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锡伯族 沈阳历史文化锡伯族家庙
沈阳历史文化锡伯族家庙
一、请您讲述您知道的沈阳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沈阳一名源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设置的沈阳路。
因地处沈水(今浑河)之北,"水北为阳",故而得名。 沈阳市历史悠久。
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属于肃慎、东胡族活动区。燕昭王十二年 (公元前三百年)时,这里是燕国辽东郡属境。
秦、西汉时属辽东郡。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后,北部属玄菟郡,南部属辽东郡。
三国时均为幽州辖地。西晋时在今辽宁境设平州,辽河东、西分别为玄菟郡、昌黎郡辖境。
东晋十六国时的前燕、前秦、后燕时,仍属玄菟郡。自北燕起,经南北朝到隋,辽河东被高句丽割据。
隋代在辽河西设置燕郡、辽东郡。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起,属安东都护府辖区。
辽代属东京辽阳府,境内有沈州 (今沈阳)、兴州 (懿路)、集州 (奉集堡)、广州(彰驿)、辽州 (辽滨塔)和汤州 (辽中县)。金代大部分是东京路沈州属境。
元代属沈阳路和广宁府路辖。明代大部分属沈阳卫辖。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由辽阳迁都沈阳。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升沈阳为盛京。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在今沈阳设奉天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沈阳设奉天省。
民固初年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二年 (1923年)八月属奉天市政公所。
民国十八年(1929年)奉天市改称沈阳市,隶属辽宁省。1913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沈阳后,又改称奉天市。
1945年抗战胜利后,恢复沈阳市名称。同年10月成立沈阳市民主联合政府。
1946年沈阳被国民党占据。1948年11月沈阳全境解放,沈阳市成立特别市政府。
1949年改为中央直辖市。1952年改由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
1954年改为辽宁省省辖市至今。 老北市场“三教九流杂巴地”的民间传统文化,沉积着悲凉沧桑的民国文化气息,高楼林立、街路宽阔、店铺林立、霓虹闪烁的新市区,彰显着现代的文明,风靡全国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东北大鼓和奉天落子就是从这里唱响的,这些都为皇寺广场增添了别样的文化品位。
置身皇寺广场,呈现在眼前的是浓厚的民族、民间、民俗、宗教色彩,你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织。著名的皇家寺院实胜寺和全国唯一的锡伯族家庙,以及庄严威仪的清朝十二帝的塑像都建在这里。
红墙青瓦,雕梁画栋,晨钟暮鼓与神秘的“白骆驼驮金佛”传说和悲壮的锡伯族西征戍边故事交相辉映,构成了浓郁的清文化氛围。 实胜寺是沈阳最早的喇嘛寺院,因是清太宗皇太极赐建的寺刹,因而又名皇寺。
又据说,喇嘛教当时有红、花、白、黄教之分,而皇寺喇嘛为黄教,戴黄帽,加之当初寺院建筑均为黄色,因而又有“黄寺”之称。 实胜寺始建于公元1636年(清崇德元年),竣工于1638年(清崇德三年),占地7000余平方米。
实胜寺建筑恢弘、气势雄伟,分前后两院,布局完整。院内青松翠柳,殿宇辉煌,黄绿掩映,浑然一体。
以山门、天王殿、大殿为中轴线,大殿为全寺的主要建筑。前院两侧有钟、鼓二楼,“黄寺鸣钟”即为著名的沈阳八景之一。
后院两侧为东西配殿和碑亭。大殿西南,建有玛哈噶喇佛楼,专供玛哈噶喇金佛。
佛像旁供奉努尔哈赤、皇太极遗物。 金佛的传说 玛哈噶喇金佛高约40厘米,重千两,立像,双手捧降魔宝杵。
说起这尊金佛,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则故事。 清太宗皇太极于天聪九年(1635年)征服蒙古林丹汗,曾掠得大批宝物,其中有一只千两重的护法金佛,即玛哈噶喇佛。
这尊佛又名“大黑天”,是蒙古各部最信奉的护法神。据说是元世祖时用千金所造,曾在五台山祭祀,后被林丹汗所得。
林丹汗逃亡大草滩,喇嘛默尔根用白骆驼载着这尊大金佛来盛京向皇太极进献,结果白骆驼走到离沈阳城五里的地方便卧地不起,不久便死去。 皇太极为表彰其驮运之功,遂在此地建起一楼,专供玛哈噶喇金佛。
第二年,皇太极称帝后,又在佛楼旁建造佛寺,三年乃成,取名实胜寺。寺成之日,皇太极亲率王公大臣前来顶礼膜拜。
实胜寺的主要建筑都是黄绿琉璃屋顶,与皇宫殿顶相当。管寺“达喇嘛”享受朝廷二品俸禄,掌有银质大印,足见此寺非同一般。
皇帝每年正月上旬都要率领王公大臣及前来朝贺的蒙古各部王公到此拜佛,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历代皇帝东巡及皇亲国戚来盛京时,也多到此朝拜。
乾隆皇帝执政期间,曾四次东巡,每次必临皇寺,并亲题“海月常辉”四个大字,笔力苍劲,颇具风采。而凡新到盛京上任的官员,第一件事也是前来参拜金佛。
1946年寺庙失火,金佛神秘失踪,至今下落不明。因为有了皇寺,使得荒无人烟的这一地区逐渐有了人家,并逐渐演变为集市,这才有了号称沈阳第一商埠的北市场。
为了宏扬沈阳的清代历史文化,2000年,沈阳市和平区政府投资了近7000万元恢复修建了锡伯族家庙,修缮了实胜寺,还重塑玛哈噶喇佛和白骆驼雕像。此次重塑的佛像与白骆驼总重65吨,由房山汉白玉雕刻而成,共用石料100吨,由河北曲阳的工匠雕刻而成。
二、请您讲述您知道的沈阳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沈阳一名源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设置的沈阳路。
因地处沈水(今浑河)之北,"水北为阳",故而得名。 沈阳市历史悠久。
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属于肃慎、东胡族活动区。燕昭王十二年 (公元前三百年)时,这里是燕国辽东郡属境。
秦、西汉时属辽东郡。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后,北部属玄菟郡,南部属辽东郡。
三国时均为幽州辖地。西晋时在今辽宁境设平州,辽河东、西分别为玄菟郡、昌黎郡辖境。
东晋十六国时的前燕、前秦、后燕时,仍属玄菟郡。自北燕起,经南北朝到隋,辽河东被高句丽割据。
隋代在辽河西设置燕郡、辽东郡。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起,属安东都护府辖区。
辽代属东京辽阳府,境内有沈州 (今沈阳)、兴州 (懿路)、集州 (奉集堡)、广州(彰驿)、辽州 (辽滨塔)和汤州 (辽中县)。金代大部分是东京路沈州属境。
元代属沈阳路和广宁府路辖。明代大部分属沈阳卫辖。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由辽阳迁都沈阳。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升沈阳为盛京。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在今沈阳设奉天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沈阳设奉天省。
民固初年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二年 (1923年)八月属奉天市政公所。
民国十八年(1929年)奉天市改称沈阳市,隶属辽宁省。1913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沈阳后,又改称奉天市。
1945年抗战胜利后,恢复沈阳市名称。同年10月成立沈阳市民主联合政府。
1946年沈阳被国民党占据。1948年11月沈阳全境解放,沈阳市成立特别市政府。
1949年改为中央直辖市。1952年改由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
1954年改为辽宁省省辖市至今。 老北市场“三教九流杂巴地”的民间传统文化,沉积着悲凉沧桑的民国文化气息,高楼林立、街路宽阔、店铺林立、霓虹闪烁的新市区,彰显着现代的文明,风靡全国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东北大鼓和奉天落子就是从这里唱响的,这些都为皇寺广场增添了别样的文化品位。
置身皇寺广场,呈现在眼前的是浓厚的民族、民间、民俗、宗教色彩,你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织。著名的皇家寺院实胜寺和全国唯一的锡伯族家庙,以及庄严威仪的清朝十二帝的塑像都建在这里。
红墙青瓦,雕梁画栋,晨钟暮鼓与神秘的“白骆驼驮金佛”传说和悲壮的锡伯族西征戍边故事交相辉映,构成了浓郁的清文化氛围。 实胜寺是沈阳最早的喇嘛寺院,因是清太宗皇太极赐建的寺刹,因而又名皇寺。
又据说,喇嘛教当时有红、花、白、黄教之分,而皇寺喇嘛为黄教,戴黄帽,加之当初寺院建筑均为黄色,因而又有“黄寺”之称。 实胜寺始建于公元1636年(清崇德元年),竣工于1638年(清崇德三年),占地7000余平方米。
实胜寺建筑恢弘、气势雄伟,分前后两院,布局完整。院内青松翠柳,殿宇辉煌,黄绿掩映,浑然一体。
以山门、天王殿、大殿为中轴线,大殿为全寺的主要建筑。前院两侧有钟、鼓二楼,“黄寺鸣钟”即为著名的沈阳八景之一。
后院两侧为东西配殿和碑亭。大殿西南,建有玛哈噶喇佛楼,专供玛哈噶喇金佛。
佛像旁供奉努尔哈赤、皇太极遗物。 金佛的传说 玛哈噶喇金佛高约40厘米,重千两,立像,双手捧降魔宝杵。
说起这尊金佛,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则故事。 清太宗皇太极于天聪九年(1635年)征服蒙古林丹汗,曾掠得大批宝物,其中有一只千两重的护法金佛,即玛哈噶喇佛。
这尊佛又名“大黑天”,是蒙古各部最信奉的护法神。据说是元世祖时用千金所造,曾在五台山祭祀,后被林丹汗所得。
林丹汗逃亡大草滩,喇嘛默尔根用白骆驼载着这尊大金佛来盛京向皇太极进献,结果白骆驼走到离沈阳城五里的地方便卧地不起,不久便死去。 皇太极为表彰其驮运之功,遂在此地建起一楼,专供玛哈噶喇金佛。
第二年,皇太极称帝后,又在佛楼旁建造佛寺,三年乃成,取名实胜寺。寺成之日,皇太极亲率王公大臣前来顶礼膜拜。
实胜寺的主要建筑都是黄绿琉璃屋顶,与皇宫殿顶相当。管寺“达喇嘛”享受朝廷二品俸禄,掌有银质大印,足见此寺非同一般。
皇帝每年正月上旬都要率领王公大臣及前来朝贺的蒙古各部王公到此拜佛,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历代皇帝东巡及皇亲国戚来盛京时,也多到此朝拜。
乾隆皇帝执政期间,曾四次东巡,每次必临皇寺,并亲题“海月常辉”四个大字,笔力苍劲,颇具风采。而凡新到盛京上任的官员,第一件事也是前来参拜金佛。
1946年寺庙失火,金佛神秘失踪,至今下落不明。因为有了皇寺,使得荒无人烟的这一地区逐渐有了人家,并逐渐演变为集市,这才有了号称沈阳第一商埠的北市场。
为了宏扬沈阳的清代历史文化,2000年,沈阳市和平区政府投资了近7000万元恢复修建了锡伯族家庙,修缮了实胜寺,还重塑玛哈噶喇佛和白骆驼雕像。此次重塑的佛像与白骆驼总重65吨,由房山汉白玉雕刻而成,共用石料100吨,由河北曲阳的工匠雕刻而成。
三、辽宁省会是哪个市
辽宁的省会城市是沈阳。
沈阳是辽宁省省会,是中国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全市国土面积1.3万平方公里。
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有清故宫、福陵、昭陵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新乐遗址、锡伯族家庙、明清四塔七寺、张氏帅府等150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沈阳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城际铁路网密集,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航空港。
与周边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等七城市构成的沈阳经济区,资源丰富、经济互补,是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扩展资料: 沈阳著名的旅游景点介绍: 1、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心,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
沈阳故宫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的1625年,建成于皇太极时期的1636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故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
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 2、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3、沈阳铸造博物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卫工北街14号,始建于2007年。
在沈阳铸造厂原址基础上改建而成的,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铸造博物馆。铸造厂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职工人数最多时达5800人,年最大产量达38500吨,生产铸件上万种,是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沈阳-城市概况。
四、锡伯族人历史,源自哪一民族
锡伯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锡伯”是本民族自称。汉文则有犀毗;师比、鲜卑、矢比、席百、席比、锡伯等不同译音和写法。
关于境锡伯一词的含义,诸说不一,一说为瑞兽或带钩,即(《汉书匈奴传》)所称“犀毗”;一说为地名。海拉尔迤南室韦山一带,注称为锡伯,居住在这一带的人因以得名;本民族大部分人认为自己是鲜卑遗民,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
集中分布于辽宁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等地,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集中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以及伊犁河流域的霍城、巩留两县,基余的散居于吉林省的扶余、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北京等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锡伯族人口数为188824。
居住在东北的锡伯族通用汉文和蒙古文;居住在新疆的锡伯族使用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文。有锡伯文。
族源与变迁锡伯族与古代鲜卑有渊源关系。最初游牧在大兴安岭东麓,至十六国时(304年~439年)。
慕容等部南迁至黄河流域并建立了政权,后融于汉族。少数鲜卑人仍然居住在嫩江、绰尔河、松花江一带,保持了原来的生产方式。
这部分鲜卑人就是今日锡伯族的先民。也有说锡伯族来源于匈奴,或室韦,或女真。
清代以前,他们繁衍生息在以伯都讷(今吉林扶余县)为中心的东至吉林,西至呼伦贝尔,北起嫩江、南抵辽河流域的广阔地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捕获物基本上平均分配,人人有份。
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锡伯族被满洲统治者征服,编入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满洲。在100多年中,锡伯族人民从自己长期聚居的地区分散到许多地区,随着频繁的驻防、调防,不仅移居东北三省,而且奉遣远戍云南、新疆。
1764年有1016人被征调到新疆戍边,携同随军家属2千多人,从此,锡伯族分居东北、西北两地。青年人充当“披甲”,服役当差,闲散附丁和家属则从事农副业生产。
八旗制度使锡伯族处于清朝的直接统治之下,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都发生了急剧变化,由原来流动性较大的渔猎经济转向稳定的农业经济。社会经济早期生活在大小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的锡伯族人民,后来移居到嫩江、松花江流域。
过着渔猎生产生活方式。在清初,被编入八旗,封建生产关系得以形成和发展。
旗地为“公有”,按旗官和披甲等级,进行分配,数量不等。原为“俸禄”和“军饷”性质。
乾隆三十二年(767),新疆锡伯族也被编为八个牛录(旗),于伊犁河流域屯田驻守。嘉庆七年(1802),在锡伯营总管图尔根支持下,经过艰苦奋战,从察布查尔山口引水,自崖上开凿大渠,终于引来伊犁河水灌溉良田,故取名为“察布查尔渠”,意为“粮仓”,锡伯族人民先后定居在大渠南北。
其后,又与八旗兵一起,先后在伊犁、博尔塔拉、塔城等地开凿一些水渠,开垦了10余万亩良田,并使当地一些兄弟民族学到许多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为开发和保卫边疆作出了贡献。
19世纪80年代,旗制开始瓦解,旗地逐渐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锡伯族人民日益贫困,沦为雇工和佃农。以察布查尔三、四两区为例,只占总人口5%的地主、富农,占有土地总面积的30%,并占有全部草场和大量牲畜;而占总人口58 %的贫雇农,只占有土地总数的148%,几乎没有牲畜。
锡!白族人民世世代代要求废除跟丁制度,清丈土地,发给地契,合理使用草地,并为此作过斗争,但都遭到残酷镇压。解放后,锡伯族人民进入到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政治上享有了与各族平等的权利。
1954年建立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工农、I匕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虽然仍以农业为主,但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科学种田柑农业机械得到普及。工矿企业进一步发展。
各项社会事业生机勃勃。锡伯族,现有人口十七万余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
锡伯族兼用汉、维吾尔、哈萨克语。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
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早期的锡伯族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业,察尔查尔以种水稻为主经营农业,牧业也比较发达。
在祖国的西北、东北、内蒙部分地区,可以看到一些能骑善射的人们,他们时而跃马扬鞭进行跑马竞赛,时而开弓搭箭开展射箭比赛,时而三五成群较量一番摔跤,时而兴致勃勃练习几回举重……他们就是锡伯族。锡伯族有172万多人,分布在新疆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市、巩留县等。
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以及内蒙东部也有分布。锡伯语跟满语很接近。
新疆的察布查尔、霍城、巩留、塔城等地的锡。
五、沈阳都有什么名胜古迹
沈阳是辽宁省省会,位于辽宁省中部,地处浑河(古称沈水)之北,中国古代习惯把水的北面称之为阳,沈阳的名字便由此而来,境内多民族聚居,除汉族外,还有满族、朝鲜族、回族、锡伯族、蒙古族等32个少数民族。
沈阳是东北地区最早命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每年4-10月是旅游的黄金季节。目前,沈阳是我国仅次于北京的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第二位的城市,是我国首批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还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以及泛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
2005年,沈阳继贵阳之后荣获全国第二个“森林城市”的称号。 沈阳旅游景观丰富多彩,2004年7月1曰“一宫两陵”(清故宫、清福陵、清昭陵)在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还有新乐遗址、古盛京一条街以及45亿年的古陨石山、奇特的沈阳怪坡、棋盘山风景区等众多名胜古迹。
沈阳也是一座美食城,著名的有“中华名小吃”老边饺子、马家烧麦等;还有辽宁10大美食之一的满汉全席、扒锅肘子、以及辽菜风格的地方名菜等。
六、沈阳北市场发展史,谁能告诉我,就是哪个年代有什么变化的那种,
北市场地区地处沈阳市和平区北部,东以北三经街为界和沈河区相望,南以市府大路为界与遂川街道相邻,西以南京北街为界与西塔街道办事处相连,北以哈尔滨路为界与北道口街道办事处相接。
辖区面积0.95平方公里,户籍户数9997户,人口34253人,下辖总站路、皇寺路、北市、市府路4个社区。是一个集购物、文化活动、旅游观光、宗教活动与一体的繁华地区。
面积约50万平方米,规划面积约120万平方米,是沈阳市三大商业板块之一。 目录 北市场的娱乐寺庙文化 饮食文化 戏曲文化 服饰文化 其他 北市场的建筑 北市场的历史张作霖—北市场初建者 北市场—逐步退化消亡 北市场—改造箭在弦上 北市场的规划北市场的娱乐 寺庙文化 饮食文化 戏曲文化 服饰文化 其他 北市场的建筑 北市场的历史 张作霖—北市场初建者 北市场—逐步退化消亡 北市场—改造箭在弦上 北市场的规划 展开 编辑本段北市场的娱乐 北市场集购物商住、餐饮娱乐、旅游文化、金融典当于一体,总商业沈阳著名商街市府大路、南京北街、和平北大街、北三经街、皇寺路、北市一街等环绕其中。
闻名遐迩的北市名吃美食、洗浴休闲、古玩花卉、茶舌曲艺、垂钓渔具……,日夜流淌着盛京四方老城夕日的繁华。 寺庙文化 寺庙文化,借市政府改善宗教寺庙周边环境之机,按历史原貌重修皇寺碑楼、重建鼓楼、钟楼,恢复盛京八景之一的“皇寺钟声”。
恢复“跳鞑送鬼”等正常宗教活动,充分体现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同时挖掘寺庙文化资源,请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将白骆驼玛哈噶喇金佛的史实,雕刻成汉白玉骆驼卧地驮金佛的雕像,并将清历代皇帝及文人墨客写的有关实胜寺的寺词,刻成碑立于寺内,广泛收集有关实胜寺和太平寺(锡伯家庙)的一切正史、野史,编辑成册。
在抢救古寺庙文化的同时,将实胜寺和太平寺周边破旧建筑动迁改造,按照藏格式建筑风格,修建古文化商业档口,主要经营文物古玩、青铜玉器、古旧书刊、碑贴字画、金石篆刻、文房四宝、书画装裱,拟将位于南湖公园北门的古董市场及南昌街的文房四宝市场迁入,在实胜寺周边形成东北最大的古文化市场集散地。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包括茶文化、酒文化和食文化。
沈阳东北地方风味不少,但都比较分散,没有形成集聚性效应。其民族饮食文化优势和辐射功能还不突出,应该把这些东北地方风味集合在一起,产生裂变效应,重点体现我国北方民族的饮食文化特点。
所以说,改造后的北市场应该是集东北民族饮食文化之大成者。 它既有茶肆、酒楼、经营东北名酒,还应有阳春白雪似的满汉全席。
更应有众人津津乐道的风味小吃。它既包括叫卖:小豆腐、水豆腐、菜豆腐、豆面卷、粘豆包、粘火烧、粘糕、打糕、冷面、羊汤、油炸糕、酸菜粉、酸汤子、荞面饸饹、辣椒焖子、菠萝叶饼、锦州小菜、朝鲜咸菜、小土豆、四季面、熏鸡架等小吃摊位;也包括经营:老边饺子、李连贵熏肉大饼、马家烧麦、杨家吊炉饼、老山记海城馅饼、那家馆白肉血肠、铁岭李记坛肉、辽阳葱花缸炉、吉林鲜族风味、黑龙江德莫利鱼等精品饭庄。
这一饮食文化的载体,应以北市一街为主通过弘扬东北民族饮食文化,把北市场建成东北最火的美食王国。 戏曲文化 戏曲文化。
北市场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是全东北戏院最集中的地方。重建后的北市场,更应突出东北地方戏的特点。
在剧种上,包括铁岭二人转、辽南皮影戏,奉天落子,海城戍抢戈更应突出东落子、海城戏叭喇、阜新蒙古剧、辽南戏、评剧、木偶剧、北方越剧。在曲种上,应包括,单出头、拉场戏、东北大鼓、太平鼓、八角鼓、昆高笛曲、相声、评书、西河大鼓、山东琴书、快板书、数来宝、子弟书、蒙语说书、好来宝、三老人、判捎里、鼓打铃等。
在演员队伍上,应以专业团体为主,以民间艺人为辅,我们沈阳市的杂技团、曲艺团、评剧院、歌舞团、棋社、柔道队人才济济,它应该是既能在国际大赛上夺金掠银,也能在北市场为人民群众献技献艺。这个范围应以沈阳大戏院、青年居以场一带为主,根据北市场原貌,追溯历史,场馆建设以小型为主、格调典雅、古朴、环境舒适、清新。
结合于茶肆、酒楼、游客在肆中品茗饮酒,吃风味小吃,同时欣赏到东北地方戏曲文化,其尔陶陶。 服饰文化 东北服饰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服饰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生瞬特色的风格和体系,其中以满族服饰为主。满族妇女的典型服装为衣裳连属的旗人长袍,即旗袍。
后来演化成中国最具生气勃勃的传统女装。有“国装”的美誉。
在改造后的北市场,凡是涉及到民族风情的场所,服务人城应穿上各自民族特点的服装,以展示芳训厂民族服饰文化的风采。 商品文化。
也称旅游商品文化旅游商品作为反映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风貌、民情、经济发展状况的载体,必须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并在设计上突出个性化。每一个沈阳人都知道,外地人来沈不知道买什么东西带给家人,本地人离沈不知道带什么礼品送给朋友。
老一辈的拿手货如红梅味精、红双喜高压锅,已退出历史舞台,那么,什么是我们沈阳的“南京板鸭”、。
七、锡伯族的传说
锡伯族原居东北,18世纪中叶,部分锡伯族开始迁往新疆戍边,现分居东北和新疆两地。
锡伯族一说是鲜卑族人的后裔,一说是满族人的分支,目前尚无定论。现有人口约18.8万人(2000年)。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
民族历史
锡伯族先人原本居住在诺尼河流域,他们是1593年被努尔哈赤击溃的九个部落之一。清朝降服科尔沁蒙古人后,锡伯人在科尔沁人的控制之下。锡伯人直接为清朝服务是始于与沙皇俄国的战争。他们为清兵提供后勤服务。1692年科尔沁蒙古人将锡伯人、达斡尔族人献给康熙皇帝以此换取白银,从此锡伯人被被编入八旗,驻防在齐齐哈尔和满洲其他地区。乾隆皇帝征服新疆后,1764年锡伯人就被要求驻防以守卫新的边疆,逐渐在察布查尔聚居。 由于这样的历史原因,居住在东北(满洲)的锡伯人的讲汉语,而在新疆这些昔日八旗驻军的后代仍然讲一种满语的方言,即锡伯语。他们使用锡伯文,一种在满文基础上轻微修改的文字。 有人认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名称即来源于锡伯的族名。
特色文化
新疆的锡伯族把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西迁节。锡伯族能歌善舞。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锡伯族人民因为不断迁徙,因此吸收了不同的外来文化,信奉萨满教、喇嘛教。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他们也信奉“关公”、“周仓”等神。最有趣的是盛童訾内太平寺(俗称“锡伯家庙”),本为喇嘛寺,但除了供奉三世佛、十八罗汉外,又塑有关公、周孚等偶象。西迁的锡伯族也曾信奉喇嘛教。同时也供奉孔子、关帝、娘娘等神位。祭祀祖先也占有重要地位。
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满族大略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但是,过节的方式不大一样。如端午节,他们有泼水、叨羊、赛马或郊游等活动。此外,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从东迁往新疆的纪念日,每年都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八、复印锡伯族历史及风俗
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与古代鲜卑和近代满族有一定的关系。
有一种说法说沙俄曾以此名称创造北亚的新地名:西伯利亚。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

“锡伯”为本民族自称,口语中称为“slwe”,书面则为“sibe”。历史上有须卜、室韦、失韦、史伯、西伯、席北、席伯、锡北等20多种记载,都是其音转和异写。
“锡伯”之称谓与汉字书写最早见于清代,此后在清代官方文献中虽多用“锡伯”二字,但未能统一,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始渐趋统一。新中国成立后,“锡伯”才名正言顺地作为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而置身于祖国民族大家庭之中。
[1] 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
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语。
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人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
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 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 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在这风沙弥漫的大西北,勤劳的锡伯族人民凿山筑渠,修筑了长达100多公里的察布查尔大渠。潺潺的流水使荒漠的原野变成了阡陌纵横,树木葱绿,瓜果飘香,美丽富足的地方。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
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在祖国的西北、东北、内蒙部分地区,可以看到一些能骑善射的人们,他们时而跃马扬鞭进行跑马竞赛,时而开弓搭箭开展射箭比赛,时而三五成群较量一番摔跤,时而兴致勃勃练习几回举重……他们就是锡伯族。
民族历史 锡伯族传统体育项目——射箭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锡伯族与北朝拓跋鲜卑有相同的图腾——“鲜卑兽”(瑞兽),又称“鲜卑郭洛”。
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锡伯族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泽(呼伦贝尔草原)。
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锡伯族保留有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
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1956年包尔汉、冯家升发表论文认为鲜卑郭洛是一种瑞兽,相当于蒙语中的动物“驱”,即特殊的五爪虎。
后来又有人说鲜卑郭洛是一种飞马。 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
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
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生活习俗 早期的锡伯族人民以狩猎、捕鱼为业。
现在,察布查尔一带锡伯族经营农业,以种水稻为主,牧业也比较发达,还有许多青年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本民族的干部不断成长,有了各类专业人才,办起了医院和学校。
锡伯族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
清代,锡伯族男子服饰与满族服饰大体相同,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老年妇女在春夏秋多包白头巾,冬季则戴棉帽,帽沿缝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
姑娘只留一条长辫子,从背后正中垂下。结婚后梳双辫,盘结在头上。
清朝末期,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袍的习惯。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
比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不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