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之后谁继位 刘邦称帝后,父亲行君臣之礼太尴尬!刘邦想一办法,后世争相模仿
刘邦称帝后,父亲行君臣之礼太尴尬!刘邦想一办法,后世争相模仿
说到皇帝,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是最高的统治者,为了皇位所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正常的皇位有两种方式获得,一种是自己打天下,另外一种就是皇位的传承,皇位的传承我们都知道,一般是由父亲传给儿子,或者是传位给兄弟之间,但是,在古代,是一个非常注重文化跟礼仪的,皇帝的身份尊贵,普天之下的人都需要跪拜于他,那么,问题来了,刘邦是自己打下的江山,称帝时候父亲尚在,那么这个时候是应该彰显皇帝的身份高贵让其父亲行君臣之礼呢?还是应该传承孝道让身为皇帝的刘邦像父亲行父子之礼呢?
有关于这个问题还是非常有趣的一个问题,刘邦在称帝之后身边的亲戚都跟着飞黄腾达了,对于跟着自己的妻子孩子以及一些忠心的大臣都有册封,只不过册封的时间有所差异。刘煓有四个儿子,而刘邦排行是老三,他的两个各个分别是刘伯跟刘仲,三个人大小是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排的,按道理来说刘邦应该叫刘叔,但是为什么不叫刘叔已经很难搞清了,在四个儿子之中,刘伯死的最早,毕竟是老大吗,而在其它的三个儿子之中,刘煓最为喜欢的就属于刘仲了也就是老二,而他喜欢家中老二的原因也非常的简单,就是非常的憨厚老实,在家中非常的能干活。
刘邦跟老二的区别就非常大,他在家中无所事事,而且还经常惹麻烦,并且还非常的好酒色,于是,刘煓也因此经常辱骂他,那么在刘邦称帝之后对于这个非常不喜欢自己的父亲,他又是怎么对待的呢?刘邦在公元前202年2月,在定陶称帝,建立西汉,称帝之后的刘邦封吕雉为皇后,刘盈为皇太子,紧接着还追封自己去世的母亲为昭录夫人,此时,唯独没有他的父亲没有封号,想来刘邦应该是故意为之的吧,而这件事情也是被后人大肆议论,许多人认为刘邦这是不尊重父亲的表现,那么刘邦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这么做的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其父亲小的时候瞧不起他么?
其实刘邦有着自己的考虑,按照正常来说,皇位都是由父亲传位给儿子,但是刘邦的江山可是自己打下来的啊,如今自己做了皇帝,应该给自己父亲一个什么位置呢?难道说立自己的父亲为皇帝么?如果这样他是应该退位还是直接就有两个皇帝呢?也是因为这个难题,所以刘邦就为了避免尴尬,暂时的先将这件事情给搁置了,虽然说这件事情暂时的被搁置了,但是该有的理解总应该得有啊!
汉朝刚刚建立,各种典礼制度并没有制定,所以大家都是按照一些旧礼,于是,刘邦按照旧礼每五天就会向自己的父亲问一次好,请一次安,身为儿子刘邦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刘煓的管家却有些坐不住了,于是这个管家对刘煓说了一席话,意思是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虽然说刘邦是您的儿子,但是他同样是一国之君啊,而是父亲但是同时也是臣子啊,如果说你让皇帝给臣下行礼,那么这礼节就乱套了,这席话刘煓也确实听了进去,于是在刘邦再次来给刘煓请安的时候,刘煓却抱着个扫帚立在门口迎接,而刘邦看到这样的一幕也是非常的吃惊。
于是刘邦就问自己的父亲干什么,他的父亲说:你是皇帝,不能因为我乱了朝廷礼仪。刘邦听了这些话也知道了,应该是背后有高人指点了,于是刘邦心中想,这样其实挺好,就不至于自己尴尬了,但是考虑到父亲,觉得这样也不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刘邦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册封他爹。刘邦在想了许久之后下了一道诏书,上面写着:
人间亲情,莫过于父子之情。所有才有皇位由父传子,子得皇位后尊父的传统。以前天下大乱,我披坚执锐,纵横驰骋数年平定天下,这都是父亲当初教我做的。如今我贵为皇帝,而父亲却没有封号,这样不好,以后尊称我父太公为太上皇。
从此之后汉朝就有了两个皇帝,一个是刘邦,另外一个就是他的父亲,也是太上皇刘煓,当然了,权利上来说还是刘邦掌权,而刘邦为了避免两个人经常碰面的尴尬,也是为了自己的父亲修建了一座城,新丰,并且还把原来在沛县的左右邻居都牵进了城中,陪着太上皇解闷,并且还把御花园开辟出一大块作为父亲的菜园,父亲想要什么时候来都可以,也可以看的出来,刘邦虽然小时顽劣,但是还是比较孝顺的。
而且刘邦虽然说身为九五之尊,但是在刘煓没有被册封之前一直都是行的父子之礼,并且对于刘煓也是非常的尊重,不但这样,哪怕是在他的父亲被册封为了太上皇之后,两个人的地位虽然平等了,但是却依旧保持着父子之礼,那么有人说了,既然这样,那么册封跟不册封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按照礼仪,臣下是应该给皇帝扣头请安的,没有册封之前虽然刘煓没有给刘邦行过这种礼仪,但是却是一直被人所议论的,而被册封之后,不行这种叩拜之礼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