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唯一被诛十族 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之人,本可富贵一生,为何慷慨赴死?

火烧 2022-01-01 03:44:06 1068
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之人,本可富贵一生,为何慷慨赴死? 方孝孺,浙江宁海人,明初文臣之首宋濂的关门弟子,学问渊博,名满天下,是当时天下所有学子的榜样,时人都称其为“方正学”方孝孺本是朱元璋指定的明建文帝

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之人,本可富贵一生,为何慷慨赴死?  

唯一被诛十族 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之人,本可富贵一生,为何慷慨赴死?

方孝孺,浙江宁海人,明初文臣之首宋濂的关门弟子,学问渊博,名满天下,是当时天下所有学子的榜样,时人都称其为“方正学”

方孝孺本是朱元璋指定的明建文帝的辅政大臣,如果事情按着平稳的走向发展,方孝孺一定会以其渊博的知识,为后人留下些锦绣华章,然而一切因为一场靖难之役而改变,方孝孺虽然一样的青史留名,但却是以一种极度悲惨的方式。

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结束,燕王入住金銮殿,是为明成祖,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方孝孺的人生也从这一刻开始了改变,方孝孺的故事也从这一刻开始,故事很短只有7天,但就是这短短的7天,方孝孺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道理“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

1402年的7月9日,明成祖朱棣在入住南京的第八天,开始召见方孝孺,此时原本服务于建文帝的一帮文臣武将,大都已经投降的投降,该杀头的杀头,只剩为数不多的一些宁死不屈文臣武将。朱棣先召见了方孝孺,朱棣之所以召见方孝孺原因有二,一是方孝孺名满天下,是天下学子的榜样,代表了社会上主流的一批精英人士,而且方孝孺是主张建文帝削藩的核心人物;其次在朱棣进攻南京之前,朱棣的智囊姚广孝就告诉朱棣:“方孝孺是天下的一面旗子,即使不投降,也不可杀,杀了,会寒了天下学子的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场空

因为这两个因素,朱棣先召见了方孝孺,让方孝孺替朱棣写继位的诏书,如果方孝孺同意,那么朱棣通过靖难继位为皇帝,就会有显得理所应当,天下人对朱棣的夺位之举也会理解很多,但出乎朱棣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朱棣端庄大殿宝座之上,方孝孺披头散发的被带进了金銮殿,嚎哭不止,朱棣:“先生不要这样为难自己,我只不过是效仿周公辅政而已啊”。方孝孺:“成王何在”,朱棣:“自焚已死,无可奈何!”,方孝孺:“成王之子尚在,怎不立乎?”,朱棣:“彼尚年幼,不懂国事”,方孝孺:“成王弟年长且在,何不立”,朱棣终于失去了耐心,大叫道:此乃吾家事!!然后命左右把笔墨给方孝孺,让他立刻起草继位诏书。

方孝孺接过笔,毫不犹豫的写下:燕贼篡位!朱棣大怒;“汝不怕死,难道不怕我诛你九族乎?”,方孝孺凛然不惧答道:“即使诛我十族又如何?”,此时的朱棣已经失去了最后一点耐心说:“好,我就诛你十族”,然后命人把方孝孺投入了监狱之中。

创纪录绝杀十族

公元1402年7月18日,方孝孺悲惨的开始,从这一天开始,直到7月25日,整整7天,朱棣把方孝孺的十族亲人陆续带到方孝孺的面前,当着他的面,一个个的杀掉,一共杀了873口,持续7天。

十族范围:自己一族、出嫁的姑姑一族、出嫁的姐妹一族、出嫁的女儿一族、外祖父一族、外祖母一族、姨妈一族、岳父一族、岳母一族、门生朋友一族。

朱棣每杀一人,就问方孝孺服不服?降不降?方孝孺一直悲号着痛骂朱棣,眼中却毫不屈服之意,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弟弟方孝友时,无尽的悲凉袭上心头。方孝孺三兄弟感情非常好,自己的哥哥方孝闻因病过早去世,此刻只剩一个胞弟,却受自己连累,方孝孺痛苦的对弟弟说:哥对不起你,方孝友却没有一点责怪他的意思,反而安慰方孝孺说:我相信哥哥你是对的,我支持你坚持的信仰,虽然无能为力,但我以我的性命支持你,哥哥不要太难过!相信听到这话,即使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一个常人也会十分难过,可想当时的方孝孺有多痛苦!就这样,方孝孺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兄弟姐妹,亲人朋友一个个的死在自己面前(案发之前,方孝孺的妻子两个儿子已经自尽身亡,两个女儿跳湖自尽),仍然坚强不屈,痛骂朱棣不止,朱棣命人把方孝孺的嘴从两边撕烂到后耳边,方孝孺依然骂不停口,朱棣又命人砸掉方孝孺的全部牙齿,并割掉舌头,最后凌迟处死了方孝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方孝孺死了,那个代表着当时天下读书人的一面大旗倒下了,然而方孝孺的这种为国死难的精神却是千古不朽,历经千年的岁月,而愈发显得悲壮,愈发让人敬佩!方孝孺只要愿意给朱棣写继位诏书,并愿意为朱棣服务,他就可以继续位极人臣,荣宠无限,什么锦衣玉食,绫罗绸缎都是吃用不尽。然而方孝孺没有为了这些,而放弃自己的信仰。在他的观念里,朱允炆被逼自焚,朱棣登基(确实是他们朱家的家事,方孝孺即使降了朱棣,后世也不会对他过多苛责),这就使代表着自己效忠的国家灭亡了,自己效忠的主子死了,秉承儒家礼仪精神的方孝孺,始终信奉“忠臣不事二主,宁死不降的家国理念”,所以即使死,也不会向侵略者投降,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古绵延不绝的民族精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状元文天祥的这句诗词,可以作为古代所有气节忠臣的挽联,方孝孺的死,文天祥的死,史可法的死等等,这些无数的气节忠臣,用他们的生命诠释着一个道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不讨论明成祖的是非功过,但说方孝孺的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佩、纪念、学习!

喜欢本人文章的朋友,欢迎关注我,留言建议,一起讨论,你们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肯定,晚会持续的为大家奉上独特视角的历史文章,谢谢大家支持!

自己的(148)诏书(12)忠臣(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