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预言家预言2023年 你怎樣預言自己的未來,它就會怎樣出現

火烧 2023-03-03 06:31:20 1044
你怎樣預言自己的未來,它就會怎樣出現 生活是一碗五味雜陳的湯,細細品味,有歡樂、有感動、有希望、有痛苦、有憂愁。然而,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最醒目的詞還是壓力。在每個人光鮮的容貌背後,是沉重的生活與疲憊

你怎樣預言自己的未來,它就會怎樣出現  

预言家预言2023年 你怎樣預言自己的未來,它就會怎樣出現
生活是一碗五味雜陳的湯,細細品味,有歡樂、有感動、有希望、有痛苦、有憂愁。然而,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最醒目的詞還是壓力。在每個人光鮮的容貌背後,是沉重的生活與疲憊的身軀。他們不僅要照顧好一家老小的周全,還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應對好眼前的工作。
面對壓力,人們對生活形成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可以從容地應對壓力、掌控生活,並以積極的視角面對生活的挑戰,不斷增加生活的色彩;也有的人認為生活已經壓力重重,雖然也想在挑戰中獲得成功,但還是不要對它報以太高期望,得過且過就好,能應付好眼前的生活已是不易了。
兩種解釋體系似乎都沒有錯,因為未來是未知的,誰也沒有辦法對未來的事情做出準確的判斷。積極的解釋體系更加激進,能夠促成更好的結果;而消極的解釋體系更加保守,更容易承受失敗的結果。兩者各有利弊,只是想要得到和害怕失去之間的不同。
然而不同的人生視角乍看只是一種對於未來的預判,無關乎結果。但如果將時間線拉長,就會發現它們對現實產生的神奇催化。心理學上曾經有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來證明不同的心理期望對於結果的影響。
1968年,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從1到6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他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要求他們在課堂上宣布這些最有潛力、最有前途的學生的名字。8個月之後,他對這些學生再次加以測驗,結果發現,這些被指名優秀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了顯著的進步。
在對這個結果加以解釋的時候,羅森塔爾指出:事實上並沒有什麼名單,名單上的孩子都是隨機選出來的。他們只是由於老師的公開評價對自己的未來的表現有了更高的信心和期望,並將其變成了現實。
羅森塔爾的實驗揭示出,我們的生活存在著「自證預言」效應——即現實會不自覺地朝著我們所想像、所預期的方向發展。當我們預期結果會出現的時候,現實通常就會出現;而當我們預期結果不會發生的時候,它往往也不會發生。可見,積極和消極的心態也並不是無關痛癢的預期那麼簡單,它們直接或間接地決定了我們生活中正在發生的現實。
例如一個人不得不在公眾面前進行一次演講,但由於不自信,他預測自己會講得很糟糕。在這種視角下,一旦出現磕巴就會特別容易引起精神的緊張,加深自己講得很糟糕的印象,而這種不自信又會導致演講更加地磕巴。最終因為自己完全沒有辦法投入,導致糟糕的演講如實發生。
如果在事情還沒有發生前就預言事情會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那麼我們對於做好這件事的動機通常也會降低,動機的減少又自然會導致事情的發展不那麼順利,而不順利的結果又會印證我們事先的預判,在不斷的負面循環中,現實就會一如我們想像中越變越糟。
幸福和成功是不可能出現在一個心裡總是念叨著我不行、我做不到的人身上的。為了證明心態對於幸福和成功來說有多麼重要,本·沙哈爾曾在他的《哈佛幸福課》中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
1954年以前,在4分鐘以內跑完1英里被認為是不可能的。當時的生理學家已經下了定論:人類跑完1英里的極限是4分鐘。而跑手們的成績也證明了專家們是對的,最好的成績達到了4分3秒、4分2秒,但沒有跑手能夠少於4分鐘。
直到Roger Bannister出現,他說:「在4分鐘內跑完是可能的,我要做給你們看。」他在說這話時雖然也是一名出色的頂級跑手,但時間遠高於四分鐘。當時他的最好成績是4分12秒,因此並沒有人把他的話當真。
但Roger Bannister堅持苦練,他不比別的跑手練得更苦,但和世上別的跑手一樣苦練,逐漸地他突破了4分10秒、4分5秒,但在跑到4分2秒時停止,像所有人一樣似乎無法低於4分2秒。
但Roger Bannister始終相信自己可以跑進4分鐘,他一直失敗,但卻一直堅持突破自己的最好成績。直到1954年5月6日,他用了3分59秒跑完1英里,完成了這個不可能的目標。
這個成績轟動一時,瞬間登上全世界的頭版頭條。在他跑進4分鐘的六周後,澳大利亞跑手John Landy跑到了3分57.9秒;之後的第二年,共37名跑手在4分鐘內跑完1英里;第三年,超過300名跑手突破了4分鐘極限。
這是為什麼呢,是運動員們更加努力的訓練?還是他們有了更好的鞋子?都不是,是人們心中的信念使然。之前由於生理學家和科學家提出的4分鐘極限,給每個運動員心中都設定了不可能跑進4分鐘的心理界限,而每當他們可以拼一拼跑進4分鐘內時,潛意識就開始限制他們:這是不可能的,已經到速度極限了,就保持這個速度沖向終點吧。
而Roger Bannister用意志攻破了心理上的界限,並通過現實的成績改變了大多數人心中對於自己成績的預期。此後更多的人開始相信自己能跑進4分鐘,並且他們也真地跑進了4分鐘。
我們最終表現的多好或多糟,往往由一開始的心態所決定。當我們消極地認為自己做不到、做不好時,其實就已經在給結果做出了限定,我們的行為也會自然而然地順應這種限定走下去,直到我們預期的消極結果出現。
而當我們對未來抱持著積極的心態時,即使未來仍然不確定,但它可以幫助我們推動現實向好的方向進展,而這種進展會不斷印證我們積極的想法,增加我們把事情做好的信心。在不斷的正向循環後,積極的現實通常就會出現在我們面前。因此,對待挑戰保持積極的心態非常重要,它甚至可以稱為我們幸福和成功的催化劑。
但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消極預言是大多數人來在面對未來不確定時的一種本能。由於未來的不確定性,人們會變得焦慮不安,此時大腦的平衡機制會努力地去消除這種焦慮所引起的不平衡,催促自己儘快解決這種不確定,給未知一個答案。
而消極的答案會在最大程度上消解這種不平衡帶來的負面情緒。因為如果我們預先給自己的答案是消極的,當結果是好的時,就會非常愉悅;而當結果是不好的時,人們也會用「我早就料到了」這樣的話來安慰自己。可以看出,在巨大的挑戰面前人們更容易形成悲觀的預測。
但我們要警惕這種悲觀的心態有可能對自身造成的負面影響。如果一次次地為了躲避失敗的痛苦而對眼前的挑戰抱以消極的看法,在「自證預言」效應的影響下,我們就會逐漸偏離保守視角的初衷,形成了一種對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消極看待的習慣,直至變成一個消極的人。
由於消極的看法是我們在應對巨大挑戰時的一種本能,甚至是一些人已經養成的習慣。因而改變自己用積極的視角面對生活,並不意味著喝下一碗雞湯後就可以坐享其成,在面對挑戰時隨便說一句:我能行!我可以!就可以草草了事等待好結果的出現。真正的改變和進步需要我們腳踏實地付出持續努力。
在意識到消極看法可能會對生活造成的危害,以及積極看法會對生活造成的正面影響後,我們在遇到巨大挑戰時,首先需要付出大量的意志力克服自己的消極視角,忍受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和恐懼,以積極的心態期望結果會向好的方向發展。而後我們需要為之付出源源不斷的努力,推動結果向預期的方向發展。
不可否認的是,積極的解釋體系並不是一定會心想事成,但一定會最大程度提高我們成功的幾率。我們盯著哪裡看,哪裡就會被放大,在這種視角下,我們會不斷看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不僅應對挑戰的能力會越來越強,自我也會變得更加自信,而成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水到渠成。
以積極的視角面對生活並不只是一碗雞湯,它也是決定我們人生成功和幸福的關鍵。生活的挑戰始終存在,它始終充滿了未知與不確定,而我們將它視作絆腳石還是墊腳石,往往決定著我們未來的人生是上升還是下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