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如何制盐 古时候如何制盐
古时候如何制盐
古人制盐有两种方法:
沿海地区的海盐,在临还的地区有盐田,将海水放入后围起来,利用日晒蒸发水分,待盐自然析出后取盐。
内陆主要是盐井,从井中取出盐分高的卤水,通过蒸煮的方式将水蒸发掉,取盐。
古时制盐
简介:古时的人并不将天然盐看作是盐,而是称之为卤。
古代人工最早采制的盐,可能是海盐。
古籍记载,炎帝(一说神农氏)时的宿沙氏开创用海水煮盐,史称“宿沙作煮盐”。
宿沙氏其人,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实际上用海水煮盐,应当是生活在海边的古代先民经过长期摸索和实践创造出来的。

也许宿沙氏将煮盐的方法提升推广,后人也就将采制海盐的发明权归到了他的头上。
池盐:湖盐又称池盐,内陆的盐湖,由于受干燥气候影响,能够自然生成结晶盐。
历史上古老的河东盐池,就是借助风和太阳的蒸发作用,自然生成食盐,史称“解盐”、“潞盐”或“河东盐”。
河东盐池很早就出现在史籍的记载中,盐池采盐的历史也许并不比海盐晚。
现在青海省境内的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即盛产这种池盐。
池盐具有自然结晶的特点,晋人王著《洛都赋》云,“河东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沃,成之自然”,是说池盐不需火煮,自然可得。
河东盐池地处黄河流域,可见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古代先民,应当很早就接触到这种天然池盐。
现在很难确定池盐与海盐的发现及食用孰先孰后,因为海盐也可由滞存浅滩的海水经风吹日晒,因蒸发作用而自然结晶生成。
生活在海边的古代先民也会很早发现并食用这种自然结晶生成的天然海盐。
自然生成的池盐和海盐,以及露出地表的岩盐,自然溢流外泄的盐泉和随地可得的土盐,只要在生成这些天然盐的地域内有人类活动,先民总会或迟或早发现它。
只是由于时代久远,也就不易判定池盐与海盐发现的时序先后。
井盐:井盐出现也许稍晚一些,依文献记述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巴蜀地区。
《华阳国志》说是知天文地理、识水脉的李冰发明了盐井开凿技术。
李冰在治水的同时,勘察地下盐卤分布状况,凿出了盐井。
成都等地曾出土一批盐井画像砖,形象地再现了古代井盐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