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试卷真题 高中历史高考题
高中历史高考题
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答题方法有什么不同最好说一下高中历史的答题方
历史题啊。
这是个积累的过程。话说 这是个量的积累绝对没错 首先 关于问题中提到的问题背景 原因等问题 你肯定要清楚 尤其是他的历史意义 以及对后市的意义打开一套题,你先看大题 不要看答案 把自己的认为的答案简要的写上然后等全部写完 在和答案对一下 吧正确答案用红笔抄一遍..话说我去年高考就是这样 写多了 答题绝对有思路 这是不争的事实、首先你要知道问题问的 一般是三道大题 政治 经济 文化 经济类的绝对是生产力的发展啊之类 很多话是可以套用的话说我现在就学的历史师范。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 就问我把.。
高考历史的材料题应该如何解答才能得高分呢
稳派 高考相关问答:1高考取消奥赛加分,还学不学奥数?2广西壮族自治区哪些高考加分取消?32014年广西民族大学编制全区体育高考4高考取消奥赛加分家长热情减退的原因是?5哪些考生可以参加广西本科提前批征集志愿?62014年广西民族大学编制全区体育高考72014年广西民族大学编制全区体育高考8高考取消奥赛加分奥赛市场遇冷的原因是?9广西壮族自治区哪些高考加分仍保留?10广西本科提前批征集志愿本科提前批体育类备考论坛上,学科专家作了如下总结: 材料型问答题以提供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为基本特征,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活、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全、答案简明扼要等特点。
首先,通读材料,对材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处理材料的关键在于“有效性”,即能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找出材料的关键词或短语,把握材料的时间、人物、事件要求的范围,能够用它来有效地回答问题。
注意开头和结尾所给材料“引自哪里”,或“出自哪里”,或“谁谁说”,据此可直接或间接推理出所述事物的时间、空间概念。 其次,回归教材,归纳与材料有关的历史内容。
要注意的是,应以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为主,结合所学知识为辅同时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环境,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过程及阶段性特征。 第三,将提问中的提示词当作中心来组织材料,把握方向;将落脚点放在提问的方式或方法上;组织材料时要有结构性、层次性,如按时间顺序排列,按内容方面排列等。
第四,答题时要高度概括、归纳,不需要展开,即使是要举史实,只需点出时代及历史概念即可。要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第五、切记要充分运用材料的有效信息。答案中有部分就是直接来自对材料的有效信息归纳。
详情了解稳派教育网互动社区。
求十道高考历史原题 附上参考答案最好有解析(一道10分)
1.古代史 (清)陶煦在《租核•推原》中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 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导致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D) A.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 B.宗法、乡土观念的影响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社会地产财富主流意识 2. 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
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的表现有(A) A把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3.“吾国乡民与女子,其迷信神鬼者,尤笃于市民与男子。
故其结果也,乡民之进化,常后于市民,女子之开通,亦迟于男子。”(《时报》1905年2月12日)从以上材料可以提取的信息是(D) A.晚清习俗变化的程度有限 B. 晚清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陋习没有变化 C.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变化影响有限 D.一些新闻媒体受政府控制,误导民众 4.20世纪30年代,西方不少国家出现了“妇女回到家庭去”“妇女的天职在教养子女”等口号。
这主要是由于 (B ) A.西方国家重视教育 B.经济危机增大就业压力 C.西方国家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D.科技发展提高了生产力 5.(2014·武汉调研)1930年,巴黎《每日新闻报》发表社论,如果“美国佬们”通过“斯姆特—霍利法案”,设立关税障碍,“那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进行报复,而这就意味着战争”。这篇社论主要反映了 (B ) A.法国反对罗斯福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立场 B.法国反对胡佛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立场 C.贸易自由化加剧了世界贸易的紧张局势 D.法国与美国加紧争夺国际市场 6.下列选项与罗斯福新政相吻合的思想主张是 ( B) A.“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发展的条件” B.“我们(政府)所寻求的只是我们经济制度的平衡” C.“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是最可怕的事情” D.“只要大企业得到繁荣,失业者最终也会得到好处” 7.(2014·南通海门一诊)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50%左右。
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苏联这样做的目的是( C) A.帮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渡过经济危机 B.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增强经济实力 D.实现工业化,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8.(2014·扬州高三期中)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

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与此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C) A.当时的时代,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威胁,经济文化落后 B.付出的代价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面临“冷战”威胁,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9.(2013·南京盐城一模)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
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
这一措施 (B ) A.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C.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10.(2014·南通海门一诊)罗斯福总统在就职典礼上发表演说:“我准备在宪法所赋予我的职责范围内,提出在一个危难的世界中,一个危难的民族所需要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是我在宪法权限之内力求迅速实施的。”
“这些措施”指的是 (C ) ①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②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 ③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④推行以工代赈 A.①②③B.①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高考历史的材料题应该如何解答才能得高分呢
稳派高考备考论坛上,学科专家作了如下总结: 材料型问答题以提供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为基本特征,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活、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全、答案简明扼要等特点。
首先,通读材料,对材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处理材料的关键在于“有效性”,即能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找出材料的关键词或短语,把握材料的时间、人物、事件要求的范围,能够用它来有效地回答问题。
注意开头和结尾所给材料“引自哪里”,或“出自哪里”,或“谁谁说”,据此可直接或间接推理出所述事物的时间、空间概念。 其次,回归教材,归纳与材料有关的历史内容。
要注意的是,应以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为主,结合所学知识为辅同时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环境,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过程及阶段性特征。 第三,将提问中的提示词当作中心来组织材料,把握方向;将落脚点放在提问的方式或方法上;组织材料时要有结构性、层次性,如按时间顺序排列,按内容方面排列等。
第四,答题时要高度概括、归纳,不需要展开,即使是要举史实,只需点出时代及历史概念即可。要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第五、切记要充分运用材料的有效信息。答案中有部分就是直接来自对材料的有效信息归纳。
详情了解稳派教育网互动社区 。
新课标高考历史压轴题
您好!上述题目确实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仅考察考生对学术观点的了解,并且还要求学生对学术观点做出评述。此类题目,建议先陈述罗列与题目内容相关的知识,再阐发解释自己的观点。
如果对历史有兴趣平时可阅读一部分关于历史理论方面的参考书,这里推荐1.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2.瞿林东:《中国史学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其他的书如1.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2.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通过这一类的书基本上可以大致了解西方与中国的史学思想,加以自己合理地思考,基本能在考试时做到心中有数。至于评价该学术思想,可参见当时或后世其他理论流派对其的褒贬,大概就是这样。
另外,历史理论方面的知识思辨性较强,但应该迎难而上,望采纳,祝好!
高考历史题型有哪些
答:审题四步骤
审题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审题就是审阅推敲试题的含意,从题目本身的文字中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判断试题的类型,确定答题的中心和选择答题的材料。如何审题,概括地说就是细心阅读、认真理解、开拓思路、反复推敲、组织要点。具体要按照以下四步走:
第一步,审题型。高考历史主观题主要有叙述、分析、比较、论证、评价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要求。熟悉和掌握历史试题的不同类型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是取得较好成绩的前提。例如:“结合19世纪晚期的有关背景,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这场战争对中国国内政局和远东国际局势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这是一道叙述分析类型的主观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影响的理解,要求考生分析的也是背景和影响。试题的要求是叙述加分析,这是试题的重点。
第二步,审范围。所谓“范围”,指的是问题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以及在分析论述时应涉及的论点、论据。换言之,就是要审清试题的具体要求,找到答题的广度和深度,否则便容易跑题。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此题从原因上分析有远因、有近因、有根源;时间跨度为1919~1939年;内容分析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20年代的国际关系、1929~193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及其影响、英法美对德意日的绥靖政策、欧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等五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