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组句 專家認爲他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大師,作品永遠不會貶值
專家認爲他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大師,作品永遠不會貶值
“藝術界能被冠以'大師'頭銜,要符合三個條件,首先是藝術成就高,其次是文學素養高,最後是品德優秀。劉炳森先生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大師。”北京書畫藝術院院長王寶心曾給予劉炳森高度評價。北京榮寶拍賣原總經理劉尚勇認爲,劉炳森先生開創的“劉體隸書”樣式在當代書壇影響深遠,新中國成立以來,能被社會記住的書壇大家僅有林散之、郭沫若、啓功、劉炳森等寥寥數人,收藏這些大師的作品永遠不會貶值。
劉炳森(1937年8月-2005年2月15日),字樹庵,號海村,幼年自號劉五先生。1937年8月出生於上海,祖籍天津武清。自小嚴格臨帖學書,1949年11歲時便名揚鄉里。1957年19歲時因其文采、書法超衆,被當時研究書法的權威機構“中國書法研究社”破格吸收爲最年輕的社員。1962年秋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從事古代書法繪畫的臨摹複製和研究工作。曾任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新加坡中華書學協會評議員,中日友好協會理事,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委員,北京書畫藝術院首任院長。是國內外著名書法家和國畫家,青年時代就已蜚聲日本。山水畫注重以書法用筆入畫,畫風朴茂淳厚;然而多年來,其畫名卻爲書名所掩。書藝向以隸、楷著稱於世,併兼長行、草。傳統功力深厚,書風凝厚穩健而又俊逸瀟灑,其出版物總發行量達200餘萬冊,在國內外有着廣泛的影響。書道藝術造詣爲世界各國書法界人士所熟悉和稱道,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劉炳森作品
劉炳森傳統功力深厚,書藝向以隸、楷著稱於世,併兼長行、草。隸法在堅實的傳統功力基礎上,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性,用現代的審美意識並參以姊妹藝術的某些韻律和情趣,加上文學素養,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在當代中國書壇上獨樹一幟,世稱“劉體隸書”。
劉炳森作品
中國藝術網楊吉平認爲,當代書壇,大概沒有第二位書家能像劉先生這樣將隸書寫得如此標準、如此到位、如此嚴謹。像劉炳森先生這樣毫無浮躁之氣,深入繼承傳統的精神,幾乎需要所有書家認真學習。但對劉先生本人來說,卻缺乏了一種求變的精神。孫過庭有“平正”、“險絕”、“平正”的三階段說,劉炳森雖然已經將隸書“寫好”了,但這種“好”仍屬於第一個“平正”階段。也許是他的隸書得到了更多認可的緣故,他至今仍然陶醉在“寫好”的境界之中。隸書雖然近“俗”,但將隸書寫得高古奇崛者大有人在。我們必須說明,劉炳森隸書得到的更多是世俗社會的認可,或者說只是完美地完成了書寫(或稱爲寫字)任務,他的隸書,很難說已經達到書法藝術的高境界,這就難怪有人要說劉先生的隸書是“隸體美術字”了。
劉炳森作品
劉炳森的藝術主張:在藝術觀上堅守民族傳統的陣地,但又不墨守古人的陳規,並在繼承的基礎上力求具有新的發展,創作的藝術作品一定要“尊重民族的欣賞習慣”。當然不排斥一切進步和優秀的外國藝術,而且應當認真鑽研、吸收、融化和發展古今中外具有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的完美的藝術樣式。認爲一位人民的藝術家必須追求真、善、美,反對假、惡、醜。認爲藝術家不同於企業家,企業家必須多創造利潤,向國家多作貢獻,纔算是有了好的業績。而藝術家則是把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奉獻給自己的國家和所處的時代,當藝術作品達到一定的品位時,會帶來它的副產品,即經濟效益,但這永遠是副產品,不能主次顛倒,否則藝術家本人和其作品就會一同貶值。
劉炳森作品
劉炳森作品
劉炳森作品
劉炳森作品
劉炳森作品
劉炳森作品
劉炳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