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个朝代时间表 两晋时期的历史故事
两晋时期的历史故事
1、贾后乱政
290年晋武帝去世,晋惠帝继位 ,外戚杨骏托孤辅政,出汝南王镇守许昌。
野心勃勃的皇后贾南风干政。
当时杨骏执政,与贾后对立,杨骏为了巩固自身势力,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使宗室诸王与某些大臣不满。
291年贾后藉由楚王司马玮除去杨骏及其势力,任命汝南王亮与卫瓘掌政 。
不久贾后利用楚王玮与汝南王亮不合去除汝南王亮及卫瓘,再以伪诏杀楚王玮,任命张华、裴頠及贾模等人掌政。
至此贾后夺权成功。
所幸张华等人同心协力,尽忠职守,政局得以稳固。
此时关中羌氐叛,294年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
296年其弟郝度元以齐万年为首,联合西北马兰羌、卢水胡叛变。
299年齐万年之乱平定。
江统和郭钦都曾建议将胡族强制迁离,他所著《徙戎论》提出更完整的主张,晋室施行了优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代替过去的强制迁徙,但是没有对有野心的分裂贵族采取迁徙和防范措施。
由于太子司马遹非贾后亲生 ,贾后意图废除。
300年太子被贾后污篾谋反,被废。
赵王司马伦采孙秀计,挑拨贾后杀掉太子。
而后赵王伦联合齐王司马冏以替太子报仇为由发兵去除贾后及其党羽,赵王伦专政。
2、八王之乱
301年,赵王司马伦自立为帝,改元建始,惠帝退位为太上皇。
三月,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三王联合常山王司马乂(后封长沙王)伐赵王伦。
五月去除赵王伦及其党羽,惠帝复位,齐王冏专政。
302年成都王颖及河间王颙派军讨伐齐王冏,长沙王乂联合宫廷将领于京城洛阳响应。
齐王冏及其党羽被除,长沙王乂掌政,被外戚羊玄之遥控。
303年成都王颖联合河间王颙率军攻击洛阳,讨伐羊玄之等人,但被长沙王乂屡屡击败。
304年初洛阳城缺粮,宫廷将领逼东海王奏免长沙王乂,开城投降。
长沙王乂被河间王颙将领张方杀害,成都王颖迫惠帝立其为皇太弟,河间王颙为太宰,东海王越为尚书令。
成都王颖胜利后,班师返邺,政治中心北移 。
而后宫廷将领陈轸集结各方兵力,挟惠帝讨伐成都王颖。
最后失败,晋惠帝被俘,东海王越逃至其封国东海(今山东郯城北),河间王颙将领张方占领洛阳。
但不久东海王越的亲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及幽州刺史王浚联合异族鲜卑、乌桓等势力击败成都王颖。
张方挟晋惠帝逃至洛阳,拥有关中及洛阳的河间王颙与东海王和解,最后成都王颖被废,河间王颙改立司马炽为皇太弟 。
305年东海王越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中。
306年东海王越攻入长安。
河间王颙和成都王颖败走,司马模占领长安。
东海王越迎惠帝还洛阳,随后成都王被害,晋惠帝病死,豫章王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由东海王司马越摄政,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3、北征五胡
在东晋成立后,南迁的晋人莫不希望发动北伐,收复在北方沦陷的家园。
但由于世族已安居江南,南方丰富的资产使得重返北方的意愿不高。
但是东晋建立后,依然进行了多次的北伐 。
东晋初期,朝廷采取以攻为守态度抵御北方 。
317年祖逖意图北伐,晋元帝给予充分支持,不仅从库存数千匹布帛中取出三千匹支援,晋元帝命祖逖相机收复中原。
他招募流民建立军队北上,晋元帝还先后派自己的次子和司马飏出兵配合祖逖 ,并与当地坞堡合作,最后成功收复黄河以南领土,与石勒隔河相持。
但由于东晋发生内乱,朝廷于321年派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各军守寿阳,镇西将军祖逖不愿隶属其下,修武牢沿黄河防御,又得知朝廷内部王敦和刘隗矛盾重重,忧愤而死。
王敦因为祖逖去世而不必顾虑遂叛变 。
祖逖军由其弟祖约率之,最后也随苏峻叛变。
由于晋朝内部矛盾,失地得而复失。
晋成帝时则由庾亮、庾翼兄弟主持北伐,他们以荆州为中心,意图发动北伐。

但是因被抵制,所以没有实现统一。
庾氏兄弟相继去世后,朝廷先后由褚裒、殷浩、谢尚、桓温、司马勋等多次北伐 。
346年晋穆帝时,桓温、周抚、司马无忌、毛穆之、袁乔等讨伐成汉,次年讨灭。
349年石虎死,晋廷派褚裒北伐,失败。
桓温多次破坏北伐,在褚裒北伐失败后引军东下武昌与殷浩争权。
晋廷不许,改以殷浩、司马勋、谢尚负责北伐。
352年殷浩联合羌将姚襄北伐前秦,被苻健击败。
次年殷浩再度北伐,为姚襄所袭,殷浩被桓温弹劾罢免。
354年桓温伐前秦,但由于苻健采坚壁清野战术 ,桓温又态度消极不进,最后晋军缺粮而撤退 。
356年,桓温讨伐河南姚襄,击溃之并攻占洛阳,修谒皇陵。
358年桓温不顾朝廷要求其驻守经营洛阳,仅留毛穆之三千人守洛阳,自行南撤。
等到晋哀帝及晋废帝(即司马奕)相继为帝之后,桓温已经控制兵权。
当时北方呈现前秦、前燕代凉割据的局势,洛阳为前燕占领。
桓温为了准备专权,于369年讨伐前燕 。
当时燕军大败,晋军进驻枋头(今河南浚县附近)与燕将慕容垂对峙。
最后晋军缺粮而退,慕容垂率军追杀,晋军大败。
371年桓温废晋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司马昱为简文帝。
隔年简文帝去世,晋孝武帝继位,373年桓温要求“九锡”,大臣谢安、王坦之拖延该事,不久桓温病死 ,东晋暂时中止了北伐。
扩展资料:
1、晋朝开国皇帝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晋武帝(265年-290年在位)。
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
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
咸熙二年(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改元泰始。
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
建国后,他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并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太康年间,西晋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但灭吴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
太熙元年(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
葬峻阳陵。
2、历史评价
司马炎在位20多年。
他曾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受时代的影响,他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用了汉代以来的分封制,严重地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巩固。
再加上他晚年生活奢侈腐化,公开卖官,宫中姬妾近万人,上行下效,各级官吏不理政事,斗富成风,奢侈之风盛行,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晋武帝去世不久,西晋王朝就发生了“八王之乱”,这场战乱长达16年,加上天灾不断,瘟疫流行,广大劳动人民又开始大批死亡或流离失所,“太康繁荣”的盛景很快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前期能厉行节俭,虚心纳谏,用人唯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后期则热衷于安逸享乐,以致荒淫无度,君臣赛富。
前明后暗是对晋武帝最公正的评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晋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司马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