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的研究历史和报告 有关柯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有关柯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柯姓 - 氏族简介
姓氏:柯,读音作 kē (ㄎㄜ) 柯姓在《百家姓》排第164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88位。
在台湾位列百家姓第四十六位。
祖宗:柯虏(卢)分类:以名为姓 地望分布:河南省和浙江省,山东省一带 发祥地:山东济阳郡姓氏起源:出自姬姓,始成于春秋。
吴国有个叫柯虏(卢)的人,是吴王的儿子。
他的后代就用他名字中的“柯”字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柯姓 -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史记》有载:吴国传自周文王大伯父泰伯。
柯姓始祖,出自姬姓,始成于春秋,为周文王大伯父泰伯的后裔,吴公子柯卢的子孙。
《广韵》:柯氏,吴国公子柯卢之后。
黄帝后裔仲雍的五代孙吴国国王名叫相,因与诸侯会盟柯山,故号柯相。
吴国柯卢是柯相的曾孙。
他的后代遂以“柯”字承接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路史》述称:齐太公其后有柯氏。
第二个渊源出自姜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为姜子牙的嫡系子孙,源出齐国。
第三个渊源北魏柯拔氏改姓柯,其后世子孙称柯氏。
《魏书》记叙:柯拔氏改为柯姓。
代羌族、鲜卑族中都有柯姓,其后代子孙亦称柯氏。
《姓氏考略》有谓:羌及鲜卑俱有柯姓。
第四个渊源周文王祖父古檀父,生有三子:泰伯、仲雍、季历。
古檀父立季历为帝,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双双迁至南方荆蛮之地,学土著人,断发文身,自号勾吴,泰伯卒。
仲雍又为吴伯,传到第六代,为柯相,封地在常州柯山郡。
吴国后人以柯为姓,尊柯相为肇姓始祖。
柯姓 - 姓氏字辈
安徽舒城柯姓字辈:“日起三才秀,天开万相昌”。
浙江瑞安柯氏字辈:“乔青腾贤广肇承得云兆(玉)瑞步昌益仰建来永世光克连宗日庆长继锦生华”。
四川巴中柯氏字辈:“世亭传美于善有常”。
江苏盐城柯氏字辈:“元大维良永文士立明天仁让兴家道才能定国贤”。
安徽新安柯氏字辈:“尚友敦伦以昭祖德继恩崇本乃振家声”。
安徽黄山柯氏字辈:“良德伯仲开象”。
湖北十堰柯氏字辈:“南北永兴本日柯正宗启家祥瑞隆道进益大愈昌尊贤希圣”。
湖北钟祥柯氏字辈:“正大光明宏开天兴顺关青文子安”。
福建泉州柯氏字辈:“举必良盛元兴利贞安富存荣孝弟忠臣”。
福建三明柯氏字辈:“朝邦洪恩兆”。
福建晋江柯氏字辈:“懋昭懿则仪表千世孝子贤孙遵法秉礼绍闻维德家声克济”。
柯姓 - 郡望堂号
郡望
1、济阳郡: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置济阳郡。
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县东,山东东明南一带。
2、钱塘县:秦时置县,属于会稽郡。
后汉时为吴郡治所。
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3、齐 郡:西汉初年将临淄郡改为齐郡。
相当今山东省临淄一带。
堂号
异鹊堂:异鹊的意思是奇怪的小鸟。
宋朝时柯述历任淮州知府,累官朝散大夫。
他曾经在漳州当辅佐的官。
漳州地方荒年,他千方百计赈济灾民,亲自住到灾区。
这时有两只奇怪的小鸟在他的屋梁上垒了窝。
等他回到招待所,两只小鸟也跟着他。
他完成任务回漳州城时,小鸟飞着追他数十里,叽叽喳喳不忍离去。
柯姓 - 历史名人柯九思:元朝人。
勤读书,能诗文,善书画。
尤精画枯木、墨竹、师法宋代文同、苏轼。
又善于鉴别古代钟鼎器物。
元朝宫廷所藏书法名画,多由其鉴定。
柯维骐:明朝历史学家。
专心研究宋代历史。
合《宋史》、《辽史》、《金史》为一书,以宋朝为正统,附以辽、金,积20年之力撰成《宋史新编》。
对元人所修宋史的错误和疏漏,多有补正。
柯 铁:清朝台湾人。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次年夏,柯铁与陈发等领导台湾中部云林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武装抗击日寇。
以大平山为根据地,多次击溃和歼灭来犯的日寇,于是大平山有“铁国山”之称。
中部各地纷纷响应,影响波及全省。
抗日斗争前后坚持4年之久。
柯昶:(江西瑞昌人氏),五代时(南唐)官吏柯潜:(生卒年待考),字孟时,号竹岩;福建莆田人。
著名明朝大臣。
二十二岁中举。
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状元。
柯琴:清代医学家,撰著包括《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两卷,《伤寒附翼》两卷。
此书批诸家之谬,悟仲景之旨,堪称历代注疏《伤寒论》的上乘之作。
柯琴注释《伤寒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除了参考《内经》的一些条文外,几乎没有引用前人的注释和观点。
柯抡 (生卒年待考),字健庵;湖北人。
著名清朝清官。
清同治年间由进士知建宁县,尽心民事。
尝捐廉创立四门义学,总督李鹤年以柯抡为“闽省第一清官”入奏 。
柯乔(1497—1554),字迁之,号双华,明代安徽青阳县人,民族英雄。
初师李古源,后师明代大师王阳明、湛若水。
嘉靖八年(1529)进士。
初任行人御史,贵州道郎等职,以政绩升任湖广按察司佥事,治理沔阳大堤。
沔阳地处汉江之滨,连年水患。
柯乔认为“江水溺人,咎在官吏”,奏准建筑江堤。
他亲自视察江汉两岸地势,勘察堤基,于重点工段督促检查,4个月筑成江堤数百里,大大减少了水患。
后又建立集市,铺设浮桥,兴办学校,平雪冤狱。
离任时,沔阳数千人为之送行,并以其靴帽建立生祠。
嘉靖二十四年(1545),柯乔升任福建布政司参议,按察司副使,巡海道副使,协助提督朱纨加强浙闽海防军务,抗击葡萄牙殖民者,打击海盗运私活动,并亲自领军镇守泉州、漳州等海防要地。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2月11日,葡萄牙侵略者兵船至福建宫前湾海域抛泊,并在宫前、下安等登陆,肆行奸淫掳掠。
巡海道副使柯乔会同漳州知府卢璧、龙溪知县林松发兵,派一兵船伪装商船,诱敌深入伏击,共歼敌239人,其中击毙33人,俘206人(内有头目3人,汉奸1人)。
后因触犯权贵,蒙冤入狱。
嘉靖二十九年(1550)得释回乡。
嘉靖三十三年,朝廷察知柯乔冤情,下诏复用,是时柯乔已病逝。
著《九华山诗集》二卷。
柯崧林,明代监察御史,柯乔之父。
柯应诚,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卒年不详。
时任江南刺史、后升镇国安化军节度史。
柯姓 - 迁徙分布 自三千年前吴国公族的柯氏,初期蕃衍于故国所在地的江浙一带,然后,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渐向四面八方发展,尤其在地利优越条件下,向南播迁的最多,所以成为南方各地,特别是福建省境内的一个名门望族。
按《漳州府志》:陈元光开漳,入闽之偏将,亦有柯姓。
故知柯氏之南迁,当始于唐初。
在唐昭宗天复年间(公元901年),就有一位籍贯福建的柯崇,以卓越的才华被封为太子校书,扬名当世。
《柯蔡氏族谱》、《有南塘派亭》指出:“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祖自河南光州固始,从王审知入闽,而居泉之元如观西水沟巷,今呼柯厝巷即是。
石晋天福元年(公元九四二年),祖讳宝公,自水沟巷分居莆阳,其仍居泉之观西者,历五世,及北宋至庆文公为泉之望族。
及南渡后,家道中微,始分散播迁。”据闽省济阳谱系谓:南宋时,有兄弟三人由河南济阳府,相率入闽,初居福州下大路风陈张勤乡,嗣后分姓分居,辟地开族,长兄入辛姓,三弟入蔡姓,各分居惠安、泉州一带,次弟则入柯姓,分支泉州东门外,后再分永春诗山一带。
又台北新庄镇《柯氏族谱》有谓:先世居广信府贵溪县(江西境),始祖柯某为潮州太守,当北宋金人之乱,乃隐于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都良村,支派蕃衍,遍于闽南。
台湾的柯姓,据省文献会所查悉者,是从干隆初年开始,陆续播迁分衍于台。
清乾隆年间有福建安溪二十八都士林乡人,入垦今台北县泰山乡大嵙村的柯厝坑。
干隆十六年有柯干梁、柯献瑞居麻豆保捐北极殿斋房。
干隆卅三年有柯廷第系页生,捐修凤山县北门石路。
干隆三十八年闽人柯步生在今高雄县燕巢乡兴建龙角寺。
干隆卅九年柯正寿,重修楠梓坑桥。

嘉庆三年,有柯有成与何绩,赵良盛二八随吴沙进垦今宜兰县头城镇。
道光年间,又有柯姓漳州人,到现在台北县万里乡大埤村冷水掘开垦,道光二十七年有柯福隆,入居今台南县盐水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