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说文解字甲骨文 金文解
金文解
金文解
蔡以整理及注音
第一品法因由分
【原文】
如是我①。一②佛在祗zhī孤,大比丘③,千二百五十人④俱jù。世尊⑤,食著衣持bō⑥,入大城乞qi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yǐ⑦,至本,食qì,收衣,洗足⑧已yǐ,敷fū座而坐⑨。
【注】
① 如是我:如是,;我,我。我佛,表示中的都是佛口的,是了增加佛的可信度。②:那。③大比丘:比丘是梵,即受了具足戒的男性僧,又名乞士。女性叫比丘尼。④千二百五十人:迦牟尼最初有六大弟子,即利子、迦三兄弟、目尊者、耶者子;六大弟子又收弟子,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弟子。⑤世尊:佛的尊,所佛三界之尊,三界是欲界、色界、色界。⑥(bō):僧人食具,通常用泥或制成,形,略扁,小口,平底。⑦次第乞已:按次挨家挨乞食。佛乞食是被乞食者福,所以不能富,而要按序,即“次第”。⑧洗足:佛是光乞食的,所以回要洗足。⑨敷座而坐:整理好座位打坐。
【文】
我佛。那,迦佛在的祗孤,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住在一起。到午吃了,世尊重地披上袈裟,手持盂,入城中乞食。在城中按序挨挨化完,返回住,吃完,收好袈裟和盂,洗,整理好座位,然後打坐。
【析】
“法因由”意本章的主要容是法召集的原因和背景,“分”相於在的“章”、“”等。第一品述了佛是一平常的人,但在平凡的生活在修行,入境界,穿衣,乞食,吃,洗足,敷座,都自然乞士的威,就是後禅宗所穿衣吃即是道,平常心即是道。第二品善分
【原文】
老菩提①,在大中,即座起,偏袒tǎn右肩②,右膝著地,合掌恭敬③,而白佛言④:“希有世尊⑤,如善念菩⑥,善付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阿耨nòu多三藐miǎo三菩提心⑦,何住⑧,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菩提,如汝所,如善念菩,善付菩,汝rǔ今谛,汝。善男子,善女人,阿耨nòu多三藐miǎo三菩提心,如是往,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欲。”
【注】
①老菩提:菩提是梵fàn音,意善、善吉、空生等,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婆姓,能深入理解佛法的空,被“解空第一”。②偏袒右肩:印度僧披袈裟偏袒右肩,形成,後世有多解,其可能印度的候有。③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也是佛教的矩威。④白佛言:佛,白就是,白是南北朝的法,即道白。⑤希有世尊:希有即稀有,是佛的美。佛生就:“天上地下,唯我尊。”⑥如:佛、世尊等一,是呼佛的一名,佛共有十名。指迦牟尼。⑦阿耨(nòu)多三藐三菩提心:梵,意上正等正心,即最高的智慧悟。⑧住:停住,守,即後文所的 “降伏其心”。
【文】
,老菩提悟如不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的佛法。在大中就座位上站起,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地佛:稀有,世尊!如所,亦所去,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念一切菩,要付一切菩的佛法。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要上求佛果下化生,辛勤修行,增智能,了如所付的上正等正心,如何安住上正等正心?如何降伏妄心?”佛:“得好!得好!菩提,正如你所,如善念菩,善付菩。你在仔,你明。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了如付的上正等正心,如同上正等正心那安住上正等正心,如同上正等正心那降伏妄心。”“是的,世尊,我很希望佛地明。”
【析】
本章是述善(菩提)向佛教的事情。一段的“”是“善念”。一念之,等於一呼一吸的,佛教短的人就有八四千。佛要大家修行,根本就是要“善念”,也就是要些“住”,要“降伏其心”。此即善(菩提)向佛“”之所得也。
第三品大乘上宗分
【原文】
佛告菩提:“菩摩mó诃hē①,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生之,若卵luǎn生,若胎生,若生,若化生,若有色,若色,若有想,若想,若非有想,非想②,我皆令入余涅nièpán③而度之。如是度量生,生得度者。”“何以故?”“菩提,若菩有我相、人相、生相、者相④,即非菩。”
【注】
① 摩诃(hē):即摩诃堙,摩诃,就是大,前人曰:“心量大,不可量,乃是大悟人也。”大心、大生,新大有情,就是菩的另一尊。②卵生、胎生、生、化生、有色、色、有想、想、非有想、非想:佛教生的各形和境界。③涅(niè pán):梵,也作泥洹、泥畔等,意度、寂、不生、安、清、解、寂等,之是指到了佛的念想、境界。④我相、人相、生相、者相:在佛教中叫“我人四相”,指有悟道成佛的各著。
【文】
於是佛告菩提:“大菩如是降伏他的妄心:所有一切生之的心,如卵生的,如胎生的人,如生的水中物,如化生的天人等四欲界生,欲心深重;如有色界天生然已有欲心,但是有色相,如色界天生不但有情欲,且已空色身;如有想天生唯存一念;如想天生一念都不存,寂然不;如非有想非想天生心境寂然不,而又不像木石那知;等等。他都是妄不的妄想心,我都要使他入於不生不的境界,而除妄心。像度量的生,然而上,妄心幻有,生也是幻有,本不生不,不待降伏,也不待度,有任何生得以度。你知道什?菩提,凡是可以“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自身意到“我”的存在,如果有“我”,就不感受痛苦、快。其他如救困、慈心不、菩提心等都足以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境界、上正等正都是“我”所要取的。如果菩有妄心待降伏,有量的生待度,就是有我相。凡是能悟道理,能取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悟了由“我”相所生,於是不取我相,就是人相,甚至低等物只有一悟也是人相,如果菩心存少悟,以所悟有,然不取我相,有人相。凡是可以取的境界和能悟道理取境界的,除了我相、人相,有分一切境界和生的“知”,凡是有情都有此知,不入地、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菩、做佛,都念念相,有很多修行人到一明知,以悟道了,知是生相。如果菩以摒bìng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知,就是有生相。一知的,有人之本、上帝、天主,有人之梵fàn、真如、自性、法界,如藏,等等,如果菩以我相、人相、生相都不是,但守一不生不正好落在者相,是根本大明,比如人先有了生命,有此者相,才有身心,然後才有痛苦快,然後想要苦得。那,他就有如悟如所念所付的上正等正心,他就不叫做菩,只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
【析】
“大乘上宗”就是提挈qiè的意思。“度量生,生得度者”,懂了一句,就全懂了。也就是“法皆空”,或者“大度度”,到了所的“大乘上宗”。
第四品妙行住分
【原文】
“次①菩提,菩於法所住②,行於布施③。所不住色布施,不住色、、香、味、、法④布施,菩提,菩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 “若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菩提,於意何?方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菩提,南西北方,四⑤上下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菩提,菩住相布施,福得亦如是不可思量。菩提,菩但如所教住⑥。”
【注】
① 次:是接前後文的,表示“接著”。②所住:心不著。③布施:梵文“檀那”,意“布者,普也;施者,散也”,以自己的物、福利施於人。④色、、香、味、、法:是佛教所“六”,也是“八”中的前“六”,即人的主功能和作用的六方面,由眼、耳、鼻、舌、身、意的 “六根”生。⑤四:指四隅、四角,即南、北、西南、西北,“四、上下”,上前面所的、南、西、北四方,就是佛教所“十方空”,概指全部宇宙。⑥如所教住:照我的去“住”――降伏己心而修行。
【文】
其次,菩提,菩既然有我相人相生相者相,於行住坐,起心念,所住。比如行布施的候,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不住色相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候,看到一朵美的花,心生,心住在花朵上,而失去了上正等正心,叫做住色行布施;如果看到美的花朵,花朵固然看到了,不因此而失去上正等正心,就叫做不住色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候,耳朵到扣人心弦的音;鼻子到令人垂涎xián的香;舌到可口的滋味;身碰柔的西;心想到可歌可泣的往事,致迷失了上正等正心,就叫作住、香、味、、法行布施。如果行布施的候,音固然到了;香固然嗅到了;滋味固然到了;柔的感固然碰到了;心事固然在思量中,但不因此而迷失上正等正心,就叫作不住、香、味、、法行布施。菩提,菩像行布施,不住於相,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候,以做了一件令人的善行,心喜,所要布施的象在令人同情,大之心,而所要布施他人的西,心一割不下,致你迷失了上正等正心,叫作住相行布施;如果你以做了一件善行心固然喜,所要布施的象固然令人liánmǐn,而所要布施他人的色、、香、味、、法等施或是法施或是畏施,心固然算著,但不因此染著不,而失去本如如不的上正等正心,就叫作不住相行布施。什呢?比如你在中,拿七或身命布施他人,而上那是幻,你根本有在做布施,有他人接受你的布施,也有七或你自己的身命。如果菩於施者、受者、所施物,念念都趣入空,不住相行布施,上正等正心前,他的福德不可思量。菩提,你的意思怎?方的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不可以,世尊。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不可以,世尊。菩提,菩不住相行布施,他的福德也是,不可以思量。菩提,菩但如我所教授的心要,安住上正等正心。
【析】
本章是不著的道理,而妙行,即住――不。布施而布施心,到境界,才有量福德,才是“住”的“妙行”和真佛心。
第五品如理分
【原文】
“菩提,於意何?可以身相如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如。”“何以故?”“如所身相,即非身相。”佛告菩提:“凡所有相,皆是妄wàng。若相非相,即如。”迦垂
【文】
菩提,你的意思怎?可以以看我外表的身相,就是看不生不,所,亦所去的如?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以看身相就得到如,什呢?如所的身相,是幻的身相。佛告菩提:凡所有象,都是妄wàng的,好比在中,你看山河大地朋好友,而上有。如果所有象都是幻相,知一切幻象然有生化,而上本就有生,和不生不的如有,那,你若相是幻相,就到如了。也就是上正等正心,可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析】
本章各表相都是妄wàng不的,就是真理之。“相非相”,即要透“相”的表面象看到不是“相”而是“空”,佛的三十二相都是引世俗人入信仰的“方便法”,入信仰後要一步到“空”的本,才算懂了佛教的真谛,也就是到了真正的如。也就是“如理”的“”。前人:“若相非相,即如。曰:凡相性不,真如埃。了悟常根果,此名佛眼如。”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原文】
菩提白佛言:“世尊,有生,得如是言章句①,生信②不?”佛告菩提:“莫作是。如後,後五百有持戒③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④,而善根⑤,已於量千佛所,善根。是章句,乃至一念生信⑥者。菩提,如悉⑦知悉,是生得如是量福德。”“何以故?”“是生我相、人相、生相、者相,法相,亦非法相⑧。”“何以故?”“是生,若心取相,即著我人生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生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生者。是故不取法,不取非法。以是故,如常汝等比丘,知我法,如筏fá喻⑨者。法尚,何非法?”
【注】
① 章句:本指文上的章句,是指前一品中佛所的“相非相”的。②信:真的信仰。③持戒:修持佛教的戒律。戒、定、慧是佛教三,戒是防止信徒背佛法作而制定的各矩例。④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一劫有一佛出世,是的劫不多。⑤善根:佛教信徒通各修行培自己的善性,就像地植下善的根苗。⑥信:佛教佛所在的西天是土,所以有土信仰。⑦悉:都,完全。⑧法相、非法相:法相是太著於佛法的表面道理,非法相是不著於佛法的道理,但只要有著或不著的想法,就有到法皆空的境界,所以真正的悟者是法相,亦非法相。⑨筏喻:佛法比作河的竹筏子,意佛法也不能著,要像竹筏子一,了河就掉,才是真正的法皆空。
【文】
菩提恭敬地佛:世尊,能有很多生,到的言章句,而生起真的信心?佛告菩提:不要疑的。如化身世界以後,第五五百年始的末法期,有持守戒律修福的人,於的言章句,能生起信心,以此真。知人,不只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善根,已在量千佛的教化所在,了很多善根。到的章句,甚至只要一念便已生信心。菩提,如很清楚地知道,也很清楚地看,像生,都得到悟如,不可思量的福德。什呢?因生已有我相人相生相者相,已有上正等正法相,也不能有正等正法相。什呢?生如果心存有上正等正可取,我相在,就是著我相、人相、生相、者相,如果取上正等正法相,以有真的佛法他悟,可以依法得上正等正,就是人相在,人相在的,事上我相也在,也就是著我相、人相、生相、者相。什呢?如果以等正法是有的,我相、人相不可取,生相也不可取,而取空相,就是取非法相,那我相、人相、生相都在,也就是著我相、人相、生相、者相。所以,不取等正法,也不以既然是幻的,那就是的,而取非法。因道理,所以,如常常:你比丘,既然知道我所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渡河就要筏fá,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尚且要,何非法呢?
【析】
本章真正悟解佛法不容易,所正信希有。佛要完全悟法皆空的道理不容易,但又智慧一定被人悟,所以他要等五百年以後才有真正的悟者。前人有的解段是“菩提疑生不能生信,故作此,佛恐沮生信之心,且告之以莫作是”,似乎理解有。昭明太子一段加的是“正信希有”,不就是“正信”即真正的悟很“希(稀)有”,所以要“希”望期待於五百年以後?
第七品得分
【原文】
“菩提,於意何?如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①耶?如有所法耶?”菩提言:“如我解佛所,有定法名阿耨nòu多三藐miǎo三菩提,亦有定法如可。”“何以故?”“如所法,皆不可取,不可。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皆以法而有差。”
【注】
①阿耨nòu多三藐miǎo三菩提:即上的智慧和悟,第二品注。
【文】
菩提,你的意思怎?如得上正等正?如有所法?菩提:如在鹿野苑yuàn中仙人住初,令五比丘得阿果以,宣差的上法,也宣如得上正等正的,具足十力、四所畏、四智、十八不共法等等。前也正在演上正等正法,就我佛所上正等正的趣,我相人相生相者相,法相亦非法相,所得上正等正,是眼前象上的事,眼前象上的事是循所的幻相,如同境中的幻相,上什事也有。上正等正如果可以得,而有真常的上正等正,然它必有相貌可形容,若可形容就有一定涵,若有涵便有好、大小、染、生、增,既可以得,若不小心便也失去,能得能失的西,得它便毫意,不可呼它上正等正。由此可知,如只是了方便述,取名叫做上正等正,上什也有,不能用固定的名相和形容句把它明表出,任何言明都只是方便,人只可言中悟它的本面目,有容可使如做明明。什呢?如了不同生活背景和程度的人,各不同角度做不同的述,教令悟、破迷的,都是不可取不可的上正等正,而所述的差法,但有言,所以它是幻的差法,也可以它是非幻的差法。什呢?差法是去在未三世一切佛,一切菩以及一切以不可取不可,的上正等正而宣的,能教令一切生悟上正等正心。若非法非非法即上正等正心。
【析】
本章法皆空,不要著教,“得”即此。菩提把握了“法皆空”的真谛,所以回答,怪他又叫“空生”了。就是目所“得”,即佛有“得”上正等正,也有“”佛法。但菩提又“皆以‘’法而有差”,就是所“方便法”了。前人:“‘’法性,本深定相可取,若有定相,差。有差者,根有利,有深,故名差,既有差,即定相也。”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原文】
“菩提,於意何?若人三千大千世界七①,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多不?”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②,是故如福德多。”“若有人,於此中受持③,乃至四句偈jì④等,他人,其福彼。”“何以故?”“菩提,一切佛,及佛阿耨nòu多三藐miǎo三菩提法,皆此出。菩提,所佛法者,即非佛法。”
【注】
① 七:佛所七,各法稍有不同,按《般若》,七是金、、琉璃、砗磲(作“渠”,一介呈三角形的物)、瑙、琥珀、珊瑚。②福德性:指悟了佛法後所到的境界。通布施所得到的福德比是更高的境界。③於此中受持:本《金》中修行益。④四句偈:於何四句偈,古今有多法,其中一法是勒佛回答天菩,四句偈是:我相、人相、生相、者相。也有是指《金》第二十六品和第三十二品中的首偈。
【文】
菩提,你的意思是怎?如果有人用充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做布施,人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菩提:很多,世尊。什呢?像福德只是幻相,不是不生不的福德相,所以如只能福德多。如果有人,此中的理,甚至只是用四句偈他人解明,他的福德要用充三千大千世界七布施所得的福德。什呢?菩提,去的在的未的一切佛,以及佛上正等正法,都是部典出生的,如果有人此,就是近了上正等正,如果有悟道,可中上正等正心。
【析】
本章佛法真谛布施,佛法生智慧就是“依法出生”。通物的布施想得到福德答,不是佛追求的境界,只有真正悟了佛法,才是真正的福德,就是所福德性。而佛法的真谛就是一空字,所以最後又佛法就是非佛法,之一切皆空。而《金》就是最好的空谛典。目“依法出生”就是佛法的空谛生出悟,言外之意是不要希冀通布施求得福。
第九品一相相分
【原文】
“菩提,於意何?陀洹huán①能作是念,我得陀洹huán果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陀洹名入流,而所入。不入色、、香、味、、法②,是名陀洹。”“菩提,於意何?斯陀含③ 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而往。是名斯陀含。”“菩提,於意何?阿那含④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不,而不。是故名阿那含。”“菩提,於意何?阿⑤能作是念,我得阿道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有法名阿。世尊,若阿作是念,我得阿道,即著我人生⑥者。世尊,佛我得诤三昧⑦,人中最第一,是第一欲阿。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欲阿。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道,世尊不,菩提,是阿那 ⑧行者。以菩提所行,而名菩提,是阿那行。”
【注】
① 陀洹(huán):梵音,“洹”作“”。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是小乘初、二、三、四果位,又叫流果、一果、不果和阿果,即小乘修行的四段,四境界。②色、、香、味、、法:佛教所六,如土一污染人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③斯陀含:前人解:“第二果,斯陀含者,是修精之行,修漏,念念不住六境界,然未有湛然清之心。”④阿那含:前人解:“第三果阿那含者,已悟人法俱空,修精,念念不退菩提之心。”⑤阿:前人解:“第四果阿者,漏已,,有法者,可,嗔可,情逆,境智俱亡。”⑥我人生:即我相、人相、生相、者相。⑦诤三昧:诤即物我忘而不不生。三sān昧mèi又叫三摩地、正定、正受等,指一注的思修行境界。⑧阿那:梵fàn,即诤。阿那者,即得到了诤zhèng三昧的人。【文】
菩提,所佛法者,就是幻的佛法。菩提,你的意思怎?佛教而得陀洹huán果位的人,能作的念:“我得到陀洹huán果了”?菩提:不能,世尊。什呢?因陀洹叫做初入如因地道之流,而上所入,不入色、、香、味、、法,幻中的事,什也有,只是名叫做陀洹。菩提,你的意思怎?佛教而斯陀含果位的人,能作的念:“我得到斯陀含果了”?菩提:不能,世尊。什呢?因斯陀含要一往天上,一人才能成就,而上往,幻中的事什也有,只是名叫做斯陀含。菩提,你的意思怎?佛教而得阿那含果位的人,能作的念:“我得到阿那含果了”?菩提:不能,世尊。什呢?因阿那含不必再欲界受生,而上有,幻中的事什也有,只是名叫做阿那含。菩提,你的意思怎?佛教而得阿果位的人,能作的念:“我得到阿道了”?菩提:不能,世尊。什呢?因在有任何什,可以名叫做阿。世尊,如果阿有的念:“我得到阿道了。”那就是著我相、人相、生相、者相。世尊,佛我有人我是非之心,已得一切寂然平等的诤三昧,在人中最第一,是第一欲阿。但我不作的念:我是欲阿。世尊,我如果自己已得阿道,世尊就不我菩提是喜诤行的修行人。幻中的事,什也有,我菩提在有任何所行,只是名叫做“菩提善诤行”。
【析】
本章不要著於各名相,包括佛教的名相,所以“一相相”。佛菩提的答,是“四向”的修行境界反明只有所著,才能真正悟。一旦著於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些所果位,就了些果位的境界了。所“一相相”,就是哪一果位的“相”其本都是“相”。
第十品土分
【原文】
佛告菩提:“於意何?如昔在然佛①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在然佛所,於法所得。”“菩提,於意何?菩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佛土者,即非,是名。”“是故菩提菩摩诃,如是生清心,不住色生心,不住香味法生心。所住而生其心。菩提,譬如有人,身如山王②,於意何?是身大不?”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非身,是名大身③。”
【注】
① 然佛:即燃佛,又名定光佛,迦牟尼之前的佛,他印迦牟尼成佛,是迦牟尼的老。佛教中燃佛是去佛,迦牟尼是在佛,勒佛是未佛。②山王:山又名山、妙光山等,佛教每一世界中都有一座山在中。③大身:文殊菩佛什是大身,佛回答:“非身是名大身,具一切戒定慧,了清法,故名大身。”大身就是指悟了的佛心。
【文】
佛告菩提:你的意思怎?如以前在燃佛的教化所在,於上正等正法,有所得?世尊,如在燃佛那,於上正等正法,那是幻中的事,什也有,在有任何所得。菩提,你的意思怎?菩用布施、持戒、忍辱、精、禅定、般若等六度行佛土?有,世尊。什呢?因菩佛土,如同幻中的事,本有佛土待,只是名叫做。所以,菩提,大菩,知道一切相都是幻的,如是生上正等正的清心,不住在物象上,而想要生上正等正心,一旦住在物象上,那是凡夫的妄心,不住在音、香、滋味、滑、等象上而生起凡夫的妄心,所住,上正等正心自然象。所住不是什事都不做,也不是什事都不想,如果什事都不做如同色界天人而已,如果什事都不想,如同想天人而已,如果心念寂jì然不,不像木石那知,也只是如同非想非非想天人而已,都是住在我相人相生相者相的妄境界上。所住,不妨起心念,不妨行住坐。比如子,笑照笑,照,子不留笑也不排拒。物所照,自然不留一物,象,也自然不排拒相,子如如不,不因象而使子失去本的清。更重要的是,子有不照物,物所照就是照到空境,那也正是妄想境。因此,知上正等正心不住幻境,住相是妄相,不住相,幻相本有生,和不生不的上正等正心有。菩根,比如有人,他的身如山之王的山那,高三百三十六,你的意思如何?像的身,大不大?菩提:很大,世尊。什呢?佛那是幻身,只是名叫做大身,事上世界上有那高大身的人。所住而生其心,也如同道理,是幻中的事,如果取所住可以生上正等正心,又落在我相人相生相者相。住也不住。
【析】
本章通解佛本身的,明佛法的真谛是“土”。目是“土”,佛菩提通,明真正的土就是所著,佛在燃佛得到了佛法有,菩的功德使佛地更了有些念,也不要著。就是“所住而生其心”,才能真正佛法的“大身”――就是“非身”。前人:“其心,佛土。此心清,便是佛土,悉以外哉?七殿,五彩宇,皆外也,此凡夫所,非菩之所。欲知菩,於非中求之。”
第十一品福分
【原文】
“菩提,如河中所有沙,如是沙等河,於意何?是河沙,①多不?”菩提言:“甚多,世尊。”“但河尚多,何其沙。菩提,我今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所河沙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他人,而此福德,前福德。”
【注】
①:的。
【文】
菩提,如河中所有的沙,如沙那多的河,您的意思怎?那多河的沙子,多不多呢?菩提:很多,世尊。河的量就已法算,何是河中的沙子。菩提,我在明白地告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充所河沙的三千大千世界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菩提:很多,世尊。佛告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以此中的道理,甚至只四句偈jì,解人,他的福德前面所的福德。
【析】
本章通宏大的比喻明《金》是佛法典,空才是真福。目是“福”,意思是持受《金》中“”即“空”的佛家根本理,其所福德要一切有形的布施等功德。是法皆空。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原文】
“次菩提,是,乃至四句偈等,知此,一切世天人阿修①,皆供,如佛塔。何有人能受持。菩提,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典所在之,即有佛,若尊重弟子。”
【注】
①天人:即天上之人,天界生之。阿修:梵音,又名酒神、非天、善神,相貌丑陋,性格好斗,是所天八部中的第五部。
【文】
有,菩提,地只要一宣此,哪怕只四句偈,知此,一切世,包括天、人、阿修等,都供,好像佛的塔所在地那。更何有人完全能修持、。菩提,你知道,此人已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如果是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在,就像弟子尊重佛那尊重部典。
【析】
本章美《金》在佛教典中的至尊地位,是“正教”,然要尊重。“尊重正教”,就是尊重《金》,因部典最好地了佛法的空妙理。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原文】
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名此?我等何奉持?”佛告菩提:“是名《金般若波蜜》。以是名字,汝奉持。”“所以者何?”“菩提,佛般若波蜜,即非般若波蜜,是名般若波蜜。菩提,於意何?如有所法不?”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所。”“菩提,於意何?三千大千世界①所有微,是多不?”菩提言:“甚多,世尊。”“菩提,微,如非微,是名微;如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菩提,於意何?可以三十二相如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如。”“何以故?”“如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河沙等身命布施,若有人於此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他人,其福甚多。”
【注】
①世界:梵叫路迦,“世”是,“界”是空。
【文】
,菩提恭敬地佛:世尊,如何呼此,我要如何奉行?佛告菩提:部典名“金般若波蜜”。用名字,你奉行。什要呢?菩提,佛般若波蜜,令一切有情依“所住而生其心”的智能,色香味法所引起的欲,而到不生不境界,是一修行法,不是玄空理。其心要是“若相非相如”,宇宙人生一真,令你苦得的般若波蜜也是幻不在的般若波蜜,非法非非法。菩提,你的意思怎?如有所法?菩提佛:世尊,如有。菩提,你的意思怎?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是多不多?菩提:很多,世尊。菩提,多的微,如,是幻的微,只是名叫上托兜率做微。如世界,是幻的世界,只是名叫做世界。菩提,你的意思怎?可以以佛色身的三十二好相所亦所去的如?不可以,世尊。什呢?菩提,如佛色身的三十二好相,就是幻相,只是名叫做三十二相。若相非相,知幻相然有生化,上本就有生,和不生不,所亦所去的如有。那,你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到的;鼻子所嗅到的;舌所到的;身所碰到的;心所想到的,不是幻相,不是所亦所去的如。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像河沙那多次的以身命布施。如果另外有人以此中的道理,甚至只四句偈,解人,他的福德甚多於以身命布施。
【析】
本章以《金》本身的名相作引子,明不要著名相本身,而要把握真谛,才是“如法受持”。《金》的名到世界微的名,再到佛的三十二相,乃至善男善女的布施,都是“名”而不是“”。那什是佛法的呢?就是《金》的微言大――破除了所有“名相”的那“空”谛。悟了一,就是“如法受持”。
第十四品相寂分
【原文】
,菩提是,深解趣①,涕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如是甚深典,我往昔,所得慧眼②,未曾得如是之。世尊,若有人得是,信心清,即生相。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名相。世尊,我今得如是典,信解受持③,不足。若世,後五百,其有生得是,信解受持,是人即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我相,人相,生相,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生相、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一切相,即名佛。”佛告菩提:“如是如是。若有人得是,不不怖不畏,知是人,甚希有。”“何以故?”“菩提,如第一波蜜④,即非第一波蜜,是名第一波蜜。菩提,忍辱波蜜⑤,如非忍辱波蜜,是名忍辱波蜜。”“何以故?”“菩提,如我昔歌利王⑥割截身,我於我相,人相,生相,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支解,若有我相、人相、生相、者相,生嗔chēn恨。菩提,又念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所世,我相,人相,生相,者相。是故菩提,菩一切相,阿耨nòu多三藐miǎo三菩提心,不住色生心,不住香味法生心,生所住心。若心有住,即非住。是故佛菩心,不住色布施。菩提,菩利益一切生故,如是布施。如一切相,即是非相。又一切生,即非生。菩提,如是真者,者,如者,不诳者,不者。菩提,如所得法,此法。菩提,若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所。若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色。菩提,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受持,即如。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是人,皆得成就量功德。”
【注】
① 趣:理之所(“趣”是“”的通假字),所“是所,何所趣”。即佛法的道理,趣即修持佛法到的境界。②慧眼:佛教中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慧眼空谛一切智,即具有能到法皆空的眼力和智慧。③信解受持:即信解行,先信仰佛法,再理解佛法的道理,然後按照佛法的道理修行,最後到悟成佛的果。④第一波蜜:即般若波蜜,“前言”。⑤忍辱波蜜:即六波蜜的“忍辱”,“前言”。⑥歌利王:即迦利,古印度仗那王,即波奈王,暴戾lì恣zì睢suī。
【文】
,菩提佛演此,深切明了此中理,悲地流下眼,而佛:稀有,世尊!佛如是甚深典,自我得照一切生根性的慧眼以,有像的典。世尊,如果有人能到部,信心清,就了上正等正心的真象,知人成就了第一稀有功德。世尊,上正等正心的真象,就是有任何什相的幻相,所以如,只是名叫做相。世尊,我在能到的典,信解,不。如果第五五百年始的末法期,有生能到此,就信解,人就是第一稀有。什呢?人我相、人相、生相、者相。什呢?我相就是幻相,人相、生相、者相,就是幻相。什呢?既然我人生者相是幻相,一切相就名叫做佛。佛告菩提:就是如此,就是如此。如果有人能到此,不我人生者相原是幻相;不恐怖上正等正原也是幻境界;不畏上正等正法不可取不可,知人很稀有。什呢?菩提,如所最稀有上的般若波蜜,就是幻的第一波蜜,只是名叫做第一波蜜。菩提,以忍辱之行,到不生不境界,如是幻的忍辱波蜜,只是名叫做忍辱波蜜。什呢?菩提,在履行中,如果有我人生者相,就不能名叫忍辱波蜜。什呢?比如以前,歌利王我有有嗔恨心,而割宰我的身,我在那候,有我相、有人相、有生相、有者相。什呢?因我的眼睛耳朵四肢,被歌利王一一支解,如果有我相、人相、生相、者相,生起嗔恨心,那就不可能在我誓:“如果我有起嗔chēn恨心,身元如故”,身就真的元如故了。菩提,又念去,五百生作忍辱仙人,在那些候,我有我相有人相有生相,有者相。所以,菩提,菩一切相。上正等正心,不住物象上生起妄想心,比如眼睛看可的色相,心知可,但不要生起喜,看不可的色相,心知不可,但不要生起情。向,我身清境,便想多待一,已生起喜心,如果在污huì境,行自然快捷,巴不得快,已生起心。我看到俊男美女,性地多看他一眼,君,是欲心!我和面目可憎的人在一,之情油然而生,也是欲心在作祟,有欲心不有之情。有,我眼,物便想要有,布施心生不,都已生妄想心,住物象上,在凡夫境界,上正等正心本如如不,你自己背迷失,背了菩提。不住在音、香、滋味、滑、思想等象上生起妄想心,比如耳朵到耳的音,心知音耳,但不要生起喜,到聒guō噪音,心知聒guō噪,但不要生起情。悠的音令人情波,所陶醉,已在妄想境,如果到刺耳的音,心不安,都已上正等正心。平日最常面的是到心的性音,你如果得好,想多他一句,心,你可能已入欲心,如你得某人令人,不必有的情生,你如果心生,所露的上正等正心本如如不,在候,你自己背迷失,背了菩提。又比如鼻子到香,心知好,但不要生起喜,到臭味,心知臭味,但不要生起情。假使我到性味、食物香,心生喜,即已落在妄想境界;如果到臭,心生,也一已住心妄想境界。又比如舌到美味,心知可美味,但不要生起喜,多吃它一口,吃到不可口的食物,心知不可,但不要心生。又比如身碰滑,心知滑但不要生起喜,碰粗劣心知粗劣,但不要生起心。又比如心想起美的往事,心知追往事,但不生起喜,想到不堪回首的往事,心知不善,但不要心生。想往事很容易迷失,修道,乎都是迷失在想中,所以要修禅定,不要染著色、、香、味、、法、而生妄想心,欲,不色香味法,前一念清心,也不染著清味,便是所住的上正等正心。如果心有住相,以所住是住在一所住的境界,那就不是安住上正等正心。所 “住”如同住房子的“住”,知便被束在房中如井底之蛙。比如眼睛若凝住俊男美女,秀色可餐,心意便被色欲所困,俊男美女外的事物而不,而不,而不,而不知,那入迷明中,常人迷而不知返,欲念盛,歌人真善美,下焉者邪淫所不用其,上焉者歌文章,美,音舞蹈。修行人不怕念起,只怕,俊男美女固然心目,不必秀色可餐,想淫欲,非是循的色相,俊男美女非俊男美女,上正等正心,俊男美女外的大千世界朗然可,也一心目,心包太,一不是如。又比如往事回:嬉xī、笑同、初滋味、倒情、求不得苦、恩怨仇恨、名望利益等等,胡思想,那忘正在,正在和友交,正在和客人接洽商,面著、友、客,彼所言,而不,而不,而不,而不知,散明,整日如此,年如此,身如此,累世如此。修行人不怕念起,只怕,如果念念分明,往事如如幻,所皆是等正心。但如果以不住色、不住香味法,住在不住相的清境界,也如同住房子的住,清境界外的事物而不,而不,而不,而不,已昧“所住心”。所以佛:菩心不住色布施,同的道理,如果菩心住色行布施,布施外的事物而不,而不,而不,而不知,昧上正等正心,很除食、男女淫欲、睡眠、嗔chēn恨hèn、愚yúchī等。因私心作祟,慈生的事,做起也就倍感困,但有菩心而菩行,福德智能欠缺,有大能力,泥菩江,自身都保。菩提,菩利益一切生,不只是不著所施物、施者、受者,所住而行布施,所不住色行布施,不住香味法而行布施,念念分明,行住坐都不昧上正等正。如一切象就是幻相,若相非相如,又一切有情生就是幻的生,若生非生如,君,若如即上正等正心,你放眼不一切相吧?不一切生?任何一相都是如相,任何一生都是如,此不悟,等待何?菩提,如是真,在,如如理的,不诳,不怪的。菩提,如所得的上正等正法,此法有真,也有妄。菩提,如果菩的心住於上正等正法,染著法相而行布施,如人走入黑暗中,什也看不;如果菩的心不住上正等正法而行布施,好比人有眼睛,日光明照,可以看到的色相。菩提,未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所住而生其心,於行住坐中修行,染著,令上正等正心臾不昧,教化生也以布施上正等正法,令一切有情同沾法喜,速上正等正,而且每天文不令忘失,以便於人解。如以佛的智能,清楚地知道人,清楚地看人,都可成就量的功德。
【析】
本章一角度述不著表相、名才能悟解佛法真谛。本段的目是“相寂”,即通菩提和佛的,反明只要“相”而悟“空”,不要“著”,就到了佛的境界,否就是有悟,同明持《金》就是到一境界的捷。
第十五品持功德分
【原文】
“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河沙①等身布施,中日分以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河沙等身布施,如是量百千劫,以身布施。若有人此典,信心不逆,其福彼。何受持,人解。菩提,以要言之,是有不可思,不可量,功德。如大乘②者,最上乘者。若有人能受持,人,如悉知是人,悉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有、不可思功德。如是人等,即荷如阿耨多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若小法③者,著我、人、生、者,於此不能受,人解。菩提,在在,若有此,一切世天人、阿修,所供,知此,即是是,皆恭敬,作,以香④,而散其。”
【注】
瞿qú昙tán姓①初日分:古印度早晨初日分,中午中日分,下午後日分。河沙:即像河中的沙粒一多。②大乘:梵音摩mó诃hē衍yǎn,用乘比喻悟的境界,自且他者大乘,限於自者小乘。③小法:指外道法,即非佛法。④香:是花的通假字,香即花和香。
【文】
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和河沙目相等的次做身命布施,中午以和河沙目相等的次做身命布施,下午也以和河沙目相等的次做身命布施,像量百千法算的月,不地都以身命布施。但如果另外有人,到此,信心不,他的福德就次以身命布施的人,更何、、,他人解明。菩提,要地,此有不可思,不可量,的功德,如心,大乘佛法的人,心最上乘佛法的人。如果有人能、,他人解明,如清楚地知道人,清楚地看人,都成就不可量不可,有不可思的功德。像人,就是承如上正等正的人。什呢?菩提,如果喜咒、祈福消、算命水,喜修采住空境界,喜生不老,守住明知,信以有道、有真常等小法的人,不知道咒zhòu、祈福消、算命水、生不老等只是增我,所悟方、所悟境界只是增人,但守明知,住空境界只是染著生,信以有道可修、有真常可,只是增者。有知的人,於此就不能受他人解。菩提,什地方,如果有此典在,一切世,天、人、阿修,都供,知道地方就是塔,都恭敬作,以花香散布其。
【析】
本章再次突出《金》之大,持它就是上功德。《金》的上典地位,它,宣它,接受它,就是量功德,所以目“持功德”。
第十六品能障分
【原文】
“次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若人,是人先世罪①,道。以今世人故,先世罪,即消,得阿耨nòu多三藐miǎo三菩提。菩提,我念去量阿僧祗zhī②劫,於然佛③前,得值八百四千那由他④佛,悉皆供承事,空者。若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此,所得功德,於我所供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乃至算譬pì喻yù,所不能及。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此,所得功德,我若具者,或有人,心即狂,狐疑⑤不信。菩提,知是不可思,果⑥亦不可思。”
【注】
①罪:罪的作。佛教此生的罪行生世的苦果。②阿僧祗zhī:梵fàn文wén音,印度目名,是量多的意思。③然佛:即燃佛。④八百四千:量多之意。那由他:梵fàn音,印度目名,也是量多之意。⑤狐hú疑yí:狐狸多疑。⑥果:因果。此世之果源於前世之因,今世之因又致世之果。
【文】
有,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此,反而被他人,那是他前世所造的罪,本入道,因今世此,被人,以故,前世地的罪就消了,必得上正等正。菩提,已很久很久了,我在燃佛以前,遇到八百四千的佛,都一一供承事,有白白空。但是如果有人,在未世,能,此,所得的功德,以我供八百四千佛的功德,都不及他的百分之一,也不及他的千分之一,甚至用算都有法比喻的分之一。因一切供以依教修行最第一。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於未的末法期,有、此,所得的功德,我若一一出,只怕有人到了心狂,狐疑不信,菩提,知此的不可思,果也是不可思。
【析】
本章持受《金》就能洗除自己的罪――所“能障”。佛用各不可思的比喻,《金》的大,然主要是其中包涵的佛法理的大。告人只要修持《金》就能得悟,比其他一切供佛的行都有效。目“能障”,意思是修持《金》就能使自身所作各和所遇各障得到洗xǐdí消解。
第十七品究竟我分
【原文】
,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心,何住?何降伏其心?”佛告菩提:“善男子、善女人,阿耨nòu多三藐miǎo三菩提心者,生如是心,我度一切生,度一切生已,而有一生度者。”“何以故?”“菩提,若菩有我相、人相、生相、者相,即非菩。”“所以者何?”“菩提,有法,阿耨nòu多三藐miǎo三菩提心者。菩提,於意何?如於然佛所,有法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佛於然佛所,有法得阿耨nòu多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菩提,有法如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菩提,若有法如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者,然佛即不我授①,汝於世得作佛,迦牟尼。以有法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是故然佛我授,作是言,汝於世得作佛,迦牟尼。”“何以故?”“如者,即法如。若有人言如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菩提,有法,佛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菩提,如所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於是中。是故如一切法,皆是佛法。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菩提,譬如人身大。”菩提言:“世尊,如人身大,即非大身,是名大身。”“菩提,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度量生,即不名菩。”“何以故?”“菩提,有法,名菩。是故佛一切法,我人生者。菩提,若菩作是言,我佛土,是不名菩。”“何以故?”“如佛土者,即非,是名。菩提,若菩通我法者,如名真是菩。”
【注】
①授:梵fàn和伽的意,十二部之一。又指佛心向善的生授予必成佛的。
【文】
,菩提又佛:世尊,善男子善女人上正等正心,了知我相人相生相者相,不再取邪xié知邪的禁戒和外道修持法,世尊所正法深信不疑,淡薄tān欲yù、嗔chēn心xīn、愚yúchī,自然露了上求佛果,下化生的菩提心,到此,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伏修道,度更的畏心理?佛告菩提:善男子善女人,露上求佛果下化生的菩提心,生起的心:我要救度一切生,救度了一切生,而有一生被我救度。什呢?如果菩畏修道,畏度化生更,就是有我相、人相、生相、者相,就不是菩。什呢?菩提,在有任何什,上正等正心都有,幻中的事,究竟什也有。菩提,你的意思怎?如在阿僧祗zhī劫jié,燃佛出於世,有任何什,得上正等正?有,世尊。就我了解佛所的理,佛在燃佛那,持五花奉上如,又持身投地布遮住污泥,供尊身上走,誓,之世作佛如燃佛,那是象上的事,如如幻,於上正等正心,有任何什,之世作佛如燃佛,也有燃佛授,於世得作佛,迦牟尼。佛:正是如此,正是如此。菩提,我於,心意清,有任何什妄想住相,如於未世得上正等正。菩提,那候我如果住相供如,住相成佛如燃佛,心畏成佛,畏度化生更,以如必得真常不的上正等正,燃佛就不我授:你於世得作佛,“迦牟尼”。因我所住上正等正心,悟有法得上正等正,所以然佛我授,的:你於世得作佛,“迦牟尼”。什原因呢?所如,就是法都如其本的理,有任何什。如果有人:如得真常不的上正等正,菩提,在有任何什,佛得上正等正。菩提,如所得的上正等正,。如果相非相,唯如所得是真,好比中所一切皆妄,唯到的金不假。,上正等正幻而根本有?所幻非幻,即是“相非相”,如果幻是性的,何必辛苦修行?上正等正於是中,所以如任何一切什,都是佛法。菩提,所任何一切什,包括色受想行,眼耳鼻舌身意,色香味法,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六六,苦集道等四谛法,明、行、、名色、六入、、受、、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因法,布施、持戒、忍辱、精、禅定、智能等六波蜜,涅nièpán,阿耨nòu多三藐三菩提,以及其他看不到、想不到的任何什,就是幻的任何一切什,所以只是名叫做任何一切什。菩提,比如人的身得很大。菩提:世尊,如人的身得很大,比如在中,身得很大很大,而上有,只是幻的得很大,只是名叫做大身。菩提,菩也是如此,如果他:我救度量生。那,他就不能名叫做菩。什呢?菩提,在有任何什,微都有,哪有生可度?菩要悟,破迷上正等正心,底悟相非相,有任何一法,才名菩,所以佛任何一切什,有我、有人、有生、有者。菩提,如果菩:我行能行,我能,度能度,我以功德和智能建未的佛土,他就不能名叫做菩,什呢?如佛土,就是幻的,只是名叫做。菩提,如果菩通有我有任何一切什,即知成佛不,度化生也不,如他真的是名叫做菩。
【析】
所“究竟我”,其是明不要著名相。目叫“究竟我”,意思是只有底弄明白“我”的意思,才算真懂了佛法的大。佛菩提的就是反在明意思。
第十八品一同分
【原文】
“菩提,於意何?如有肉眼①不?”“如是,世尊。如有肉眼。”“菩提,於意何?如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有天眼。”“菩提,於意何?如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有慧眼。”“菩提,於意何?如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有法眼。”“菩提,於意何?如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有佛眼。”“菩提,於意何?如河中所有沙,佛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是沙。”“菩提,於意何?如一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河,是河所有沙佛世界,如是多不?”“甚多,世尊。”佛告菩提:“所土中所有生若干心,如悉知。”“何以故?” “如心,皆非心,是名心。”“所以者何?”“菩提,去心不可得,在心不可得,未心不可得。”
【注】
①肉眼:五眼之一。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文】

菩提,你的意思怎?如有看一切物象的肉眼?是的,世尊,如有看一切物象的肉眼。菩提,你的意思怎?如有看一切生心事的天眼?是的,世尊,如有看一切生心事的天眼。菩提,你的意思怎?如有照一切生根性的慧眼?是的,世尊,如有照一切生根性的慧眼。菩提,你的意思怎?如有照一切象的法眼?是的,世尊,如有照一切象的法眼。菩提,你的意思怎?如有事不知,事不,事不,互用的佛眼?是的,世尊,如有事不知,事不,事不,互用的佛眼。菩提,你的意思怎?河中所有沙子,佛它是沙子?是的,世尊,如它是沙子。菩提,你的意思怎?如一河中的所有沙子,有像沙子那多的河,又像那多河所有沙那多的佛世界,你它多不多呢?很多,世尊。佛告菩提:像那多土中的所有生有很多心,如具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很清楚地知道他的心。好比一切泡沫同一海水,但一切生固泡沫己心,作浪,生生的泡沫始不海水,海水自然悉知悉。什呢?如一切生心都是妄心,只是循所起的一意作用,但是生染著五欲,地以意作用己心,比如作浪所起的泡沫,泡沫只是海水波的象,泡沫不是海水的原,若知心是妄心,只是假名心,上正等正心,比方泡沫海水,若知泡沫只是海水的波象,但有海水就有泡沫,泡沫海水。所住而生其心如同番道理,我小心量以泡沫己心,住心在泡沫上而不到海水,若不住泡沫海水,不住妄想心上正等正心。什呢?菩提,去心了不可得,在心了不可得,未心了不可得,只是眼耳鼻舌身意色香味法所生的意象,相不使我miù地以己心。君!若不住相,心非心,前便上正等正心。知,泡沫不是海水的原,也是海水啊!不悟?
【析】
本章只要把握了空宗旨,就能超越相――“一同”。如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也就是五眼“法皆空”的意上都是一的,也可以都不是眼。多得像限河限沙的世界中的限生的限心念如都知道,其是些心念也都是空,不著。所以去、在和未的心念都不可得。就是目所“一同”。
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
【原文】
“菩提,於意何?若有人三千大千世界七,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得福甚多。”“菩提,若福德有,如不得福德多;以福德故,如得福德多。”
【文】
菩提,你的意思怎?如果有人以充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用布施,人以的故,所得的福德多不多?是的,世尊,人以的故,得福很多。菩提,如果以福德是在有的,就是著我人生者相,如就不得福德多,如果以福德是幻的故,如他得到的福德很多。
【析】
法界是梵fànyǔdá摩mótuó都dōu的de,又法性、相。一般有角度的解,一是事的角度,一是理的角度。法即象各,界即分界,即所有外界的表。佛再大的福德其也是的,是法皆空的宗旨。所“以福德故,如得福德多”,即“”才是根本。是通遍一切“法界”的真理,故曰“法界通化”。
第二十品色相分
【原文】
“菩提,於意何?佛可以具足色身①不?”“不也,世尊。如不以具足色身。”“何以故?”“如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菩提,於意何?如可以具足相不?”“不也,世尊。如不以具足相。”“何以故?”“如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相具足。”
【注】
①具足色身:即十分完美的身。色身,佛教四大(地、水、火、)五(色、、香、味、)等色法而成之身,即人有形的肉。
【文】
王菩提,你的意思怎?可以以的色身就是佛?不可以,世尊,不以色身就是如。什呢?因如,的色身,就是幻的色身,只是名叫做的色身。菩提,你的意思怎?可以的成就,比如三十二相、放光、神通,等等,就是如?不可以,世尊,不可以的成就是如。什呢?如具足,就是幻的具足,只是名叫做相具足。若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相具足,如。
【析】
“色相”――不要盲目崇拜佛的偶像,而要悟佛教理。佛菩提的答其宗旨是打破色身、相的著,明法皆空,所以目叫“色相”。
第二十一品非所分
【原文】
“菩提,汝勿如作是念,我有所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有所法,即bàng佛,不能解我所故。菩提,法者,法可,是名法。”,慧命①菩提白佛言:“世尊,有生於未世,是法,生信心不?”佛言:“菩提,彼非生,非不生。”“何以故?”“菩提,生生者,如非生,是名生。”
【注】
①慧命:法以智慧命,智慧如果,法身也就亡。即悟空谛的智慧是一切的根本。
【文】
菩提,你不要如有的念:我有所法。不要想。什呢?如果有人如有所法,就是佛,不能了解我所的趣。菩提,佛法的有佛法可,比如在中佛法,上有,只是名叫做佛法。,慧命菩提佛:世尊,有很多生,在未世,的佛法,而生起信心?佛:菩提,人不是生,也非不是生。什呢?菩提,生就是和合而生的意思,如是幻的生,只是名叫做生。
【析】
“非所”――不要解佛法,是在空之本旨。佛不法,因法皆空,所以目“非所”,即不法就是法。生是生又不是生,是空是的,一切名相都是相的。前人疏解:“佛言彼非生者,皆具真一之性,佛同源,故曰非生。言非不生者,背真逐妄句,己,故曰非不是生。”意生和不是生之,只在是否悟了空谛之一念而已。
第二十二品法可得分
【原文】
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nòu多三藐miǎo三菩提,所得耶yē?”佛言:“如是如是。菩提,我於阿耨nòu多三藐三菩提,乃至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nòu多三藐三菩提。”
【文】
菩提佛:世尊,佛得上正等正,是幻中的事,上有任何所得!正是如此,正是如此。菩提,我於上正等正,甚至有一什可得,只是名叫做上正等正。
【析】
“法可得”,是是佛法的根本。“有少法可得”就是“阿耨nòu多三藐三菩提”,是空谛的另一表法。
第二十三品心行善分
【原文】
“次菩提,是法平等,有高下,是名阿耨nòu多三藐三菩提。以我、人、生、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nòu多三藐三菩提。菩提,所言善法者,如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文】
其次,菩提,任何人得上正等正都是一的,有先後,有高低,有大小,阿ēmí陀tuó佛fó所上正等正和迦牟尼佛所上正等正有,未mí勒lè佛fó所上正等正也不有高下。因此,阿陀佛所宣的上正等正法和迦牟尼佛所不有,未mí勒lè佛fó也不有所,三世一切佛所都平等有高下。知道,法身佛,身佛,身佛也是平等有高下。身佛迦牟尼是幻身,身lúshě那nà佛fó一是幻身,清法身毗pílú遮zhē那nà佛fó也不真,三身都是幻身,若以法身真常,便在者相中未如;若以身佛於身佛便在生相中,未如;若以身佛迦牟尼所法不如那佛,不如毗pílú遮zhē那nà佛fó,便在牢固的我相人相中,未上正等正心。君知,上正等正即是法身,此法身身迦牟尼佛,若相非相如,迦牟尼佛不法身毗pílú遮zhē那nà佛fó;身若劣於身,很然身尚未,是故,身迦牟尼佛不身那佛,毗pílú遮zhē那nà佛fó所示上正等正法不於迦牟尼佛,迦牟尼佛所佛法也不劣於那佛,什呢?法者法可,有劣?若人言佛所法有劣,即佛。不同程度的有情生,循不同佛身,法身、身、化身非一非,非都是幻中的知,上正等正有高下,只是名叫做上正等正。如果以有我、有人、有生、有者相的智能,用修一切善法,就必定得上正等正。修一切善法,有八四千法,要先跨出第一步,才能再走第二步,一直到得上正等正。第一步善法便是梵fàn行háng清qīngjìng,名利、食知足、捐除睡眠、除淫欲、除嗔恨、除愚yúchī。去、在、未有不修梵行而得阿、大菩、佛,梵行是一切善法的基。如果以悟我人生者般若智,用修人利己的修法,或咒、、算命水,或世文技巧,不妨害菩行,事上些行必定入五欲中,只能成就世法,哪怕身心清也只是凡夫境界,因有梵行清之基,法做到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所悟般若智便是偏空智,但能空玄妙而般若行。上求佛果下化生之菩行不切,最後成空,不了了之。菩提,所善法,不世范,不怪、有秘密,不是不手段到目的的方便法,如的善法是幻的善法,只是名叫做善法。
【析】
只有“有”的著,才能心,才是真善。“心”即心中我、人等四相,只要有了根本,修任何善法都能悟。所以“是法平等”,“善法”也是“非善法”。“心行善”的是“心”。
第二十四品福智比分
【原文】
“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xūmí山shān王wáng①,如是等七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蜜》,乃至四句偈jì等,受持,他人,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分,乃至算譬喻所不能及。”
【注】
①山王:“王”是指xūmí山乃山之最的意思。
【文】
菩提,如果三千大千世界中像所有的xūmí山那高的七,有人用布施。但如果另有人以此般若波蜜,甚至只用四句偈,他人明,前面所的福德不及他的百分之一,百千分之一,甚至用算譬pì喻yù所不能及的分之一。
【析】
《金》就有福,持受《金》就生智。“福智比”是《金》的智慧比,修持《金》所得福德比。用一不可思的比喻形容比。
二十五品化天所化分
【原文】
“菩提,於意何?汝等勿如作是念,我度生。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有生如度者。若有生如度者,如即有我人生者。菩提,如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有我。菩提,凡夫者,如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文】
菩提,你的意思怎?你不要,如有的念:我救度生。菩提,不要想,什呢?在有生是如度的。如果有生是如所救度的,那,如就有我人生者相。菩提,如有我,就是幻的有我,而凡夫以有真的我。菩提,凡夫者,如是幻的凡夫。
【析】
“化天所化”――佛只是每人自己悟,是,不是灌。佛不度生,因佛也是空,佛如果有度生之念,那就不空了,也就不是佛了。凡夫只要我了,也就成佛了。就是“化天所化”――就是要修持典後自己悟。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
【原文】
“菩提,於意何?可以三十二相如不?”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①如。”佛言:“菩提,若以三十二相如者,王②,即是如。”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不以三十二相如。”,世尊而偈jì③言:“若以色我,以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如。”
【注】
①:佛教,通察妄的表相世界,而到佛教空谛的智慧。②王:是帝利姓,即位方忽金,金降伏四方,所以叫王。③偈jì:梵fànyǔ意,又,四句整,用以表一佛法的理解、。
【文】
菩提,你的意思怎?可以佛色身的三十二好相而如?菩提:可以,可以,可以佛色身的三十二好相而如。佛:菩提,如果可以佛色身的三十二好相而如,王也具有三十二好相,他也就是如了。菩提佛:世尊,就我了解佛所的趣,如果不相非相,不以佛色身的三十二好相而如。,世尊就用偈jì:若以色我,以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如。
【析】
“法身非相”――不要拜偶像,即使佛也是如此。一段通佛和菩提的,明不著於“相”的佛家根本道理,即使是佛的三十二相,也不著,所以目“法身非相”,即佛的“法身”不是以“相”的,是法皆空的真谛。所以最後佛的偈jì不能以“色”我,也不能以“音”求我,那是“行邪道”,不能真正我。第五品等前文中菩提不能以身相如,又能以三十二相如,好像菩提的悟降低了,似有文本悖。所以南瑾解:“佛已提出好次了。菩提被佛一,又昏起了,我如果把佛作教育法研究,你看一位大老大教授,的教育法真害,菩提明明答,佛又教西教,菩提失去自信,答案也了。他本答的,佛教西教,他的答案又了,此所佛的弟子都叫,跟著佛的音受佛的教化。”
第二十七品分
【原文】
“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不以具足①相故,得阿耨nòu多三藐miǎo三菩提。菩提,莫作是念,如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菩提,汝若作是念,阿耨nòu多三藐miǎo三菩提心者,法。莫作是念。”“何以故?”“阿耨nòu多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相。”
【注】
①具足:具足。
【文】
菩提,你如果想:以如有生如度者;有法得上正等正,如就不辛勤修行,不除欲,不修梵fàn行,不修福德智能,不具足相,而得以成就不生不的上正等正。菩提,不要想:以佛得上正等正所得,是幻中的事,上有任何所得,如不修一切善法,不十力、四所畏、四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形好,不具足相佛土,而得上正等正。菩提,你如果想:上正等正心原有我相,所住而生其心的法要也是非法,上正等正心的人,行就放不拘,染著五欲美其名任自在,因果,任何什都是的。你千不要想。什呢?上正等正心的人,如同捉米入煮,逐有香溢出,煮成,用以供三世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一切生,足上求佛果下化生的菩。如有法上正等正心;有法救度一切生;有法得上正等正;所得上正等正乃至有少法可得;上正等正有我人生者相,竟空,上正等正,是在述生佛不二的清心,本相不相,如如不,生的力去。生迷失在好利、好淫、好吃、好名、好睡、好chī中,昧本如如不的自心,於是miù地以肉身是己身,妄想心是己心,或以魂是己心,或以唯是心源,或以是神是上帝所塑造,或以自然生或以因生,倒,受生老病死悲苦。有智能的人病苦,想要苦得,但找不到病源,法症下,好比要吃的人找不到白米下煮,如告我病因,是染著嗔chēnchī,昧上正等正心,若要症下,得把自心找出,若要煮得用白米,捉沙子,生也煮不出,不找到上正等正心,累世累劫也都法出生老病死苦。以妄想心做自心辛勤苦修,白忙辛苦所以才法相,如果上正等正心,才知道如是真者者,上正等正心,自然不辛苦修梵fàn行入手,才知道如是真者是者,上正等正心,自然不辛苦修梵行入手,除一分便增一分菩提,便救度一分生,欲,大行菩行,完成上求佛果下化生的悲。上正等正心有三步:第一步要了知世苦,不地以苦,於是要找到迷失的自心;第二步因你要找到自心,如同心要白米的人,你在商店看到白米,自然就把白米回了,你上正等正心,自然得,此深信我我所;不再持邪知邪不守外道禁戒,佛法信不疑,除欲,如空如得水;第三步是身心自在到法味,自然普一切生同沾法喜,足度化生之菩提。摩mó耶yē托tuōmèng
【析】
“”――空又要超越空,空也不能著。一段是承接上一段的,佛一步“空”本身也不能著,所以告菩提也不要“法” 把“空”化的,就是目所“”。前人解:“如不以具足相故者,佛恐菩提落,是故令。”然也有的版本中第一句中有“不”字,那段就成:“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以具足相故,得阿耨nòu多三藐三菩提。菩提,莫作是念。如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表面上看似乎更容易理解。第二十八品不受不分
【原文】
“菩提,若菩以河沙等世界七,持用布施,若有人知一切法我,得成於忍①,此菩前菩所得功德。”“何以故?”“菩提,以菩不受福德故。”菩提白佛言:“世尊,何菩不受福德?”“菩提,菩所作福德,不著②如,是故不受福德。”
【注】
①忍:忍耐逆之境而不起嗔心,安住於道理而不心。即忍受不利境遇而以佛法超。②著:婪著。
【文】
菩提,如果菩以充河沙那多的七世界布施。又如果有人,知道一切法都有我人生者相的,就得以安忍於上正等正心,位菩前位菩所得的功德,菩提,因菩不受福德的故。菩提佛:世尊,菩不受福德,怎?菩提,菩所作的福德,不以真有,不著,所以不受福德。
【析】
即使了佛法,也不要以受福德目的,因那就背了佛法真谛。“不受不”,因佛教的根本教是空谛,福德的心念也要空,然一切福德都不有接受著之心。前人解:“不世福德,果之不受。又:菩所作福德不自己,止欲利益生,此是所住心,即著,故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威寂分
【原文】
“菩提,若有人言如若,若去,若坐,若①,是人不解我所。”“何以故?”“如者,所,亦所去,故名如。”
【注】
①、去、坐、:是所四威。
【文】
菩提,如果有人:如就是有有去,有坐有,平常就是如,的人是不了解我所的趣。什呢?若若去若坐若是幻相,如相如如不,所,也所去,非平常非不平常,所以名叫做如。
【析】
威即表、言行、度等外在的表。“威寂jìjìng”,即真正的威是超越威的。是、去、坐、四最日常的行明任何西都不要著。到空掉一切的境界,也就“威寂”了,因四威在心理上都不存在了。前人解:“行、住、坐、,之四威。性能行持人,所行、住、坐、常若空。……如者,如本性也,本,所以去,故假名(假是“借”的意思,假名即借名)如。”
第三十品一合相分
【原文】
“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微,於意何?是微,多不?”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有者,佛即不是微。”“所以者何?”“佛微,即非微,是名微,世尊。”“如所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有者,即是一合相①。如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但凡夫之人著②其事。”
【注】
①一合相:世界是微的集合,所以世界一合相。②著:著於表面象。
【文】
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粉碎微,你的意思怎?那多的微多不多呢?很多,世尊。什呢?如果只到微多的表面象,以它是有的,佛就不微多件事例。什呢?佛微多,是要我透最小位的物――微,知道它是幻不在,只是名叫做微,便可直它的相,微便是如。世尊,如三千大千世界,是要我透最大位的物――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幻不在,只是名叫做世界,而直它的相,三千大千世界便是如。什呢?菩提,如果以世界是有的,就是著和合的一象,如和合的象,就是幻的和合的象,只是名叫做和合的象。菩提,和合的象,那就是本有也本不可的一象。但是凡夫只著在象上。
【析】
“一合相”――世界是微之集合,但其本是空。一段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明世界之本是空的,一切名相都是“假名”,它名,最後仍然要成空。就是佛反的“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的一三段法。但有悟的普通人不懂一,存在的表面象所迷惑,那“一合相”所迷惑,就是“凡夫之人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知不生分
【原文】
“菩提,若人言佛我、人、生、者,菩提,於意何?是人解我所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所。”“何以故?”“世尊我、人、生、者,即非我、人、生、者,是名我、人、生、者。”“菩提,阿耨nòu多三藐miǎo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①,如是知,如是,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菩提,所言法相②者,如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注】
①法:梵fàn音摩mó,意思是通於一切,小的大的,有形的形的,真的妄的,表具事物的,表抽象道理的,等等,通通叫法。②法相:即法各自表的特殊象。
【文】
菩提,如果有人:佛利益一切生之我;上正等正心之人;所住而生其心之生;得上正等正之者,菩提,你的意思怎?人了解我所的趣?世尊,人不了解如所的趣。世尊我人生者,就是幻的我人生者,只是名叫做我人生者,而直它的相――上正等正。菩提,上正等正心的人,於一切法,都像的知,的照,的信解,不著任何什相。菩提,所任何什相,如就是幻的任何什相,只是名叫做任何什相。若相非相如,任何什相都能你直如。
【析】
“知不生”――知道我、人、生、者也是超越的,因空才是佛法真谛。法是宇宙有,法相是宇宙物象的表形式,本性的高度再次明不要被表面象迷惑,根底都是。到了境界,於各我、人、生、者也就能超,就是“知不生”――意思是“知道各 ‘’是‘不生’的”。第三十二品化非真分
【原文】
“菩提,若有人以量阿僧祗世界七,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菩提心①者,持於此,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人演,其福彼。何人演?不取於相,如如不②。”“何以故?”“一切有法③,如幻泡影。如露亦如,作如是④。”佛是已,老菩提,及比丘、比丘尼、yōu婆pó塞sāi、yōu婆pó夷yí⑤,一切世天人阿修,佛所,皆大喜,信受奉行。
【注】
① 菩提心:菩提道,新,就是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萌生了向佛悟的心思、念。②如如不:佛教,指到了悟的境界。③有法:有所作就有因果,佛教就永不,法悟,所以有法就是指世界的一切思想感情言行。④如是:像看。⑤yōu婆pó塞sāi、yōu婆pó夷yí:梵fànyǔ,指在家修行的居士,男的叫婆塞,女的叫婆夷。
【文】
菩提,如果有人,以充量世界的七布施。又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心上求佛果,下化生的,此,甚至只用四句偈、,他人演,他的福德七布施。那,如何他人演呢?所住而演,如如而不。因任何一切可以取,可以明的都是有法,而有法都如同幻泡影,本不可取不可,又如同水露,如同,然呈,瞬消失,不可取不可,作如是。佛是已,老菩提,及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一切世,天、人、阿修等,佛所,大家都很喜,且信受奉行。
【析】
一切都在化,因此一切都不真,就是“化非真”。佛最後念四句偈,是《金》理的概括。之一切“有法”即一切象,如幻,如泡影,如露水,如,都是瞬即逝,也就是目所“化非真”,一切都是化不居的,是不真的。你懂得了一,你就看了,你也就悟了,你就要修行,要向生解道理,你就不再被世俗的功名利等所迷惑,你就不是一心心念念只想到自己的自私的人和可的人,而是一菩,一佛了。菩和佛不是神,而是每一悟了的人。所以佛的身相也要破除,所不可以身相如。下生佛和菩提通解《金》的方法是旋立旋破,究“除”,各角度打破人的著心,明法皆空。但他同不能因此著於“空”和“”,因著於空和就使空和成了一新的“有”,就著了“空相”,仍然不能解,也就是,“有法”不能著,“法”也不能著。所以文中也有不少“法”的破除,所不住“非相”,不住 “相”。就是所不沉空,不偏枯,不落。,佛教特是其中的禅宗,既法皆空,但又不完全否定,法都是不居的,但法是存在的,因此又要得悟不能的一切事故,一切皆是菩提,一切世法皆是佛法,平常心是道,吃穿衣就是修行。用今天的,就是悟了道理後要自己做起,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在做起。
附
《金》――佛教最大的典“金”,金中最硬的,固。中常以“金”比喻武器或石。以“金”比喻武器,乃因其固、利,而能摧cuīhuǐ一切,且不被物所破。如帝天及密力士所持之法器,金杵chǔ,它不被任何物所摧破,能摧破一切物。在中文化中,《金》是影非常大的一部佛。千余年,不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念《金》,因《金》而得到感,因《金》而悟道成道。《金》是佛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大之,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研究《金》,不能它局限於佛教的范,佛在《金》:“一切,皆以法而有差”,就是,佛古往今一切,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人程度深不同,因、地的不同,所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唐朝於868年印制的《金》,是世界上存最早的、有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一、《金》介《金》是佛教重要典。根不同本,全名略有不同,鸠jiū摩móluó什shén所全名《金般若(bōrě)波蜜》,唐玄奘本《能金般若波蜜》,梵fàn文wén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指最硬之物,喻指勇猛地突破各卡,自己能利地修行道;般若梵fànyǔ妙智慧一的音,意“通世法和出世法,融,恰到好,完全的大智慧”。“波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解的彼岸。者,也,佛成佛之路。的意,指以金一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著,欲界、色界、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苦海彼岸)。《金》入中後,自到唐朝共有六本,以鸠jiū摩móluó什所《金般若波蜜》最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本,《能金般若波蜜》共8208字,鸠摩什本的一重要充。其他本流不。《金》通篇的是空的智慧。一般前半部生空,後半部法空。文始,由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菩提:生立定志向要到上的佛陀智,心的目定在哪?如果在程中心不能安住,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平和地安住在,如何在走向目的程中,各和患得患失心理行克服?《金》就是佛陀此的解答而展的。
二、主要容
1全度一切生之大心。在梵fàn文中,佛陀是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而大乘的菩不要自,更要“他”,故其目是一切生成就佛果。根佛教的哲基――起,凡因件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不的(自性)。因此,要以空的智慧,破除在“我”、“他”、“生”、“佛”之的人分。故要己所能度生,但不要著於“我”助生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
2照相凡所有相,皆是妄。相,是世界的真,事物的本面目。人在意中念念不象,以心的主想即等同客,但其已背了事物的真。以般若照相,即此名相采取不住、不、不取的如度。故《金》:“凡所有相,皆是妄;若相非相,即如。”一切法相,甚至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相的近似表,皆非相本身。《金》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法,如幻泡影,如露亦如,作如是”,堪一之精髓。
3宗要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才能把握相。所以,在中以空自在的心一切法。《金》中以布施例,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素(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一般人心中存在三人的分,施一物,即作一物功德想,於是施恩,算冥míng冥míng中所累的功德。但上,以“三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明亦非台;本一物,何惹埃。”“本一物”,就是《金》相住、性空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性空幻有的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著所呈的真,非人所解的。般若思想不外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理出世的真理世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一切法都有在的自性,故相、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借件系而存在的象,故在空的基上生起一切法,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系,《金》是的:“佛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的般若等佛法,是出於度生的目的而在文字面的且施,非相般若本身,生藉此文字般若入,到底悟佛法,一切名相皆可。《金》是底解放心的大智慧,中的史和文化生了深影。但由於文字、思想深,一般人很全面透地理解其本含和值指向。因此,史上佛教各派祖多此作注解,流最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
三、不同版本《金》於公元前994年(中周穆王期),成於古印度。是如世尊迦牟尼在世老菩提等弟子的,由弟子阿所。目前中保存有《金》六原(均存於《大藏》中)如下:1姚秦三藏法鸠摩什本2元魏菩提流支本3chén真zhēn谛dì三sān藏zàngyì本běn4隋suí笈jí多本5唐玄奘本6唐本四、《金》的意
1如何理解如法佛法僧三成了佛教的全。三中的法,是指三藏十二部教。由法的久住,以法核心,才能造成三在世延。法的存在是不容疑的事,而佛陀法四十九年更不容否。然而打《金》,多到如有法。如曰:“如得阿耨nòu多三藐三菩提耶?如有所法耶?菩提言:如我解佛所,有定法名阿耨nòu多三藐三菩提,亦有定法如可。”又曰:“菩提!於意何?如有所法不?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所。”又曰:“菩提!汝勿如作是念:我有所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有所法,即佛,不能解我所故。菩提,法者,法可,是名法。”於《金》的言教,作何理解呢?知法真相不可言,《大毗婆沙》曰:“若可者,火舌,食除。”火不能舌,食不能除,是以名言益,曰不可。《理》曰:“一切法皆有二相,一者自相,量所得,不可言;二者共相,比量所得,即可言。”但言非表诠自,只是遮诠止,如言青是遮非青等。是以量境不可。《shè大乘》曰:“次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所自性而非?由名前,相故:由名有多,多相故;由名不定,相故。”是以名相假立,故不可言。中於如法的解曰:“如所法,皆不可取,不可,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皆以法而有差。”是以真法不可。《wéi摩mó诘jiéjīng》到不二法:前菩依自所解,各各大不二法;文殊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言,示,答,是入不二法。於是文殊利wéi摩mó诘jié,我等各自已,仁者,何等是菩入不二法。摩诘默然言。文殊利曰:善哉,乃至有文字言,是真入不二法。《瑜yú伽jiā地》中以不二真,入不二法,即通法真相也。一切法既然不可言,世尊如何他宣呢?《瑜yú伽jiā地》曰:“若不起言,不能他一切法言法性,他亦不,若有,不能知此一切法言法性,欲令他知法言法性,是故於此言自性,而起言。”法性是不可言的,但不,生又焉知言法性的存在。令生通言法性,不得已於言中而起言。如心法,不而。《解深密》中可以得到答案。在《如成所作事品》中:“夫如者,非心意生起所,然如有加行,心法生起,知此事,如化。曼殊室利菩白佛言:世尊!若如一切加行,即加行,何有心法生起?佛告曼màn殊shū室利:善男子,先所修言便般若,加行力故,有心生起。善男子!譬pì正入睡眠,非於悟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力,而後悟。又如正在定中,非於起定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力,定起。如睡眠及定心更生起,如是如,由先修方便般若加行力故,知有心法生起。”凡人法,都依心意思而起,分抉而。有法的我相、法的他相、及法相;地上菩通相,但法我相、法相未能泯mǐn;七地菩能相法,但尤有功用行。八地以後始到相,功用行。其法也,心意思,譬如天鼓不敲自,水月心而,而。我倘依凡人地,去理解如法,得如有法可,有心法,那非佛。所以曰:如有法。
2所得中求佛法佛法的何得入呢?是每一佛的人都心的。世上的人,是著有所得的心在人生的舞台上生活著,他不停地追求,希望得到知,得到文,得到工作,得到富,得到情,得到家庭,得到朋友,得到地位,得到名,得到健康,得到,得到成就,等等。然而,接了佛教,他又著同的心入佛教,那些一般的信,他在菩面前上一香,上水果,就向菩提出的要求,仿佛是在菩做易似的。世人不停地追求,止境地占有,可是世上到底有哪些西能究竟於我永有的呢?你看那些富消散,地位要失去,家庭分,情感化,朋友全反目,知落伍,乃至我最的身,不因我一直在忙於它吃,它穿,它住,,理,它就永地跟著我,而在年或十年之後,它必然也要我而去。《金》:“凡所有相,皆是妄。”凡所有相,是世的任何象包括的、丑陋的、染污的、清的、平常的、神的、善良的、罪的等其都是一的,那就是妄不。因而,我在修佛法中,不能以有所得的心,去取著任何一相。我起心著相,心必然是妄心,那相也必然是妄相,似有得,乃得。菩提涅是得中得的。《心》有一句:“智亦得,以所得故,菩提,依般若波蜜多故,心。”智亦得,是心空境寂,以所得故,妄心妄境皆不,能所亡,此般若智始得前。故《大般若》曰:“一切法不生般若生,一切法不般若。”由般若前通法相,消除二障,引行,自然成就阿耨nòu多三藐三菩提。《金》《心》在思想上同一系。曰:“世尊!佛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菩提!我於阿耨多三藐三菩提,乃至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又曰:“菩提!於意何?如於然佛所,有法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佛於然佛所,有法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菩提,有法如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菩提若有法如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者,然佛不我授:汝於世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是故然佛我授。”在常人的念,以成佛一定也是成就什西,或者得得到什。其,是的。佛陀在以自己成就阿耨多三藐三菩提例,阿耨多三藐三菩提的成就,不是得到什。如有某真有自性法,如能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那我就有我所了,燃佛也就不我授。我在未世中作佛,迦牟尼。因我法性空,不有能得所得,一切相,燃佛才我授。本又四果例。曰:“菩提!於意何!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陀洹果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陀洹名入流,而所入,不入色香味法,是名陀洹。菩提,於意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而往,是故名斯陀含。菩提!於意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含果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不而不,是故名阿那含。菩提!於意何?阿能作是念:我得阿道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有法名阿。世尊!若阿作是念:我得阿道,即著我人生者。”世俗世看,有果位高低之分,有惑多少之分,有去生之分。然而在平等的法性上,多差。陀洹,入流;斯陀含,一;阿那含,不;阿,生。些所的入流、一、不、生,都是世俗谛的。在法性中,有入不入、不、不、生不生的象呢?如中所言:我得阿者,即有我能,生法所。倘若我法、能所的二不除,就是著我等四相的生死人,哪是真阿?有者禅者。:道在何?曰:道在目前。:我何不?禅曰:有我故不。:禅否?禅曰:有你有我不。:那我你呢?禅曰:我你又。段公案中可以得到示:一、我相不除,不能道。二、道不可以以我世的所而。摩梁武帝。帝:何是第一?摩答曰:廓然。帝:朕者?摩曰:不。禅者是以本分事相。在法性上,既不存在凡的,更有所的。正了般若所得的境界。
3般若正《金》旨在反映般若在成佛中的功用,以般若而正法相,以般若引行。《金》作般若系的典之一,都表出般若正的作用。如中所言:“如微,即非微,是名微。”“如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如第一波蜜,即非第一波蜜,是名第一波蜜。”“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即名善法。”“如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佛般若波蜜,即非般若波蜜,是名般若波蜜”,等等。三句的公式,乎遍布全。那,三句的公式究竟含著什容呢?在理解公式之前,首先要知道般若教的核心思想――起性空。佛法以世物都是起。《阿含》曰:“有因有世集,有因有世。”又曰:“法因生,法因,我佛大沙,常作如。”又曰:“此有故彼有,此故彼,此生故彼生,此故彼。”起是因和合而起,因是的件,疏的件,不小如微,是大如宇宙,不是因的假合。起,明了物都是相互依的存在。法起的思想,佛陀在般若教中,又作了一步明,即起性空。起已如上的性空,是相自性有而言。乘中的有部,就是主自性有。如《大毗婆沙》曰:“我有二:一者法我,二者特伽我。善法者,唯有法我,法性有,如故。”又曰:“法,非因果故。”又曰:“未法集在,如何聚物非本今有?在法集散往去,如何聚物非有已?答:三世法,因性果性,其所,次第排立,有,增,依作用,有。”有部在分析世法,了事物只有一不的曰自性。此自性常不,因而提出三世有、法有的自性有思想。可是依般若智察起象,都自性。如《摩诃般若波蜜》曰:“利弗!一切法非常非常。……色非常非,何以故?性自。受、想、行、非常非,何以故?性自。乃至意因生受,非常非,何以故?性自,以是因故,利弗!法和合生,自性。”又曰:“但有假名,都自性。”又曰:“法都和合自性,何以故?和合有法自性空故。”法由起故自性,起性空察一切法,非常非。《大智度》曰:“性名自有,不待因,若待因,是作法,不名性。法中皆性,何以故?一切有法皆因生,因生是作法;若不因和合是法。如是一切法性不可得故,名性空。”自性是自有的,不待因而存在,倘若依因和合存在,那必然是有自性。《迥诤》曰:“若法依起,即彼空,若法依起,即自性。起法,即是性空,何以故?是自性故。”《中》曰:“如法自性,不在於中,以自性故,他性亦。”又曰:“中有性,是事不然。”又曰:“若汝法,定有性者,法,因亦;未曾有一法,不因生,是故一切法不是空者。”世事物不起,那也不性空,起自性是立的,不可相信起有,又承自性有。明白了起性空的道理,上就能建立中道的正。在《中》中有一首著名的偈子:“因所生法,我即是空,亦是假名,亦是中道。”是起法示中道正。起法是自性的,所以但有假名;起法是自性的,所以即是空。空,所以自性,是假名的起。起有、自性空、幻化有中,建立中道的。中道是二的。《中》曰:“不生亦不,不常亦不,不一亦不,不亦不去,能是因,善,我稽jī首佛,中第一。”起的中道正,照法,不落自性的生、常、一、去的。《大智度》曰:“菩住二谛中,生法,不但空,不但有;著有生故空,取著空生故是有,有中二下染。”空是了除有,有是了治空,二之,方能妙契中道相。在,再回《金》的三句公式。如“所世界”者,是起的世界;“即非世界”者,是世界的自性的,空的;“是名世界”,世界然是自性的,空的,但假相宛然。起而自性空,自性空而又然假有,就是中道正。《金》告我:待一切的一切,乃至比尊的般若教,我都作如是。
4住生心禅宗的六祖惠能,《金》的“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住生心,是般若法修行的精要。住是相住著而言。世的人有一最大的特,就是著。他是在不著中,如著身、著服、著家庭、著名、著食、著用具、著富、著地位、著友等等。由於六境界的著,使六根在六境界,六蒙的染污,以至我原本清的自心,失去清。使我心失去立。生活在社上的人,了生存的快,就要不停地去接外境。我不妨一世俗人,於他的一天生活透:他早上起床始,吃,上班,下班,吃,教育孩子,看,聊天,玩子游,搓麻,睡眠,等等。可以吧,一般的世人,只要他有感,身或者精神平息下。由於期以外境的攀,使得外境生依,而心不知不中就失去了立。唯有在外境的刺激下,心才平衡,才能充。著於外境使我迷失了自已。世上的人,一天到晚心的是什?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西,那就是怎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音,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不停地追逐美味,身不停地追逐好。他很少能去考察生命的在,只知道著欲望而奔忙。由於一味著外境,果迷失了自己。因此代人管生活在富多彩的物境中,依然感到空、失落、聊、孤。都是因迷失了自己的故。著使我生心的不安。常到多人:活得很累。又累不是身上的累,而是精神的。是啊!平常人只知道身不能太重的,不知道形的精神,也不能太重。那精神的是自於什呢?是著。我看子,它之所以能清晰地照一切影像而不留痕,什?因它不著。我的心具有子的功用,但又不像子。我的心在境界,喜境行著,因著的系,在思上就留下,著越,就越重。就使得我生很累的感;又因著的系,外境的化,都引起我心的不安。所以,你看多人表面很神,但心有多西在困著他,始活得不安。《金》的修行,就是叫我不著。然要做到不住,先要有般若正的基,到世的起、自性、空、幻化有。因我法有了如的察,自然就不容易被世的假相所迷惑。因而本告我:在度生,不住我相、人相、生相、者相,就能度量生;布施,要不住色生心,不住、香、味、、法生心,才能成就限布施;阿耨nòu多三藐三菩提心,不住色身相,才能成就心;如,不可以身相如,不住色身相,才能如真身;修福德,明了福德者,即非福德,不住福德相,方能成就量福德;菩土,不住土相等。曰:“若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所,若菩心不住法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色。”又曰:“若心有住,即非住。”不住相的修行,能消除我心上的,能使我有一立的心,能使我少的妄念,能使我解,能使我通宇宙人生的真。
5《金》的受持功德《金》:“知是不可思,果亦不可思。”可受持本功德之殊。下面分明。一、增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於福德。由有福德才能遂,心想事成。受持《金》能增我的福德。中前後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布施校量,河沙等七布施校量,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以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得值八百四千那由他佛,悉皆供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四句偈功德之大。因富的布施,身命的奉,那都只能人以短的助。而受持或他人本,能令正法久住,人的正知正,健全人的品德,引他人向上增以至解成佛,由此而得底的安,所以非施所能及。二、消除障:我世界是的世界,由於去生中所造善的不同,成了世界的千差。因我始嗔,造下多不善,所以的生命有多缺陷及困,如天人、身病弱、事不等。受持《金》能消除障。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若人,是人先世罪,道;以今世人故,先世罪消,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有些人有受持《金》本平安事,可受持本之後,反而遭到他人的,有系,正是在障。受持本三途都能消除,其他小障就不必了。三、智慧,通相:《金》曰般若波蜜,首要在於智慧,《般若》曰:“菩不住法,住般若波蜜。”本教我住,住是了成就般若。曰:“是乃至四句偈等……何有人能受持,菩提,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有人,得是,信心清,生相,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是乃成就智慧,通相。四、消除:《金》中然不曾出“”二字,但般若法都在解。曰:“我相、人相、生相、者相。”四相乃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本旨在成就智慧,智慧就是除。住相能引起,本要我不住一切相,自然不生。五、成上道:佛是了成佛,佛陀曰者、智者,是智慧的成就。《心》曰:“三世佛依般若波蜜多故,得阿耨nòu多三藐三菩提。”本曰:“一切佛及佛阿耨多三藐三菩提法,皆多此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上佛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