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净土 中國淨土教的三大系統及其特色
中國淨土教的三大系統及其特色 摘自李世傑《中國淨土教略史》 三、中國淨土教的系統 綜觀中國的淨土教,略有三種的教系:第一是廬山慧遠法師之系統,第二是道綽、善導等 之系統,第三是慈湣三藏之系統。廬山慧遠
中國淨土教的三大系統及其特色

摘自李世傑《中國淨土教略史》 三、中國淨土教的系統 綜觀中國的淨土教,略有三種的教系:第一是廬山慧遠法師之系統,第二是道綽、善導等 之系統,第三是慈湣三藏之系統。廬山慧遠系是依靠般舟三昧之法,而期待見佛和往生為 目標的;慧遠之師是道安,道安之師是佛圖澄,這是中國淨土教的第一傳,時在西曆三一O 年來華。善導之師是道綽,道綽之師是曇鸞,曇鸞的受法來自菩提流支,這是第二傳,時 在西曆五O八年來華。曇鸞、道綽、善導等大師都鼓吹往生淨土,主唱由如來的本願力而能 往生和連得不退等果,詳細的理論,請看這些諸師的學說。 慈湣三藏慧日是西曆七四八年前的人,他游印十八年,親受印度三藏之法,這是第三傳; 他主唱的是教淨一致、禪淨一致、戒淨雙修的思想,這個思想,被歷代大德所繼承,延壽 、株宏、普照、法照、元照、智旭等都是這個系統的大德。 四、淨土三大系統的特色 中國的淨土教,有廬山流、善導流、慈憫流之三大系統,這三流的流傳,即如前述,那末 這些三流的各自內容和傾向,有何等的特色? 關於淨土教面的主要論題很多,例如:信心的問題、觀法的問題、念佛的問題、往生的 問題、淨土的問題、修法的問題、人生觀的問題等等,都是所要論究的物件,可是這些問 題的詳細研究是屬於淨土教理學的問題,不是本篇的考究物件,現在只明瞭三大系的各自 傾向就能瞭解淨土史上的發展特色。 第一廬山慧遠的淨土史跡和這一系統的史跡,極其鮮明,著作也有流傳,種種的念佛結社 ,也佔有了當時社會的相當地位,高雅人土的結集很多,慧遠一代的名風,養育了很多的 門徒,這個感化力量是不少的;可是,慧遠流的教化對象,都是高士或者是隱人。這一系 的教學態度,是知識義解為目標。 此系的淨土觀是把彌陀淨土看做應土的,凡夫往生的地方是事淨粗國(事淨土),沒有辦法 到相淨土和真淨土,因為這種見解面,有把淨土看做是業報所感的思想,所以這一派的 教學是常識性的論理派。因此,後世的唯識系統的諸家,都把彌陀淨土看做是方便的"別時 意說",三論、天臺、華嚴、唯識等諸系的淨土觀,都有這種見解,這也是由理論所展開的 當然結論。 可是宗教應該要有宗教的方向,宗教要有平民性和超越性才有特色,由慧遠所傳下來的淨 土觀是只有學理的穿鑿罷了,體解信仰的佛智是要從"大悲心"來出發的,理智固無不可, 但是要從大悲心出發,善導教學的根本立場,就是把"佛的本願"為基礎的,"強願緣起論" 是淨土教的根本的世界觀,彌陀淨土是由佛的本願所成立的莊嚴國土,是報土,絕不是應 化土,這個"是報非化論",很深刻的駁碎了淨影、天臺、嘉祥等諸論師的陣容,善導說"因 行不虛,定招來果,以果應因,故名為報",阿彌陀佛是這個有資格者;所以是報佛,報佛 所住的國土應該是報土,凡夫也能往生這個報土。 從來的諸師,判土低調,甚至不許凡夫二乘的往生,就中,雖許報土,也唯知通報的分齊 ,不知別報的因由。淨土的成立原理是在"願力成就"四個字,淨土的本質呢?就是說"土體 是涅盤,其證果是無為法性"。善導流一系的思想,有人生罪惡觀、凡人報土論、指方立 相論等等,確立了淨土教的特色,這個思想一出,大家都有生報土的希望,社會民眾由此 踴躍精進,把高山深遠的殿堂宗教,普遍到社會現實的宗教,大家也可以得到現實的救濟 ,因此也就發揮了淨土教的本來面目。 這個善導流的淨土教的普及,生出了人生上的很多利益,例如:忍苦的世界觀、創造光明 的世界觀、業報的世界觀、報恩的世界觀等等,對於人生的精神生活上,有絕大的貢獻, 國民的精神生活,因此可以得到無窮的安定,這是淨土教對於國民歷史上的偉大貢獻。那 末現在我們可以這樣講,慧遠流的淨土教之法益,是吸收上根的(上流階級),善導流的淨 土教之法益,是下根普遍的(平民)教義:綜合上下根的淨土教就是慈湣流的禪淨一致的淨 土教義,這一系是中根適合的淨土教。 所以淨土教在歷史上是上中下三根普遍的宗教,這由歷史的演變可以證明。慧遠流的法益 在上流,善導流的法益在下流,慈憫流的法益在中流,這個三根普遍的歷史觀是筆者的一 個看法,不過這是一種大體上的看法罷了。三流之中,各流都有普遍著三根,淨土教本來 是三根普遍的,但是各流有各自的特別發揮,有各自的適合性和特色,有作用的結果之特 色。這個特色就是三流對合三根的前述之史觀。關於淨土的問題和慈湣流的淨土教一事, 應該還要詳述一點兒,可是紙白不許,要讓後次的機會,才來談談。最後不可不談的是, 唐宋以後的佛教,諸宗失勢,唯有禪淨兩宗,繼續繁榮,慈湣一流的淨土教是處在這個禪 淨二宗間所發展的,所以有折中的傾向;這個系統是潛在當時思想界的"底流"所作用的, 所以有折中性、有綜合性,究竟可以說最適合於中流,也可以說是止揚(Aufheben)前兩大 系的學說,時間不多,到這就完吧! 原載《中國淨土宗大全》
很赞哦! (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