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武汉在中国排第几名 武汉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

火烧 2021-11-29 16:04:48 1038
武汉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 一、武汉历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1、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黄花岗起义

武汉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  

一、武汉历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1、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武汉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2、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gcdzg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

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 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3、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4、江西填湖广 始见于魏源的《湖广水利论》。

系指以江西为主的长江下游人口向中游地区迁徙的移民运动。据说最早出现于五代,明朝达到高潮。

江西移民占江、浙、闽、皖、赣五省迁至湖南,湖北的移民总数的60%,在两湖各个地区,江西移民占有的比例又有差异,自东向西递减,适与地距江西之远近成正比。江西移民主要来自鄱阳湖平原和赣江流域,以吉安、南昌两府最多。

5、湖广填四川。 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

据说,有湖北、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

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 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描述“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武昌起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伐战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辛亥革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江西填湖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湖广填四川。

二、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在中国排名第几大城市

武汉是中国六个特大城市之一,另外五个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重庆升为直辖市后单纯讲面积比另外三个直辖市加一起还大,但是目前的城市经济影响力还局限于西南一隅。

武汉据有史料可查的文字记载见于春秋时期,历史比北京要悠久的多。说到文化底蕴,从“唯楚有材,于斯为盛”到现在的高校数量全国排名第二。绵延两千载。就连图书馆,位于武汉的湖北省图和武汉市图均名列全国六大图书馆。还没有哪个城市有此傲然。麻烦楼上那位首都人民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讲到服务,武汉固然比不上广州。而北京则根本不能讲服务这概念,相信经常各地出差的人都和我有相同的感受,北京是全国各城市中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最差的地方

三、武汉的历史

武汉有着3500余年的建城史[1],是中国历史上建城史最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

[2]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武汉地区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在清末、中华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位居亚洲前列。清初,“中俄茶叶之路”开辟,作为起点的汉口开始逐步成为世界茶叶贸易之都,被欧洲人誉为“茶叶港”。

汉口开埠后,对外贸易更与上海并驾齐驱,成为“驾乎津门,直逼沪上”的全国第二大城市,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汉口西北湖1911年,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成就了中国推翻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1912年,清政府灭亡,存在了千年的武昌府和汉阳府被废除,降为江夏县与汉阳县,在1926年到1949年间,三镇分别对应为武昌市 汉口市和汉阳县(汉阳县城区有几年不隶属汉口市,单独划出)。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至武汉,首次将汉口、武昌、汉阳三城合并为京兆区,总称武汉,开武汉三镇合并之先河。

1949年5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由中央直辖,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直辖市。1954年6月19日,中央会议决定将武汉由中央直辖改为湖北省省会。

[2]从长江上眺望武昌武汉三镇【武昌】古代为武昌府,湖广省的首府。三国时期,孙权将东吴政治中心迁鄂(今鄂州市),寓“以武而昌”之意,改鄂名为“武昌”。

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在江夏山(蛇山)筑土石城,周回二三里,斜对汉江,称为夏口城。北宋时期,江夏(今武昌区)属荆湖北路,为鄂州治所。

从汉阳龟山眺望汉口【汉口】古代为汉口镇,四大名镇之首。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

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江改道所形成。汉江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 、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

明嘉靖年间,汉阳知府接皇帝赴京城上位,并以江汉朝宗的渡口为接驾嘴,今传为集家嘴。【汉阳】古代为汉阳府,汉口镇的母体。

楚国时期就有大音乐家钟子期隐居于此,流传着高山流水的千古佳话,古琴台也是武汉城区最古老的路名。东汉末年,曾在月湖和龟山边修筑古堡。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从汉江沿岸眺望汉阳三国时已初具城市的雏形,是汉阳城发展的前奏。

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江之北。繁述先秦时期汉口新华路武汉的历史可上溯至距今8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东湖放鹰台遗址即属距今5000~60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类型。

黄陂区境内的张西湾城址为武汉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址,距今4000多年,兴建于石家河文化早期。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市北郊滠口境内,是公元前15世纪左右商代前期古城遗址,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也是迄今中国发现且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

春秋战国时期,以荆山为据点,武汉地区成为楚国兴起的军事和经济中心秦汉时期武汉绿地中心西汉时期,武昌为樊哙封地,樊哙孙樊建将樊哙墓迁葬于江夏灵泉山下,从汉代起,樊、李、杜、张、沈、曾、董、邹八大家官府隐逸之士迁此隐居,形成灵泉古市,“形胜甲于一邑”。东汉末年,在今汉阳月湖附近筑却月城,是武汉历史上第一座军事城堡功能的城池,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御敌作用,是训练水军的重要基地,也是“导财运货,懋迁有无”(蔡邕《汉津赋》)的一大港市。

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在黄鹄山(今蛇山)近江处修筑夏口城,在夏口城内黄鹄矶处修筑了望楼,取名黄鹤楼。西晋末到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南迁,使武汉地区的冶炼、制瓷、造船、纺织和贸易都有较大发展。

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王琳在郢州城立萧庄为皇帝,武汉第一次成为首都。隋唐时期武汉光谷时代广场隋开皇大业二年(606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

汉阳这一地名开始出现。至此,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初步确立了双城格局,成为长江流域商业重镇和东南贡赋转运中心。

自唐以来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是长江商船集散的中心,有“东南巨镇”之誉。唐广德元年(763年),特授侍御史穆甯为鄂州刺史兼鄂、岳、沔都团练使及淮西、鄂租庸盐铁沿江转运使,以总东南贡赋,此举拓展了武昌城的港口功能,促进造船业的发展。

唐宝历元年(825年),唐敬宗命宰相牛僧孺出任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领鄂、岳、蕲、安、申、光等6州。牛僧孺在鄂6年,裁撤冗员,整肃吏治,减轻民赋,颇有政声,为唐宋时期鄂州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宋元时期徐东大街宋代,江夏的制瓷业尤为发达,当代发掘武昌东南宋代22座瓷窑群,其中以青白瓷(影青瓷)最具特色。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驻军鄂州(今武昌),使武昌成为全国水师基地。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武汉首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的治所。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迁都汉阳,年号太平;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

四、武汉的近现代史,发生的重大事件

武汉近代历史大事年表 1838年 9月 湖广总督林则徐在武昌、汉口、汉阳查禁鸦片烟。

1853年 1月 太平军攻占武昌城。 1854年 6月 太平军再占武昌城。

1855年 4月 太平军三占武昌城。 1858年 6月 《中英天津条约》签订,规定汉口辟为通商口岸。

1861年 3月 英国在汉口设立租界。 1862年 1月 江汉关开关。

1864年 英国循道会在汉口开办普爱医院。 修筑汉口城墙。

1868年 英国汇丰银行汉口分行开业。 1871年10月 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创办文化书院。

1904年改称文华大学。 1873年 1月 轮船招商局在汉口设立分局。

1884年 4月 汉口、武昌、汉阳分别成立电报局。 9月 黄鹤楼毁于大火。

1889年 8月 芦(沟桥)汉(口)铁路开始筑建。 1890年 2月 张之洞奏请建设湖北炼铁厂和湖北枪炮厂。

3月 湖北织布局在武昌兴建。 6月 两湖书院兴办。

1893年 自强学堂在武昌创办。 1894年10月 湖北纺纱局在武昌兴办。

湖北缫丝局在武昌兴办。 1895年 德国在汉口划定租界。

1896年 俄国在汉口划定租界。 法国在汉口划定租界。

1897年 2月 汉口邮政总局成立,辖8个分局。 6月 湖北制麻局在武昌兴办。

本年 叶澄衷、宋炜臣合资兴办汉口燮昌火柴厂。 1898年 4月 张之洞撰成《劝学篇》,提倡“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本年 日本在汉口划定租界。 1899年 设夏口厅,实行阳(汉阳)夏(汉口)分治。

1900年 8月 唐才常的汉口策划自立军起事失败。 1902年 9月 布、纱、丝、麻四局招商承办。

1903年 1月 留日湖北籍学生创办《湖北学生界》杂志。 5月 吴禄贞邀集爱国知识青年在武昌花园山集会,从事爱国反清宣传活动。

1904年 7月 吕大森等在武昌建立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 8月 湖北省立图书馆在武昌成立。

1905年 汉口后湖长堤主干堤建成,后称张公堤。 1906年 3月 刘静庵等在武昌建立革命团体日知会。

4月 芦汉铁路全线通车。 8月 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创办。

1907年 8月 扬子江机器制造公司在汉口谌家矶创立。 本年 拆除汉口城墙。

1908年 2月 汉阳铁厂、大冶铁山和萍乡煤矿,组成汉冶萍公司。 1909年 4月 孙武等在汉口设立革命组织共进会总机关。

1910年 武汉一批产品参加南洋赛会获金奖和银奖。 1911年 1月 蒋翊武等在武昌成立革命组织文学社。

9月 共进会与文学社联合,成立起义指挥部。 10月 武昌起义。

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担任军政府都督。 《鄂州约法》颁布。

民军与清军展开阳夏之战。 11月 黄兴出任中华民国战时总司令。

1912年 1月 夏口厅改制为夏口县。 4月 孙中山抵武汉访问。

9月 陈时在武昌创办私立中华大学。 1913年 5月 江夏县改名武昌县。

8月 中华工程师会在汉口成立,会长詹天佑。 1917年 收回汉口德国租界。

1919年 汉口新市场(今民众乐园)落成营业。 1920年 2月 恽代英等创办利群书社。

《武汉星期评论》创刊。 3月 董必武等创办私立武汉中学。

8月 包惠僧、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昌成立武汉共产党组织 (即武汉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12月 gcdzg武汉区执行委员会成立。

1922年 2月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江岸发生“二七”惨案。 1923年 5月 第一届华中运动会在武昌举行。

1924年 文华大学更名华中大学。 武昌大学成立。

1925年 3月 收回汉口俄国租界。 6月 武汉人民掀起声援“五卅”运动。

1926年 1月 湖北农民协会在武昌成立。 9月 北伐军占领汉阳、汉口。

10月 北伐军攻克武昌。 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主任邓演达就职。

11月 《汉口民国日报》创刊。 12月 工人运动讲习所开办。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暨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在汉口成立。 1927年 1月 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办公。

武昌、汉阳、夏口三地为京兆区,定名武汉。 2月 中华全国总工会迁来武汉。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开学。 国民政府收回汉口英租界。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开学。 3月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

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汉口召开。 4月 gcdzg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昌召开。

武汉国民政府第二次北伐。 5月 武汉军民反击夏斗寅叛变。

太平洋劳动大会在汉口召开。 7月 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叛变。

8月 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本年 开始拆除武昌城墙。

1928年 9月 武昌中山大学改名为武汉大学。 本年 拆除汉阳城墙。

1929年 武汉市改称武汉特别市。不久,武汉特别市改称汉口特别市, 组成武昌市政委员会。

1930年 汉口特别市改为汉口市。 1931年 7月 长江、汉水大水,三镇溃堤成灾。

9月 武汉各界集会声讨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1935年 1月 汉口市无线广播电台开播。

12月 武汉学生积极参加“一二?九”爱国运动。 1936年 粤汉铁路全线通车。

1937年 7月 “七七”事变发生,武汉各界人民集会声援中国军队在华北的抗战。 10月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组建。

中共中央长江局在武汉建立。 11月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行政院、监察院、外交部、财政部从 南京迁来武汉。

1938年 1月 《新华日报》创刊。 4月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成立。

7月 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在武汉开幕。 武汉各界掀起救亡献金运行。

8月 收回汉口日本租界。 10月 武汉沦陷。

1939年 日伪武汉特别市政府成立。 1。

五、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长江大桥是哪一座

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长江大桥是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动工兴建;于1957年7月1日完成主桥合龙工程;于1957年10月15日通车运营。

武汉长江大桥西起楚琴立交,上跨长江水道,东至中山路;线路全长1670米,主桥全长1156米;上层桥面为双向四车道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下层为双线铁轨。

扩展资料:

1956年夏天,md来到武汉,第一次横渡长江,面对初现轮廓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即兴写下《水调歌头·游泳》,诗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表达了对武汉长江大桥的由衷赞美。

1957年10月1日,中国人民邮政局发行纪43《武汉长江大桥》纪念邮票1套2枚,这是新中国第一套以桥梁为主题的邮票,成为全国邮迷渴望亲临现场观赏的一处美景。

1957年,为庆祝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由铁路部大桥工程局,武汉大桥工程局,铁道部勘测设计院联合发行一套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章。纪念章为铜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汉长江大桥

六、武汉历史上都有那些名称

武汉历史上都有江城,大武汉,九省通衢著称的。

1、武汉市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北效黄陂县有近几年才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三国时期,在武昌和汉阳筑有江夏和却月古城,唐代已是著名商埠,明清时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三镇遍布革命胜迹,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首义于此,现存有起义门旧址,武昌阅马场的红楼是当时的指挥中心,现存有孙中山的纪念铜像。最负胜名的景点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区东湖,以五百罗汉、玉佛及悠久历史著称的归元寺,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古琴台等。

2、江城的由来

和山城重庆、蓉城成都、春城昆明一样,武汉市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别致的名字——江城。 也许大家要问:长江从上至下,流经了大大小小为数不少的城市,为何此称独钟武汉?其原因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武汉游玩,与史郎中在黄鹤楼上饮酒,边饮酒边欣赏音乐,喝到了兴头上,李白诗兴大发,于是题下一首诗,诗名叫做《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诗是这样写的:“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汉人非常喜爱“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江城”这一佳名,于是自号为江城人。除江城之外,武汉还有一些其他的名称,这些名称的来源反映了武汉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源源。

3、武汉三镇的由来

武汉有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4、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同时,汉阳还是游览胜地,位于汉阳的归元寺是武汉市佛教丛林保护得最好的一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武昌和汉阳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 历史上,汉口,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汉水在历史上改道不下8次)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汉阳、汉口很早就筑有城墙,分别被当作过县治之所在。

6、汉口后来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汉口已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海外誉为“东方芝加哥”。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溢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年在汉口修筑张公堤。这条堤对逐年降低后湖一带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陆地,对起初狭小的汉口扩建面积提供了方便条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武汉在中国排第几名 武汉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

7、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火炉之成因 这是因为武汉地区江河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大,白天太阳暴晒,水汽大量蒸发,空气湿度增大,团团热气像一个巨大的罩子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减慢,室内气温持续不降;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浆,闷热难耐,号称“火炉”。

七、(26分)武汉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甲午中日战争的事变;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4分)张之洞筹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的钢铁工业。(2分)(2)张之洞在湖北实施“新政”的主观目的是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2分)但是,他所兴办的近代工业为武昌起义爆发奠定了物质基础,创办的新式教育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编练的新军为武昌起义积蓄了武装力量,从而客观上加速了清朝统治的灭亡。

(6分)(3)原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推动了工农革命运动的需要;武汉重要战略位置;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右派开始破坏革命,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险。(2分)(4)举措:继续北伐,打击奉系军阀的势力;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4分) 略 。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