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学博士就业难痛哭 为什么说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未来学

火烧 2021-04-26 21:38:52 1113
为什么说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未来学 关注军旅关注人生知乎上有个问题,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今天分享一个回答。作者:卢溪来源:知乎已获得授权转发1.看网络小说的,和不看书的,区别不大。2.看哲

为什么说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未来学  

关注军旅关注人生

历史学博士就业难痛哭 为什么说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未来学

知乎上有个问题,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今天分享一个回答。

作者:卢溪来源:知乎已获得授权转发

1.看网络小说的,和不看书的,区别不大。

2.看哲学、文学经典的,和看网络小说、心灵鸡汤的,区别地远。

3.持续看书的,和偶尔看书的,区别天远。

我父亲是个天赋非常突出的人,记忆力、逻辑能力、反应速度都超强,特别在记忆力和反应速度上几乎是碾压我。

从上学开始,我一直都是他打击讽刺的对象。

因为他单位同事的几个子女,各方面比我强太多。

从上学那时候开始,他们就在班上前五列,而我在班上后五列。

我在他眼里,太笨。

对,就是笨,记性不好+反应慢。

小学时成绩很差,更加剧这种印象。

不过,他的教育方法,还是很对。

他告诉我:“人要承认天资的差异。

你天生资质不高,别人学一个小时,你要学两个小时才赶得上。”

我也认为我确实蠢,所以就一直按照父亲要求的去做。

别人读书的时候,我在读书。

别人不在读书的时候,我还在读书。

不过,一直读教科书太无聊。

在我有时间时,除了教科书,我还会读一些课外书,比如名人传记、小说等。

长此以往,休闲时读书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甚至,成为了我的娱乐活动。

这样的做法,打开了我的思维,竟然让我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慢慢就从倒数名次冲到了正数名次。

读那些课外书,看似无用,实际是大用。

后来,我一直坚持在紧张学习中,抽出时间读那些课外书。

特别是高中毕业以后,更是将每天坚持读书当作了我的人生信条。

现在,我依旧是那个资质平平的人。

不过,回头看看曾经天赋比我好的那些人,不管在眼界、思维,还是在学识上,已经把他们远远甩在后面了。

(请允许我自吹自擂!!)

两年前,有一次我和父亲喝酒,那天很高兴,两个人都喝的有点高了。

父子俩正在酣聊人生百态时,他突然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你这个人,实在资质平平,比我差远了。

但是你有一个优点,就是能持续读书思考,这我又比你差远了。

所以,我们打成了平手。”

我笑着说:“还是您老人家比我厉害,没有您的悉心教导,我怎么可能有今日?”

说完,父子俩哈哈大笑!继续扯淡聊人生。

我承认,父亲那套“别人一个小时,你两个小时”理论,确实厉害!

补充:

评论上很多人为网络小说辩白,我并没有完全否定网络小说存在的意义。

但就汲取知识和思想来说,想通过阅读网络小说来寻求进步,效率太低了。

我现在简要说一下我的观点:

书无非可以分为娱乐性和思想性两大类。

有的书思想性强、娱乐性差,如哲学经典。

有的书娱乐性强、思想性差,如网络小说。

有的书娱乐性和思想性兼具,如世界文学名著。

所以从自我提升的角度来讲,要多读思想性强的书。

什么书思想性强呢?经典著作就思想性强。

读书就要读经典,读其他书是浪费时间。

读经典,可以达到“以一当百”的效果。

一般的书,浏览一遍就可以扔掉了。

但经典著作,可以反复咀嚼,历久弥新。

一般的书,读完一本,可能只有一句话值得记住。

但经典著作,可能每个段落都有特别精彩的语句,每个章节都闪现着洞悉人性的光辉。

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经典中的智慧经过了数代人的检验,是历史大浪淘沙后留下的。

现在的畅销书,99.9%都会被历史淘汰。

一百年后,估计没有人会记得它。

总而言之,看书要取法乎上。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取法乎下,无有所得。

今日正文:为什么说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未来学?

作者:铁塔君

世界上有未来学吗?我想是有的。

有这么一个故事:

几年前,一位美国最大的、也最成功的对冲基金掌门人来到北京,来看望一位熟识的中国领导人,给他带去一本书,《历史的教训》。

巧合的是,他们早年在大学学的都是历史,都没有把历史学研究作为主业,但显然对历史学保持着终身的兴趣,并在各自的领域走到金字塔尖。

你甚至可以在这本书的书衣上看到这样的推荐语——

中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推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数百家媒体竞相报道。

你可能以为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具体的教训,对现实有什么映射——可惜,这些都没有;因为它不是一本指南,只是“阅尽三千年世事沉淀出来的智慧。”

那么,这本书到底好在哪里,值得这么多大佬的强势推荐?且听我细细道来。

1

学历史有什么用?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在本书的开篇,作者以历史学家的身份“自省”:

在历史学家的研究接近尾声之时,他将会面临这样的挑战:你研究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

他们进而追问:

你是否只是从自己的工作中找点乐子,讲讲国家与观念的兴衰,侃侃国王殒命的悲剧?你是否比一个很少读书的街头路人对人类本质的认识更深刻?你可曾从历史中得到有关我们现状的任何启示,有益于我们的判断和政策的任何指导,防止意外或不测事件发生的任何手段?你是否从历史长河中发现了规律,能够用来预示人类未来的行动或国家的命运?

甚至陷入自我怀疑:

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归根结底,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没有教给我们任何东西,它浩瀚无涯的过去只是错误的一再上演,而这些错误注定要在未来更大的舞台上,以更大的规模发生?

这段话引人深思:

诚然,每个时期,科技、文明、政治、经济都有所不同。

1909年,查尔斯贝驹认为:“自耶稣基督以来世界的变化,都没有最近30年的变化快。

”这句话放在今天仍然适用。

1990年,互联网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对它满怀期待,但最有想象力的人也没有预见到,仅仅过去30年,今天的互联网,已经能对我们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而这,更是古人无法预料到的。

那我们能从古人那得到什么教训呢?

人性。

比如:竞争是人类的天性。

这种天性,在食物丰盛时是和平的,在粮食紧缺时是充满暴力的。

在原始部落,为了成为族群的首领,原始人们比试厮杀,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文明到来之后,人们通过制定的规则的相互利用,生杀予夺。

不说大的,哪怕在教室里、办公室中,暗暗的攀比随处可见:我的鞋子比你的帅、我的包包比你的贵、我用神仙水而你用不起……

环境在变,而人性恒古不变,正如作家马克吐温说的“历史从不重复,但总是押韵。

”我们有幸,拥有了这么多鲜活的“实验数据”,能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

正因如此,作者本人也对编纂历史做了一个形而上的定义:

显而易见,历史编纂不能算是一门科学。

它只能算是一个行业、一门艺术和一种哲学——一个搜集史实的行业,一门通过将混乱的材料有意义地排列起来的艺术,一种寻求预见性观点和启蒙作用的哲学。

作者洞彻世事,从哲学的高度,梳理历史,提炼智慧。

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学习历史,是为了指导当下,预见未来。

也回答了我们关心的问题: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未来学。

2

历史赋予我们的智慧

我们和许多政治学家一样,希望我们的社会充满自由与平等。

一方面,人天生爱自由;另一方面,见到富人们奢侈的生活,再看看自己买不起房子的窘境,心生感慨:我们需要平等!

历史却给我们浇了一盆冷水:自由和平等是永恒的不共戴天的仇人,一方取胜,另一方即会死亡。

当人们获得自由时,不平等在成倍地增长,富人们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时,穷人们在为下一顿的食物发愁。

正如19世纪的英国和美国一样。

当人们最大限度感受到平等时,人们离自由的生活却很遥远。

“大跃进”时期的中国,大家吃着大锅饭,但是创造力和生产力却颇具颓势,人们节衣缩食,渴望自由。

作者字字珠玑,道出真相:

只有经济才能处于平均水平以下的人,才会渴望平等;只有那些才智高超的人,更加渴望自由;最终的结果总是智力更超群的人得偿所愿。

绝对的平等发挥不出人类的最大潜力,其结果必将会被其他共同体所淘汰。

所以,即使是心存怜悯之心的哲学家,能指望的最佳状态,也只是法律和教育机会的大致平等。

3

活了5千多年,我们真的有进步吗?

纵观历史,人类好像是进步了很多:从以前的只有少数人吃饱饭,到现在的全民减肥——几乎不会为饥饿所困扰。

但又好像没有进步:所有的技术成就都是用新方法完成旧目标—取得财货,追求异性,在竞争中取胜,发动战争。

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定义“进步”。

如果把进步意味着幸福的增加,那么进步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无数的家庭,仍然重复着不和谐的悲剧;无辜的老人,难免成为子女怨恨的对象。

地铁里疲惫的年轻人,像极了郁郁不得志的诗人;办公室里的尔虞我诈,像极了宫廷之内的勾心斗角。

人类的欲望如同饕餮巨兽,永远得不到满足——幸福的时刻永远都只是瞬间。

书中更加客观些,把进步定义为增加对生活环境的控制。

那么无疑,我们身处巨大的进步之中。

我们拥有着最多的遗产,前所未有。

如今,出门在外,我们甚至不用带钱包,就能享受古人根本不敢设想的生活:吃任何想吃的,去任何想去的地方——这放在以前,只有少数帝王将相和王公贵族才能享受的待遇。

我们现在能够传承的文化遗产,要远比过去丰富。

它比伯里克利时期的遗产要丰富,因为它包括了它之后全部希腊文明的精华,又加上了后来的成就;它比达芬奇时代的遗产要丰富,因为它除了有达芬奇的作品之外,还有意大利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成就;它比伏尔泰时期的遗产要丰富,因为它囊括了整个法国启蒙运动及其影响所及的成果。

纵然我们有所抱怨,进步仍然是真实的,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生下来就比过去的婴儿更健康、更漂亮、更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生来就有更丰富的文化遗产,生来便处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知识和艺术积累的增加,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基础和支撑。

遗产在增多,接受遗产的人也就相应地得到了提升。

过去不再是一个恐怖陈列室,而是变成了一座英灵的城市,一个广阔的思想国度,那儿有无数的圣哲贤明、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诗人、艺术家、音乐家、有共同爱好的人以及哲学家,他们谈笑风生,有说有笑,有跳有唱,有雕有刻。

我们能够亲身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意义,这意义,有时能超越死亡。

延伸阅读

《历史的教训》

作者:[美]威尔杜兰特与阿里尔杜兰特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