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历史高考题全国卷 2017年高考全国1卷历史
2017年高考全国1卷历史
1.2017全国一卷难度怎么样
作为刚刚接受完17全国一洗礼的考生,我想对命题组说,mmp!
哈哈开个玩笑,请不要当真,不过17文综真的是难到爆,我的文综一直是我们全校前列,记得有次还考了第一,我按照以往全国卷的难度预估我能考210分左右(至少),但是高考我的文综只考了198,已经不想再说什么。
就按地理大题举例,第一题是关于剑麻的题,说实话我虽然不是一线二线大城市的孩子但是我的阅历极其广阔(有理有据),但是当看到剑麻这道题的时候其实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因为虽然题目说了一大通问题提了好几个但是我还是不知道一个最关键的东西:剑麻是什么?它长什么样?
还有阴坡阳坡的那道题,说实话我做遍了全国卷从来都没遇到过这种纯文字叙述地理题,关键是其中还要我们比较海拔不同的植物,你可以想象一段话被印在两面(相当于一张A4纸的两面),我翻起来对比是如何费力,关键是这会让人急躁,做题一急起来就相当于玩完,所以···
政治历史就不予评论了,还是以前的样子,但是难度加大。
做好全国卷,最重要的是阅历,还有知识藏储量,死背课本没有一点用处,想办法开阔眼界,多读书(课外)才是方法。
2.2017年高考全国卷3历史试卷结构 新课标各题型分值是多少分
2017全国卷3高考历史试卷题型结构及分值
除部分高考改革地区外,一般每年高考试题题型变化不大。历史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35,单选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2题,共52)
必考题
40题,25分
41题,12分
选考题(4道选考题任选一题作答)
45题,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46题,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47题,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48题,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22017全国卷3高考历史各题型答题技巧
2017全国卷3高考历史理解命题意图:每道材料解析题的设计,都有其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一定要理解其意图,考虑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认识应达到的高度等。最后检查答案时还要从这些方面去衡量,找出漏洞,予以弥补。
3.2017年高考是全国统一卷卷子一样吗
2016年高考,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五地以外,全部使用(或部分使用)全国卷的省份达到26个。2016年高考全国卷共有3套,分别是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2017年高考,各省份的试卷使用情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各省份试卷使用情况
全国Ⅰ卷地区:
福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
全国Ⅱ卷地区:
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
全国Ⅲ卷地区:
云南、广西、贵州、四川
自主命题省份:
江苏、北京、天津、上海
部分使用全国卷省份:
海南省:全国Ⅱ卷(语、数、英) 单独命题(政、史、地、
物、化、生)
山东卷:全国Ⅰ卷(外语、文综、理综) 自主命题(语文、文数、理数)
2017年考试改革地区
高考改革地区:
浙江、上海
考试模式:
3+3,不分文理科
必考科目:
语文、数学、外语,每科150分
改革后的考试具体安排如下
外语考试:
浙江每年2次,6月和10月;上海每年2次,1月和6月 。
选考科目:
浙江实行7选3,每科满分100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特别说明:浙江省的选考科目考试次数为2次,分别在4月和10月,外语和选考成绩2年有效。)
上海实行6选3,每科满分70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 。
录取方式 :
浙江
1.高考录取不分批次;
2.“专业 学校”平行志愿,按专业平行投档。
上海
1.合并本科第一、二招生批次;
2.“总分志愿”,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
2017年高考除浙江、上海因实行高考改革变化较大外,全国其他地区保持稳定,考试模式仍与2016年保持一致。
前不久发布的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有了新的变化,浙江和上海的小伙伴们也即将面临新的高考改革,种种变化都在表明2017高考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如何应对2017高考全国卷?
语文
阅读选考变全考,提升答题速度是关键
阅读复习更讲求深度,着重提高读解能力;
语用和写作复习要讲求实用,着重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从新闻、学术论文、人物传记和访谈、戏剧等作品材料中,选取更生动鲜活的事例。最重要的是考生要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量,同时加强对古代文化基础知识以及古诗文的积累”。
意味着语文答题时间将更加紧张。大纲调整后,高三学子在文学类阅读上可能要下更多的努力。
数学
数学全国卷最大的特色是“稳定”。
选考模块三变二,增加数学文化的要求。
在全国卷中,代数有10个小题,2个大题;立体几何有2个小题,1个大题;解析几何有2个小题,1个大题;算法有1个小题;概率统计有1个小题,1个大题。
在全国卷中,数列考查的要求低了,概率统计考查更深入了。
全国卷强调“能力立意”,所以要重视运算能力的训练,培养合理、准确的运算能力。
文综
更加强调学生跨学科的学习能力
历史的考查的趋势是“轻教材,重材料”,这对学生的知识面、学科拓展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需要在扎实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提效”,也就是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而不再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
地理的复习,需要学生关注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及时收集多种媒体上的信息资料,关注世界与国家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政治全国卷试题经常会考查到一些“冷门”考点,甚至将其作为大题来考,考生应牢记考点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掌握好每个考点,做到逐点过关。
理综
不走“题海战术”,重视自主设计新实验能力
物理全国卷试题常以生活、科技、社会、环境为背景,关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实,关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复习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引导考生关注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化学大幅度地增加了实验探究活动,学生要重新走进实验室,重做典型的动手实验。
化学生物变动少,对考生影响不大。
4.高考全国卷的实行历史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对于高考所做的改革一直从未停止。
从全国统一试卷到全国多份试卷,从单一选拔到多元录取,回溯37年间高考制度演变,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和前行。昨天,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新世纪高考改革的各项思路已逐渐清晰,一项更为全方位、系统的高考改革正在渐次展开。
70年代重新恢复高考众人争过独木桥1952年,我国的高考制度创立,“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1977年,在dp的直接主持下得到恢复。
全国57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阔别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当年共录取了27.297万人,高考录取率仅有4.8%。
恢复高考伊始,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试办法,文理分科。在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外语在很多省市并未列入总分,而是作为录取重要参考。
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文理两类都只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
1978年,又有61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率仅为7%。两次总计1180余万人的招考创下了中国乃至世界考试史上的纪录。
1979、1980两年,高考录取率依然低于10%。直到1981年,高考录取率才达到11%。
1984年,我国开始保送生的试点,即由中学推荐,高等学校考核同意,免予参加高考,直接进入高校学习。1984年9月,英语正式被列入高考主考科目。
此后的几十年里,英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考试科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高考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考试方法。
针对高考传统的命题方法和考试方式的缺陷,我国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1985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8年,这项改革试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等5个学科,英语科则扩大到全国17个省(市、区),涉及100万考生,经过由点到面的改革实践,上海、浙江先行试点普通高中毕业会考。1989年7月,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试行高中会考制度,并在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
当时,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突出,一些学生偏科严重,高考客观上承担了对高中教育教学有偏颇导向的责任。1989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
90年代保送计划实施考试科目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初,保送生计划人数曾一度扩大。但保送过程中出现了中学为了提高名牌大学的升学率,“推良不推优”的倾向,出现了申报作假、干部和教师子女保送比例过高等现象。
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三省于1991年进行了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1995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实行了会考后的高考“3+2”科目组设置方案,即语、数、英三科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史;理工类加考理、化,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
1999年教育部规定,全国所有保送生都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1999年在“3+2”高考科目改革8年后,广东省率先探索“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
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为必考科目,“X”是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1-2科。此后,各省陆续实施的“3+X”科目方案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少部分省市实施的是“3+大综合(或)+1”方案。
“3+X”科目改革的实施,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这一改革对考试内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21世纪各地自主命题自主招生开始推广2000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分省命题,上海、北京率先单独组织高考命题工作。同年,北京、安徽等省区市试行春季高考改革,一年举行两次高考,试图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格局。
但改革带来的新问题也接踵而至。实行春季高考后,由于参与招生的学校和专业都不理想,以致考生积极性不高。
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华等22所著名高校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在自主考试与面试的基础上进行初选,入选考生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可以由学校决定录取,招生比例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5%。
2004年内蒙古率先取消春季高考后,安徽、北京也相继选择退出。与此同时,参与自主命题的省份也在逐年扩大,已有16个省市区全部或部分实现了自主命题。
统一考试的格局被打破,统一招生方式也在试图破冰。在连续两年多所学校试点的基础上。
2005年夏天,在中央领导的亲自批示下,由教育部、中宣部等多个部委牵头组织启动了素质教育大调研。其中,由时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牵头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调研内容,最终完成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提出:高考改革“应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分离高考承担的高中毕业水平考试功能;将社会化的水平考试纳入高考体系;建立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社会服务记录,逐步实行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元录取制度。”并将这一目标最终实现的时间定位在2020年。
[13] 2006年,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扩大到53所大学。这项改革使高校有了更多的招生自主权,扩大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操作空间,同时对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至此,“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多。
5.2017高考试卷全国都一样吗
不一样,有个别省自主命题 1.北京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2.天津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3.上海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4.江苏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5.浙江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新课标Ⅰ卷(英语听力部分) 6.海南省:自主命题(政、史、地、理、化、生)+新课标Ⅱ卷(语、数、英) 扩展资料2016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使用国家考试中心命题试卷。
由于多数省份的加入,新课标全国卷开始分成Ⅰ 卷、Ⅱ卷和Ⅲ卷。安徽、湖北、福建、湖南、山西、河北、江西、广东、河南、山东英语及综合采用全国Ⅰ 卷;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海南语数英采用全国Ⅱ卷;广西、云南、贵州、四川语文及文综,采用全国Ⅲ卷。
2017年 四川全科、浙江英语加入新课标全国卷。 参考资料:高考试题全国卷--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