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孔子后代有哪些名人 孔子後人先拜衍聖公,後拜佛,最後祭拜孔子

火烧 2022-04-03 15:42:58 1056
孔子後人先拜衍聖公,後拜佛,最後祭拜孔子 過年,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最大的意義是團圓。尤其是今天,都四海八荒的住著,碰個面跟神仙開會似的,格外的不容易。過年要吃團圓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也不單是家庭有聚

孔子後人先拜衍聖公,後拜佛,最後祭拜孔子  

過年,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最大的意義是團圓。尤其是今天,都四海八荒的住著,碰個面跟神仙開會似的,格外的不容易。

過年要吃團圓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也不單是家庭有聚會,各大公司、企業,或者機構部門,也都要聚會。大的不搞,小的也得意思意思。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冬至朝【cháo】會

知識點普及

古代過年的日子與現在不同,說法也不太一樣。

清朝以前,至少在官方,沒有這種“過年”“過春節”的說法。

現在:管三十晚上叫“除夕”,正月初一叫新年。三十到初一這個過程叫“過年”。

古代:初一不叫“過年”或者“春節”,而是叫“元旦”。(陽歷一月一號)。立春那天才叫春節。

過去的元旦也不一定是正月初一

夏朝:正月初一

商朝:十二月初一

周朝:十一月初一

秦朝:十月初一

一直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才又改回了正月初一,一直到現在。

古代朝廷到快過年的時候搞聚會,也不是等到元旦那天才搞。而是在冬至那天就要先搞一個大的聚會。因為冬至在古人心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

按照《漢書》的說法,“冬至陽氣起,君道長【zhǎng】,故賀”,所以必須慶賀。歷史上漢武帝在泰山舉行封禪【shàn】大典,就是選的冬至這天。

冬至這天的朝庭大會,各個朝代形式上可能有所不同

清朝:冬至大如年

《清嘉錄》裡面有一句話,叫“冬至大如年”。清朝的時候,每到冬至,滿朝文武都要跟著皇上,一起到天壇祭天。這還有個名詞,叫“冬至郊天”。

為什麽要祭天呢?這是《周禮》給定的規矩。《周禮》上說“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古人迷信,認為這一天適合祈求上天和祖宗保佑,所以才定的這個規矩。現在咱們春節祭祖,也是受這個影響。

儀式隆重

各種奏樂,各種上貢,磕頭行禮自然更少不了。我當初錄過一段相聲叫《吃祭肉》,它的故事背景就是冬至郊天。

除了吃祭肉之外,相聲裡還提到冬至郊天還有一個儀式。就是皇上要當著滿朝文武換貂褂。皇上穿了貂褂之後,大臣們才能穿。

首先說它不是冬至那天的事,是十一月初一的事。而且也不是皇上帶頭。是大臣在十一月初一那天換貂褂,皇上肯定是在那之前換的。具體是哪天,也沒固定的要求。

冬審刑案

六部九卿當中,五個部門都務虛,單獨有一個部門要在年會那天乾實事兒。就是刑部。清朝的死刑分三個,凌遲、斬立決和秋後問斬。一般集中處理死刑犯都是在秋天。冬天沒有特殊情況就不殺人了。所以冬至這天要把問死刑的案子都要核查一遍。

這件事要有皇上親自主持,平時皇上辦公,在自己那屋就行。這個就必須在金鑾殿上辦了。而且不管皇上還是辦事的大臣,都要穿素淨的衣服。表示對生命的尊重。

吃蘋果

到了元旦那天,也就是今天意義上的春節,那天皇上就不用出門了,就在紫禁城裡面就行了。

除夕那天晚上,夜半子時皇上就得起來。起來的時候先吃一個蘋果,取意是“平平安安”。接著就要擺駕養心殿的東暖閣舉行開筆儀式。

開筆儀式

一種是過去孩子剛入學,要舉行開筆儀式。

無非就是要給聖人排位磕頭,接著給先生磕頭。然後老師把著孩子的手,描個字兒。這當中據說還要敲鼓。

第二種就是每年過年,皇上都要有的開筆儀式,儀式過程很簡單。皇上先要點上一根蠟燭,蠟燭的燭台上刻著“玉燭長調”四個字,然後把屠蘇酒倒進一個酒杯裡。

開筆禮裝屠蘇酒的這個杯子也有講究。尤其是乾隆爺,為了這個儀式還專門找人定做了一個杯。純金的,上面還嵌著珠寶玉石。杯子上還鏨著字兒,寫著“金甌永固”。寓意就是祈禱江山永固,千秋萬代。

孔子后代有哪些名人 孔子後人先拜衍聖公,後拜佛,最後祭拜孔子

倒完酒,皇上會拿出一張紙來,在上面寫上幾句吉祥話。寫完祝福語,開筆禮算是結束。接著,皇上就要駕坐金鑾殿,接受百官朝賀。

按照流程,皇上先去中和殿,接受百官跪拜。然後在儀仗的簇擁下皇上率領文武百官再去太和殿。

到了太和殿,這一天,百官都有座位。宋朝以前,大臣上朝都有座。後來宋太祖趙匡胤把這項福利給他們撤了,就都站著了。明清兩朝比較慘,有時候大臣得跪著上朝,但是元旦大夥兒可以輕鬆一回。聽著皇上講兩句。接著皇上一回宮,百官等皇上走乾淨了然後按次序退出去,這活兒也就結束了。

一碗臘八粥

年底除了宮裡頭要辦年會,廟裡頭也得辦。正經過年的時候,人家廟裡講究安靜,不能太熱鬧,不過各種儀式性的東西也是少不了的。

跟皇上的朝會一樣,廟裡頭也不是非等到初一那天才有行動。尤其是佛教的寺廟。他到了年底,有一個最主要的日子要過,就是臘月初八,也就是咱們說的“臘八節”,北方一般都簡稱“臘八”。

昔日雍和宮熬製臘八粥的大銅鍋

這個“臘八”最早來源於古代的“臘日”,就是臘月的節日。臘日不在初八這天,一般是初一這天。後來臘日到了宋朝基本就沒人過了。因為宋朝的時候,在臘月裡多了個節日,就是“祭灶”。不同的是,宋朝的祭灶在,臘月二十四。

民俗活動—北村祭社

後來恰恰是因為佛教的原因,臘八才又恢復了過來。後來經過漢傳佛教的改良,因為漢傳佛教不吃肉,所以就有了喝臘八粥的習慣。

到了臘八這天,僧人要跟人民群眾互動一下。弘揚佛法,廣結善緣,有的廟就會施捨臘八粥。

至今依然每年臘八節,都有很多北京老街坊排隊等候雍和宮發放的臘八粥來討吉利

除了這些以外,誦經禮佛,虔誠祈禱,這也是少不了的。尤其是除夕這天晚上,大家都知道,廟裡要敲鍾,迎接新年。到了初一這天呢,四面八方的信徒都會聚到廟門前,搶燒新年的頭一炷香。

大家門風

除了朝廷、寺院,還有一些大的家族也會組織一些具有特色的年會。從古至今,大家族有很多,咱們就挑一個最有代表性的家庭來說——孔家。

數千年來,祭孔那都是國家層面的禮儀活動。不過祭孔都是在孔子的誕辰日。說到年會,那是人家孔家內部的事情。

鍾鼓齊鳴,製作煙花

年會的會期:能長達四十五天,臘月初一——正月十五。

一進臘月,孔府裡面到了晚上都要鍾鼓齊鳴。而且從這天開始,孔府家裡的人就要製作過年用的煙花爆竹。從初一做到臘月二十三。

美食:“元寶湯”

到了正月初一的子時,孔府還要專門做一道美食,叫“元寶湯”。有的地兒管下餃子也叫“元寶湯”,人家孔家可不是,那都是拿真正的元寶下在湯裡。當然了,就是元寶的材質極為特殊一些,是拿糯米做的。

祭拜祖先

喝完湯,衍聖公還要去事先搭好的“天地棚”裡面祭拜天地。祭完天地,整個孔府要在家主的帶領下——孔家的家主就是朝廷封的“衍聖公”,正經領工資有品級的——他帶著全家人要祭拜祖先。

衍聖公畫像

先是在報本堂祭拜上五代衍聖公的畫像,然後到桃廟祭拜歷代祖先的牌位。除此之外,還要拜一拜佛堂,裡面供奉的關公還有菩薩。最後到了早晨七點,大隊人馬這才趕到文廟去祭拜孔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