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取的 中国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中国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中国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物件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二、“中国”一词之地域观念演变考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充套件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充套件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事实上,“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三、“中国”一词别名考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亻屋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实虽然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四、世界文化中的“中国”名称考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china)”或闽南话的“茶”。
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控制着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围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无敌。而当时刚刚兴起于东欧平原的俄罗斯人,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并沿用至今。
汉语“中国”一词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场合是不一样的。在古代基本上是一地域和文化的概念。春秋时期的中国,只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他地区不算中国。以后中国的概念逐步扩大,到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并且包括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例如匈奴等民族建立的十六国,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到唐朝时已经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了。
汉朝以及汉朝以前,可考证的“中国”一词的用法有如下几种:
指京师,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指汉民族所能够直接统治的地区,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又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
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区,如《三国志》:“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又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中原地区和中原王朝被称为“中国”,不仅由于地域亦源于文化传统,因为中原王朝建立之时间较早,经济与文化具有较高水平,是所谓礼义之邦的华夏文化。一直居于四夷之上。此时,“中国”一词拥有地域、文化和民族的多重意义,民族的意义要强于地域、文化的意义,且该词的政治意味比较小。
自汉朝以后,“中国”一词的语义发生变化,民族的意义削弱,地理和政治意义加强。所以,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便以中国自居,比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 ,将南朝叫作岛夷;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如:《晋书》苻坚对其弟苻融言“刘禅可非汉之遗祚;然终为中国之所并”。
“中国”一词的政治意义突出这一现象在辽宋和金宋对峙时期更加明显:辽与北宋、金与南宋都曾自称中国,且一度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这里的中国,政治意义明显占强势。
由于“中国”主要是地理、文化和政治概念,所以和民族的关系甚小。历史上夏商周三代无不出自“蛮夷戎狄”,华夏族便是夷夏不断融和的产物。五代时吴越王钱镠临终时要子孙“善事中国”,此“中国”是指沙陀族在中原建立的后唐。五代有三代(后唐、后晋、后汉)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新旧《五代史》都把他们视为正统,而把南方汉人政权放在次要地位,只称梁、唐、晋、汉、周为中国,却不称南方立国的各汉族政权为中国,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年谱》言“十国非中国之有也”。南宋时,女真控制中原地区,陈亮在上孝宗书中说,不能“置中国于度外”要经营荆襄“争衡于中国”(其中的“中国”,前者指中原地区,后者指占据中原的金国),因此中国不仅是汉族的中国,也是各族人民的中国。
直到清朝后期,“中国”一词已经有着3000年的使用历史,一直只是作为一种代指性名词来使用,不曾将“中国”两字明确作为其政体的直接名称。从清朝后期开始,清朝与西方国家交流时开始使用“中国”这个名称,往往使用“中国”来称呼自己。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这一个称谓正式成为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政治名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实际的语言操作中“中国”一词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但在国际上的共同认知中,“中国”一词就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这个名字是谁取的?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华夏、中国、中华,这三个名称是有来头的,也是历史沉淀形成的。
我们的大历史,自夏代才清晰一些,在夏之前,因无史载,基本上是缥缥缈缈的传说和臆想。夏代先人的生活方式开始定居下来,以农耕和城居为主。当时的社会生活就是两件大事,农业生产和筑城而居。农耕,水是重要的,因而夏代重视水利,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布至今。夏代不仅重视大河的有益有效治理,也看重小流域的保护。《论语》说到禹功,“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轻楼堂馆所重水利命脉。我们今天也重视河流治理,但治理的方式问题太大,黄河被治理的时而断流了,更多的小流域干涸现象已十分严重和迫切。
筑城而居始自夏代,开启了古代城邦的雏形。史载有“鲧作城郭”“禹都阳城”。阳城不是地名,指在山南或水北筑城。城中之地称为“国”,住在城中的人即为“中国人”或“中国民”,简称“国人”。”《说文》是这样存义的:“夏,中国之人也。”这时期的“中国”意为“国中”,用以区别游牧民族。
西周上承商代,但因袭夏,以夏为称号,周代辖域内的土地称为“区夏”“有夏”“时夏”,“区夏”即夏区,“有夏”中的“有”是语助词,这种表述习惯今天也有痕迹,如葛优做的那个广告,“我有吃”。“时夏”的“时”为“是”,古代表述文字里常见,即“这个”之意,史载有“用肇造我区夏”(《尚书》),“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尚书》),“我求懿德,肆于时夏”(《诗经》)。
西周分封建国,最多时分封了八百多个诸侯小国家,这些小国总称为“诸夏”。“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暱,不可弃也”(《左传》)。周王东迁洛邑(洛阳)后,王室的权威下挫,诸侯国之间频繁兼并,列强国家出现,个别诸侯国做大做强,支流漫过主流。这一时期的“夏”限指中原地区,“居楚则楚,居越则越,居夏则夏”(《荀子》),此时,“华”字开始用于文字表述中,“推衍出一个‘华’字来,按华字古音敷,夏字古音虎,其音相近,增用一个字有加重语气的作用。二字可单用,亦可以合用,夏和华二字互举为文,与裔和夷二字互举为文相同”(王树民)。《左传》里的记载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今而始大,比于诸华”“诸华必叛”“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华夏两字并称,在春秋时期就有了,但使用之初,是指中原一带,或有中原地区生活方式的地方。
春秋之前,涵盖我们国家地理全范围的词并不固定,史载有“禹甸”“禹迹”“禹域”“天下”“四海”“九州”“九有”“九域”“九隅”等,这些词都有些含糊,不够明确具体。选取典籍里记载的我国地理全境的三段文字:
“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自南河至于江,千里而近;自江至于衡山,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东海,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自西河至于流沙,千里而遥。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礼记·王制》)
“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有始览》)
“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管子·地数》)
以“中国”为我国的通称,自汉代开始,“中于天地者为中国”(扬雄),“中国”一词的内涵也有分别,统一时期指全国疆域,分裂时期指中原地区。“中华”一词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被使用,“中华”一词最早使用是用在天文方面,“东藩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阳门也。第四星曰上将,所谓四辅也。”(《天文经星·中宫》)以人世间的宫城比拟天宫的构造,东西两面各有三个门,中间之门以“中华”命名,在“中国”与“华夏”两词中各取一字,两侧以太阳门,太阴门命名。后世的皇帝也有借“奉天意”之名以“中华门”命名宫名的。
华夏,中国,中华,如今指的是我国全境,这三个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
中国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开始用的,谁起的?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 《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到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地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狄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关于“中国”一词的含义,大致有两种解释
1.中国二字有京都、京师之意。最早这么用中国一词的便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据说这几句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的,让他先从爱护京都的人民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安定天下。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特意为“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中国,京师也。”《孟子》中记载了一段齐王对大臣说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照现在的意思,不过是想在京城中给孟夫子盖间房子而已。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日中国。”
2.中国一词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或称中夏、中华。当然也被称为中国。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域一带。如《史记·楚世家》载:“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諡!”,当时的楚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所讲的中国实际上就是对黄河流域的几个国家的统称。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朝以后,虽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也自称“中国”,但是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中国政权。因为他们这个自称的“中国”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即使历史上的某个政权自称中国政权,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国政权。根据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称“华夏”、“中华”。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载奈良时代藤原广嗣在公元740年(大唐开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虾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乱,野心难驯。往古已来,中国有圣则后服,朝堂有变则先叛”。二战结束,日本国王在《终战诏书》中还把日本称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国显然是两国。判断历史上一个政权是否是中国政权,主要看它与前一个中国政权的关系,是以国内政权更换的形式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还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
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民族与文化的概念。中国是华夏汉族建立并以华夏汉族为主体的国家。古代中国人历来就有抵抗外侵、保卫家园的光荣传统,一旦有外族入侵,便会英勇反抗,绝不允许外来入侵者篡夺中华正统的地位。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岳飞的“精忠报国”,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国人都奋起抵抗,无一不验证了这一光荣传统。孔子在论语中评价管仲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华夏没有亡于外族。什么叫“披发左衽”? “披发左衽”的反义词,就是“束发右衽”,也就是华夏汉族的发型服装,是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的代表。可见,孔子也是把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视为中华正统,不容外族取代中华正统。所谓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这里的“夷狄入中国”指的是归化、内附中国,决不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中国。
满清入关,大儒顾炎武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之辨。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学者黄宗羲所言,“明亡于闯贼,乃亡国也,亡于满清,则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发左衽矣”。这里的“亡国”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权消亡,这里的“亡天下”则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沦亡。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可见,明朝的民众,已经把满清入关与以前的改朝换代严格区分开来。以前的改朝换代,只是中国内部的政权更换,满清入关,则被视为外侵。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中国国号。1949年lO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中国简介: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历史上的中国
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传说在公元前4600多年前便有国家体制的出现(目前最早的考古证据显示中国最晚至公元前3700年前出现国家体制)。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原一带的华夏部落逐步进入封建社会。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现今确认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东部。公元前2世纪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并拥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到公元1世纪左右时,中国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中国有着几段辉煌时期,包括汉朝、隋唐、元朝和早清时期。中国在公元13世纪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及火药为首的众多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并拥有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
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列强逐渐崛起并开始向东扩张,中国的优势逐渐消失。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标志著中国被迫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半殖民地。由于文化和制度上无法满足西方列强的野蛮要求,在遭遇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和经济入侵后,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台湾等多处领土。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共和体制,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之后中国依然饱受国内外战火之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著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中国历史朝代简表:
夏:约前2071-约前1600
商:约前1600-约前1046
周:西周:前11世纪-前771
东周:前770-前771
春秋:前770-前256
战国: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
汉:西汉:前206-公元23
东汉:25-220
三国: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2-280
晋:西晋:265-316
东晋:317-420
十六国: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420-479
齐:479-502
梁:502-557
陈:557-589
北朝:北魏:386-534
东魏:534-550
北齐:550-557
西魏:535-557
北周:557-581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十国:后梁:907-923
后唐:923-936
后晋:936-946
后汉:947-950
后周:951-960
十国:902-979
宋: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辽:907-1125
西夏:1038-1227
金:1115-1234
元:1279-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1
5000年华夏文明!
阶梯新世界百科全书简载:
公元前2698年:中国皇帝神农氏著《百草经》超过252种植物的介绍
公元前600年 :中国哲学家老子创立道家学派
公元前551年 :中国一名哲学系统的创始人孔子出生
公元前2世纪 :中国开始修建万里长城
105年:中国发明造纸技术
606年:中国举行首次科举考试
868年:世界上首部印刷出版的书《金刚经》在中国出版
1000年:中国完成了火药的发明
1259年:蒙古统治者忽必烈大汗统治中国,建立元朝,由1279-1368年。
1333年:中国干旱,水灾,瘟疫,死亡人数达500万
1421年:北京成为中国首都
1911年:中国成为民主共和国
1921年:md与李大钊在上海成立gcdzg
1934年:md带领长征并抵达延安建立政府1949年:中国革命,共产党上台执政
1966年:md发动文化大革命
21世纪初的中国:
中国暂居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8%-9.5%/年)
中国占据世界人口数目的第一位,土地面积占第三位
全世界10个最高的建筑物有6个位于中国,包括最高的“台北101”(目的建筑高度超过台北101的建筑在上海仍未完工)
中国-全世界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一员
中国拥有全世界士兵数目最多的军队
中国是全世界三个拥有可以生产太空飞船技术的其中一个
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举行
中国省级行政单位:
目前,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二十三个省、五个自治区、四个直辖市,以及两个特别行政区。
四个直辖市分别为: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简称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端。初称蓟,春秋战国时为燕都,辽时为陪都,称燕京,金、元、明、清至民国初为都城,先后有中都、大都、北平、北京等称号。1928年始设市。现辖16区、2县,为中央直辖市。全市面积1.68万平方公里。200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36.3万人。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科学、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北京还是驰名中外的游览胜地,主要名胜古蹟有长城、故宫、天坛、十三陵、颐和园、香山等。
上海
上海简称沪。地处中国东部海岸中段、长江入海口处。古为海边渔村,春秋为吴国地,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封邑,宋设镇,始称上海,1927年设市。现为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辖18区、1县。全市面积5800平方公里。2002年末户籍人口1334.7万人。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上海还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基地。
天津
天津简称津。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五大支流在此汇合流入渤海。金元时代称直沽,为漕运要地,后设海津镇,明初取天子津渡之意始称天津并设卫,清为天津府治,1928年始设市。现辖15区3县,为中央直辖市。全市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2002年末户籍人口919.05万人。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工业城市,油气、海盐资源丰富,并有一定的工业技术基础。天津也是华北重要的商业中心和口岸城市。天津的名胜古蹟主要有市区的宁园、天后宫、大沽口炮台,蓟县独乐寺,黄崖关古长城及有“京东第一山”之称的盘山风景区。
重庆
重庆简称渝。位于西南地区东部,长江上游。春秋战国时为巴国地。隋唐属渝州。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民党政府陪都。1997年,以原四川省重庆、万县、涪陵3个地级市和黔江地区行政区域设中央直辖市重庆市。下辖15区、4县级市、17县、4自治县。全市面积8.23万平方公里。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3107万人。重庆是综合性工业城市,有长江三峡、枇杷山、缙云山等旅游胜地。

葫芦岛市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葫芦岛是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原名锦西(1994年10月更名为现名),地处辽宁省西南部,京沈线上重要的城市之一。
齐白石这个名字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白石乃长子,派名纯芝,号渭清,又号兰亭。27岁时(1889年)又取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后以号行称齐白石。
希望能帮到你!
长江这个名字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东晋王羲之和孙绰是较早用此“长江”之名的。王羲之写信给殷浩说:“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晋书·王羲之传》);孙绰上疏曰:“天祚未革,中宗龙飞,非惟信顺协于天人而已,实赖万里长江画而守之耳。”(《晋书·孙绰传》)
中国这个“国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拜托各位大神
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著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自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称为“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当然,历史上的“中国”不等于今天“中国”的范围。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全国解放以后,也把“中国”作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大家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祖国是中国。但在古代,人们所说的"中国",并不是现在的"中国"。 古代的"中国",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国"的代名词。在我国的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六种含义: 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因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一般都处在各诸侯国的中间,所以叫"中国"。后来又发展为凡是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都叫"中国"。 3.指中原地区。 4.指国内、内地。清朝就把内地叫"中国"。 5.指诸夏族居住的地方。诸夏地区不仅居住着汉人,也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人们把这个地区叫"中国"。 6.指诸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从汉代起,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历史上"中国"的范围,除了王朝之外,还应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部落。19世纪以来,"中国"则指我国的全部领土,与古代的不同。 "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个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中心。 在古代,"中国"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因为那时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而没有国名。他们所说的"中国",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从这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最开始称中国的是孙中山先生
麻烦采纳,谢谢!
手机。“三星盖乐世”这个名字是打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手机
盖乐世是三星智慧手机的一个系列
“汉族”这个名称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汉族形成历史] [编辑本段]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型别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见母系氏族制)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著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见父系氏族制).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传说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几个王朝.首先在黄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济之间以及淮河支流汝.颍上游,继而发展至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的广大地区.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 以与蛮.夷.戎. 狄相区别.但是.这时华夷之辨尚不甚严. 春秋(前770-前476)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仅与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而且是两个最强大的华夏诸侯.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余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与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而从西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进入中亚和云南.到明.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后满人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清朝后期为充实边疆.准许汉族进入中国东北.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山东汉族.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春运”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央视首页 > 新闻频道 > 无限话题
春运的由来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9日电(记者林红梅 吕鹏)一年一度的春运又开始了。提起春运,大家已经习以为常。春运是怎么来的?许多人知之不多。记者到有关部门了解了这方面的情况。
据了解,我国春运的时间是这样确定的:以春节为界,节前15天,节后25天,共40天,由国家经贸委统一发布,铁道部、交通部、中国民航总局均按这个时间段进行专门运输安排。在春运期间,交通运输部门、公安部、建设部、劳动保障部等要采取措施全力以赴保证旅客走得了,走得好。尤其是铁道部,要实行特殊的执行图,加开大量临时客车。
据介绍,专门设立春运的原因是我国人口众多,而春节又是传统的团圆节日,人们纷纷回家过年,要坐车的人太多,运输部门需要全力保证旅客有车坐,能回家,过完节能回来。
据查,从1954年起,铁道部就有春运记录,但客流与今天相比相差很远,日均客流73万人次,高峰客流90万人次,时间为春节前后15天。80年代以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加大,民工潮兴起,运输部门压力增大,春运成为社会现象。每年,国家都要召集铁道部、交通部、中国民航总局、公安部等有关部门对春运进行提前部署。
据了解,国外没有春运现象,美国等发达国家运输行业上座率保持在40%左右,在客流高峰时候,仍然供大于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