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阿奎那思想 圣托马斯阿奎那天主教堂
圣托马斯阿奎那天主教堂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天主教人口的需要,克利夫兰主教伊格纳修斯F.霍斯特曼(Ignatius F.Horstmann)于1898年6月26日任命托马斯F.马洪牧师为圣托马斯阿奎那教区牧师。1905年,位于苏必利尔大街9205号的罗马式大教堂完工。圣约瑟夫修女自1899年以来一直负责管理教区学校,1929年11月25日,一座正式的圣托马斯阿奎那学校大楼开学。爱尔兰和德国移民以及第一代爱尔兰和德国裔美国人组成了这个集会。由于爱尔兰的巨大影响,这座教堂被称为“爱尔兰大教堂”,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圣托马斯阿奎那教堂面临着新的挑战。当非裔美国人搬到附近时,白人开始搬到郊区。这一趋势也在全国范围内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经济繁荣。白人天主教徒开始挣更多的钱,与此同时,将近150万非裔美国人离开南方,到北方工业区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工资。最近的经济繁荣,加上非裔美国人进入城市,导致许多白人天主教家庭最终迁往郊区。那些留在城市里的白人天主教徒不得不考虑,在这次大逃亡之后,他们的教区将如何生存。美国主教们在1958年11月发表声明,认为一旦种族隔离和偏见从社会上消除,非裔美国人将像欧洲移民一样茁壮成长。然而,许多白人教区居民并不欢迎非裔美国人。他们相信非裔美国人可以成为教会的成员,但他们不希望他们住在自己的社区。由于教会无法找到阻止白人天主教徒离开城市的方法,同时也提倡融入社区,许多牧师和教区居民不得不为自己的教区做出这些决定。如果没有教会官员的统一战线,牧师们可以促进他们对种族隔离的渴望。
到20世纪50年代,房地产经纪人帮助圣托马斯阿奎那附近的白人制造恐惧。他们挨家挨户地告诉白人家庭,如果他们现在不卖掉房子,他们的房子将失去价值,因为附近的非裔美国人增加了。然而,非裔美国人不想住在白人社区;他们想住在他们受到尊重的社区。非裔美国人对白人也有自己的保留意见,但他们比白人更快地克服了犹豫不决的心理,在对待邻居时注重性格而不是种族。
除了出席率下降外,圣托马斯阿奎那教堂实体建筑的恶化也成为教区的一个大问题。到了20世纪70年代,教堂建筑在结构上受到谴责,但教区并没有结束。1975年11月,有70年历史的克利夫兰地标被拆除。星期天,群众继续在安塞尔路附近的圣玛丽神学院举行。教区并没有建造一座新教堂,而是计划将牧师教区的30座小教堂变成一座300座的小教堂。新教堂位于安塞尔路1230号。一些非裔美国人认为克利夫兰教区正在缩减圣托马斯阿奎那教堂的规模,因为大部分教区是非裔美国人。因此,他们指责教区没有像重建白人教会那样努力重建教会。

到20世纪末,非裔美国人和克利夫兰天主教堂之间的关系显示出改善的迹象。1981年,克利夫兰前主教詹姆斯·希基(James a.Hickey)声称,教区现在在其所有宗教秩序中都代表了非裔美国人,包括中西部第一位非裔美国人主教詹姆斯·莱克(James Lyke)在克利夫兰任职。这种关系的进展也延伸到圣托马斯阿奎那教堂。1984年,约翰·布莱克本·贝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