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撕鬼子片段 忘掉手撕鬼子吧,這才是我們要的真正抗日神劇
忘掉手撕鬼子吧,這才是我們要的真正抗日神劇
電影以1937年淞滬會戰為背景,講述姚子青將軍率所部600餘將士,抗擊倭寇最終全部血染寶山,以身殉國不退半步的悲壯故事。很遺憾這樣型別的影片,即使在愛國情結高漲的如今,排片量恐怕也不會多。
那些人要看的是電影中意淫出的強大,而絕非血雨悲歌的國仇家恨,這種片子我們不欠它一張電影票,確欠它一聲"謝謝",寶山人、上海人、中國人,所有不知道這段歷史的人,所有沐浴在和平中的我們。
提起淞滬會戰,即便大家並不深知其中來龍去脈,對這個名字也是耳熟能詳的。
寶山保衛戰從戰爭角度而言,是一場"失敗"的戰役,正如影片中所說一樣,"我們身後,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貴州,你的江西,我們的廣東和你們的四川。今天守衛的是寶山,捍衛的是國土!"
寶山作為上海的東大門,是日軍進入上海、進入中國的關口,位置和意義頗為重大,但或許正因為這種重大,才使得為時七天,又最終失利的寶山保衛戰,在某種程度被"淡忘"了。
不過,這卻是《捍衛者》這部影片的意義所在,首要的就是對一段歷史事件的挖掘。

提起戰爭片,我們的傳統是大場面,大英雄,大事件。但巨集大敘事總歸和觀眾會產生距離,看看《血戰鋼鋸嶺》、《敦刻爾克》都在尋求突破,前者寫不扛槍的醫療兵,後者則是一場"勝利"大逃亡,當單向度勝利敘事走到某種頂點的時候,尋找變革就成為必然,顯然戰爭的廣度和深度有更大的書寫維度。
這個角度的《捍衛者》,自然更有意義。
失敗的戰爭、犧牲的將士,強調的是戰爭本身,而非結果的成敗。從8月31日到9約7日,影片中這群來自浙江、廣東、四川的"小人物"們,出於對家國最質樸的大愛而浴血奮戰,至死不悔。
影片並沒有太多的大場景,但反倒顯得獨特,各類細節拼貼出一個槍林彈雨背後的戰爭世界。
這裡不僅有運籌帷幄的指揮官,也有志願來做醫療服務的女大學生;有嚇得尿褲子的戰場士兵,也有反串跳起了舞唱起歌的將領……這些角色和場景的存在,看上去與戰場的激烈無關,但卻是用人性充實了影片的整體質感。
的確,當下的抗日題材的影片太需要這樣與時俱進地帶著情感講故事的邏輯了,這種邏輯是現代的,也是有溫度的。
寶山保衛戰的主角姚子青最終戰死疆場。影片圍繞他做了很多鋪墊,他的愛情,家庭,友情,以及對下屬的關愛,都讓他很生動和真實。有一個細節,城內有個流浪兒,連自己的實際年齡都不清楚卻一心要上戰場殺敵,姚子青像慈父般將其攔下了,這似乎寓意了一種傳承和希望。
這種情節,從戰爭本身的邏輯來看,似乎並不重要,但從電影的邏輯來說,卻相當有價值。
因此,《捍衛者》裡雖然沒什麼大明星,但是情懷卻是滿滿的,那是一種歷史的情懷,人性的情懷。而影片的最大價值在於承載和凸顯這種深厚的情懷,從而讓人分外感動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