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的特征 张作霖三遇危机,为何总能遇危不败?第一次藏要诀,后两次显水平
张作霖三遇危机,为何总能遇危不败?第一次藏要诀,后两次显水平
北洋时代,遇危不败,败而不倒的乱世真枭雄,非东北王张作霖莫属。在这一点上,甚至连袁世凯都要稍逊一筹,袁世凯称帝失败,众叛亲离时,若是阵脚不乱,本也有诉原委、理大局的余地,但他却是畏缩战栗,章法全无,最终含恨而亡。
至于袁世凯之下的各系枭雄们更是如此,他们几乎都没逃过一败而倒的宿命。直皖大战,段祺瑞败北,从此再不是威风凛凛的北洋猛虎,而成了余威几无的病猫;第二次直奉大战,吴佩孚终败,从此再不是威震内外的当时中国最强者,而成了一蹶不振的徒劳者——
只有张作霖碾碎了乱世中的残酷铁律。
纵观张作霖的枭雄史,他一生经历的艰难凶险数不胜数,大的危机至少就有三次,但每一次,他都是危而不输,败而不倒。老话说的好,事不过三,过三者必有运气之外的大德行、大智谋。
咱们今天要聊的就是乱世枭雄身上的这种大德行、大智谋。
第一回:以德报怨撑开大局面张作霖经历的第一次大危机,在其得志之初。1916年4月,手握二十七师且懂得藏锋露拙的张作霖在京城赢得了大总统袁世凯的信任,一回奉天,他就被袁世凯任命为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奉天巡按使。
得志之初,张作霖就展现了他乱世枭雄的非常境界,与智者人杰同谋天下,前程共赴的意识非常强烈。为此,他先重用袁金铠,进而又以极大的诚心将他早年鄙视的“酸儒”王永江招致麾下。
王永江初到奉天,张作霖就明确表示,请他到奉天不是专办他擅长的税务,而是办理一切政治,当务之急,主抓全省警务,整顿奉天秩序。
王永江是有大魄力的真干才,始一上任,他便在奉天各处设立了警务分驻所,只这一个动作,原先军人横行街面的乱象就得到了限制,恨的那帮绿林出身的军人每每对王永江破口大骂。
其中最嚣张的即是张作霖的拜把子兄弟,五十三旅旅长汤玉麟。这位诨称汤二虎的猛人想不通,天下是他这帮子兄弟打下来的,王永江凭什么可以高高在上地来管辖他们?
于是乎,绿林猛人和半道杀出来的能人干上了。借着王永江扣了自己人,汤玉麟竟派兵包围了警务处,大有不把王永江赶走,誓不罢休的架势。
听到汤玉麟提出此等要求,张作霖愤怒大骂,枪杆子能打天下,不会治天下!你汤二虎懂得什么!给王岷源(王永江)牵马扶蹬都不配!
这个态度预示了张作霖不可能理会汤玉麟的无理要求。而汤玉麟呢,也不含糊,你不给面子,那就拉豁,谁怕谁!
此时的张作霖刚扎羽翼,只有一师人马远没到羽翼丰满的程度,汤玉麟拉出一旅如此嚣张地对着干,这不是小事,稍有不慎便可能酿出大祸。
更不容乐观的是,奉天城里还有个始终不服气,一直在寻机叫板的二十八师师长冯德麟。果然,冯德麟没有浪费这个天赐良机。很快,他就和汤玉麟串通一气,形成了对张作霖的夹击之势。
危机就此烧到张作霖眼前。
这事看似偶然,实则是一种必然。任何得志之人,展宏图上大台阶的时候都会遇到这种局面,因为以新替旧的冲突在所难免,除非得志之人就此退缩,固步自封。

张作霖显然不可能是后者,所以他必须直面,迎击。
然而,让人赞叹的是张作霖的迎击手段,他没有选择对杀,而是始终以和为贵的权谋来化解。
上来,张作霖就是一招枭雄气魄的攻心。他将二十七师营以上将领召集到了一起,包括汤玉麟五十三师的团营长。
会上,张作霖直抒胸怀,是保境安民还是内讧殃民,请大家二选一?
一句问话,既有威又有德,独没有铲除异己的狭隘。人有时候就是这样,你高屋建瓴地朝哪里领,众人就朝哪里走。果不其然,在此种高明又直接地攻心术下,众将无不拥护张作霖,纷纷表示要跟着张大帅走保境安民的大道。
如此一来,汤玉麟被瞬间孤立了。
但就这样,亦是强人的汤玉麟和冯德麟加在一起,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况且还有困兽之斗一说。
所以,张作霖还得有招。
这第二招,张作霖更是高明,他走北京段祺瑞的路子,说服段祺瑞调来了第九、第十三师,说法很严肃,协助戡乱。
这等于什么?一招扼住了汤玉麟和冯德麟的咽喉。
第一时间被孤立了,紧跟着又被扼住了脖子,尚有自知之明的冯德麟只好知难而退,而汤玉麟就没那么容易抽身了,说得不好听点,这局面下他就是个待宰之人。
难能可贵的是,针锋相对时张作霖没有选择对阵厮杀,胜负已定后更没有选择痛下杀手,他仅仅是把汤玉麟晾晒在了一边,未动他一根毛发。
更让人唏嘘的是,几年后,张作霖利用一次听戏的机会,借三国刘备关羽兄弟失散又重聚的典故,当场落泪念及和汤玉麟的兄弟情。此情此景让在场的兄弟无不垂泪,众兄弟一同垂泪,汤玉麟自然获得了重回的台阶。
再说冯德麟。
张作霖利用张勋复辟怂恿冯德麟趟浑水,进而使之落入段祺瑞的大狱后,他没有选择落井下石,而是把雪中炭送进了冯德麟的心里,不仅将他营救了出来,更给他谋了个失兵权后安度余生的肥差。
张作霖真正问鼎东北王,正是建立在化解此次大危机基础之上。仔细地看下去,他真真是用以德报怨的方式撑开了随后的风云大局面。
这一点太重要了。
是给他的江山布下了恩义的根基。
有这东西在,他才会有败而不倒,人心不散的关键。
这是一个很值得记住的启示——想成大事,遇到开局危机的时候,光解决危机不算本事,能就此布下恩义的根基才是真英雄。
这是英雄不败的要诀。
第二回合:用自家的恩威将军第一次直奉大战,张作霖愕然惨败,这是他枭雄史上的第一次军事大败,换作他人,足以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但到了张作霖这里,败而不倒后居然迎来了励精图治,卷土重来。
在当时,大败回关的张作霖处境是有些不妙的。怎么讲呢?受直系操控的北洋政府对他施了很毒辣的离间之计,时任大总统徐世昌在下令免去张作霖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兼省长等本兼各职的同时,不怀好意地将吴俊升任命成了奉天督军,冯德麟任命成了黑龙江将军。
冯德麟可以不用多说,此前张作霖的雪中送炭,以德报怨已经将他彻底折服,所以他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去做那背信弃义遭人唾弃之事。
关键是吴俊升。
在奉系,此人长期手握重兵居在二号人物的位置,很是有钱有势,虽说他忠于张作霖不假,但他的忠更多地是审时度势,并非毫无杂念的忠。
事实上,自接到徐世昌的任命后,吴俊升府中就有这种声音,不如趁机取而代之。
吴俊升是犹豫不敢。
那陷入大败危机中的张作霖是怎么应对的呢?
很有鬼谷子捭阖之道的高妙。
始一见到吴俊升,张作霖即大捭开来,他对吴俊升说,就等着你来了,官防大印都给你准备好了,赶紧接过上任,以后张某人听你调遣便是。
吴俊升听到这话,立马跪地表忠心,这差事我一天干不下来。大帅待我不薄,论家财我比大帅还多,我怎可能中直系小人的奸计,做那背信弃义事。
吴俊升的反应为何如此激烈?
那是因为张作霖拿了自家多年来的恩威将了他一军。这一军将的看上去可有可无,实际上却有除吴俊升心尘的大威力。
鬼谷子捭阖之道的”捭“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直接捭开来,逼你现场掏出十二分的忠心,并以此昭示有非议、非分想法的一切人等。
待这个效果达到后,张作霖随即拿出他稳定大局的办法,你直系不是免了张某人本兼各职吗,那张某人就还你个”联省自治“。
你有你所谓的权威,我有我所谓的名正言顺。
另值得一说的是,回到奉天后,吴俊升府内曾怂恿其取而代之的非议之人神秘地死掉了,吴俊升没有声张,草草地掩埋了事了。
因为他知道,这是张作霖将他军的一部分,有些东西说开是一种恩威,有些东西不说开同样是一种恩威。
第三回合:以兄弟的忠义圆场郭松龄反奉几乎事成,是张作霖一生中除皇姑屯外遭遇的最大凶险,危急时,大帅府差点都让他一把火烧了。
所幸天时地利人和,尤其多年来积攒下的人和最终帮了他大忙,格局不大,胸怀不宽的郭松龄最终兵败被杀。
郭松龄被杀后,凶险虽然已过,但危机并未解除,简而言之,郭松龄的反叛极大地损伤了张作霖的权威、声誉。
还有更尴尬的,郭松龄攻势正猛,迫于形势的需要,张作霖曾被迫发出通电,承认因连年征战,影响了东三省民生,同时他还表示在张郭战事结束后,自己将引咎辞职。
面对这种尴尬危机,枭雄一般的做法是推出替罪羊或者罪魁祸首,代自己受过,让自己过关。
但张作霖当时却没办法这么做,办自己儿子,内心舍不得;办郭松龄针对的杨宇霆,情理上说不过。
怎么办?
只能唱一场借兄弟忠义的圆场大戏。
战事结束大局已定后,张作霖在帅府召开善后会议,以求能顺利走下尴尬难堪的台面。会议一开始,张作霖就让袁金铠念了一份事先拟好的通电——
作霖德才菲薄,招致战祸,引咎辞职,还政于民。今后将东北行政交王公岷源,军事交吴公兴权(吴俊升),请中央另派贤能来主持大局,本人甘愿避路让贤。
很显然,这是要兄弟用忠义来圆场的引子。
不出所料,识时务的吴俊升第一时间说出了张作霖想要的话,我一天也担当不了!大帅不干,我们一起撂挑子!
王永江的说法更大,永江代理一省政务,尚属勉强,惟有大帅在,才不致误事。吴督军不肯负责军事,我亦难以胜任政治,如此东北大局实不堪设想,若有不测,招致内忧外患,大帅有负东三省倚托之重。
由这两人一开口,一石激起千层浪,众人是你一言我一语,最后活生生地形成了这样一种论调——战祸之所以能在一个月内平定,所仗大帅洪福,张作霖不仅无过,而且有功。
瞧张作霖这个石头扔的,名义上是点名让贤,实际上是让俩兄弟带头来给自己圆场。
场面就此圆下后,张作霖紧跟着顺台阶走下了尴尬的台面,他最终说话了,照大家这么一说,我还得干!行,将来有人出来主持东三省大局,我一定让贤。
做事做到一定高度就是做局面。
和一个局面有时候比赢一个局面更显段位水平。
纵观这三个回合,张作霖无疑是和局的顶尖高手,这才是他败而不倒,最终大赢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