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45度紫荞印象 安康紫阳紫荞印象酒的发展历史

火烧 2022-02-16 15:15:43 1071
安康紫阳紫荞印象酒的发展历史 紫阳县(陕西省安康市下辖县)编辑声明本词条已参考行政区域类词条编辑指南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百科地理组一起交流。紫阳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处汉江上游,

安康紫阳紫荞印象酒的发展历史  

紫阳县

(陕西省安康市下辖县)

编辑

声明

本词条已参考行政区域类词条编辑指南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百科地理组一起交流。

紫阳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处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隶属陕西省安康市,县境西面与四川省万源市毗邻,东南方向与重庆市城口县接壤,交通便利、通讯便捷。

由于北有秦岭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形成了紫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紫阳气候垂直变化较大,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无霜期为268天。

境内有仙人洞真人宫景区、擂鼓台森林公园、文笔山等景点。

中文名称

紫阳县

外文名称

Ziyang County

行政区类别

市辖县

所属地区

中国西北

下辖地区

城关镇、蒿坪镇、汉王镇等21个镇

政府驻地

城关镇

电话区号

0915

邮政区码

725300

地理位置

陕西省南部

面 积

2204平方公里

人 口

35万

方 言

西南官话-成渝片-紫阳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

著名景点

擂鼓台、仙人洞、任何漂流、文笔山

机 场

安康五里铺机场、安康富强机场

火车站

安康站、紫阳火车站

车牌代码

陕G

知名学校

紫阳县职业教育中心、紫阳中学

目录

1 历史沿革

2 行政区划

3 地理环境

▪ 位置

▪ 地貌

▪ 气候

4 资源

▪ 土地资源

▪ 矿产资源

▪ 水资源

5 人口

6 经济

▪ 综合

▪ 工业

▪ 农业

7 交通

8 教育

▪ 幼儿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9 文化

▪ 紫阳民歌

▪ 社火

▪ 庙会

10 旅游

▪ 仙人洞

▪ 擂鼓台自然风景区

▪ 任河漂流

11 名优特产

▪ 特产

▪ 小吃

历史沿革

编辑

今紫阳县地,据传为古梁州之域,商代属庸国,春秋属巴,战国后期属楚之汉中郡。

战国末期,秦灭巴、楚,汉水流域俱归于秦。

秦汉之际,紫阳地属益州汉中郡西城县;曹魏时属荆州西城郡西城县;魏文帝改西城为魏兴。

晋泰始三年(267),分益州立梁州,魏兴郡改属梁州。

东晋永和三年(347)桓温伐蜀,为了安置巴山一带流民,晋廷增设晋昌、安康等郡县。

宁都县治在今紫阳境内白马石,即郦道元《水经注》所记宁都县治松溪口。

45度紫荞印象 安康紫阳紫荞印象酒的发展历史

南北朝时,晋昌、安康等郡先属南,后归北。

刘宋时(约于公元420年),宁都县划归安康郡辖;并分宁都县南、西城县西设广城县,隶于魏兴郡。

县治在王谷(今任河)谷道中,疑为今八庙。

梁天监初,梁州西部被魏占领,梁武帝将梁州迁设西城。

魏分安康郡设魏明郡,辖汉阳、宁都2县,属新设立的东梁州。

西魏大统元年、梁大同元年(535),梁夺回东梁州。

西魏废帝元年、梁天正元年(552),西魏大举伐梁,占领汉水上游之地,寻改东梁州为直州,撤销广城、汉阳2县,并入宁都。

北周时。

沿袭西魏建置,在宁都县治增设安康郡,仍属直州。

隋开皇三年(583)撤销安康郡;大业三年(607)撤销直州,同时改宁都为安康,改属金州总管府西城郡。

唐武德元年(618)于安康县兼设西安州,同时分设宁都、广德2县;武德二年(619)改西安州为直州;贞观元年(627)撤销直州及宁都县,将广德县并入安康,属山南东道金州西城郡。

天宝元年(742)西城郡更名安康郡;至德二年(757)又更名汉阴郡,并将安康县更名汉阴。

五代时(907~960),今紫阳县地仍属汉阴,隶于金州。

先后属后梁、前蜀、后唐、后周、后晋、后汉、后周领有。

北宋时(960~1127),汉阴县属京西南路金州安康郡昭化军节度;南宋初沿袭北宋建置,建炎四年

(1130)改属利州路。

元代(1271~1368),汉阴等县撤销,辖地归金州,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

明洪武三年(1370),分金州地设汉阴等县;洪武十年(1377)撤销汉阴,并入石泉县,后又复设,仍属金州。

正德初,川陕一带爆发农民起义。

明廷于正德五年(1510)设立紫阳堡;七年十一月(1512年12月)升为县,割金州西南、汉阴县东南为其疆域,隶于金州。

万历十一年(1583),金州改名兴安州。

清代,紫阳属陕安道兴安州。

乾隆四十七年(1782),兴安州升为府。

中华民国初年,紫阳隶于陕西省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撤道,直隶于省。

民国二十五年(1936)以后,隶于陕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30日紫阳解放后,属陕南行政公署安康分区辖;1950年2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后,5月整编各区,紫阳县属安康专区。

1969年,专区改称地区,紫阳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地区。

行政区划

编辑

紫阳置县至今,以县城为中心,以4个自然镇(东:洞河,西:鞍子沟,南:麻柳坝,北:蒿坪河)为点作为近似边缘线的基本疆域一直处于稳定状态。

东、西、北3方边界因受安康地区政区变动影响,有过几次调整;南部边界则系省、地边界线,一直未变。

紫阳县行政区划

清乾隆以前,紫阳的四界范围是:东至石门沟,接兴安州(今汉滨区)界;西至羁马桩,接西乡县(后分置定远厅——今镇巴县)界;南至二州垭,接四川太平(今万源)县界;北至五里坡(今属安康辖),接汉阴县界。

东西距离长约35.7公里(图上正东西向,直线;下同),南北长约55.4公里(正南北向)。

总面积约2237平方公里。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兴安州升府并置安康县;五十五年(1790),汉阴改厅:行政区划亦作相应变动。

紫阳县增加了安家河、牛溪河2地,使全县总面积达到约2304平方公里,较前增加3%,为紫阳历史上最宽的疆域。

从民国二十八年(1939)开始,紫阳县政府根据省政府命令,对县内插花界进行整理。

但东南部由于洄水湾、八道河一带地方武装从中作梗,调整工作无法进行。

三十一年(1942),紫阳县政府捕杀了古围乡联保主任钟又可后,才将紫阳、岚皋边界划齐:以洞河为界,其东一律归岚皋,其西一律归紫阳。

此时,划归岚皋的仅原属紫阳的古家村和围圈2地,前述岚皋在紫阳境内“飞地”一律归紫阳。

西北部的“飞地”只解决了1处:将朝天河自然村划归紫阳。

经过调整,紫阳约增加10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达到2269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新调整了紫阳西北部边界:将原属紫阳的上七里自然镇和肖家坝、牟子河自然村划归汉阴,牛溪河、朝天河、圆坝子自然村划归安康;将汉王城自然镇原属汉阴部分及其附近的草川、刘家垭自然村,以及安康县散处于紫阳境内的“飞地”(包括双河口自然镇之一半)全部划归紫阳。

紫阳因此减少土地面积85平方公里,形成延续至今的2204平方公里现状。

其中磨沟、李家沟、黄泥沟约3平方公里仍为插入安康境内的“飞地”。

1958年12月,岚皋县撤销,大道河以西的7个管理区约200平方公里划归紫阳;1961年9月复归原建制后,紫阳疆域仍如前。

截至1987年底,紫阳的四方边界是:东部边界,由黑山

寨经天水河、米溪梁、石门沟,跨汉江,南沿洞河至大巴山高峰五个包,总长约100.8公里,分别与安康、岚皋2县接壤;西部边界,由凤凰山名峰擂鼓台经天字梁、马家营,跨汉江,南越米仓山嗽家垭、城墙岭、鳌头山、羁马桩、长安寨、官垭子、白河垭、落人洞、梨树坪至黄草梁,总长约134.6公里,分别与汉阴、镇巴连界;南部边界,东起五个包,沿大巴山山脊,经界岭、混人坪、南天门,跨任河,越米仓山二州垭、冒火山,至黄草梁,总长约81.6公里,分别与城口、万源、镇巴3县相连;北部边界,东起黑山寨,西经七宝山、空洞山、大地寨、松树梁,至擂鼓台,总长约48公里,分别与安康、汉阴2县毗邻。

[1]

2001年调整区划后,紫阳县辖21个镇:城关镇、蒿坪镇、汉王镇、焕古镇、向阳镇、洞河镇、洄水镇、斑桃镇、双桥镇、高桥镇、红椿镇、高滩镇、毛坝镇、瓦庙镇、麻柳镇、双安镇、界岭镇、东木镇、广城镇、绕溪镇、联合镇。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

紫阳县

紫阳县位于陕西南部,汉江中上游,大巴山北麓,东与安康市相邻,南与四川省万源市相连,西与汉中市镇巴县毗邻,北与安康市汉阴县接壤。

地貌

紫阳万山综错,河溪密布,汉江自西北至东南横贯全境,任河由西南向西北注入汉水,两条河水将全县分割为东南部大巴山区、西南部米仓山区、北部凤凰山区,最低海拔277米,最高海拔2522米。

加上蒿坪河川道,从而形成了紫阳“三山两水一川”的地貌特点。

紫阳是世界著名的志留系弓笔石古生物化石裸露地带。

气候

紫阳县自然环境图片 (18张)

由于北有秦岭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形成了紫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紫阳气候垂直变化较大,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无霜期为268天。

年降水总量1066毫米,最多年降水量1682.8毫米,降水多集中在6—9月,夏季多发洪涝。

资源

编辑

土地资源

紫阳县土地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合330万亩。

按利用状况分,各类面积如下:直接生产用地,共315万亩。

其中:耕地943568亩,内有水田29180亩,水平地46291亩,坡地和梯地74448亩,菜地30000亩,陡坡地163649亩;园地170760亩,含茶园97000余亩。

桑园63000余亩;其它25000余亩;林地(包括疏林和灌木林)903507亩;草山草坡1151227亩。

间接生产用地,共73050亩。

其中城镇用地10995亩,交通用地28995亩,内有铁路用地4995亩、公路用地10995亩、乡间小路用地14865亩,厂矿用地1005亩。

特种用地(古迹、风景区)10005亩。

暂未利用地,主要是裸露的石岩12132亩。

水域55437亩。

[2]

矿产资源

截止2005年底,已发现的各类矿产36种,探明、控制资源储量的矿产6种,推断资源储量的10种。

其中能源矿产有煤、石煤,金属矿产有铁(钛磁铁矿为主)、锰、钛、钒、钼、铜、铅、锌、金、铝土矿等10种,非金属矿产有瓦板岩(包括饰面板岩)、毒重石、重晶石、磷、硫铁矿、石灰岩矿、大理岩、白云岩、饰面辉绿岩、正长斑岩、凝石灰岩矿、脉石英、玉石、粘土、高岭土、建筑用砂、透闪石、滑石、石膏、石棉、萤石、石墨、铸石原料矿等23种,水气矿产有矿泉水和地下水。

此外,我县还有铌、钽、稀土、硒、镍、镓、辰砂、铂、钴、钨、铀、雌黄、雄黄等矿化类型。

紫阳县的优势矿产有瓦板岩(包括饰面板岩)、毒重石、铁(钛磁铁矿为主)、钛、石煤、锰、钒、水泥用石灰岩矿、饰面和铸石原料用辉绿岩、富硒矿泉水等。

其中瓦板岩的预测资源储量20亿立方米,探明、控制及推断资源储量2168.93万立方米;饰面板岩的预测资源储量40亿立方米,探明、控制及推断资源储量817.41万立方米;铁(矿石)的预测资源储量为10亿吨,探明、控制及推断资源储量44893.69万吨,基础储量1925万吨;钛(Ti02)的预测资源储量5000万吨,探明、控制及推断资源储量25327.9千吨,基础储量l515千吨。

毒重石(矿石)的预测资源储量为450万吨,探明、控制及推断资源储量为330.4万吨;煤、石煤的预测资源储量60000万吨,2005年保有资源储量1394.66万吨;锰(矿石)的预测资源储量为430万吨,探明、控制和推断资源储量180万吨;水泥用石灰岩矿的预测资源储量5亿吨,探明、控制和推断资源储量2602.7万吨,基础储量1481.6万吨。

水资源

汉江、任河这里交汇,形成了独具一格“鸳鸯水”景观。

全县大小河流104条,可利用水域面积5.5万亩,是水产开发的理想之地。

人口

编辑

自置县至明末,人口确数不可考。

据康熙《紫阳县新志·赋役》:置县后陆续有流民迁入紫阳县,人口持续增加,曾有过一段人烟辐凑、民物康阜时期。

万历二十一年(1593)行“一条鞭”法时,“增流丁共上中下官流丁三千七十四丁”(康熙《紫阳县新志·赋役》,下同)。

崇祯时,应税丁数“增至四千五百九十八丁”。

按当时丁口比例推算,有人口1.4万多人。

明末清初,紫阳县屡经战乱,人口锐减,“兵荒之后,比屋逃亡”。

顺治九年(1652),即一次“旨免逃亡丁三千七百三十一丁。

康熙十八年(1679),吴三桂叛军吴世璠部由紫撤退入川,“灰烬余黎,又席卷而入西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实在共丁六百七十三丁”,有人口1507人,逃亡人数高达70%。

清初战乱平息之后,清廷采取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

乾隆四十年(1775),有人口近2.6万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约2.9万人;嘉庆十七年(1812)有户1.6万,人近5.9万;至道光十八年(1838),人口猛增至12.78万。

与嘉庆十七年相较,26年间人口增长了6.8万,年均净增2600余人。

自道光十八年(1838)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100年间,人口稳定发展,①始终在12~14万之间徘徊。

解放后,由于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社会安定,人口寿命延长,死亡率降低,年龄结构轻,人口控制较晚,人口逐年递增,只在1959~1961年自然灾害时期下降,1985年底已达72084户、326376人,36年中净增42055户、165236人,平均年增长4590人,翻了一番。

[3]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285018人,其中:城关镇35342人,蒿坪镇22625人,汉王镇11799人,焕古镇9748人,向阳镇12093人,洞河镇15485人,洄水镇8253人,斑桃镇7633人,双桥镇9806人,高桥镇16461人,红椿镇14173人,高滩镇8988人,毛坝镇9317人,瓦庙镇12045人,麻柳镇10655人,双安乡11801人,金川乡6831人,苗河乡3365人,界岭乡5569人,六河乡1697人,深磨乡1431人,芭蕉乡7436人,东木乡8105人,燎原乡5146人,广城乡7294人,绕溪乡7806人,白鹤乡4448人,联合乡6010人,青荆乡3656人。

2012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8.42万人。

出生率9.82‰,死亡率7.77‰;自然增长率2.05‰。

经济

编辑

综合

截止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3.2亿元,增长15.3%;完成财政收入2.65亿元,增长20%,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6亿元,增长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亿元,增长18.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83元,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05元,增长16.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77‰。

三产结构比由2011年的27.8:35.2:37优化为23.4∶44.7:31.9,二产比重提高9.5个百分点。

工业

据地下考古发掘证明,东汉时期紫阳县已有砖、瓦生产,清乾隆二十年(1755)后,随着外省移民大量迁入,紫阳县手工业渐趋发达。

除砖瓦制造外,还出现了木材加工、小农具加工、粮油加工、酿酒、染织、铸造、造纸及煤炭采掘等行业。

清末,茶叶、生丝、桐油、菜油、油漆等产品“多由水路下至湖北老河口出卖,间或上行至汉中,从陆路至省销售”(光绪《紫阳县乡土志》);彩轿、滑杆、竹床、竹几、蓬、席、筛、簸、枕簟等竹制品,箱簟、绳、衣、袜、鞋等棕制品,夏布、麻布、鱼网等麻织品,绸、绉纱等丝织品,以及草纸、白酒、糖、糕点、煤炭、砖、瓦等产品,皆因产量小,只在境内销售。

民国时期,紫阳县手工业除榨油、缫丝、制茶等生产稍有发展外,其余皆不发达。

据民国二十九年(1940)《紫阳经济调查》统计,年产桐油150余吨、漆油75吨、生丝0.5吨、茶100余吨,总产值(按销售价计算)51.9万元(法币),产品大多销往湖北老河口,只有少量茶叶由汉中转运甘肃销售。

1949年底全县共有手工业坊、厂(场)、铺、馆、店542家,从业人员941人,总产值152.95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换算,后同),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7%。

1950~1957年,在对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开始兴办国营工业。

1957年底全县有国营企业3家、手工业合作社(组)28家、公私合营企业1家,总产值340.73万元(国营占3.5%,集体占60.6%,个体占35.9%),比1949年增长1.2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7%。

1958~1960年,在“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盲目建厂、“大炼钢铁”,浪费资金195.25万元。

1962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到1963年全县共保留国营企业4家,职工227人;集体企业20家,职工446人。

1970~1980年,为配合修建襄渝铁路,在调整时期停办的蒿坪煤矿、段家沟煤矿、洞河水泥厂、汉城陶瓷厂、县机砖厂等厂矿相继恢复生产并扩建,同时新建了农机厂、铁佛煤矿、紫黄锰矿、麻柳磷肥厂、洞河白陶瓷厂和麻柳水泥厂,其中洞河水泥厂、白陶瓷厂、麻柳磷肥厂、紫黄锰矿、铁佛煤矿开办不久即停办,浪费资金150余万元。

[4]

“十五”期间,紫阳县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是全县工

工厂车间

业经济总量得以扩大,总值达24521万元,较“九五”末的8020万元净增16501万元,增长3倍多;二是工业经济增速稳步提升,“十五”期间,年均增速25.1%,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5%高出16.6个百分点,超“十五”计划设定增速2.8个百分点;三是规模工商企业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规模工业经济达到12000万元,年均增速75%,五年净增3.75倍;四是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随着企业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技术革新,紫阳工业一反过去粗放型单纯出售资源的模式,正在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工业发展;五是工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紫阳工业围绕矿产、水能、富硒生物三大资源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紫阳天然板石、水泥生产为主体的建材工业。

以水电、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工业。

以钡盐、锰金属、铁矿砂为主体的重化工工业和以茶叶、缫丝、富硒特色食(饮)品为主体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四大支柱产业。

2012年全县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6.09亿元,比上年增长31.0%,占生产总值比重34.5%,较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67.8%。

规模以上工业当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83亿元,增长36.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当年完成总产值31944万元,同比增长65.7%,占总产值的9%;非金属矿采选业当年完成总产值26022万元,同比增长95.4%,占总产值的7%;农副食品加工业年末总产值35048万元,同比增长119.2%,占总产值的10%;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年末总产值128623万元,同比增长121.5%,占总产值的36%;纺织业年末总产值13160万元,同比下降0.1%,占总产值的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年末总产值8055万元,同比增长0.4%,占总产值的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年末总产值72388万元,同比增长78.4%,占总产值的2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年末总产值25971万元,同比增长13.8%,占总产值的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年末总产值14656万元,同比增长8.0%,占总产值的5%。

农业

农业在紫阳县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历史悠久,结构

大棚蔬菜

以粮食种植为主,以林、牧、副业为辅。

紫阳解放后,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40280吨增加到1985年的77493吨,增加了0.92倍。

因人口膨胀,粮食仍不能自给,其间只有1953和1956两年未吃国家返销粮,截至1985年,累计吃返销粮115991吨。

紫阳县解放后,农业的发展几起几伏,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自解放初至1957年,农业总产值以年9.61%的速度递增。

1958~1964年,主要农产品连年减产,产值年递增1.19%,1965~1966年又稍有回升。

1967~1969年,年产值不足3000万元,其中1968粮食年产33755吨,不足1951年半数。

1970~1976年,年产值上升到4000余万元,1977~1983年又上升到5000余万元,1985年达6322万元。

自1978年以后,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林、牧、副业的产值比重上升,商品率提高。

截至1985年,有“两户”(专业户、重点户)7800户,农业商品产值2018万元。

为指导组织农业生产,中共紫阳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先后设置农工部、农牧局、林特局、水电局、乡镇(社队)企业局等机构主管农业。

同时,国家还投入大量资金扶持农业。

其中1979~1983年扶持总额达1394.95万元,年均279万元。

[5]

2012年粮食播种面积63.22万亩,比上年增长1.0%。

其中,夏粮26.77万亩,下降0.89%;秋粮36.45万亩,增长2.0%。

粮食总产量10.69万吨,增长6.0%。

其中,夏粮3.91万吨,增长7.4%;秋粮6.78万吨,增长5.3%。

2012年造林面积9.6万亩,比上年增长21.5%。

水产品产量5881吨,比上年增长14.5%。

交通

编辑

安毛高速公路

紫阳交通条件便利、通讯便捷。

襄渝铁路拥有铁路运营里程66.76公里,内河航道里程66.4公里。

310省道穿境而过。

公路通车里程1500公里,公路通村率达到95%。

[6]

2010年底G65(包头-茂名)高速公路通车“陕川”高速公路途经我市紫阳县9个乡镇33个行政村,高速路沿线可视范围内需改造民居2189户。

其中:含农业户口1355户,城镇社区居民457户,县城高速路下站口棚户区民居改造377户。

截止2011年1月中旬,高速路沿线9个乡镇中2189户民居改造现已全面竣工。

超额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1752户任务的25%,共计投资6567万元,改造面积33万平方米,受益人口8756人。

[7]

教育

编辑

幼儿教育

紫阳县幼儿教育始于1950年,其后时停时办。

1985年底,全县仅县城有幼儿园1所,部分小学设有学前班,招收幼儿入学。

全县接受幼儿教育的幼儿占幼儿总人数(3~6周岁幼儿数)的1.3%。

1950年春,城关联校附设幼稚班,招收学龄前儿童20名入学;同年,毛坝关、高桥、红椿坝、瓦房店、洞河、蒿坪河、汉王城等镇也在完全小学内附设幼儿班,共招收学龄翦儿童约200名。

1953年所有幼稚班皆停办。

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县城创建幼儿园,分设大儿班、小儿班。

4~6岁幼儿入大儿班,2~4岁幼儿入小儿班。

入园幼儿48名,有教职工6人。

同年,各集镇也纷纷创建幼儿园,共20余所,招收幼儿500余名,有教职工50余名。

1960年因天灾人祸财力不敷,各集镇幼儿园皆停办。

1966年秋县幼儿园停办,1978年6月恢复。

到1985年,园内有教职工21名,幼儿160余名。

1983年以来,城关、蒿坪、毛坝、高滩、瓦房等小学附设学前班,以解决幼儿入园困难。

每校每学年约招收30名学龄前儿童入学,施以幼儿教育,受到群众欢迎。

[8]

截止2012年,紫阳县共有幼儿园32所,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7576人。

小学教育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实行教育改革,停制科兴学堂,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紫阳县将书院、义学悉改为学堂。

县城有高等小学堂1所,初等小学堂2所,其他东、西、南、北4乡24地皆设初等小学堂,共50余所。

课程有:修身、读经、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物、图画、体操等。

民国初,改学堂为学校。

十二年(1923)知事杨家驹创建城关初级女子学校。

至十四年(1925)全县共有高等小学校1所、初级国民小学校51所(其中:城关6所,东区18所,西区8所,南区11所,北区8所)、初级女子学校10所(其中:城关1所,东区1所,西区3所,南区3所,北区2所)。

二十七年(1938)各地女校停办。

后改县立高等小学校为城关中心小学校,并建保国民小学(初级小学)。

至1949年底,全县共有中心小学12所,保国民小学120所。

课程有:国语、算术、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体操、劳作等。

紫阳县解放后,原中心小学改称完全小学,学制仍为6年,

课程有国语、算术、常识、体育、歌咏等。

原保国民小学,或撤或并,统称普通小学(即初级小学,简称普小),课程有国语、算术、珠算、图画、体育、歌咏等。

1953年全县共有完全小

望采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