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人为什么改姓 满族于姓,满族改姓于的老姓是什么及祖籍是哪{于氏宗谱}
满族于姓,满族改姓于的老姓是什么及祖籍是哪{于氏宗谱}
满族改姓于的老姓是什么及祖籍是哪{于氏宗谱}
满族取于姓的有很多,
比如:尼玛哈氏、布尼氏、于佳氏、依里库勒氏、尼玛奇氏、裕瑚鲁氏、扎哈齐特氏、巴颜氏、于氏....等。你如果不说清楚你家的基本历史,就很难帮你判断究竟属于哪个家族。 --------------------------------------------- 尼玛哈氏 满洲希姓,人数极少,均在镶红旗。世居:辽阳地方。 布尼氏 均属镶白旗。世居:佛讷赫村、公额理等地方。后分取 卜 于 尼等姓。 著名人物有:已故文史学家 “阿林(运山)” 于佳氏 世居不详。 依里库勒氏 又作 俞窟里、俞库勒。 世居:洪爱、虎尔哈、空科巴赛,后有改汉字姓于。分属 正白、镶白 等旗。 尼玛奇氏 世居:萨哈连、费尔喀、东海库页 地方,后改汉字姓 颜、于 等。 著名人物有:西宁镇总兵、骑都尉“达三泰”。 裕瑚鲁氏 世居:裕瑚鲁、长白山、虎尔哈、讷殷、黑龙江、洪科、安褚拉库、英额和罗等地方。正白旗、正红旗、镶蓝旗、镶黄旗、镶白旗、正蓝旗均有分布。 著名人物有:慈禧太后贴身女参事官 “德龄”。 扎哈齐特氏 本蒙古姓,世居:厄鲁特。清初归附。分属 正白、正黄、镶蓝 等旗。后冠汉字姓于。 著名人物有:已故利福尼亚大学哲学院终身教授 “扎奇斯钦(宝衡)”。 巴颜氏 又作 巴雅氏。世居:乌拉、虎尔哈、木伦、齐齐哈尔、敖汉 等地。 后冠汉字姓:白、富、于。其姓氏著名人物有:三等轻车都尉“通吉善”。 于氏 原汉姓。属 正白、正蓝 两旗包衣。世居沈阳、抚顺地方。于姓在 满族里 的 原姓是 什么 属于哪个旗
[于] 满族老姓包括:尼玛哈氏、布尼氏、于佳氏、玉库勒氏、尼玛奇氏、裕瑚鲁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于氏(汉族)等。
尼玛哈氏 镶红旗希姓,人数极少。世居辽阳地方。 布尼氏 隶属于镶白旗。散处于佛讷赫村、公额理等地方。 于佳氏 世居不详,后改汉字姓于。 玉库勒氏 Yukuli Hala 又作俞窟里、俞库勒,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洪爱、虎尔哈松花江、空科巴赛,后改汉字姓于。原隶正白旗,后改隶镶白旗。 尼玛奇氏 Nimaci Hala 见于《满汉名臣传》和俄国学者《满族的社会组织》,满语“山羊皮”,世居不详,人口非常少,后改汉字姓颜、于等。著名人物有:西宁镇总兵、骑都尉又一云骑尉达三泰。 裕瑚鲁氏 散处裕瑚鲁、长白山、虎尔哈、讷殷、黑龙江、洪科、安褚拉库、英额和罗等地方。正白旗、正红旗、镶蓝旗、镶黄旗、镶白旗、正蓝旗均有分布,另外镶白旗和镶蓝旗的包衣里也有裕瑚鲁氏。 于氏 隶属于正白旗及正蓝旗包衣。世居沈阳及抚顺地方。我是满族正蓝旗,现姓于,请问我的满族姓氏是什么?
八旗是清代的军政机构,类似于现代的军·区,它与姓氏没关系,所以单说你家过去在哪一旗是不够的,从旗上看不出姓。
满族取于姓的太多太多,比如:俞呼鲁氏,纽古录氏,俞尔勒氏,尼马哈氏,舒穆录氏,乌玉尔氏,巴颜氏……等等。 你最好先说明,你家祖籍哪省,哪县?这样才好缩小范围查找。满族姓氏大全
正黄旗姓氏:
A.阿颜觉罗氏 敖拉氏 B.博尔济吉特氏 博尔济锦氏 巴岳特氏 布尔察氏 C.查特里氏 D.德度勒氏 铎尔衮氏 E.鄂绰氏 额尔图特氏 F.傅察氏 富察氏 G.瓜尔佳氏 关佳氏 格济勒氏 H.瑚锡哈哩氏 胡思哈里氏 哈达纳喇氏 赫舍里氏 和衣氏 汉氏 J.觉尔察氏 觉罗氏 纪里氏 精厄里氏 L.鲁布哩氏 赖布氏 李佳氏 M.马佳氏 莫尔丹氏 N.那穆都鲁氏 纳喇氏 宁古塔氏 钮祜禄氏 Q.乔佳氏 S.舒穆禄氏 萨克达氏 隋佳氏 索佳氏 索勒豁金氏 苏都里氏 苏完瓜尔佳氏 T.塔察觉尔察氏 塔他喇氏 图色里氏 W.完颜氏 乌雅氏 乌雅拉氏 乌佳氏 乌扎拉氏 吴鲁氏 魏古特氏 倭勒氏 X.喜塔腊氏 西克特里氏 兴佳氏 Y.伊尔根觉罗氏 颜扎氏 Z.扎库塔氏 张佳氏 哲尔德氏 赵佳氏 正蓝旗满洲姓氏: A.阿颜觉罗氏 B.博尔济吉特氏 博尔济金氏 博尔特氏 布吉尔根氏 C.察克钦氏 查拉里氏 撒克查氏 E.鄂卓氏 F.傅察氏 费莫氏 G.瓜尔佳氏 郭尔罗氏 郭络罗氏 H.赫舍里氏 哈勒斌氏 J.觉尔察氏 觉罗氏 L.李佳氏 M.马佳氏 莫得里氏 N.纳喇氏 宁古塔氏 钮祜禄氏 奈齐里氏 S.萨克达氏 舒书觉罗氏 舒穆鲁氏 索察氏 嵩佳氏 塞米喇氏 苏佳氏 T.佟佳氏 他塔腊氏 谭木查氏 W.乌苏氏 乌扎喇氏 吴扎拉氏 吴机格忒氏 温都氏 沃埒氏 X.西林觉罗氏 Y.伊尔根觉罗氏 伊特木氏 伊拉礼氏 Z.兆佳氏 章佳氏 张佳氏 扎拉里氏 赵佳氏 朱尔根氏 朱家氏 镶蓝旗满洲姓氏: B.博尔济吉特氏 博尔君氏 白苏特氏 C.仓佳氏 D.戴佳氏 F.傅察氏 G.瓜尔佳氏 郭佳氏 郭络罗氏 H.赫舍里氏 虎尔虎氏 J.觉尔察氏 觉罗氏 金氏 M.蒙古索氏 穆尔祥氏 穆莫礼氏 马佳氏 满查氏 N.钮祜禄氏 钮汪监氏 纳兰氏 纳喇氏 尼拉氏 聂格里氏 S.萨克达氏 萨察氏 萨马尔基氏 舒书觉罗氏 舒穆鲁氏 商家氏 嵩佳氏 索尔济氏 T.佟佳氏 W.完颜氏 乌扎喇氏 吴扎氏 X.西塔腊氏 西林觉罗氏 Y.伊尔根觉罗氏 伊拉礼氏 Z.赵佳氏 镶红旗满洲姓氏: A.阿哈觉罗氏 B.博和里氏 博和尔氏 C.崔佳氏 D.董鄂氏 E.鄂济氏 鄂岳氏 F.傅察氏 费莫氏 G.瓜尔佳氏 郭齐扎氏 嘎尔达苏氏 H.赫舍里氏 洪鄂氏 胡尔哈苏氏 J.觉尔察氏 季氏 K.喀尔拉氏 科奇理氏 柯齐扎氏 L.鲁布里氏 李佳氏 M.马佳氏 N.纳兰氏 宁古塔氏 钮祜禄氏 那木都鲁氏 尼马察氏 倪沙氏 Q.奇氏 S.萨克达氏 舒书觉罗氏 松彦氏 T.佟佳氏 他塔腊氏 托莫氏 W.完颜氏 乌苏氏 吴扎库氏 王佳氏 X.西克特里氏 西林觉罗氏 兴佳氏 Y.伊尔根觉罗氏 伊拉礼氏 扬佳氏 Z.哲伯氏 哲柏氏 正红旗满洲姓氏: A.阿颜觉罗氏 B.博尔济吉特氏 布拉穆氏 D.栋鄂氏 董鄂氏 E.鄂岳氏 鄂卓氏 额陀氏 F.傅察氏 费莫氏 G.格济勒氏 瓜尔佳氏 H.惠和氏 辉和氏 虎尔哈氏 赫舍礼氏 赫佳氏 韩氏 K.库雅拉阔绰里氏 L.李佳氏 老媾氏 M.马佳氏 N.纳兰氏 钮祜禄氏 尼奇里氏 S.萨尔图氏 索佳氏 赛密勒氏 T.佟佳氏 塔塔尔氏 塔塔喇氏 W.吴扎喇氏 吴苏氏 吴尔古察氏 完颜氏 X.西克忒氏 Y.伊尔根觉罗氏 镶白旗满洲姓氏: A.阿颜觉罗氏 B.毕鲁氏 博和里氏 博尔济吉特氏 博尔济金氏 布赛氏 D.戴佳氏 E.鄂济氏 F.富察氏 傅察氏 费莫氏 蜚雅氏 G.郭尔罗氏 郭尔罗斯氏 郭络罗氏 郭尔本氏 格伦觉罗氏 格济勒氏 瓜尔佳氏 葛哲勒氏 H.洪峨氏 洪鄂氏 洪果氏 赫舍里氏 瑚尔沙哈里氏 K.科勒德氏 库布鲁氏 L.鲁布里氏 罗佳氏 雷氏 M.蒙郭氏 N.纳兰氏 纳喇氏 宁古塔氏 那尔氏 钮祜禄氏 S.萨密喇氏 萨克达氏 舒书觉罗氏 舒穆鲁氏 索绰罗氏 索尔多氏苏完瓜尔佳氏 苏里氏 苏木克氏 T.佟佳氏 他塔腊氏 托立氏 W.乌苏氏 吴苏氏 吴扎喇氏 吴辛氏 吴尔达氏 乌素尔氏 文都氏 温都氏 X.西塔腊氏 西林觉罗氏 Y.伊尔根觉罗氏 伊尔库勒氏 伊拉礼氏 于库礼氏 燕济氏 叶何里氏 宜特墨氏 Z.兆佳氏 章佳氏 张佳氏 扎库塔氏 赵佳氏 正白旗满洲姓氏: B.碧鲁氏 拜都氏 巴尔汗氏 巴牙拉氏 卜雅齐氏 波罗军氏 C.查喇拉氏 查鲁查氏 D.栋鄂氏 董鄂氏 戴佳氏 达呼里郭贝尔氏 E.鄂济氏 F.傅察氏 富察氏 费莫氏 傅氏 G.瓜尔佳氏 格济勒氏 郭佳氏 郭贝尔氏 H.呼拉尔特氏 何图哩氏 黄氏 赫舍里氏 洪额绰氏 J.觉尔察氏 觉罗氏 吉朗吉瓦尔喀氏 K.库雅拉氏 L.来布氏 罗氏 李佳氏 M.穆尔察氏 莫尔齐氏 孟氏 N.钮祜禄氏 那木都鲁氏 纳喇氏 S.舒穆禄氏 萨克达氏 苏佳氏 索绰罗氏 索绰尔氏 T.佟佳氏 图们氏 他塔腊氏 台褚勒氏 唐氏 唐古氏 拖和络氏 拖克罗氏 拖忒克氏 W.完颜氏 乌苏氏 乌礼苏氏 吴扎拉氏 王佳氏 汪家氏 X.西塔腊氏 西林觉罗氏 修和里氏 Y.伊尔根觉罗氏 伊尔库勒氏 叶赫那拉氏 于库礼氏 Z.扎库塔氏 扎思虎里氏 兆佳氏 章佳氏 章齐氏 张佳氏 镶黄旗满洲姓氏: A.阿穆拉氏 阿舒里氏 阿鲁特氏 B.巴牙喇氏 巴雅尔氏 毕鲁氏 拜都氏 布尔机氏 博尔济吉特氏 博尔济锦氏 D.大佳氏 戴佳氏 多拉尔氏 E.鄂穆它氏 鄂尔葛氏 鄂岳氏 鄂诺氏 鄂讷氏 鄂溪托氏 额素礼氏 F.傅察氏 富察氏 费莫氏 G.郭武尔氏 郭络罗氏 郭贝尔氏 高佳氏 瓜尔佳氏 瓜勒佳氏 噶吧喀氏 H.赫舍理氏 和色理氏 洪伊里氏 洪络氏 J.觉罗氏 K.喀尔拉氏 L.禄叶勒氏 刘氏 李佳氏 喇库勒氏 勒第氏 M.马佳氏 孟鄂罗氏 蒙古里氏 莫尔济勒氏 N.钮祜禄氏 纳喇氏 尼马察氏 宁古塔氏 那拉塔氏 那穆都鲁氏 Q.奇特拉氏 邱氏 S.萨尔图氏 萨哈尔察氏 萨哈集里氏 萨克达氏 萨马拉氏 石莫勒氏 舒穆禄氏 T.佟佳氏 陶佳氏 托和罗氏 W.完颜氏 乌雅氏 乌扎拉氏 卫氏 温彻亨氏 吴查喇氏 吴讷虎沁氏 吴尔古宸氏 翁果尔金氏 稳赤亨氏 Y.伊尔根觉罗氏 伊里氏 伊图马氏 伊拉礼氏 岳诺托氏 叶赫那拉氏 彦扎氏 俞窟里氏 Z.章佳氏 张佳氏 扎库塔氏 扎拉里氏满族八大姓氏
其一,佟佳氏。
这一姓氏最早是汉姓佟氏(也有一种说法佟佳氏,源于女真夹温氏,也就是夹谷氏),佟氏家族是助清太祖努尔哈赤兴起的重要家族,努尔哈赤的原配夫人就是出自佟家,努尔哈赤也曾经姓过“佟”。
其二,钮祜禄氏。
钮祜禄氏是满族最古老最尊贵的姓氏之一,其意有狼的意思,极有可能姓氏来源于图腾“狼”,也有的说此家族最早生活叫钮祜禄的地方,支脉繁衍,主要生活在松花江、牡丹江与长白山。大贪官和坤就是钮祜禄氏,乾隆生母也是钮祜禄氏。开原有关“郎太后”的传说流传了一百多年,这郎太后就是钮祜禄氏,慈安皇太后,现在为汉姓“郎”。
其三,马佳氏。
以地为名,源于一个叫“嘉里库马佳”的地方,是金代的裴满姓,《八族满洲氏族通谱》卷七中记载:“马佳,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散处于绥芬、马佳及各地方”,本氏族一开始都是镶黄旗与正红族,入关后部分分支被封为正黄族,满清时期,逐渐有马姓汉人加入,并授予其旗人身份,现为汉姓“马”。
其四,瓜尔佳氏。
也是以地名而命名,亦写作哈尔佳或瓜而佳,这家族源于古老的女真人古里甲氏,是一个显赫的家族,满清开国五大功臣费英东、权臣鳌拜都出自这一家族,现为汉姓“关”。
其五,齐佳氏。
齐佳氏又作奇氏,见于《皇朝通志》中的《氏族略》,世居叶赫、齐家营等地,以地为姓,是满清显赫姓氏,如今汉姓为“齐”。
其六,索绰罗氏。
亦称索绰络氏,以地为姓,世居辉发、叶赫、讷殷、索绰络等地,大学士英和出自此家族,如今汉姓为“石”。

其七,富察氏,以地为姓,源自古老的蒲察氏,如今汉姓为“索”。
其八,那拉氏。
又称纳喇氏,源于金代女真纳兰氏,居于纳拉河流域,那拉氏属于海西扈伦女真,共有四部,分别为乌拉、哈达、叶赫、辉发,都姓“那拉”,“虽为一姓,各自为族”,这四支那拉氏在满清出了许多著名的人物。《那拉氏谱书》中记载:“辉发部先世,原系黑龙江东海岸窝集部玛察地人”后“改姓纳拉”。
我姓于,是满族,百度说满族于氏是正白旗与正蓝旗的包衣 这个包衣是什么意思
包衣,一般指包衣阿哈,在满语里是家奴的意思。包衣是家的意思,阿哈是奴才的意思,包衣阿哈是清代八旗组织内部的一种人身领属制度,为八旗贵族所有,从事家务和生产劳动,其中一些包衣因受宠而显贵,如曹雪芹家族。
正白旗与正蓝旗的包衣意指:正白旗与正蓝旗旗下的奴才。正白旗与正蓝旗均属于满清八旗,其它六旗分别是:正黄旗、镶黄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
扩展资料:
内务府包衣人是一种身份极为特殊的清代封建社会的畸形产物,也是满洲早期比较原始性阶段的社会的遗迹。内府包衣,在最高统治集团之内,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受害者,而在那集团之外,却又是进行压迫、剥削的害人者。
一方面,他们的身份至微极贱,而另一方面又呼吸通帝座,反而可以比别种人更容易地升官发财、假权作势,他们的富贵荣华,实际享受,比之一般大官巨卿,有时并无逊色。
如康熙帝的德妃、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就是满洲正黄旗包衣,乾隆帝的令皇贵妃即嘉庆帝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就是抬旗入满洲镶黄旗的内务府正黄旗包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包衣阿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旗
满族的所有姓氏
A
安--安佳 鄂--鄂齐卓他、倭依特、西林觉罗 敖--敖佳、敖勒多尔 B 白--巴雅拉、巴岳特(蒙)、白佳(蒙) 巴-- 巴岳特(蒙) 包(鲍)--辉图、博尔济吉特、伊勒根 边--额尔吉 卜--卜佳 步--步勒默齐特(蒙) C 蔡--蔡尔佳、赛米尔、比渣穆 常--常佳 曹--曹尔佳、伊尔根 仓--仓佳 陈--玉抹、费谟 迟--迟佳 崔--崔珠克 D 杜--杜鲁穆、图克坦、杜拉拉、生都、杜尔根基特(蒙) 董--董鄂 戴--戴尔佳、戴佳 E F 富(傅、付)--富察、奎木特(蒙) 范--范佳 费--费莫 G 高--高佳、何舍里、果尔勒斯 甘--噶鲁 龚--龚佳 关-- 关尔佳、苏完瓜尔佳、瓜尔佳 桂-- 桂车特 郭--郭尔佳、郭布罗、拉拉(蒙) H 海--克里叶特 郝--郝舍里 韩--韩尔佳、罕吉拉锦、吉拉特 杭--杭锦 何(贺)--何叶尔、特呼尔(蒙) 赫--赫舍里 花--额岳特(蒙) 黄--黄乌罗特 槐--萨察 胡--胡尔佳、胡尔哈剌、呼图拉、呼依特(蒙)、呼雅尔 洪--鸿吉里 嵩--嵩佳 I J 金--爱新觉罗、车勒库车 贾--贾扎拉、嘉布塔拉 蒋--蒋佳 K 康--康吉里 寇--叩德 奎--奎佳 孔--孔果洛、苦雅拉 L 梁--乌梁海、良佳、 李--李佳、李尔佳、他哈比巳特、博尔济 、伊奇里(蒙) 朗--钮咕禄 娄--裕胡鲁 林--林佳、唐依特(蒙) 罗(骆)--罗佳、萨格达、爱新觉罗 雷--阿克占、勒克勒(蒙) 刘--伊拉、鄂柳特(蒙)、赤穆特(蒙)、那拉(蒙) M 马--马佳、费莫、莽鲁特(蒙)、马穆哈(蒙) 莽--莽乌特 梅--梅勒 孟--孟勒吉勒 、墨尔迪勒氏、墨尔哲勒氏、孟佳氏、孟克宜勒氏 墨尔奇特氏(蒙)、墨尔济吉特氏(蒙) 明--明安 穆--穆延、穆察、乌肃、穆鲁 N 钮--钮咕禄 那--叶赫那拉 南--那木都鲁 聂--聂格里 年--年尼雅 宁--宁尔佳、宁古塔 O P 朴--朴佳 庞--庞佳 Q 齐--齐佳 钱--钱佳 祁--祁塔拉 强--强奇里 屈--屈佳 邱--邱佳 R S 石--石穆鲁、扎库塔、施布鲁 沙(山)--沙拉 沈--沈佳 胜--西尔拉特 赛--赛米尔 桑--萨基 索--索诺络 苏--苏穆察、额苏里、葛勒达苏(蒙) 孙--孙佳、金克 松--步固斯(蒙) 舒--舒穆禄 萨--萨克达 T 唐--他塔拉、唐乌勒特 田--田佳 佟(童)--佟佳 陶--托罗、鄂约尔(蒙) U V W 王--完颜、卓木克(蒙) 吴--乌扎拉、伍哲布勒 万--图们 汪--完颜、汪扎尔、汪拉佳 魏--魏车特 温--温都、温特贺 X 线(奚)--喜塔拉、奚尔佳、奚赫特 邢--邢佳 萧--舒穆鲁 郗--希克特、希克特里 Y 叶--叶赫那拉 伊--伊尔佳、伊尔哈、伊穆图、伊尔根觉罗 于(鱼)--裕胡鲁、尼玛哈 岳--岳佳 异--弼鲁 余--尼马查 颜--颜扎、完颜 杨--杨佳 阎--阎扎拉、巴克桑 姚--禹尔 Z 赵--爱新觉罗、伊尔根觉罗、伊勒根觉罗、德泽生赵尔(蒙) 张(章)--张尔佳、章佳 、鄂谟克(蒙) 朱--哈拉布哈 左--哈斯胡 祖--祖佳 詹--巴林(蒙) 郑--郑佳 鲜卑姓氏汉化--转帖自《魏书 官氏志》 自古天子立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则以家与谥,官有世功,则有宦族,邑亦如之。姓则表其所由生,氏则记族所由出,其大略然也。至于或自所居,或以国号,或用官爵,或用事物,虽缘时不同,俱其义矣。魏氏本居朔壤,地远俗殊,赐姓命氏,其事不一,亦如长勺、尾氏、终葵之属也。初,安帝统国,诸部有九十九姓。至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自后兼并他国,各有本部,部中别族,为内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兴衰存灭,间有之矣,今举其可知者。 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 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 次兄为拓拔氏,后改为长孙氏。 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 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 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 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 七族之兴,自此始也。 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 又命疏属曰车焜氏,后改为车氏。 凡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国之丧葬祠礼,非十族不得与也。高祖革之,各以职司从事。 神元皇帝时,余部诸姓内入者。 丘穆陵氏,后改为穆氏。 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 贺赖氏,后改为贺氏。 独孤氏,后改为刘氏。 贺楼氏,后改为楼氏。 勿忸于氏,后改为于氏。 是连氏,后改为连氏。 仆兰氏,后改为仆氏。 若干氏,后改为苟氏。 拔列氏,后改为梁氏。 拨略氏,后改变为略氏。 若口引氏,后改为寇氏。 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普陋茹氏,后改为茹氏。 贺葛氏,后改为葛氏。 是贲氏,后改为封氏。 阿伏于氏,后改为阿氏。 可地延氏,后改为延氏。 阿鹿桓氏,后改为鹿氏。 他骆拔氏,后改为骆氏。 薄奚氏,后改为薄氏。 乌丸氏,后改为桓氏。 素和氏,后改为和氏。 吐谷浑氏,依旧吐谷浑氏。 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 贺若氏,依旧贺若氏。 谷浑氏,后改为浑氏。 匹娄氏,后改为娄氏。 俟力伐氏,后改为鲍氏。 吐伏卢氏,后改为卢氏。 牒云氏,后改为云氏。 是云氏,后改为是氏。 叱利氏,后改为利氏。 副吕氏,后改为副氏。 那氏,依旧那氏。 如罗氏,后改为如氏。 乞扶氏,后改为扶氏。 阿单氏,后改为单氏。 俟几氏,后改为几氏。 贺儿氏,后改为儿氏。 吐奚氏,后改为古氏。 出连氏,后改为毕氏。 庾氏,依旧庾氏。 贺拔氏,后改为何氏。 叱吕氏,后改为吕氏。 莫那娄氏,后改为莫氏。 奚斗卢氏,后改为索卢氏。 莫芦氏,后改为芦氏。 出大汗氏,后改为韩氏。 没路真氏,后改为路氏。 扈地于氏,后改为扈氏。 莫舆氏,后改为舆氏。 纥干氏,后改为干氏。 俟伏斤氏,后改为伏氏。 是楼氏,后改为高氏。 尸突氏,后改为屈氏。 沓卢氏,后改为沓氏。 嗢石兰氏,后改为石氏。 解枇氏,后改为解氏。 奇斤氏,后改为奇氏。 须卜氏,后改为卜氏。 丘林氏,后改为林氏。 大莫干氏,后改为郃氏。 尔绵氏,后改为绵氏。 盖楼氏,后改为盖氏。 素黎氏,后改为黎氏。 渴单氏,后改为单氏。 壹斗眷氏,后改为明氏。 叱门氏,后改为门氏。 宿六斤氏,后改为宿氏。 馥邗氏,后改为邗氏。 土难氏,后改为山氏。 屋引氏,后改为房氏。 树洛于氏,后改为树氏。 乙弗氏,后改为乙氏。 东方宇文、慕容氏,即宣帝时东部,此二部最为强盛,别自有传。 南方有茂眷氏,后改为茂氏。 宥连氏,后改为云氏。 次南有纥豆陵氏,后改为窦氏。 侯莫陈氏,后改为陈氏。 库狄氏,后改为狄氏。 太洛稽氏,后改为稽氏。 柯拔氏,后改为柯氏。 西方尉迟氏,后改为尉氏。 步鹿根氏,后改为步氏。 破多罗氏,后改为潘氏。 叱干氏,后改为薛氏。 俟奴氏,后改为俟氏。 辗迟氏,后改为展氏。 费连氏,后改为费氏。 其连氏,后改为綦氏。 去斤氏,后改为艾氏。 渴侯氏,后改为缑氏。 叱卢氏,后改为祝氏。 和稽氏,后改为缓氏。 冤赖氏,后改为就氏。 嗢盆氏,后改为温氏。 达勃氏,后改为褒氏。 独孤浑氏,后改为杜氏。 凡此诸部,其渠长皆自统众,而尉迟已下不及贺兰诸部氏。 北方贺兰,后改为贺氏。 郁都甄氏,后改为甄氏。 纥奚氏,后改为嵇氏。 越勒氏,后改为越氏。 叱奴氏,后改为狼氏。 渴烛浑氏,后改为味氏。 库褥官氏,后改为库氏。 乌洛兰氏,后为兰氏。 一那蒌氏,后改为蒌氏。 羽弗氏,后改为羽氏。满族八大姓氏都是什么?
辽东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现今仍是满族人民集居的地方。在辽东诸多的满族姓氏中,满族集居地人民通常将佟、关、马、索、赫、富、那、郎八个满族姓氏,推崇为陈满洲著姓,同时又将其俗称谓“满洲八大姓”。然而,现今俗称谓八大姓的满族著姓姓氏,是自清代中期以后而冠用和改用的汉字姓。而历史上,他们是女真人的直系后裔,是早期进入辽东地区的满族先世。
查寻辽东满洲八大姓的姓氏起源和演变,是研究满族社会发展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是满族谱牒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它将对满族早期的社会诸方面状况提供有力的历史依据。仅就上述因由,本文将辽东满族望族中的八大姓氏的历史演变过程,做一探析,并请方家斧正。 满族的姓氏在历史长河中,演变频繁。 “满洲虽始有定性,后皆指名为姓。辽东的满族八大姓氏在近代冠、改汉字姓中,亦是如此。《养吉斋丛录》记有: “凡公私文牍,称名不举姓,人皆以其名之第一字称之,著姓然。其命名或用满语,或用汉文;用汉文,将用二字,不准用三字,以其与满语混也。”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清代中后期满族各氏族在冠用汉字姓与改用汉字姓过程中,出现了极不规范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连封建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也感到震惊,不得不下达如下谕旨:“八旗满洲、蒙古有姓氏,乃历年既久,多有弃置本姓沿汉习者。即如牛呼纽氏,或变称为郎姓,即使指上一字为称,亦当曰牛,岂可直呼为郎,同于汉姓乎?姓氏者,乃满洲之根本,所关甚为紧要。今若不整饬,因循之久,必将各本姓遗忘,不复有知者。”然而,统治阶级的震惊与整饬,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任何束缚满族各姓氏冠汉字姓与改汉字姓的作用,甚至在皇室宗族内部,不规范的冠以汉字姓的事例也在出现。清太祖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的后裔,满姓为爱新觉罗,但在这一时期,有一族支竟取汉字溥字为姓,一直沿用至今。在这种不规范的冠用汉字姓与改用汉字姓的民族文化融合中,辽东满洲八大姓也在上述前提下,分别由原来的满洲姓氏分别冠用和改用了汉字姓,姓氏为:佟、关、马、索、赫、富、那、郎沿用至今。 1.佟姓宗族。佛满洲佟姓氏族成员遍布辽东每一区域。近代和现代地名佟佳江,佟佳、佟甲、佟家等诸多村堡名,都是他们生活过的地方。佟姓或童姓、仝姓,同为满族一姓,是为同音异字,皆源出佟佳。佟佳清初为姓氏佟佳氏。关于清初佟佳氏,《满洲八旗氏族通谱》对佟佳氏成员佟养正做了如下记载: “佟养正,镶黄旗人,世居佟家地方。其祖达尔汉图墨图于明时,同东旺、王肇州、索胜格等,往来近边贸易,遂寓居开原,继迁抚顺。”在史料记载中,明末清初佟姓为佟佳氏,是以地名佟佳为姓氏的,而其氏族成员多有进入明边进行贸易之人。作为以地为氏,是明代女真人冠用姓氏的一大特征,他们是处于不断地迁徙及渔猎采集生活中的需求,而以栖居地为姓氏的,诸如觉尔察氏、章佳氏、索绰罗氏等都是如此。但这些姓氏是出现在明代的女真姓氏,其以地为氏的范畴近似于今日的佟家村,章家堡等近代以姓命名的地名相仿佛。但是,这些自明代以后所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其所用姓氏并非是他们氏族的原始姓氏。 在明代中期以前,据朝鲜《龙飞御天歌》记载:“女真中有夹温一姓”。经史料查证,夹温是远在金、元时期的女真姓氏,亦是夹谷姓氏的谐音。夹谷是金代一个较大的女真人著姓。《金史·列传》中有十数位夹谷姓氏之人载人传记之中。如:“夹谷清臣本名阿不沙,胡里改路桓笃人也。姿壮雄伟,善骑射。皇统八年,袭祖驶达猛安”。 “夹谷衡,本名阿里布,山东西路猛安益打把谋克人也。大定十三年,创设女直进士举,衡中第四人,补东平府教授。”关于夹谷这一姓氏, 《金史·国语》注释为:“夹谷曰仝”。仝与佟、童是汉字中的同音异字,又同为夹谷姓而演变为朝鲜史料中所载的夹温姓氏。这一姓氏历史上,曾被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先世应用过,史料亦有记载,如“依兰豆漫夹温猛哥帖木儿、童凡察、童叫场、佟塔失、佟努尔哈赤”等。从上可知,今日建州女真人的后裔,冠用汉字姓的佟、童及仝姓,均是出自金代的女真夹谷姓氏。 2.关姓宗族。满族关氏是由清前女真姓氏瓜尔佳氏而改用汉字姓演变的一个姓氏。满语kor,汉译为“馆”, “阁”之意,亦可译为:“住所”之意。瓜尔佳氏氏族,是清初辽东地区人口众多历史地位十分显赫的一个氏族。宗族改用汉字姓关姓,是于清代中期以后改用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早在清前,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创业之时,今日满族关姓的先世瓜尔佳氏成员即投身在后金政权的一统大业之中。后金时期,氏族中许多成员为有清一代的开国元勋。曾被清太祖努尔哈赤封为辅政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早在1588年与父索尔果一道,亲率所属苏完瓜尔佳部五百户归附。费英东在后金政权初创时期,勇猛善战,屡立战功,被授于一等大臣。此外,尚有图赖、刚林等诸多瓜尔佳氏族成员成为有清一代重臣,并以其卓著的业绩而名垂青史。 瓜尔佳氏是以地域而命名的姓氏,这一姓氏的应用,由明伊始直至清初。瓜尔佳氏部分史料亦有称之为哈尔佳者,但二者之间只是谐音上的变化。远在明代以前,今日辽东满族关姓的先世是由金、元时期的女真姓氏古里甲姓氏演变为瓜尔佳姓氏的。其姓氏演变,已在清代乾隆年间钦定修撰的《满洲源流考》中得到证实。古里甲姓氏在金代史料中屡有记载,《金史·列传》第四十九记有: “古里甲石伦,隆安人,以武举登第。”从金、元时期的姓氏古里甲到明清之际的姓氏瓜尔佳,显然从读音上即可发现,是由音移变化而形成的。但在金代,古里甲作为女真人的氏族大姓,《金史·国语》注释为:“古里甲曰汪”,即译汉字姓为汪姓。追溯今日辽东满族关姓的先世,历史上最初生活在黑龙江及松花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此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部族数经迁徙,而分居在东北各地。但作为瓜尔佳部族的原始居住地,据清史学者李林先生考证,“原是辽代五国部辖地,金代改称胡里改部,即今日黑龙江依兰县境内”。而今日辽东的瓜尔佳氏后裔,则是南迁中迁至辽东的,氏族后裔所用的瓜尔佳姓氏是于迁徙居住中,以地为氏而形成的姓氏。由古里甲至瓜尔佳音移上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历史上,辽东关姓宗族的姓氏演变应为:金、元时期,古里甲(汉译汪姓);明、清初,瓜尔佳;清代中后期至今,关。而关姓则属于改用汉字姓所用的一个姓氏。 3.马姓宗族。满族马姓在辽东地区分为汉军旗人和满洲旗人两个不同的血缘集团。由于两个不同的血缘集团冠汉字姓相同,又同居住生活在辽东地区,所以极容易产生源流上的混淆。汉军旗人马姓,是指清代中前期投归、降俘和其他原因而加入满族民族共同体的原汉族马姓氏族。他们在加人满族民族共同体编入汉军八旗后,也和满洲八旗各氏族一样,撰修族谱,并在族谱撰修过程中,将其马氏姓氏之中加一“佳”字,形成马佳氏,使世人难以区别谁是女真人后裔,谁是中原汉族人的后裔。 满洲八旗中女真人后裔的马姓宗族,清代前期,他们的氏族姓氏为马佳氏。是以地名命姓氏的一个宗族。《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记有:“马佳,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散处于绥芬、马佳及各地方”。在人物传记上,史料对马佳氏的先世多有记述。“赫东额,镶黄旗人,世居马佳地方,国初来归。国初,赫东额同亲弟尼马禅率满洲五十五户来归。” “罗尔机,正红旗人,世居马佳地方,国初来归。其子罗多理原任护军校。”由此可知,满洲八旗中的马佳氏氏族,是清代中期以后冠汉字姓马姓的一个氏族。他们冠姓时,是在原女真姓氏马佳的称谓中,取其头一字马字为姓而形成了形似汉姓的马姓姓氏。 在满族社会发展史上,马佳氏仅仅是清代中前期至明代的马姓氏族先世的姓氏,并已从相关的史料中得到佐证,是出自地域而冠之姓氏,对此,《马佳氏谱书》亦有记载: “我马佳氏发源于满洲马佳地方,世居嘉理库城。”可是,在此以前,史料记载中并没有出现马佳氏这一姓氏,据《马佳氏谱书》族源记述:“原夫我远祖,所自出实与费莫氏之先,同属一源。会遭家难,播迁于嘉理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马佳、费莫实为同族”。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历史上女真人马佳氏这一姓氏的出现,是由宗族遭受灾难而拨出一支择地另居后产生的。这一支的原姓氏应是金、元时期的费莫氏。费莫氏据《满洲源流考》记载:“旧时称作裴满氏。”《金史·国语》记有: “裴满曰麻。”即金代的女真裴满姓氏,汉译为麻姓。这样,金以后,今日辽东满族马姓宗族的姓氏演变为:金、元时期裴满氏(汉译麻姓);元末明初费莫氏;明至清代中期以前演变为马佳氏;清代中期以后音移冠用汉字姓马姓。 4.索姓宗族。满族索氏是于清代后期而冠用的汉字姓。此前,宗族的满族姓氏为索绰罗氏。《索绰罗氏谱书》记载,其氏族“原居长白山一带,在康熙年间分迁至辽东岫岩、兴京一带”。然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却又记载为:“索绰络氏,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散处于辉发及各地方。”辽东地区索氏的先人松果托(松吾突),清初史料多有记载: “松果托,满洲镶红旗人,世居辉发地方,国初来归。以闲散白身身份随军入关。至山东,梯攻临清城,率先登城,授骑都尉。定鼎燕京时,从征山海关,击败大顺军马步兵二十万众,叙功加一云骑尉,三 遇恩诏加至一等轻车都尉。此后,其子孙相继承袭数世。”根据史料所记载,辽东索绰罗氏的先世原为海西女真人,他们随海西女真人的数次迁徙,由松花江流域来到辉发河流域。 “国初来归”并人建州女真的具体时间应是1607年,努尔哈赤统一扈伦四部收复辉发部时归来的。他们氏族在迁徙前原居住地在松花江下游,即明代呕罕河卫、肥河卫、兀者卫等地,是于明代中期定居在辉发河流域的。并在这一时期以地为氏,冠称索绰罗氏的。 据《满族宗谱研究》一书考证,索绰罗氏在明代中期定居辉发河流域以前,其先世为黑龙江尼玛察人,而原居住在“肥河卫、呕罕河卫的女真人为益得里氏”,益得里氏与尼玛察氏同宗。尼玛察在女真语中是尼玛哈的转音。尼玛哈在金代属于女真尼庞古部,其姓氏为尼忙古氏,金代译汉字姓为鱼。应当指出的是,远在金代的尼忙古汉译为鱼,今日的满语尼玛哈nimaha,汉译也为鱼,语意上没有变化。结合上述,索绰罗氏族的姓氏演变,由金代起,先后沿用了尼忙古氏、尼玛哈氏、益得里氏、索绰罗氏,而最后以多音节姓氏的第一字索字冠用了汉字姓,沿用 至今。 5.赫姓宗族。赫氏是辽东地区的满族著姓之一,他与何氏同是由满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头一字冠注汉字姓演变而来,两者之间为同音异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辽东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记事全面的宗族谱书。谱书中对其氏族的迁徙、源流均做了翔实地记述。 赫氏是在清代后期光绪初年冠用汉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为赫舍里氏。 “赫舍里,原系河名,因以为姓。”赫舍里这一姓氏是氏族在由原始居住地迁徙后而以河名冠用的姓氏。赫舍里氏的先世,历史上生活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金代归胡里改路。元末明初之际赫舍里氏先世随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一道,开始了迁徙。迁徙中,他们先后迁徙到缓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最后定居在苏子河、浑河流域。 赫舍里氏氏族定居苏子河、浑河流域后,在清前为后金政权的缔造,氏族成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硕色巴克什,正黄旗人,穆瑚禄都督第七子,特赫纳之孙也。国初偕其弟希福巴克什来归,太祖高皇帝以硕色兼通满、汉及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命在文馆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满、汉、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由头等侍卫授吏部启心郎。三年考绩,所任称职,授骑都尉,随大军征讨,所向有功。”,清前赫舍里氏从其迁徙的历史记载中可以得知,这一姓氏是于明初而冠用的。在此之前,他们的先世应追属为金代女真纥石烈部人。在元末明初的迁徙中,其部族分居在今延边布尔哈河、汤旺河、陇乌河流域。金代纥石烈部族人,姓氏为纥石烈氏,是以部为姓的。纥石烈氏,译汉姓为高姓。纥石烈一姓,《金史·列传》记载:“纥石烈恒端,西南路忽伦宋割猛克人,袭兄银术谋克。泰和伐宋,充行军万户,破宋军两千于蔡州,加宜武将军。自寿州渡淮,败宋步骑一万五千于鹞子岭,遂克安丰军。” 从金代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女真纥石烈氏早在金代就已是一个族众繁多的氏族,并由于族众庞大,远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这一姓氏以前,即有其他族支纥石烈氏中冠用新的姓氏分离出来,由纥石烈氏冠用汉译高姓的一支,即是这样分离出去的。至此,今日辽东满族赫氏宗族的姓氏演变分别为:金、元时期,纥石烈氏(译汉字姓为高姓);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赫舍里氏;清代后期至今,赫氏。 6.富姓宗族。今日辽东地区满族中的富氏与傅氏,为同一原始满族姓氏中富察氏的后裔。富与傅二者之间,只是在冠用汉字时所出现的同音异字。满族富察氏是清代道光末年,仿效汉族文化习俗,取其满族多音节姓氏中的第一个音节富、傅,而冠用的汉字姓。 早在明代中期以前,今日富氏的先人在迁徙中,曾经居住在今日吉林省伊通县境内的阿什河、斡泯河流域。富察氏是以地命名的姓氏。《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有: “富察,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甚繁,散处于沙济、叶赫……长白山及各地方。”“富察氏先世旺吉努,满洲镶黄旗人,世居沙济地方,后金初年率族众投归,清太祖努尔哈赤将族众编为半个佐领,由其统领。”族众在女真各部的统一战争中,多有业绩,史料中立传之人达十数人之多。 查寻富察氏宗族在明代以前的迁徙足迹,他们氏族的原始居住地在黑龙江中下游地区。氏族在随着历史上女真人的数次大规模迁徙而逐步南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迁徙途中遗留下多处氏族居住过的遗址,在宗族谱书中所记注的蜚悠城即是其中的一处。 远在金、元时期,富察氏的氏族姓氏为蒲察氏,并为金代的女真大姓,亦是金代的望族。《金史·列传》中记载了十数位蒲察氏族中成员的传记。“蒲察琦,本名阿怜,字宗卿,棣州阳信人,试补刑部掾。” “蒲察鼎寿,本名和尚,上京曷速河人,钦怀皇后父也。赋性沉厚有明鉴,通契丹、汉字,长于吏事。”蒲察氏在金代,据《金史,国语》注释: “蒲察曰李”,即汉语译为李姓。由此可知,今日辽东满族富姓(傅姓)的姓氏演变,从金代起即产生音移变化,而没有产生译意上的变化,故此形成了由蒲察氏——富察氏——富(傅)氏的全部演变过程。 7.那姓宗族。那姓满族宗族在辽东满族氏族中为八大姓氏中的第七个姓氏。 那姓这一姓氏出自于音移的多音节满族姓氏纳拉氏。纳拉氏是以其历史上氏族的居住地纳拉河流域,以河名冠用姓氏的。纳拉氏虽为满洲著姓,但在明代氏族却散居在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及各地方。史料对纳拉这一姓氏的记载为:“虽为一姓,各自为族”。这样,史料的记载就证实了明代纳拉氏姓的女真人,并非同一宗族。 辽东的那氏满族宗族,是以氏族宗谱中所载,以一世祖纳齐布为祖先的纳拉氏后裔,即明代中后期的哈达、乌拉两部纳拉氏氏族。除此以外,在海西女真其他部中的纳拉氏氏族,与此部纳拉氏氏族,并无血缘关系连带。如辉发部纳拉氏在辽东《纳拉氏谱书》中将其姓氏的冠用业已说明。“辉发部先世,原系黑龙江东海岸窝集部尼玛察地人。本姓依克得里氏。其始祖昂古理、兴济理二人,自黑龙江载木植主获利,移迁于察鲁居焉!察鲁地有扈伦国纳拉姓噶杨阿、图莫图二人平素结好深厚,俱由察鲁移居张地,四人聚约修睦,昂古理、兴济理因附其姓。宰七牛祭天,改姓纳拉。叶赫部先世系蒙古人,姓出默特,始祖兴恳达尔汉,奉明国成祖皇帝之命,率其部民兵等,卫守东省开原界此北围场,遂灭扈伦国。张地所居的纳拉姓部寨屯村,因据其姓。” 从上述资料记载中,民间纳拉氏存藏的史料已将纳拉氏的宗族血缘关系阐述清楚,即海西女真四部中,辉发与叶赫两部的纳拉姓氏族,与哈达、乌拉两部的纳拉氏氏族先人,不属同宗。由史料记载中可以得知哈达、乌拉两部的纳拉氏先世,原居住地为黑龙江中下游,他们在元末明初之际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迁徙,于明末迁至兴京地区。 明代时期的纳拉氏氏族姓氏是由音移变化而来的。这一姓是纳兰产生的音移变化。在此之前,金、元时期女真的纳兰姓氏为纳刺姓,部名为纳喝。纳喝部在历史上曾居住在今吉林省叶赫河流域。而在金代,纳刺氏的女真姓氏汉译过来为康姓。由此可知,今日辽东满族那氏的姓氏演变,一直是沿用原始姓氏音移的方式演变下来,直至清代中期冠汉字姓至今。 8.郎姓宗族。郎氏满族宗族是由满族姓氏纽祜禄氏而冠用的汉字姓,他们冠用汉字姓的最初时间据其氏族谱所载为清代乾隆年间。郎姓姓氏是由纽祜禄满语niohe,汉译为狼而演变为郎,用作姓氏的。这一姓氏,是满语的汉译姓氏。 纽祜禄,“原系满语地名,因以为氏”。氏族居住在长白山、英额等地方。在清一代,纽祜禄氏氏族成员, “仕官难以枚举”,清王朝开国元勋额亦都,即是纽祜禄氏的氏族成员。 纽祜禄氏宗族,是先期进入苏子河、浑河流域的建州女真氏族,他们在元末明初之际,由原始居住地黑龙江、松花江中下游,历经三次大规模的迁徙而来到佛阿拉地区。其中,史料记载中的长白山地区仅是他们氏族在南迁中的一处中间居住地。 金代,纽祜禄氏的姓氏为女奚烈氏,据《金史·国语》记载: “女奚烈日郎”,即女真语汉译为郎姓。在清代官修史料《满洲源流考》中记有:“纽祜禄氏旧作女奚烈氏”。由上述记载中可见,今日郎姓的姓氏,在历史上没有像其他女真氏族姓氏那样,发生过诸多的变化,而是自金代起即汉译为郎姓。远在金代,女奚烈氏在官修史料中即有记载,如“女奚烈斡出,仕至植州刺史,被行省牒徙州人于金胜堡”。又,“女奚烈守愚,字仲晦,本名胡里改门,真定府路吾直克猛克人也”。金代,由于女奚烈宗族庞大,朝廷对女奚烈宗族组建的弟子军以其宗族姓氏 予以命名。 辽东满族郎氏,由金、元至今日,只由女奚烈氏在明初演变为纽祜禄氏,再由纽祜禄氏汉译冠姓,冠用了郎姓这一姓氏。 清代中期以前满族的姓氏,除沿袭了金、元时期的女真姓氏外,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所载录的满洲姓氏,大部分采用了以地为氏的冠姓方式,在现居辽东的满族八大姓氏也没有超越这种范畴。 在满族氏族沿用金、元时期的姓氏过程中,由于在历史各个时期受到社会环境发展的诸方面因素影响,几乎全部原始姓氏发生了谐音变化。这些变化的实质,是与所处社会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女真人的原始姓氏多为复合音节的女真语词组,在女真语言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中,其语音也在逐步发生变化。至清代初期,由于受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语音变化程度更为加剧。但变化的结局,仅仅反映在语言音节的谐音上,并没有在语言本质上产生变化。反映在对照金代有史记载的女真姓氏上,各姓虽然在自金以后的历史岁月中,多有随地命姓而脱离原氏族姓氏 者,诸如八姓中的佟佳、瓜尔佳、马佳、索绰罗、赫舍里、富察、纳拉及纽祜禄氏,但这些以地为姓的姓氏多有和原始姓氏谐音相沿之处。 在女真人以地为氏的命姓中,尚有部分满族宗族,由于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将本支的姓氏从满语中汉译过来,加以沿用。这类汉译的姓氏,早在金代即已出现,并一直发展着。由金代女真姓氏中译成的仝姓,古里甲译成的汪姓,裴满姓译成的麻姓,纥石烈姓译成的高姓,蒲察姓译成的李姓,都证实了这一点。 辽东满族八大姓氏的历史演变,是满族人民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金、元时期起,满族先世姓氏在历史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宗族内部血缘集团产生的裂变而出现的新的姓氏上看,满族及其先世在姓氏上的演变过程错综复杂。早在金、元时期,清皇室的先世一直为夹谷姓,泽译仝姓,而至明末却冠用了爱新觉罗这一姓氏。马佳氏的先世由甫亦莫氏改称费莫氏,此后又以地为氏冠用马佳为姓。从而使部分姓氏的出现,发生了随意不规范化趋势。在清代中期以后满族各氏族汉字姓和改汉字姓中,这种趋势发展的更为复杂,更为不规范。纽祜禄氏各支在冠汉姓时,其姓 氏早在金代就已汉译为郎姓,而在这一时期,有的族支却改用汉字纽字为姓,还有的改汉字牛字为姓。索绰罗氏除以原姓第一音节索为姓外,部分族支改用汉字曹字为姓,诸如此类甚多。 在满族姓氏演变过程中,随名姓也对满族姓氏演变曾经造成了许多障碍。随名姓氏使人们一时无法剖视其姓氏的历史本来面目。如:纳拉氏中的辉发部纳拉姓的随姓问题(前文已略述),如果不通过民间谱书资料进行佐证,是无法查寻这一姓氏源流的。在清代中前期,由于满族民族共同体处于鼎盛发展时期,至使许多中原汉人和其他民族成员加入到满族民族共同体中。部分汉人被编人到汉军八旗之中。这部分汉军八旗氏族,有的在编撰宗族谱书时,有意的将本宗族的姓氏效仿满洲八旗氏族的姓氏加以称谓。如李姓改称为李佳氏,康姓改称为康佳氏,马姓改称为马佳氏,连明代降将尚可喜在修谱时,也将本宗族的姓氏改称为沙各达哈拉。满族民族共同体中的汉军八旗部分宗族,除在这一时期效仿满洲八旗氏族的姓氏外,许多宗族在先世源流上也加以附会,多将自己的先世溯为女真氏族成员,使世人难以辨别其姓氏的缘尾。 综上所述,在辽东满族人民集居的区域,由于地域不同,历史上姓氏演变称谓不同,而所泛指的满洲八大姓氏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将佟、关、马、索、叶、富、那、郎列为八姓。还有的地方将叶姓换成齐姓加入到八姓之中称谓。然而,本文所提及的八个姓氏是辽东具有代表性的八个姓氏,亦是由金代女真人后裔而形成的八个满族宗族,是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他们可以直接涉猎于满族先世的渔猎采集及迁徙生活,揭示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最终体现民族文化融合的必然历史结果。 满族(57)宗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