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历史人物介绍 河南省鹤壁市近现代历史人物
河南省鹤壁市近现代历史人物
赵洪璋,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40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艺系。
历任陕西省农改所技佐、西北农学院教授、副院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学会理事等职。
1942年后一直在国立西北农业大学任教。
195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195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56年晋升为教授职称。
赵洪璋教授从40年代起就致力于农业教育和科研工作。
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小麦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至今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开创了北方麦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成功先例。
西北农大立塑像纪念他的伟绩。
赵玉芬(女) 1948~ 。
1971年毕业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化学系。
1975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博士学位,并在原校及纽约大学做博士后导师FaustoRamirez教授。
1979年回国,任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1年入选中科院院士。
中国化学会理事,国际科学院院士,国际生命起源学会会员。
首次证明了生命的中心控制元素是磷,在世界上被公认是《有机磷环化规律》的发现者。
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 二等奖、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牛得草,原名牛俊国,1933年生。
1943年开封和平剧团演员,1954年调黄河工人文工团(后为黄河豫剧团)。
1958年随团调鹤壁市。
他上演的代表剧有《唐知县审诰命》、《卷席筒》《作文章》《挑女婿》《三不人愿意》等。
根据《唐知县审诰命》改拍的电影《七品芝麻官》获第四届“百花奖”最佳戏曲影视奖。
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理事。
金不换,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豫剧名丑、鹤壁市豫剧团团长。
金不换师承国家一级演员、豫剧名丑牛得草。
前后主演了新编古装戏《唐知县斩诰命》、被列入“国家舞台精品工程”的新编近代喜剧《伙夫县长》。
2003年1月,他率鹤壁市豫剧团晋京演出《唐知县斩诰命》;4月,他又率团参加了“2003长安·河南戏曲节”,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分别演出了《唐知县审诰命》和《唐知县斩诰命》两个剧目,受到了首都观众的热烈欢迎和专家的好评,《人民日报》专门发表了评论文章。
2004年,市文化局与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将《唐知县斩诰命》推上了银幕,制成戏曲艺术片《七品知县卖红薯》,并于2004年荣获“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
他还获得了团省委“五四青年奖章”和“河南省‘文化先锋’”等荣誉称号。
牛登荣 (1942~2004)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鹤壁市音乐家协会主席,被称为“改变鹤壁音乐地位的人”。
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在多年的农村劳动期间,收集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出版了《牛登荣二胡曲集》。
在钢琴和二胡演奏方面功底深厚,享誉豫北地区。
有很高的音乐艺术造诣。
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作曲家和演奏家。
80年代初,鹤壁的民歌鲜为人知,一些优秀民歌濒临失传,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牛登荣开始搜集整理民歌工作,他和助手跑遍了鹤壁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经过几年的艰辛,终于完成了鹤壁市民间歌曲、戏剧、曲艺、器乐四部卷书,并且有11首歌曲入选国家民歌和世界民歌卷,填补了出版界无鹤壁民歌的空白,随后他创作的部分作品又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有的还拿到国外去参选。
汗水铸就了辉煌,牛登荣用音乐传述着鹤壁的历史。
晚年致力于培育音乐的接班人,尤其青少年学生,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为了鹤壁的未来,为了给鹤壁培养一些尖子人才,培养高层次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