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深圳速度一天一层楼 深圳速度的历史

火烧 2021-09-17 11:59:48 1095
深圳速度的历史 ·1979年1月,蛇口第一声开山炮蛇口第一声开山炮擂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战鼓,揭开了特区建设的序幕。1982年年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正式耸立在蛇口工业大道路口,震动

深圳速度的历史  

·1979年1月,蛇口第一声开山炮

蛇口第一声开山炮擂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战鼓,揭开了特区建设的序幕。

1982年年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正式耸立在蛇口工业大道路口,震动全国。

·1980年:开发罗湖

1980年特区建设者决定先开发罗湖。

12年后,经济学家测算,罗湖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产生的财富,可以铺满10厘米厚的10元钞票。

·1981年:工程招标

1981年深圳在全国第一个推出“工程招投标”方案。

首个招标工程———国际商业大厦,建设速度由承包前的25天一层楼加速到8天一层楼,建设者得到了94万港元奖金。

·1982年:时间就是金钱

·1983年:工程兵转业

1983年9月15日,2万工程兵将士在深圳特区脱下了军装———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两个师7个团的兵力集体转业到深圳,支援特区建设。

·1984年:创深圳速度

1984年,高160米,共53层的国贸大厦仅14个月竣工。

创造了3天一层楼的奇迹,从此成为“深圳速度”的象征。

·1985年:华侨城崛起

1985年11月,华侨城开始建设。

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崛起了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欢乐谷、康佳集团等一批深圳“名片”,成就了特区的旅游产业。

·1986年:股份制改造

随着深圳特区经济的发展,特区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扩大生产,深圳市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制试点的暂行规定》,一些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其中个别企业还发行了股票。

·1987年:土地拍卖

1987年3月,《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成为我国第一部土地有偿使用的地方性法规。

当年12月1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在深圳会堂敲响了公开拍卖土地的第一槌,正式揭开了我国土地管理体制重大改革的序幕。

·1988年:住房改革

鼓励买房,提高租金,深圳住房制度改革在全国走出了具有革命性的一步。

深圳速度一天一层楼 深圳速度的历史

当年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作出结论:“深圳经济特区住房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将具有全国性重要意义。”

·1989年,百万劳工下深圳

人们惊呼:“百万劳工下深圳了”内地许多热血青年在改革大潮的裹挟下,不远千里来深圳求职,形成了特殊的移民潮。

·1990年:深交所诞生

1990年12月1日,新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诞生。

第二年,年轻的深圳股市经历了淡市、热市、死市和跌市。

两年后,“股票风波”引发了中国股票市场最激烈的一次抢购潮。

·1991年:扩建深南大道

1991年,深南大道开始扩建,全长18.8公里。

这条路是特区发展的缩影。

·1992年:dp南巡

1992年1月19日,dp第二次踏上他亲手创办的深圳经济特区。

南方讲话中,特区姓“社”不姓“资”、“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为处于争议中的特区指明了发展道路。

·1993年:率先直选

1993年10月21日,深圳宝安区沙井镇蚝二村村民创造了一项“全国之最”———他们用一张白纸直选村干部,开创了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先河。

·1994年:志愿者行动

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诞生,催生者正是深圳义工。

·1995年:二次创业

1995年,国内已经全面改革开放,特区独享的优惠政策逐渐变成普惠制,特区如何发展?深圳提出“二次创业”,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96年:零售业的“狼”

1996年8月12日,沃尔玛在深圳开设在中国的第一间购物广场和第一间山姆会员店,万人空巷。

深圳零售业惊呼“狼来了”,从此改变了中国商业格局。

·1997年:深港合作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深港界河上的罗湖桥见证了百年沧桑。

从此,深港合作成为各界关心的话题。

·1998年:行政审批改革

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当年将政府各部门1691项审批砍剩628项。

此后,深圳进行了多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1999年:高交会开幕

1999年首届高交会开幕,不仅让各种高新科技产品来到深圳,更是在海外留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00年:全民读书

2000年11月,深圳开办了首届读书月———一项政府组织、专家指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大型读书文化活动。

特区要从“文化沙漠”走向“书香之城”。

·2001年:大鹏所城

2001年6月25日,大鹏所城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让人们把目光从火热的经济建设中移向历史和文化。

·2002年:网络长文

2002年,一篇近2万字的长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在网络流传,反映了外界对于深圳进一步发展的关注和疑问。

第二年,网文作者呙中校和当时的深圳市长于幼军对话,书写一段佳话。

·2003年:二线关改革

2003年5月28日,深圳特区管理线、俗称“二线关”的边防管理进行改革,一举推出九项便利措施。

更加快捷高效的口岸环境和宽松和谐的边防环境,对深圳发展影响深远。

·2004年:统一城市化

2004年7月,深圳特区外的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进程全面铺开。

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行政建制和农村管理体制的城市。

解决了制约深圳发展的特区内外“二元化”问题。

·2005年:最低工资最高

从1992年至今,深圳已颁布和实施了《深圳经济特区劳务工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欠薪保障条例》等17部劳动保障的法规和规章,是全国为劳务工立法最早、最多、最完备的城市。

2005年,深圳特区

内劳务工的最低工资达到690元,居全国首位。

·2010年6月:深圳特区扩容

2010年6月初,中央已经批准了深圳扩大特区版图的申请。

特区范围延伸至全市,特区总面积将由2010年6月之前的395平方公里扩容为1948平方公里,接近香港面积的两倍。

特区扩容后,为深圳发展和港深合作开辟了广阔前景。

也为中国第一经济特区——深圳特区的建设迎来新一轮狂潮!

·2010年6月: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统一

6月8日下午,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2010年度深圳最低工资标准,全市统一上调至1100元/月。

深圳的最低工资标准在全国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08年度调整后特区内最低工资标准全国最高。

此次调整再次领跑全省,也标志着深圳,自1994年开始出现的关内外的工资双标准时代的结束,特区内外的最低工资标准终于又实现了统一。

这是深圳特区扩容获国务院批复后首个一体化的事项。

从1985年到2010年,能从一个小小的农村变成国际化城市,真的不容易啊,不愧为深圳速度。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