广西成为瑶族的主要分布区。瑶族是广西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仅次于壮族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金秀、都安、大化、富川、恭城,在河池的南丹、龙胜和百色等地也有少量瑶族人口居住。瑶族根据服饰、居住环境又分为红瑶、白裤瑶、花瑶、过山瑶等分支,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南丹的白裤瑶有“开牛祭祖”的独特风俗,金秀的瑶族有“上刀山下火海”的习俗。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大都可以讲桂柳话,因为过去的桂柳话是官话.

苗族:苗族先民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生活在洞庭湖地区.大约在宋代以后才从湖南、贵州迁入广西境内。现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龙胜4县,他们和侗族一样也有吹芦笙的风俗,另外还有斗鸡、斗马等习俗。

侗族:自称“金”,属于古越人的支系。侗族喜好水,所以他们的村寨大都集中在依山傍水的地方。他们的建筑非常有特色,鼓楼、风雨桥都是这个民族智慧的体现。侗族的语言以侗话和桂柳话为主,因为这个民族的主要居住地在柳州的三江、融水、桂林的龙胜。侗族有花炮节、芦笙节等民族节日,还有侗族大歌、侗戏等民族艺术。侗族好吃酸,酸肉、酸鱼等被当作上等美昧招待客人。侗族还有喝油茶的习惯,去侗人家做客,主人一般都会用油茶招待。

仫佬族:形成于明代,其先民源于古代百越族群,与壮、侗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几乎90%的人口分布在广西。

毛南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群,1987年改为毛南族,主要居住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京族:原称越族,l958年改为京族。广西的京族是明代从越南的涂山等地迁入,定居在防城港,人口l.7万,主要居住在京族三岛。

在广西,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在广西有信徒。对于拍摄者来说,广西几乎没有什么特别需要加以注意的宗教礼仪,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区的少数民族对客人都很热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