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考点 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1.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提纲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第8课、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二)
1、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是由古代埃及人创造的,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
2、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3、佛教:公元前6世纪,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要人“忍耐服从”。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在位时,佛教由了很大发展,并向外传播。
4、基督教:1世纪时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现在通用的公元纪年,就是以传说中的“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这一年就是公元元年。
5、伊斯兰教: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信徒称为穆斯林,它们的经典是《古兰经》。
6、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以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而闻名。(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7、《荷马史诗》是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相传,它是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由盲诗人荷马加工整理而成的。
8、索福克勒斯是古代希腊著名的悲剧作家,他把古代悲剧艺术推向成熟。代表作是《俄底浦斯王》。
9、《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
10、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是麦加大清真寺,位于今天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
11、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2.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原始社会情况 原始 社会 母系氏族 1、群婚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2、农业和采集业为主,妇女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3、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也以集体为主 父系氏族 1、婚姻关系相对固定,“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2、农业、畜牧业、手工业进步,商品生产出现 3、男子占据主导地位 日本的封建化:大化改新 文明初现 公元前1世纪 统 一 公元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 改革时间 公元7世纪中期 学习榜样 中国唐朝 改革内容 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2、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意义 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背 景 1、国家不统一,部落间相互仇杀 2、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的入侵 领导人 穆罕默德 经 过 1、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 2、公元622年(伊斯兰教元年),出走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3、公元630年,兵临麦加城,穆罕默德成为政治和宗教领袖 4、公元632年,穆罕默德病逝,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重要动力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统一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大河流域文明古国 古国名(今国名) 河流 文明初现 统一时间 文明成果 (或代表制度) 古埃及(埃及) 尼罗河 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3000 金字塔 古巴比伦(伊拉克)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18世纪 《汉谟拉比法典》 古印度(印度) 印度河 公元前2500年 种姓制度 附:《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P12) 目的 地位(作用) 《汉谟拉比法典》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世界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种姓制度 维护高等级的特殊地位 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印度社会发展不利 西方文明之源(海洋文明) 西 方 文 明 古 希 腊 雅典 1、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发展达到全盛(扩大公民权利等措施) 补充:希腊文明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也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斯巴达 1、崇尚武力,施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制度,犹如一座大军营。 古 罗 马 公元前8世纪:建城→公元前509年:成立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地中海霸主→公元前27年:成为罗马帝国→公元395年:帝国分裂 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成为皇帝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战争名称 时间 结果 影响 希波战争 前5世纪 早期——中期 希腊获胜 东西方文明各自独立发展 亚历山大 东征 前4世纪后期 攻入埃及,灭波斯,达到印度 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罗马帝国扩张 前27年——公元2世纪 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 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1、充满暴力与灾难 2、罗马文化传播到被征服区 补充:对战争的评价 破坏性: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 建设性:有利于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交流 中古欧洲社会 政治 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改革:(P31) 实行有条件分封,欧洲封建等级制发展起来 表现: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教会 罗马教廷至高无上 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表现: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 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城市 1、10世纪时,西欧城市发展起来 2、市民阶级形成,早期资产阶级出现 作用: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拜占廷 帝国 1、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 2、15世纪时为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补充:与西罗马帝国灭亡相距一千年 东西方之间的交流 通 道 丝绸之路,连接欧亚非三洲 使 者 阿拉伯人 阿拉伯数字 印度人发明,12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马可·波罗来华 1、1271年沿丝绸之路出发,1275年到达元朝的首都 2、受到元世祖赏识,留在朝廷任职 3、17年后从海路回国,口述《马可·波罗行纪》一书 古代的科技与思想 文 字 文字 使用者 年代 象形文字 埃及人 公元前3000年左右 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 与象形文字同时 补充:腓尼基文→希腊文→拉丁文→欧洲字母(P50) 宗 教 名 称 时 间 创 始 人 地 区 佛 教 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 古代印度 基督教 1世纪 耶稣 巴勒斯坦 伊斯兰教 7世纪 穆罕默德 阿拉伯 科学家 代表人物 国 别 成 就(地位) 阿基米德 古希腊 杠杆定律&浮力定律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文学戏剧 作品 作者 价 值 《荷马史诗》 荷马 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俄底浦斯王》 索福克勒斯 把古代悲剧艺术推向成熟 《天方夜谭》 阿拉伯人 研究阿拉伯社会的重要资料 建 筑 名 称 建筑类型及地位 麦加大清真寺 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 巴黎圣母院 巴黎最古老的、最高的天主教堂。
3.明清的科技与文化
不同时期的科技文化发展各有不同特点。
明清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所以在封建社会允许的范围内,科技文化发展的余地很小了。所以当时科技文化发展上的主要成就不是创造,而是总结,即集大成。

例如明朝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就是对传统中药学的总结,而在中药学的基础理论方面,李时珍本人并没有突破性创造。在对封建文化进行系统总结方面,清朝的工作最突出。
清朝前期,由官方组织的著名大型文化工程《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都是对秦汉以来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做系统总结,即集大成。清朝前期的朴学则是用近代科学方法对历代典籍做大规模系统整理。
就性质类比,清朝的文化总结工作就相当于孔子认为的周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是对上古三代的集大成。清朝满族统治者是中国古代华夏文明最卓越最杰出的整理者和总结者。
我的一个观点:如果从宏观的中国历史大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过程角度比较,清朝的地位相当于孔子推崇的周朝。周朝与清朝分别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社会发展阶段的末代王朝,都具有承前启后的特征。
周朝是中国奴隶社会和上古三代的末代王朝,清朝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两个王朝的典章制度分别是对上古三代和两千年封建社会的集大成和总结。
同时两个王朝的后期,中国的社会形态都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与一般的王朝末期不同。 清朝修《四库全书》时禁毁了一些书籍,因此被有些人指责为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严重破坏。
这个指责如果要成立,在逻辑上就必须假定这样一个前提:即被当时清朝官方禁毁的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但现在的问题就在这里:这些书真的有哪么大价值吗?如果是些没多大价值的书被清朝禁毁了,那你又怎么能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浩劫呢?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总结性特点的具体表现举例: 科技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是对中国封建时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总结。
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是对传统农学的总结。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是对传统中药学的总结。
清朝乾隆官修《医宗金鉴》是中医教科书,以其精简而切于实用,两百年来广为流行。实际上也带有总结性质。
20世纪80年代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国硅酸盐学会编纂《中国陶瓷史》清朝部分认为:中国传统制瓷技术,在清朝才真正达到最成熟的地步。 清雍正官修《工部工程做法》是对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技术的总结。
上海古籍出版社20世纪90年代出版,由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编纂的文博行业系列教材之一的《中国古建筑》引用最多的两部古人建筑著作就是宋朝《营造法式》与清朝《工部工程做法》。 诗词曲 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是唐朝。
清康熙官修《全唐诗》。 清康熙官修《词谱》、《曲谱》分别是对词曲的总结整理。
书法 中国传统书学理论的两部集大成著作都在清朝,分别是包世臣《艺舟双辑》和康有为《广艺舟双辑》。 清朝乾隆官刻《三希堂法帖》是中国古代最后一部大型官刻从帖,收集广泛刻工精良,也有集大成特征。
清乾隆内府的书画收藏是继北宋宣和内府之后中国书画的一次大集结,见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由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编写的文博行业系列教材之一的《中国书画》。 古琴艺术 古琴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文人艺术。
明清时期是古代古琴艺术的繁荣时期和集大成时期。现存绝大部分琴谱都出自明清两朝,大部分是清朝。
其中康熙朝广陵派的《五知斋琴谱》最著名流传最广。 戏曲 清乾隆官修《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是对中国古代南北曲音乐的集大成。
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古典戏曲和昆曲的同志应该很熟悉。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繁荣时期。
昆曲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现存大部分昆曲曲谱皆为清朝编纂刊刻。
著名的有乾隆朝苏州人叶堂的《枘书楹曲谱》。 宫廷音乐 清乾隆官修《律吕正义后编》完整收录清朝宫廷音乐的乐谱,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宴享乐等。
清朝宫廷音乐当然也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所以乾隆官修《律吕正义后编》也是对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集大成。
典章制度 《清会典》是中国古代行政法典的集大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法制史》认为《清会典》无论体例还是内容,都是中国古代典章汇编的集大成。
清乾隆官修《清律例》是中国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见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张荣铮《论《大清律例》》,全文见天津古籍出版社20世纪90年代出版《大清律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法制史》认为《明律》是中华法系的代表,其具体理由是《明律》在体例上与唐宋律有较大不同,对后世与周边国家影响较大,并非指《明律》内容最完善。
以常理推论,清律是在继承明律的基础上再加改进完善,所以内容应该比明律更完善。集大成当然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大杂烩”。
《清通礼》是中国古代礼制的集大成。 目录学 清乾隆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体例最完善,影响最大。
小学(文字训诂) 清朝《康熙字典》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字典。 清朝乾嘉学派的辉煌成就,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是古代学者研究《说文解字》最重要的著作。
清乾隆官修。
4.九年级历史 三次科技革命
(1)一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三是这次科技革命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联系密切,形成了一个群体形式;四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大为增强;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术能力,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2)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
(3)说明西方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的发展。
(4)使我们能通过电脑与别人沟通知识
5.九年级上册历史重要的知识
九年级《 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一 战后世界的新格局一、“两极”与“冷战”1、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即将胜利之际,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邱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向反共反苏。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称这“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政治集团。简称“华约”。
“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3、战后,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4、冷战与争霸:北约建立前,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宣称,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人们称之为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冷战的标志)。5、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的霸权主义也膨胀起来,在军事上成为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霸的极端体现。)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
6、冷战的结束: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了政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7、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还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日本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洲则加快了一体化进程,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20世纪90年代,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改变。2、表现: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和斯洛伐克分立,苏联分为15个独立的国家、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改变。
三、“冷战”后的和平主题1、冷战后绝大多数国家都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极世界,国际社会祈盼和平,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争取世界和平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2、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1)恐怖主义作为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矛盾交织的产物,给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带来严重的威胁(2001年9。11)(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也有新表现。
(美国)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3、根据1999年美国对南联盟的轰炸、2001年9。
11事件、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说说导致这些事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来了世界力量对比的失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推行,恐怖主义力量的增长,民族矛盾的激化,南北贫富差距的拉大,不同宗教之间的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等。4、在这些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在北约轰炸南联盟、巴以冲突和轰炸伊拉克事件中,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顾国际社会的反战呼声,干涉其他国家事务,以霸权、强权的野蛮行径在世界各地推行自己奉行的一套价值观念。
它既是战争的组织者,又在战争中推波助澜,使地区冲突加剧,世界更加不安定。“9•11”恐怖袭击就是恐怖分子对美国政府的一次报复,但它却给美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世界和平造成极大威胁。
四、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另一个主题。(1)战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新科技革命的推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2存在的现实问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悬殊,落后、危机、债务,困扰着占世界人口2/3的发展中国家。(3)发展问题的突出表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也叫南北问题。
(4)南北问题的历史根源:源于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殖民侵略。根本原因:这些发展中国家独立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改变(——会造成贫富差距扩大)。
(5)冷战结束后,南北关系的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6)怎样才能解决南北问题?需要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这就需要不断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不懈努力。(7)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利益和追求:争取民族独立、主权完整,建立公正、平等、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消除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五、殖民体系的瓦解(战后最具世界意义的变化之一)1、20世纪40年代,亚洲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越南北部、朝鲜和中国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它国家也先后取得独立。
2、印度作为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它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3、1955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