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洋彼岸什么意思 來自大洋彼岸的意外之喜:一方的蕭條,另一方的機遇
來自大洋彼岸的意外之喜:一方的蕭條,另一方的機遇
文|閻濱斯大林將沙俄時代的無價之寶大批賣到西方換取外匯,是有難言之隱。1922到1927年,蘇聯在新經濟政策時代大體完成了經濟恢復和重建,到1927年時,蘇聯官方統計數字顯示其工農業產值基本達到1913年一戰以前的最高水平(但實際統計數字存在爭議,近年來俄羅斯方面研究顯示,俄羅斯農業產值直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才超過1913年水平)。

斯大林判斷下一次世界大戰正在醞釀,要求全黨全國必須努力在10到15年中基本完成工業化。從1928年10月開始,蘇聯宣布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推進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不久,席卷西方世界的「 ”大蕭條”開始了,蘇聯領導層准確判斷形勢,敏銳地抓住了西方世界經濟面臨總危機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不搞意識形態門戶之見,化敵為友,在經濟領域開展實用主義的對外政策。
革命導師列寧早在1918年,就有制訂國家電氣化計劃的打算。1920年他提出了著名的口號:「 ”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美國是全世界技術最發達、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也是當時各工業國中,對蘇聯新政權敵視程度最小的,蘇聯在尋求國際合作時,自然首先想到美國。早在1927年,蘇聯就與美國無線電公司簽署了在無線電通信方面進行全面合作的合同。
1937年,美國財政部長和其他商業人士
在蘇聯啟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關鍵歷史關口,美國正逢大蕭條打擊,大批機器設備閑置,新造機器設備陷於停頓;大量高貴的技術專利和知識產權都無人問津;大量熟練技工和工程師已經即將失業。此時蘇聯正全力開展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許多陳舊的機器設備需要更新、大批重點建設項目正待上馬。1929年蘇聯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設立了外國咨詢中央局,專門負責領導外國技術力量的引進和利用。美蘇雙方在兩國尚未建交的情況下,一拍即合開展了經貿合作。
當蘇聯貿易代表來到美國尋求機器設備、技術專利和熟練技工時,美國市場上的一切幾乎都向蘇聯敞開了大門。蘇聯拿着硬通貨上門求購技術和設備的訂單,在美國廠商眼中就變得極為珍貴,過去精明商人常見的待價而沽和各種無形的貿易壁壘與技術轉移限制,在蘇聯硬通貨誘惑面前全都消解於無形。
精明的蘇聯貿易代表們,很清楚歐美企業界的困境,他們十分注意利用經濟危機中歐美各國、各企業間的激烈競爭和相互之間的矛盾,多方索取各種設備、技術專利的報價,多頭殺價,獲取利益最大化。到1929年底,蘇聯同西方世界簽訂的技術援助和咨詢協議達到70多個,涉及機械、冶金,石化和交通運輸等多個重要經濟部門。到1931年初,蘇聯接受西方技術援助的項目增加到124項,投資總額達8300萬盧布,當時1盧布約折合0.5美元(這是羅斯福新政放棄金本位、將美元貶值30%以前的幣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