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历史 宜兴的历史文化
宜兴的历史文化
1.宜兴的历史简介
在宜兴湖洑镇灵谷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表明,早在一万年前,就有宜兴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
7000年前左右,宜兴地区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并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骆驼墩类型文化”。 5000年前,以制玉和原始宗教为特征的良渚文化在本地获得了较大发展。
商代时期,以几何印纹陶和原始青瓷为代表的“广富林文化”在此流传。 西周时代至春秋末期,宜兴属吴国。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出兵灭吴,宜兴改属越国,周显王三十年(公元前355年),楚国兴兵灭越,宜兴改属楚国。 秦统一中国后推广郡县制,公元前221年,宜兴正式立县,定名为阳羡县。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阳羡县令尹灵常因功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被封为阳羡侯,阳羡县改称为阳羡侯国,至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复称阳羡县。东汉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阳羡县城一度南迁荆南山下(今铜官山风景区附近)。
三国·吴赤乌六年(公元243年)在荆溪河(今蛟河)畔重建阳羡县城,从此奠定了后来宜兴县城的空间位臵和发展格局。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阳羡人周玘(周处之子)三兴“义兵”,平定叛乱,因功封威武将军、吴兴太守、乌程侯,朝廷又特为之设“义兴郡”,郡治在原阳羡县城,下辖义乡、国山、临津、阳羡、平陵、永世六县。
到南朝刘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又增臵绥安县归义兴郡管辖,至此,宜兴达到了历史上行政管辖范围最为广大的时期,地跨约包括今常州、无锡、湖州、宣城等地的部分地区。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撤义兴郡,将阳羡、国山、临津三县合并为义兴县,属常州。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义兴县被分臵为阳羡、临津二县,并在此臵鹅州,县城改为州府,至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鹅州又改称南兴州,次年撤州复称义兴县。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太宗名讳,改义兴县为宜兴县,属常州。
南宋恭帝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宜兴一度改称南兴军。 元代,宜兴县几度改设州府,直至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复改宜兴县。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析宜兴县为宜兴、荆溪二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两县重新合并为宜兴县。

1949年4月,宜兴县属华东军政委员会苏南行政公署政区。1949年6月至1953年1月属常州专区,1953年1月至1956年2月属苏州专区,1956年2月至1983年3月属镇江专区(1967年3月改称镇江地区)。
1983年起属于无锡市。 1988年1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宜兴县,设宜兴市(县级市)。
扩展资料 旅游资源 别有洞天的陶都宜兴,物产丰富,风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独特旅游胜地。 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隶属无锡市,距太湖西64公里,与浙江、安徽两省接壤,是江苏省最南边的一个县级市;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产大米、毛竹、茶叶、溪蟹和太湖鱼虾,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
古称荆溪,渊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境内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丽。宜兴紫砂工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
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体,成为独步世界的艺术品。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雄踞传统手工技艺首位的,就是宜兴紫砂。
古往今来的工艺大师和民间艺人薪火相传,见证着中华文明发展的源泉和永恒的魅力。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给了宜兴一把紫砂壶,并没有忘记在里面放一片茶叶。
宜兴是江苏省最大的茶叶产区,地处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生长着被茶圣陆羽称为“芳香冠世产,可以上供朝廷”的阳羡茶。 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宜兴阳羡紫笋茶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三国时代以“国山舜茶”称雄江南,唐朝以“阳羡唐贡茶”名扬天下。
在宜兴山区,茶园依山就坡,一望无际,人称“茶的绿洲”。在紫砂壶的天地乾坤里,清雅的茶香,滋润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脉。
太华山区,是江苏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积达18万亩。
翠竹连岗接坡,挺拔茂密,层峦叠翠。山风过处,竹影婆娑,绿浪起伏,有“竹海”美称。
宜兴雅称“洞天世界”,80多个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态,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迹”暨“海内奇观”善卷洞与张公洞及绚丽多彩气势宏伟的灵谷洞名扬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宜兴。
2.宜兴的历史简介
城市概况 宜兴市是一座拥有2100余年城建史和7000多年制陶史的名城,素有中国“环保之乡”、“著名陶都”、“教授之乡”的美誉。
宜兴位于太湖西岸,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长三角腹地、沪宁杭三角几何中心,是江苏省确定重点发展的三级I类新兴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人口105.73万,下辖21个镇和1个国家级环保科技工业园。
近年来,宜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3万元,财政总收入43亿元。综合实力、基本竞争力分列全国百强县(市)第22位和第9位。
宜兴市创模3年,将工作重点放在建材、化工行业结构调整和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上,形成了鲜明的宜兴创模工作特色。宜兴已有5000多年历史。
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周元王四年(前472)属越。
周显五三十六年(前333)属楚。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荆邑司会稽郡,次年改荆邑为阳羡县。
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置义兴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义兴郡,改称义兴县,属常州。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改为宜兴县。清雍正四年(1726),分为宜兴、荆溪二县。
民国元年荆溪撤消,并入宜兴县。1949年6月属常州专区。
1953年1月属苏州专区。1956年2月属镇江专区。
1983年3月起,属无锡市。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建立宜兴市。
2003年,宜兴有21个镇、1个环保科技工业园,95个居委会,430个行政村;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1万公顷,山林4万公顷,总人口1062363人。文化教育 煮酒论英雄,才子赢天下。
英雄辈出的阳羡山水不仅赋予了宜兴人忠爱的精神,更给了这里的人们聪慧的灵气。“父子兄妹皆教授”,“一门七博士”,耕读传家,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从古到今,宜兴走出了4位状元,10位宰相,385名进士,21位两院院士,60多位大学校长,8000余位教授副教授,“教授之乡”名扬天下。新中国第一次科技大会主席台上就座的10人中,就有4位宜兴人。
中国高教部部长、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和台湾教育部次长、台湾大学校长虞兆中,出生于小镇的同一条街……这些神奇的巧合,令世人对这片土地惊叹不已。宜兴人聪慧的灵气,更源于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的勇气。
在绘画、科学、社会等众多领域,无不闪耀着宜兴人高举创新大旗的身影,成为领袖人物和开创者,为中国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旅游资源 别有洞天的陶都宜兴,物产丰富,风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独特旅游胜地。
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隶属无锡市,距太湖西64公里,与浙江、安徽两省接壤,是江苏省最南边的一个县级市;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产大米、毛竹、茶叶、溪蟹和太湖鱼虾,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古称荆溪,渊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境内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丽。 宜兴紫砂工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
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体,成为独步世界的艺术品。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雄踞传统手工技艺首位的,就是宜兴紫砂。
古往今来的工艺大师和民间艺人薪火相传,见证着中华文明发展的源泉和永恒的魅力。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给了宜兴一把紫砂壶,并没有忘记在里面放一片茶叶。
宜兴是江苏省最大的茶叶产区,地处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生长着被茶圣陆羽称为“芳香冠世产,可以上供朝廷”的阳羡茶。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宜兴阳羡紫笋茶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三国时代以“国山舜茶”称雄江南,唐朝以“阳羡唐贡茶”名扬天下。
在宜兴山区,茶园依山就坡,一望无际,人称“茶的绿洲”。在紫砂壶的天地乾坤里,清雅的茶香,滋润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脉。
太华山区,是江苏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积达18万亩。
翠竹连岗接坡,挺拔茂密,层峦叠翠。山风过处,竹影婆娑,绿浪起伏,有“竹海”美称。
宜兴雅称“洞天世界”,80多个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态,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迹”暨“海内奇观”善卷洞与张公洞及绚丽多彩气势宏伟的灵谷洞名扬天下。
今日宜兴2002年,列为中国六大考古发现之首的宜兴骆驼墩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 7000年前,宜兴就已经成为太湖西部地区的中心部落。宜兴从晋朝设置义兴郡,作为太湖西线最大的城市,曾历时千年之久。
今天的宜兴,作为江苏省重点发展的三级一类新兴中心城市,名列2005年中国百强县市竞争力第9位,长三角37个县级市综合竞争力第7位,在长三角浪潮的澎湃中,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环保产业科技园,以及省级宜兴经济开发区、省级陶瓷工业园和官林、高塍等5个工业集中区的建立;电线电缆、环保设备、精细化工等八大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绘就了宜兴产业发展的灿烂星空,奠定了腾飞发展的坚实基础。2006年,宜兴市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随着国际资本产业正向长三角加快转移,国家对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规划启动,杭宁城市带崛起战略构想的形成,宜兴,将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显示出不可限量的发展。
3.宜兴的历史
宜兴市是一座拥有2100余年城建史和7000多年制陶史的名城,素有中国“环保之乡”、“著名陶都”、“教授之乡”的美誉。宜兴位于太湖西岸,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长三角腹地、沪宁杭三角几何中心,是江苏省确定重点发展的三级I类新兴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人口105.73万,下辖21个镇和1个国家级环保科技工业园。近年来,宜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3万元,财政总收入43亿元。综合实力、基本竞争力分列全国百强县(市)第22位和第9位。宜兴市创模3年,将工作重点放在建材、化工行业结构调整和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上,形成了鲜明的宜兴创模工作特色。
4.宜兴的历史简介
宜兴简称宜。
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秦置阳羡县,属会稽郡。
东汉顺帝四年(公元129年)改属吴郡。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以表周玘(周处之子)三兴义兵之功,设义兴郡,辖阳羡,国山,临津,永世,平陵,义乡六县。
隋废郡,改为义兴县,属常州。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避讳,取“义者宜也”之义改名宜兴县,仍属常州。
元初升宜兴府,元贞元年(1295年)立宜兴州,属常州路。明复称宜兴县,属常州府。
清雍正三年(1725年),分置宜兴、荆溪二县,1912年省荆溪县入宜兴县。1914—1927年属苏常道。
1949年属苏南行署区常州专区,1953年1月26日属江苏省苏州专区,1956年2月17日属镇江专区,1967年3月改称镇江地区,1983年3月起属无锡市,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设宜兴市。
5.宜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宜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五年行动计划”。
1、挖掘整理、编纂制作民间传统文化产品。收集整理、复制保存、制作展示民间传统文化的原始文献、典籍、手稿、谱牒等;挖掘整理、编纂出版、制作发行具有本土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乡村历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乡风习俗)的文化产品(如书籍、影视作品等)。
2、修建和提升民间传统文化场馆(场所)。修建具有本土特色、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长廊(园地)、文化广场、文化场馆;抢救性保护修缮、展示利用具有重要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遗存;提升现有名人故居、历史纪念馆、革命展示馆等管理运营实力和水平。
3、举办民间传统文化展览展示展演活动。策划举办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展览活动;策划举办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间民俗文化展演活动;策划举办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工艺、制作技艺的传承展示活动;民间传统文化社团的其它重大活动。
4、加强民间传统文化社团队伍建设。筹备组建民间历史悠久、面临失传、群众喜爱的文化社团;组织民间传统文化的培训、传授,培养文化骨干和文化能人;扶持活动经常、有较大影响、在市内外获得较高荣誉的民间传统文化社团。
具体1、宜兴市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扎实开展名镇、名村、名馆、名居、名址挖掘、保护和建设工程;2、组织开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依据规划深化各项保护措施和建设工程,保持和延续古城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3、科学论证启动了以展现丁蜀镇作为“紫砂圣地”的历史文化风貌和蜀山古南街(潘氏宗祠)、葛鲍家族聚居地等保护修缮工程;4、启动建设宜兴市博物馆、吴冠中艺术馆等一批艺术场馆,扎实开展吴冠中故居等与名人相关的历史遗存的修缮;5、启动周铁镇、张渚镇、徐舍镇鲸塘村等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鲸塘老街和徐舍老街经过修缮,恢复历史旧貌;6、周铁镇为尽快申报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启动开展了城隍庙修缮、“塘河水韵”重现、历史街区修复三大工程,目前已全部竣工。发展1、位于宜兴市新街镇唐南村的骆驼墩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骆驼墩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为研究太湖西部的史前文化提供了新材料,填补了环太湖西部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2011年10月29日,骆驼墩文化论坛在宜兴举行,与会的中国考古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骆驼墩遗址对于研究太湖流域乃至长江下游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亟须开展进一步的保护利用与发掘。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表示,骆驼墩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是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共同开发了长江下游的环太湖地区,加速了长江下游的文明化进程,并最终导致良渚文化踏上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2、国山碑位于宜兴市张渚镇善卷洞景区,是三国时期东吴末帝孙皓所立,是中国现存仍能看清字迹的最早的封禅碑刻之一。2012年9月8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山碑”文化论坛在宜兴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文史专家学者在论坛上畅谈国山碑的历史文化、书法艺术、地震史料价值,并就“国山碑的保护和利用”等议题深入研讨,对“江南第一碑”三国东吴国山碑进行系统性“揭秘”。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早期帝王封禅活动见于记载的不多,而以石刻形式记录封禅活动的则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国山碑作为封禅碑亦更显珍贵。同时,国山碑碑文清晰地展现了书法用笔由篆入隶,结字由圆变方的整合变通中的演化过程,是汉字演化不可多得的极好标本,对今人进行篆书、篆刻创作仍有很好的启发借鉴意义。
3、宜兴是中国最古老的陶瓷产区之一,享有“陶都”的美誉。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陶瓷文化,宜兴市于2009年、2010年、2011年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成功举办“陶都风”系列展览。
2011年5月10日,由宜兴市政府主办的“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深圳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开幕。来自陶都宜兴的250多件套紫砂、均陶、青瓷、精陶和彩陶为深圳市民及粤港澳地区文化艺术界人士、收藏爱好者献上了一场“紫玉金砂”的文化盛宴。
2013年5月5日至8日,以打响“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城市品牌、传承弘扬陶瓷文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在宜兴市丁蜀镇拉开帷幕。本届陶瓷文化节期间,在中国陶都陶瓷城博览中心展厅举办的中国陶都宜兴陶瓷艺术展,精选了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师的精品佳作近500件套集中展出,举办了陶瓷文化论坛等活动,有关方面为新授予宜兴的“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陶瓷出口基地”揭牌,揭晓了宜兴评选的十佳优秀青年陶艺家和十大经典紫砂壶器型,为6位陶艺界的国际友人颁发了荣誉证书。
宜兴将以本届陶瓷文化节举办为契机,进一步密切与海内外朋友的交流合作,努力传承和弘扬陶瓷文化,推动陶瓷产业繁荣创新,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产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4、2013年4月12日至14日,由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
6.宜兴的历史
宜兴 目录·城市概况 ·文化教育 ·旅游资源 ·今日宜兴 城市概况 宜兴市是一座拥有2100余年城建史和7000多年制陶史的名城,素有中国“环保之乡”、“著名陶都”、“教授之乡”的美誉。
宜兴位于太湖西岸,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长三角腹地、沪宁杭三角几何中心,是江苏省确定重点发展的三级I类新兴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人口105.73万,下辖21个镇和1个国家级环保科技工业园。
近年来,宜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3万元,财政总收入43亿元。综合实力、基本竞争力分列全国百强县(市)第22位和第9位。
宜兴市创模3年,将工作重点放在建材、化工行业结构调整和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上,形成了鲜明的宜兴创模工作特色。 宜兴已有5000多年历史。
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周元王四年(前472)属越。
周显五三十六年(前333)属楚。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荆邑司会稽郡,次年改荆邑为阳羡县。
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置义兴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义兴郡,改称义兴县,属常州。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改为宜兴县。清雍正四年(1726),分为宜兴、荆溪二县。
民国元年荆溪撤消,并入宜兴县。1949年6月属常州专区。
1953年1月属苏州专区。1956年2月属镇江专区。
1983年3月起,属无锡市。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建立宜兴市。
2003年,宜兴有21个镇、1个环保科技工业园,95个居委会,430个行政村;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1万公顷,山林4万公顷,总人口1062363人。 文化教育 煮酒论英雄,才子赢天下。
英雄辈出的阳羡山水不仅赋予了宜兴人忠爱的精神,更给了这里的人们聪慧的灵气。 “父子兄妹皆教授”,“一门七博士”,耕读传家,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从古到今,宜兴走出了4位状元,10位宰相,385名进士,21位两院院士,60多位大学校长,8000余位教授副教授,“教授之乡”名扬天下。 新中国第一次科技大会主席台上就座的10人中,就有4位宜兴人。
中国高教部部长、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和台湾教育部次长、台湾大学校长虞兆中,出生于小镇的同一条街……这些神奇的巧合,令世人对这片土地惊叹不已。 宜兴人聪慧的灵气,更源于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的勇气。
在绘画、科学、社会等众多领域,无不闪耀着宜兴人高举创新大旗的身影,成为领袖人物和开创者,为中国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旅游资源 别有洞天的陶都宜兴,物产丰富,风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独特旅游胜地。
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隶属无锡市,距太湖西64公里,与浙江、安徽两省接壤,是江苏省最南边的一个县级市;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产大米、毛竹、茶叶、溪蟹和太湖鱼虾,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古称荆溪,渊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境内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丽。 宜兴紫砂工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
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体,成为独步世界的艺术品。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雄踞传统手工技艺首位的,就是宜兴紫砂。
古往今来的工艺大师和民间艺人薪火相传,见证着中华文明发展的源泉和永恒的魅力。 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给了宜兴一把紫砂壶,并没有忘记在里面放一片茶叶。
宜兴是江苏省最大的茶叶产区,地处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生长着被茶圣陆羽称为“芳香冠世产,可以上供朝廷”的阳羡茶。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宜兴阳羡紫笋茶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三国时代以“国山舜茶”称雄江南,唐朝以“阳羡唐贡茶”名扬天下。
在宜兴山区,茶园依山就坡,一望无际,人称“茶的绿洲”。 在紫砂壶的天地乾坤里,清雅的茶香,滋润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脉。
太华山区,是江苏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积达18万亩。
翠竹连岗接坡,挺拔茂密,层峦叠翠。山风过处,竹影婆娑,绿浪起伏,有“竹海”美称。
宜兴雅称“洞天世界”,80多个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态,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迹”暨“海内奇观”善卷洞与张公洞及绚丽多彩气势宏伟的灵谷洞名扬天下。
今日宜兴 2002年,列为中国六大考古发现之首的宜兴骆驼墩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 7000年前,宜兴就已经成为太湖西部地区的中心部落。宜兴从晋朝设置义兴郡,作为太湖西线最大的城市,曾历时千年之久。
今天的宜兴,作为江苏省重点发展的三级一类新兴中心城市,名列2005年中国百强县市竞争力第9位,长三角37个县级市综合竞争力第7位,在长三角浪潮的澎湃中,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环保产业科技园,以及省级宜兴经济开发区、省级陶瓷工业园和官林、高塍等5个工业集中区的建立;电线电缆、环保设备、精细化工等八大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绘就了宜兴产业发展的灿烂星空,奠定了腾飞发展的坚实基础。2006年,宜兴市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随着国际资本产业正向长三角加快转移,国家对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规划启动。
7.江苏宜兴“宜兴”名字的由来和宜兴的历史
我来当导游
嘿!游客们,大家好,我想你们介绍一下,我是旅游社的一名导游。今天我你们去美丽的风景区——竹海公园。
一路上,小草在向我们打招呼,花儿在向我招手。汽车大约行了二十分钟的路程,这就到了目的地。
好了,游客们,我们现在就到了竹海公园。我们大家都应该知道,宜兴盛产毛竹,自古就有“竹的海洋之称。”我们沿着一条条蜿蜒的小道,不一会儿就到了竹林,一棵棵亭亭玉立的竹子,遮住了阳光,空气十分清新,人走进竹林仿佛到了一个“凉爽的世界”
其实,竹笋还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呢!它富含大量富有活性的维生素,常吃竹笋不仅能促进肠壁的蠕动,增进海化腺的分泌,而且把胃肠中的有毒物质吸附带走,减少有毒物质的积留和吸收,防止胃肠癌症的发生。其次,竹子还可以用来做扁担, 板凳,笔筒,竹筒……
大家应该都欣赏好了吧!我们大家往前看,那阵阵的“叮咚”的溪流声伴随着风竹叶的“沙沙”声,再加上鸟儿一阵阵清脆的叫声,奏成了一曲每秒有动听的歌曲。“真是太美了!”一个游客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也许真的是林中美丽的景色太令人遐思了。
这就是竹海的风景,我想大家一定回味无穷吧,欢迎更多的游客到我们家乡——宜兴欣赏这美丽的景观。
8.宜兴百科
宜兴市,简称宜,古称“荆邑”、“阳羡”,位于江苏南部,太湖西岸,属于无锡市行政代管。
[1-2]宜兴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之称[1]。宜兴是“紫砂壶”原产地,拥有石灰岩溶洞80多个,茶园3500余公倾,竹海纵横八百里[1]。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宜兴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诗句。宜兴人文荟萃,诞生了4位状元、10位宰相、26位两院院士,被誉为院士之乡[1]。
2011年1月24日,国务院将宜兴市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