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七步诗原版 《反七步诗》―郭沫若的诗中,豆成了什么萁成了什么?

火烧 2022-09-14 14:18:55 1065
《反七步诗》―郭沫若的诗中,豆成了什么萁成了什么? 《反七步诗》―郭沫若的诗中,豆成了什么萁成了什么?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豆成了酒席上的佳肴,豆萁则成

《反七步诗》―郭沫若的诗中,豆成了什么萁成了什么?  

《反七步诗》―郭沫若的诗中,豆成了什么萁成了什么?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豆成了酒席上的佳肴,豆萁则成了田中的肥料。
郭沫若写有“反七步诗”。此“七步诗”,乃《世说新语》中曹植受曹丕所迫之作,后流传中被凝缩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原文:
反七步诗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
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
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
缘何甘自毁?
意思:煮豆子正燃烧着豆萁,等到豆子成熟了的时候,豆萁早已化为了灰烬。熟了的豆子变成了酒席上的佳肴,变成灰烬的豆萁则成了田中的肥料。如果不是同一条根生长出来的,那豆子和豆萁怎么会甘愿牺牲自己呢?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开始发表新诗。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并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作品。他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中国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郭沫若反七步诗"豆"成了什么?“萁”成了什么?

“豆”成席上的佳肴,“萁”成了田中的肥料。
反 七 步 诗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 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 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 缘何甘自毁?
煮豆子正燃著豆秸,豆子熟了豆秸已为灰烬。熟了的豆子变成席上的佳肴,变成灰烬的豆秸变成了田中的肥料。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为什么愿意牺牲自己呢?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中的豆成了( ) 萁成了()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中的豆成了(桌上佳肴 ) 萁成了(肥料)

反七步诗的豆成了()萁成了什么是郭沫若的

这是郭沫若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熟了的豆子变成席上的佳肴,变成灰烬的豆萁则成了田中的肥料。反其意而用之,妙哉,详解如下:
1、原诗:
反七步诗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
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
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
缘何甘自毁?
2、译文
煮豆子正燃著豆萁,等豆子熟透了的时候,豆萁早已化为了灰烬。熟了的豆子变成席上的佳肴,变成灰烬的豆萁则成了田中的肥料。如果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怎么会愿意牺牲自己呢?
3、赏析:
豆是一种生态,是生命的一种形式,以与他物互适共生为原则。粗看郭诗似借物倡扬自我牺牲,细味却是一种以个人拗见强加于物的语不传心的种类共灭思想。郭沫若《反七步诗》写于1943年7月7日,是其《论曹植》一文的尾笔。当时我国正处抗日战争社会背景下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大后方”的文坛上,刮起一股“厚古薄今,尊崇先人”之风,身居重庆的郭沫若,在其逆风所举“以事求是,古为今用”帜下作此《反七步诗》。郭沫若对历代被人传诵的曹植《七步诗》的论说可归为两点:一是有着“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的认为。二是操“古为今用”器,对诗中“豆”、“萁”所代表的两种事物分别提出自己的看法:“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吗?”

反七步诗中豆成了什么,萁成了什么

这是郭沫若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熟了的豆子变成席上的佳肴,变成灰烬的豆萁则成了田中的肥料。反其意而用之,妙哉,详解如下:
1、原诗如下:
反七步诗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
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
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
缘何甘自毁?
2、译文
煮豆子正燃著豆萁,等豆子熟透了的时候,豆萁早已化为了灰烬。熟了的豆子变成席上的佳肴,变成灰烬的豆萁则成了田中的肥料。如果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怎么会愿意牺牲自己呢?
3、赏析如下:
豆是一种生态,是生命的一种形式,以与他物互适共生为原则。粗看郭诗似借物倡扬自我牺牲,细味却是一种以个人拗见强加于物的语不传心的种类共灭思想。郭沫若《反七步诗》写于1943年7月7日,是其《论曹植》一文的尾笔。当时我国正处抗日战争社会背景下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大后方”的文坛上,刮起一股“厚古薄今,尊崇先人”之风,身居重庆的郭沫若,在其逆风所举“以事求是,古为今用”帜下作此《反七步诗》。郭沫若对历代被人传诵的曹植《七步诗》的论说可归为两点:一是有着“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的认为。二是操“古为今用”器,对诗中“豆”、“萁”所代表的两种事物分别提出自己的看法:“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吗?”

熟了的豆子变成席上的佳肴,变成灰烬的豆萁则成了田中的肥料。

七步诗原版 《反七步诗》―郭沫若的诗中,豆成了什么萁成了什么?

七步诗中的"豆"成了什么?"萁"成了什么?反七步诗中的"豆"成了什么?"萁"成了什么?

七步诗:嗯~其实也是盘中餐与炉下灰吧,如果是比作什么,是曹植与曹丕吧。
反七步诗:豆成盘中食,萁成炉下泥。
————————————
不过,两诗看似不同,实则一意——无情最是帝王家。
不是一家人,又岂会相争呢?
————————————
不过,还有一个解释的角度,既是成全。
萁燃烧了自己成全了豆的价值,又因为豆的价值又成全了萁的存在。
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也算是相互成全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