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与蕙质兰心相媲美的成语 不识之无

火烧 2021-10-26 20:21:19 1175
不识之无 【汉语拼音】 ù hì zhī wú gt 【名词解释】 gt 连“之”、“无”二字都不认识,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典出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gt 【典故来源】 gt 唐.白居易〈与元九

不识之无  

与蕙质兰心相媲美的成语 不识之无
【汉语拼音】     bù shì zhī wú>【名词解释】> 连“之”、“无”二字都不认识,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典出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典故来源】>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据《全唐文.卷六七五.白居易》引)> 僕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僕者,僕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僕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諳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瞥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所致。>【注解】> (1) 僕:我,自谦之词。> (2) 乳母:专司授乳及看护幼儿的僕妇。> (3) 默识:暗中记诵在心。>【参考资料】> 另可参考:《新唐书.卷一一九.白居易列传》>【典故说明】>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到自己六、七个月大时,即能辨别“之”、“无”二字。后世便以“之”、“无”比喻极浅显易懂的字,如:“略识之无”、“粗识之无”、“稍识之无”、“仅识之无”等,都指识字不多,学问不高之意,而“不识之无”则用来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书证】> 01、宋.刘辰翁〈敏斋记〉:“人未有非敏者也,虽有下愚之人,手不能方圆,目不识之无;及其得于博也,彩色电转,狂呼鶻视,梟未成而脱,诸口如取。虽有离娄之目力,鈃桑之心计,或不能及也。”> 02、明.杨基〈寄林训导謨〉诗:“漠室山河终混一,秦城楼阁易黄昏。平生不识之无字,也学相如与卖文。”> 03、清.黄景仁〈除夕述怀〉诗:“有儿名乙生,废学增痴憨。曾不识之无,但索梨与柑。”> 04、《花月痕.第二三回》:“心不辨菽麦,目不识之无。”>【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    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 使用类别    用在“才识浅薄”的表述上。>【例句】    > 01    脱盲教育就要不识之无的民眾,从此能读能写。> 02    连这种兴学的事他都要反对,难怪会遭到不识之无之讥了。> 03    这个国家有太多不识之无的人,致使种种政策无法顺利推展。> 04    曾祖母虽然不识之无,但丰富的人生阅历,却也让她散发著智慧的光芒。> 04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使这些不识之无的农民学会了最先进的农业技术。> 05    她从未想过像儿子这样的智障者,经过特殊教育后,可以从不识之无而认得了一些字。>【近义词】    目不识丁,胸无点墨>【反义词】    腹笥便便,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参考词语】    识之无>【汉语拼音】    shì zhī wú>【名词解释】    识字极少。与“不识之无”同源。见“不识之无”条。> 01、宋.黄庭坚〈嗣深尚书子弟晬日〉诗:“渐指家人知姓字,试看屏上识之无。” >【参考词语】    略识之无>【汉语拼音】    lüè shì zhī wú>【名词解释】    略为识字。与“不识之无”同源。见“不识之无”条。> 01、清.赵翼〈题岫云女史双清阁诗本〉诗其四:“略识之无便目存,生平未上学堂门。” >【参考词语】    粗识之无>【汉语拼音】    cū shì zhī wú>【名词解释】    略为识字。与“不识之无”同源。见“不识之无”条。> 01、清.雪樵居士《秦淮闻见录》:“儿乃秦淮旧人张喜林,蒙公等见招,无可迴避。但儿粗识之无,不通文艺。于鷲峰寺前,逢旧好张质夫强与俱来,诗则质夫口占也。” >【参考词语】    稍识之无>【汉语拼音】    shāo shì zhī wú>【名词解释】    略为识字。与“不识之无”同源。见“不识之无”条。> 01、清.沉復《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所愧少年失学,稍识之无,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 >【参考词语】    仅识之无>【汉语拼音】    jǐn shì zhī wú>【名词解释】    识字不多。与“不识之无”同源。见“不识之无”条。> 01、《聊斋志异.卷八.医术》:“相之曰:『子当以术业富。』张曰:『宜何从?』又顾之,曰:『医可也。』张曰:『我仅识之无耳!乌能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