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老家是哪里的 朱元璋为了繁荣家乡经济,想出这一个办法,有人欢喜有人忧
朱元璋为了繁荣家乡经济,想出这一个办法,有人欢喜有人忧
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是濠州,原本就不是富裕之地,元末天下大乱,多年的战乱让濠州遭到严重的破坏,百姓大量死难,背井离乡,濠州基本就没有多少人了,一派荒凉。
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回了一次故乡濠州,祭拜先人的坟墓,宴请家乡父老。当时他还没有登基做皇帝,在与大家交往时,还能保持一种平易的姿态,也了解到故乡的严酷现状。
五月,朱元璋回到南京,与中书省的官员谈起自己在家乡的见闻,说:“……见百姓稀少,田野荒芜。由兵兴以来,人民死亡或流徙他郡,不得以归乡里,骨肉离散,生业荡尽。此辈宁无怨嗟?怨嗟之起,皆足以伤和气尔。”
所以朱元璋要求官员们下去仔细查访,劝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回归各自的故乡。
《国初事迹》中也提到,朱元璋曾经这样对丞相李善长说:“濠州是吾乡里,兵革之后,人民稀少,田土荒芜。天下无田耕种村民尽多,于富处起取数十万,散与濠州乡村居住,给与耕牛谷种,使之开垦荒田,永为己业。数年之后,岂不富庶!”
李善长是定远人,距离濠州很近,当然认同朱元璋的想法,以后就派一位名叫周谋的监丞负责此事。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把濠州改名为临濠府。同年十月,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占领苏州之后,马上把苏州的一些富裕人家迁往临濠府。一方面,是要按照原来的设想,补充临濠流失的人口,繁荣当地的经济。另一方面,这些富裕人家大多是张士诚的忠实臣民,朱元璋要借此惩罚他们。
同年十二月,方国珍归附,他任命的许多高官也都被迁往临濠居住,包括左右丞相、元帅等等,目的也是一样。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开始更大规模地向家乡临濠移民,《太祖实录》当中记录了这样几次:
洪武三年六月,从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五地迁移四千余户无地的贫民,前往临濠,发给他们荒弃的田地和耕牛、粮种,并免除他们三年的税赋。同年,朱元璋把临濠府改名为中立府,定为中都,在那里建筑新城。

洪武六年十月,从山西弘州、蔚州等地移民到中立府。这一次移民的数量很大,一共八千二百三十八户,人口三万九千三百四十九。移民的理由是当地容易受到胡虏的侵扰,官府对移民给予补偿,包括驴牛车辆、现金和盐、布、衣服等等。
中立府的人口大增,为了保持安定,朱元璋又从浙江的杭州、金华等地抽调了七千多精兵,调往中立府,加强守卫。
到了洪武七年,朱元璋又把中立府改名为凤阳府,增设一个凤阳县,并放弃建造中都。但移民仍然没有结束,洪武九年十月,又把山西、真定等地的无地人民迁移到凤阳进行屯田,给他们发放冬衣。
以后,又迁移浙江西部无地的贫民到凤阳屯田,到了洪武十一年,将这些人转变为军户。
不到十年间,朱元璋向故乡迁移了十余万人口。这个数量在今天看来并不算多,但是,相对于元末明初的全国总人口、相对于朱元璋统治的区域,这个数量是很惊人的。
(图文来自网络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