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国关羽是谁杀的 刘备留关羽守荆州,为何不把诸葛亮留下,取西川有法正足矣?

火烧 2022-12-12 11:33:34 1055
刘备留关羽守荆州,为何不把诸葛亮留下,取西川有法正足矣? 这个问题蛮有意思的,看《三国演义》,大家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刘备最依赖的人是诸葛亮。但事实上,刘备信任诸葛亮不假,但未必是最信任的,更不是最依

刘备留关羽守荆州,为何不把诸葛亮留下,取西川有法正足矣?  

这个问题蛮有意思的,看《三国演义》,大家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刘备最依赖的人是诸葛亮。但事实上,刘备信任诸葛亮不假,但未必是最信任的,更不是最依赖的。从刘备入蜀只带庞统、法正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而他之所以不带,和后来招诸葛亮和张飞、赵云入蜀,其实根本原因都是一样的。接下来,我就试着分析一下。

一、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陈寿在作《三国志》的时候,评价说:“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诸葛亮的才能,足以和管仲、萧何媲美,但他不是王子城父、韩信这样的优秀将领。很多人以为这是陈寿因为在蜀汉的仕途不顺,所以对诸葛亮有贬损的意思。其实不然。陈寿在诸葛亮传文末,作盖棺定论式的总评时候,说的话是大加褒扬的。试看全文。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 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除了最后一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通篇151个字,132个字是盛赞,只有19个字是批评,这还看不出陈寿的态度吗?以陈寿在蜀汉为政和身为史官的身份,他一定是收集了大量信息以后才得出这样的结果。所以,我们应该选择相信。

基于诸葛亮有这样的特点,刘备最初留诸葛亮同守荆州就不言而喻了——荆州初定,需要这样一位强于理民的政治能手来安抚,否则大军远去益州,一旦事情有变,刘备可是需要退路的。所以必须得有足够可信可靠的人将后方打理好才能安然远行。同时,刘备很清楚,这次出发去益州是夺地盘的,打造是免不了的。既然诸葛亮的长处不在军事,又需要有他稳定大后方,那就干脆不带。

后来之所以又让诸葛亮率军西行,则一是经过诸葛亮近三年的治理,荆州已经安定,留关羽镇守也可以放心了;二是这时候的刘备要拿下整个益州,一缺兵二缺才,需要有生力量的加入迅速平定整个益州。同时还需要诸葛亮替他把新拿下来的地盘进行管理。庞统和法正虽然都有才,但理政不如诸葛亮。尤其法正,睚眦必报。刘备当然不能不许,但又得在可控范围内让法正报仇。那就必须仰仗诸葛亮的才能了。只有他坐镇成都,刘备才可以一边放心内政,一边不怕法正胡来。

二、诸葛亮“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身为半辈子有职无权、颠沛流离的苦命人,刘备见惯了人世间的冷暖。不管他曾经是否有过自己的政治理想,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在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之后,恐怕也所剩无几了。他一方面还要坚守着自己“每与操反”的政治行动纲领,另一方面还要快速获得政治和军事上的实力增强。这就难免和年纪正好、有着崇高政治理想的诸葛亮产生冲突。虽然“隆中对”早就阐明了诸葛亮的态度——必须拿下益州。

但方法上,或许会有不同吧。庞统和法正就不一样了。以庞统后来给刘备的出谋划策可以看出,庞统是一个很现实的人(刘备与刘璋第一次会面的时候,庞统就建议刘备当场拿下刘璋,只是刘备没好意思那么做),这样的人对于刘备当前最急迫的利益而言,是最符合要求的。法正就更不必说,在益州屈才所以才反叛到刘备这里,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这二者就天然和刘备当前的利益最相关。而且这两个人都身负大才,真可谓“此天赐刘备也”

三、刘备的平衡之道。

从刘备真正接纳庞统后,便“亲待亚於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这当然是刘备求贤若渴,况且庞统又“当南州士之冠冕”。这时候的刘备,应该还没有想要过分抑制诸葛亮权力的意思。但很快,随着法正出使荆州,劝刘备西行拿下益州,一切就都变了。这时候刘备突然又多了一个可用之才法正,而且这个人将成为未来自己掌控东州士人的重要枢纽。那就必须让法正在集团内部获得足够的认可和权力。方法就是立功!这时候的庞统也同样需要立功,取西川就是最好的机会。

三国关羽是谁杀的 刘备留关羽守荆州,为何不把诸葛亮留下,取西川有法正足矣?

所以刘备只带法正、庞统上路,除了之前的两点原因,开始制衡诸葛亮的权力的意味也已经很明显了。我们不能简单将之称为刘备主观的选择,刘备的政治敏感度和这么多年的经历都告诉他,不进行平衡,那就是取死之道。所以,他也必须这么做。对刘备的这种做法,诸葛亮应该是接受的。虽然诸葛亮是理想主义者,但他同样也是一个智者,一个时刻能认清现实并作出最优决策的智者。这时候,平衡就是最优解。在刘备西行之前,君臣二人应该有过一次针对性的谈话。刘备将大后方交付诸葛亮,诸葛亮则表示自己的最大理解和支持。

但此后的事情,就多少有些超出诸葛亮的意料了。随着手中权力的增加,刘备的野心也与日俱增。他需要更多的手段来平衡荆州派、益州派和东州派。庞统的离世让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失去了最能接近刘备的文臣,而现实主义且为刘备拿下益州立下最大功劳的法正成为刘备手下最炽手可热的人。他“擅杀毁伤己者数人”,但诸葛亮却不能将之如何,原因是“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法正的用心、法正的不完美、法正的大功劳都让刘备对他信任之极,所以在刘备兵败猇亭以后,诸葛亮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由此,可见在刘备的信任梯队里,诸葛亮起码是弱于诸葛亮的。我们无法揣测,如果不是法正早早离世,刘备最后的托孤人选会不会还是诸葛亮与李严。但刘备毕竟老了,他需要一个能力、忠诚都是极品的臣子来辅佐刘禅。这样自己才不会给别人做了嫁衣裳。诸葛亮,永远是他最需要的那个人

刘备(92)荆州(22)益州(14)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