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明风华的朱元璋吓到 大明太祖高皇帝为打击江浙人,不顾一切手段禁用铜钱
大明太祖高皇帝为打击江浙人,不顾一切手段禁用铜钱
其实一开始,朱元璋也使用过银子和铜钱。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为解决军需,采取了向富民劝解米粮,并在应天(南京)发行银钱,称为“应天通宝”,“凡银钱一两、米五斗,令民通行,与历代铜钱相兼”。
1368年,朱元璋称帝改元,也发行“洪武通宝”,“其制凡五等,当十钱重一两,当五钱重五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二钱重二钱,小钱重一钱。”
不过,由于当时铸铜原料的缺乏,铸铜钱难以为继。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规定正式发布“大明宝钞”,并在钞票上印“大明宝钞,天下通行”八个字。
为保证宝钞的发行和流行,朱元璋规定,“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同时规定自此之后,“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治其罪,有告发者就以其物给之,若有以金银易钞者听之”。
也就是说,任何人不得制造和使用假钞,一旦发现就要斩首。也欢迎大家告密,告密之人赏银250两,被告发之人的财政也一并归告发之人。同时,发行宝钞之后,民间的金银只能用于兑换宝钞,而不得用作货物单位进行商品交易。
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这一做法,来确定宝钞的绝对地位。

应该说,朱元璋对使用铜钱还是留了活口的。但在发行大明宝钞的同时,朱元璋又采取了另一手段,就是罢撤工部宝源局,第二年裁撤福建省的宝泉局,第三年其他各省的宝泉局全部停止铸钱。
到洪武二十六年七月,朱元璋再次下令彻底关闭各省的铸钱局。
二十七年八月,朱元璋宣布彻底“禁钱令”,关闭全国所有的铸局,并禁止铜钱流通。
此后,明朝前期除永乐六年和宣德八年曾两次铸过铜钱外,这一禁止铜钱的政策,一直持续到了景泰帝上台。还需要指出的是,这两次铸钱,也并不是以流通为目的,而是为了用于赏赐海外诸国。
那朱元璋为什么要下此重手呢?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时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至有以钱百六十文折钞一贯者。福建、两广、江西诸处大率皆然。由是物价涌贵,而钞法益坏不行。上乃谕……比年以来,民心刁诈,乃以钱钞任意亏折行使,致令钞法不行,甚失立法便民之意,宜令有司悉收其钱归官,依数换钞,不许更用铜钱行使。限半月内,凡军民、商贾所有铜钱,悉送赴官,敢有私自行使,及埋藏弃毁者,罪之。”
可见,朱元璋宣布禁止铜钱的首要目的,就是针对浙江等地之人重钱轻钞的行为。当时宝钞1贯才值166文,贬值高达10倍,全都是江浙人民的错,直接导致国家法定货币贬值,这两省人民不行啊。
当然,出于朴素的阶级感情,朱元璋有着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的想法,对于金银财宝等奢侈品采取排斥甚至敌视的态度,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当时金银主要通行在江南富商、权势豪门手中,通过禁止金银、铜钱,也是他打击这些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朱元璋的这一做法,被后世称为“洪武型财政”、“洪武型货币”。
不过,在利益的驱动之下,伪造宝钞的行为必然是屡禁不止。据记载,当时朝廷处理应天府句容县伪钞案一事,处决犯人就是“自京师至句容九十里间,所枭之尸相望也”。
另一方面,宝钞自1375-1376年开始发行、流通,不过10余年的时间,贬值就超过80%,此后持续一路走低,最终沦为废纸一张。
重钱轻钞乃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反应,但朱元璋却强力扭曲这种行为,禁止铜钱的流通,对民间交易产生了重大影响,钱币学上的“洪武窖藏”,鲜明地说明了这一点。
仅在浙江省内,“洪武窖藏”的出土就已经不下20次,余杭、海宁、桐乡一带尤其多。1970年,余杭出土过一次几千斤。2010年12月10日,在杭州绿城开发的楼盘“西溪诚园”建筑工地上又发现了规模更大的“洪武窖藏”,数量在1万枚以上。
由于禁止铜钱流通和使用实在太过于荒唐和粗暴,最后这一政策不得不因流于形式而破产。特别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白银和铜钱已经完全取代宝钞,成为社会流通的最重要媒介。
3xm中文网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