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课程标准的核心 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

火烧 2022-09-28 02:39:59 1059
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课标和初中历史课标的区别一、特点不同1、高中历史课标:构建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类课程所组成的课程体系,并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呈现。2、初中

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课标和初中历史课标的区别

一、特点不同

1、高中历史课标:构建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类课程所组成的课程体系,并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2、初中历史课标:从基本问题出发,选用合适的案例。所选案例经典而简练,且与前面的理论阐述互相照应,既有正例,又有反例(或者说是不完善的案例);以场景式实践,提出可行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改进建议,使教师能够豁然开朗。

案例与评析,将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与广大一线教师的话语习惯、思维习惯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场景式的路径引领。

二、出版社不同

1、高中历史课标: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2、初中历史课标: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三、内容上不同

1、高中历史课标:注重展现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历史发展大势,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历史启示。

2、初中历史课标:集中提炼、破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核心问题和突出问题,让问题“露”出来。然后,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理论解读,力求彰显前沿视野、理论深度和实践路径,从而让理念“立”起来,让教师对理解新课程标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获得明朗而切实的答案。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历史)

百度百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人教版)的特点是什么?教师使用课程标准和

、《新课标》的十个新特点 第一,对高中历史课课程性质的认识新。

《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更加科学地揭示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进一步”,强调了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继续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揭示了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标。

1996年起,原国家教委颁行独立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尽管后来作过多次修改,但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一直没有多大改变:2002年4月第1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实,《教学大纲》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这一定义,是对“历史学”性质的定义,是从学术上来描述的,它同样适宜于大学阶段的历史课,实际上并没有认清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

比较起来,《新课标》更加科学地揭示了高中历史课开设的目的。 第二,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目的的认识新。

归结起来,《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目的作了三个方面的描述:①知识教育与学科能力培养:“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②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③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结合《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规定,以及对高中历史教学所提出的建议来理解,《新课标》对后两者更加重视,体现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新理念。 归纳《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也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教育。

结合《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以及对高中历史教学所提出的建议来理解,《教学大纲》对更加重视基础知识教学,体现出“以基础知识为中心”的理念。实话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大纲》对“思想教育”目标的规定,太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容易造成学生对“思想教育”的抵触情绪,并没有全面揭示历史学在对人的价值观形成、情感培养方面的教育功能。

总之,《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规定,是对《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标规定的重大发展。传统的教学大纲较多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表述本学科的知识点和教学要求,对能力和教学要求往往采用“初步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抽象的方式,对教师具体了解学生应达到什么程度缺乏明确的指导。

而《新课标》将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具体化,从而明确了高中教育历史课程教学要达到的基本标准。 第三,对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揭示新。

《新课标》用了相当篇幅全面阐述了高中历史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

高中历史课标和初中历史课标的区别

一、特点不同 1、高中历史课标:构建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类课程所组成的课程体系,并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2、初中历史课标:从基本问题出发,选用合适的案例。所选案例经典而简练,且与前面的理论阐述互相照应,既有正例,又有反例(或者说是不完善的案例);以场景式实践,提出可行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改进建议,使教师能够豁然开朗。

案例与评析,将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与广大一线教师的话语习惯、思维习惯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场景式的路径引领。 二、出版社不同 1、高中历史课标: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2、初中历史课标: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三、内容上不同 1、高中历史课标:注重展现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历史发展大势,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历史启示。

2、初中历史课标:集中提炼、破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核心问题和突出问题,让问题“露”出来。然后,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理论解读,力求彰显前沿视野、理论深度和实践路径,从而让理念“立”起来,让教师对理解新课程标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获得明朗而切实的答案。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历史) 百度百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问下高中教材所有科目加起来一共有多少本

高中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1 (必修) 经济生活 高中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2 (必修) 政治生活 高中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3 (必修) 文化生活 高中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4 (必修) 生活与哲学 高中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1 (选修)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高中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2 (选修) 经济学常识 高中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3 (选修)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高中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4 (选修) 科学思维常识 高中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5 (选修)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高中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6 (选修)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高中课程标准 语文1 (必修) 高中课程标准 语文2 (必修) 高中课程标准 语文3 (必修) 高中课程标准 语文4 (必修) 高中课程标准 语文5 (必修) 高中课程标准 语文 (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高中课程标准 语文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课程标准 语文 (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课程标准 语文 (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高中课程标准 语文 (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高中课程标准 语文 (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高中课程标准 语文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课程标准 语文 (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高中课程标准 语文 (选修)文章写作中与修改 高中课程标准 语文 (选修)影视名作欣赏 高中课程标准 语文 (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1 (必修)A版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2 (必修)A版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3 (必修)A版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4 (必修)A版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5 (必修)A版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1 (必修)B版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2 (必修)B版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3 (必修)B版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4 (必修)B版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5 (必修)B版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1- 1 (选修)A版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1- 2 (选修)A版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2- 1 (选修)A版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2- 2 (选修)A版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2- 3 (选修)A版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3- 1 (选修)A版 数学史选讲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3- 4 (选修)A版 对称与群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4- 1 (选修)A版 几何证明选讲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4- 2 (选修)A版 矩阵与变换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4- 4 (选修)A版 坐标与参数方程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4- 5 (选修)A版 不等式选讲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4- 6 (选修)A版 初等数论初步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4- 7 (选修)A版 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1- 1 (选修)B版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1- 2 (选修)B版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2- 1 (选修)B版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2- 2 (选修)B版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2- 3 (选修)B版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3- 1 (选修)B版 对称与群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3- 4 (选修)B版 数学史选讲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4- 1 (选修)B版 几何证明选讲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4- 2 (选修)B版 矩阵与变换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4- 4 (选修)B版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4- 5 (选修)B版 不等式选讲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4- 6 (选修)B版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4- 7 (选修)B版 优选法与实验设计初步 高中课程标准 数学4- 9 (选修)B版 风险与决策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衔接读本 高中课程标准 英语1 (必修) 高中课程标准 英语2 (必修) 高中课程标准 英语3 (必修) 高中课程标准 英语4 (必修) 高中课程标准 英语5 (必修) 高中课程标准 英语 (选修)英语写作 高中课程标准 英语 (选修)初级财经英语 高中课程标准 英语 欣赏类(选修)小说欣赏入门 高中课程标准 英语 6 (选修) 高中课程标准 英语 7 (选修) 高中课程标准 英语 8 (选修) 高中课程标准 英语 9 (选修) 高中课程标准 英语 10 (选修) 高中课程标准 英语 11 (选修) 高中课程标准 物理1 (必修) 高中课程标准 物理2 (必修) 高中课程标准 物理1-1 (选修) 高中课程标准 物理1-2 (选修) 高中课程标准 物理2-1 (选修) 高中课程标准 物理2-2 (选修) 高中课程标准 物理2-3 (选修) 高中课程标准 物理3-1 (选修) 高中课程标准 物理3-2 (选修) 高中课程标准 物理3-3 (选修) 高中课程标准 物理3-4 (选修) 高中课程标准 物理3-5 (选修) 高中课程标准 化学1 (必修) 高中课程标准 化学2 (必修) 高中课程标准 化学1 (选修)化学与生活 高中课程标准 化学2 (选修)化学与技术 高中课程标准 化学3 (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 高中课程标准 化学4 (选修)化学反应原理 高中课程标准 化学5 (选修)有机化学基础 高中课程标准 化学6 (选修)实验化学 高中课程标准 化学6 (选修)实验化学报告册 高中课程标准 生物1 (必修)分子与细胞 高中课程标准 生物2 (必修)遗传与进化 高中课程标准 生物3 (必修)稳态与环境 高中课程标准 生物1 (选修)生物技术实践 高中课程标准 生物2 (选修)生物科学与社会 高中课程标准 生物3 (选修)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高中课程标准 历史1 (必修) 高中课程标准 历史2 (必修) 高中课程标准 历史3 (必修) 高中课程标准 历史1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中课程标准 历史2 (选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高中课程标准 历史3 (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高中课程标准 历史4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高中课程标准 历史5 。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什么时候出来

2017

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历史

I

.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

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

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的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

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科素养和

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

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

论证和讨论问题

·

发现历史问题。

·

论证历史问题。

·

独立提出观点。

II

.

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的必

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

古代

古代中国

1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1

)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

2

)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3

)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4

)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

.

古代中国的经济

(

1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2

)

手工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的核心 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

(

3

)

商业的发展

(

4

)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1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什么

第一部分 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必修课程 历史(Ⅰ) 历史(Ⅱ) 历史(Ⅲ) 二、选修课程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 前言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境内至少在17O万年前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隋唐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南下,民族关系出现了新变化。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 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内容标准】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活动建议】 (1)利用板报建立“历史学习园地”。

(2)根据教学用图,想像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内容标准】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5)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活动建议】 (1)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以“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为题,组织讨论会。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内容标准】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建议】 (1)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2)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内容标准】 (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活动建议】 (1)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解释“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

(2)收集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小故事,编写一期板报。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内容标准】 (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活动建议】 (1)设计表格,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 (2)以文成公主入藏等故事为题材,编演历史短剧。

(六)经济区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内容标准】 (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4)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教学活动建议】 (1)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比较古今异同。 (2)举办故事会,讲述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等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