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葡萄的起源与传播 佛教的起源与传播
佛教的起源与传播 (佛祖与众弟子)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乔达摩.悉达王子所创。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
佛教的起源与传播

(佛祖与众弟子)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乔达摩.悉达王子所创。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其母摩耶夫人早逝,由姨母抚养长大。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后与觉善王的女儿耶输陀罗结婚生子。悉达多自幼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善射骑,博学多艺,也富于沉默思考。29岁离家,到处寻师访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门。 为了达到解脱人生之苦的目的,悉达多离家之后,先到王舍城郊外漫游,跟随数论派先驱阿逻逻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接着他尝试通过严格的苦行发现真理,寻求解脱。据说,他认为:摩擦湿木不能生火,摩擦干木才能取火;人身亦需经过苦行,清除体液,才能悟出真理。于是他逐渐减少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米,后7天只进一餐。他穿鹿皮、树皮,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卧于荆棘上。6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却依然没有发现什么真理。 乔达摩认识到苦行并不能获得解脱,开始净身进食。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默想。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悟出了“四谛”的真理。这标志他真正觉悟成道了,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这一年他35岁。 此后他就一心转向传教活动,历时49年说法。他的活动地区主要在摩揭陀、拘萨罗跋耆三国,东面最远到过瞻波,西到摩偷罗。当时这一带经济文化发达,沙门运动高涨,新的宗教团体和哲学派别,大都在这里活动。 佛教意为佛陀的教法。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人。同时,佛教对人文社会也有着良好的影响。 最初佛教是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但当初并没有得到很大发展。直到东汉第二任永平皇帝时,有一晚明帝做梦时梦到有一金人飞行于殿庭之上,醒来之后备感奇怪的明帝将这个梦讲给了群臣。当时太史傅毅回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 傅毅的话得到了朝堂上所有人包括明帝的赞同,于是他派遣中郎将蔡愔带领十八人前往西域访求佛道。蔡愔在前往西域的路上遇到了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到了佛像经卷。 得到真经之后,不敢怠慢的傅毅用白马驮着求来的佛像与经卷并邀请竺法兰,摄摩腾二人共还洛阳。听到消息的明帝特意为他们建立了精致豪华的佛舍,称做白马寺。于是摩腾与竺法兰就在寺里译出了赫赫有名的《四十二章经》,这几乎是汉地佛教初传的普遍说法。 关于佛教礼仪 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2.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4.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可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 >
很赞哦! (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