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戊申日柱遇庚子年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陶渊明)诗篇全文翻译

火烧 2022-01-13 23:41:06 1041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陶渊明 诗篇全文翻译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陶渊明 系列:关于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 迢迢新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陶渊明)诗篇全文翻译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陶渊明 系列:关于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注释    1林室:林,丛集的样子。林室,成排的房屋。    2燔(烦):焚烧。    3总发:亦称总角,指童年。 赏析    戊申岁即公元408年(晋安帝义熙四年),也就是陶渊明归田的第四年。这年六月一场大火烧毁了他家的房子,使他陷入了困窘的境地。这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起头这两句是写他这几年的平静生活。「草庐」即他归田后营建的「草屋八九间」。「穷巷」,偏僻的村巷。「华轩」,达官乘坐的漂亮的车子,这里代指仕宦生活。居陋巷而绝功名之念,这样的意思在归田后许多诗中屡见陈述。这里用一个「甘」字,见出他这种态度出于自觉自愿,也显见他心情的平静自然。可是,「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天炎风息,丛集在一起的房子顿时烧掉了。著一「顿」字,见出打击的沉重。「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他的住宅没有剩下一间房子,只好将船翻盖在门前,以遮蔽风雨。「舫舟荫门前」一般解释为寄居在船上,似非确。《归园田居》「榆柳荫后簷」与这句结构相同,「荫」也为覆蓋的意思。在陆地上以舟作棚,现时还常见着。以上可谓第一段,写「遇火」情况。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曰「新秋」,曰「月将圆」,见出是七月将半的时令,离遇火已近一个月了。「迢迢」,意同遥遥,显出秋夜给人漫长的感觉。「亭亭」,高远的样子,这是作者凝视秋月的印象。这两句既写出了节令的变化,又传出了作者耿耿不寐的心情。这是火灾予他心理的刺激。「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遭火熏烤的周围园圃中的果菜又活过来了,但受惊的鸟雀还没有飞回。从「果菜始复生」见出他生计还有指望,而后一种情况又表示创巨的痛深。在这样的秋夜里,他的心情是很不平静的:「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半夜里他伫立遥想,顾盼之间真是「心事浩茫连广宇」了。以上是第二段,写「遇火」后心情的不平静。    下面第三段,所写是「中宵伫遥念」的内容。作者先是自述平生操行:「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他说:我从小就有正直耿介的性格,一下子就是四十年了(作者此时四十四岁)。「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形体、行事随着时间的过去而衰老、而变化,可心灵一直是安闲的,没有染上尘俗杂念。「孤介」、「独闲」,都表示他不同于流俗。「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这两句意思说:我具备的贞刚的禀性,玉石也比不上它坚固。这六句是对自己平生的检点,自慰的口吻里又显出自信。他是在遭遇灾变之时作如此回想的,这也表示了他还将这样做,不因眼下困难而动摇。接着他又想起一种理想的生活:「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东户」,指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东户季子,据说那时民风淳朴,道不拾遗,余粮储放在田中也无人偷盗。「中田」即田中。「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这是说,那时候人们生活无忧无虑,人人都安居乐业。这些「仰想」,表现了作者的向往之情,他当时处于那种艰难境地作这种联想,实在也是很自然的。但是,这毕竟是空想。「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意思是说:既然已经遇不上这样的时代了,还是灌我的园、耕我的田吧。这表现了作者面对现实的态度。想起「东户时」,他的情绪不免又波动起来,但他又立即回到眼前的现实,心情又平静下来了。后两句似乎还有这样的意思:丰衣足食不能凭空想,要靠自己的劳动。这就与两年后写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所表达的思想相一致了。    这首诗写作者「遇火」前后的生活情景和心情,很是真切,也很自然。比如遇火前后作者心情由平静到不平静,是几经波折,多种变化,但都显得入情入理,毫不给人以故作姿态之感。火灾的打击是沉重的,不能不带来情绪的反应,此诗若一味旷达,恐非合乎实际了。诗人的可贵,就是以平素的生活信念来化解灾变的影响,以面对现实的态度坚定躬耕的决心,他终于经受住这次考验了。

戊申日柱遇庚子年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陶渊明)诗篇全文翻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