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节选上善若水译文 老子為什麼說上善若水?水的生存哲學能為人生帶來哪些啟示?
老子為什麼說上善若水?水的生存哲學能為人生帶來哪些啟示?
在中國文化中,存在著一剛一柔兩種文化現象,它們就像是一把摺扇,一面是積極進取的入世的儒家文化,另一面是陰柔謙退的出世的道家文化。儒家強調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管前途如何命運如何,總要先試試看,這就是儒家所謂的盡人事知天命。而道家文化就大異其趣了,道家是知其不可而逃之,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都遵循著道,而道是自然而然的,是人力無法改變的,所以,你幹嘛要自找苦吃,還不如將身心精神安頓在青山綠水中,暢遊在五湖煙海之中,像波浪一樣自由,如風兒一樣飄蕩。一顆活潑潑的靈魂才能得到最好的安身立命之處。這就是儒家和道家的區別。
所以,道家哲學的核心是強調柔弱勝剛強。老子崇尚那些本質上柔弱的東西,認為只有柔弱的東西才能長久,反倒是柔弱的東西更具有強大的力量。老子經常說,你看急風暴雨一會兒就停止了,而那些綿綿細雨往往可以下好多天。人在活著的時候,是柔軟的,死了就僵硬了。樹木在生長的時候是柔軟的,死了的時候,就是僵硬的。舌頭柔軟從來不會掉落,而牙齒是堅硬的,很容易掉。所以,老子得出結論,同時也是道家哲學的核心思想,這就是:弱者,道之用也。
這就是一種自然哲學,也是一種高深的人生哲學。老子的道家哲學主張靜,反對動,主張退守,反對進攻,主張柔軟,反對剛強。如果從這幾個方面,找一個最為形象最為典型的例子的話,那最好的就是水了。因為水天然地具有柔弱的特點,或者說,這是水天生的優點。
第一,水與世無爭。恰恰是與世無爭,水擁有最為寬廣的胸懷,擁有海納百川的道德。一個人,只要有了寬廣的胸懷,那麼還有什麼東西能擾亂他的思想呢?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水才是人要學習的最高境界。
第二,水可以隨時隨地而變化自己,不會固執在某一個形態上,遇到山它就是小溪,遇到陸地,它就是波光浩淼的湖,遇到海,它就是寬廣無邊的海洋,什麼都可以接受,都可以變化,而絕不會執著於某個不變的境地。
第三,恰恰是水的柔弱,也造就了水無比強大的能力。高山,水可以衝出峽谷來,堅石,水可以用持之以恆的毅力滴穿。水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力量。
所以,水固然柔弱,最後卻擁有了持之以恆的力量,是可以戰勝看起來剛強的的東西。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老子說上善若水了。

老子是用水的德性,來比喻人的最高境界啊。現在我們可以來看看原文了: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說,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人們總是向上走,希望衝破壓制自己命運的天花板,由此爭來爭去,而水就不一樣了,它甘願卑微,甘於低下,處在人們不願意呆的地方,從來都不和人爭,也不屑於和人爭,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所以。老子拿水來比喻人的最高德性,或者說是做人的策略和權謀。
居善地:善於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位置,特別是存在巨大利益衝突的情況下,你不要去爭,可能對你更有利。
心善淵:心思要埋藏很深,一般講城府深的人其實成府是不夠深的,真正心思的深的人表面看起來肯定很平常。最好是心裡不要起波瀾,臉上更不要起波瀾,要像水一樣平靜,所謂靜水流深。
與善仁:善於處理各種人際關係,要像水一樣利澤萬物。
言善信:說話、與人打交道要能給人以信任感。
正善治:從事政治的人要善於治理,即要有管理才能。
事善能:做事要有相當的技巧和才能。
動善時:事物發展的偶然性很大,所以選擇恰當的時機很重要。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所謂與時俱進者為英雄。
最後,好玩的國學引用網上的一段話,和朋友們共勉: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 決不淹沒你的優點;
馮躍利書法 上善若水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湧來, 決不暴露你的缺陷;
做人如水,你動,我便隨行, 決不撇下你的孤單;
做人如水,你靜,我便長守, 決不打擾你的安寧;
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 決不漠視你的寒冷;
做人如水,你熱,我便沸騰, 決不妨礙你的熱情。
上善若水,從善如流, 如水人生,隨緣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