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的跨海大桥有哪些 千年前一座跨海大桥,至今屹立不倒,只因利用了“高科技”

火烧 2022-12-06 17:29:36 1051
千年前一座跨海大桥,至今屹立不倒,只因利用了“高科技” 科技发达的今天,建造一座跨海大桥并不是难事,我国也已经建造了很多跨海大桥。在相对落后的古代,若要建造一座跨海大桥,简直是难如登天,一般人都不敢想

千年前一座跨海大桥,至今屹立不倒,只因利用了“高科技”  

科技发达的今天,建造一座跨海大桥并不是难事,我国也已经建造了很多跨海大桥。在相对落后的古代,若要建造一座跨海大桥,简直是难如登天,一般人都不敢想象。但是,早在近一千年前的宋朝,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建造了一座跨海大桥,至今依然屹立不倒,只因利用了“高科技”,堪称桥梁史上的奇迹。

洛阳桥,原名为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郊的洛阳江上,它曾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按照常理来说,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为何会在福建呢?原来,唐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不少河南人为了躲避战乱就来到了福建泉州,因此地的地势与古都洛阳很相似(估计是思乡心切),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当时洛阳江的水流湍急,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也曾有不少人想建造一座大桥,但因技术原因,最后只能选择放弃。北宋时期,有一位政绩斐然的朝廷重臣,他就是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蔡襄。在他在泉州任职时,最大的贡献就是主持建造了洛阳桥,别人都做不成的事,蔡襄是怎么做到的呢?

经过实体考察,蔡襄和造桥工匠找到了对抗急流的办法,即先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置了大量的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然后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筑桥墩,这种石基的开创,是桥梁建筑史上的重大突破,近代称之为“筏型基础”。这种技术完美地解决了建造大型石桥的难题,在当时来说,绝对是一种开挂式的创新。

不仅如此,为了保持桥墩不被流水打磨,蔡襄及其团队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即种蛎固基法。简单来说,就是在桥基了养殖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在当时绝对称得上“高科技”。

洛阳桥的成功建造,成了中国造桥史上的一座丰碑,之后著名的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等,都借鉴和参考了洛阳桥的技术、经验。另外,蔡襄在刚建好桥后,就在沿途700里之地植树,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遮掩道路,使过往客商在炎日酷暑之时,免受骄阳曝晒之苦,成为洛阳桥的配套工程。由此可见,蔡襄绝非凡人,早在近千年前就注意到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令人敬佩不已。

因筏型基础和种蛎固基法的使用,使得洛阳桥得以使用到现在,即使在万历年间的大地震中,洛阳桥依旧纹丝不动,其坚固程度令人惊讶。抗日战争中,洛阳桥曾遭到严重的破坏,后进行了全面修建,其恢复古桥旧貌。

如果觉得小编写的不好,请多多批评指教,一定多加改正!若觉得写的还可以,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或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新知”,记得转发和点赞哦!

中国的跨海大桥有哪些 千年前一座跨海大桥,至今屹立不倒,只因利用了“高科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