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全军覆没的战役 2万多西路军奋战4个月,几乎全军覆没,徐指挥含泪分析失败原因

火烧 2022-05-28 10:32:09 1088
2万多西路军奋战4个月,几乎全军覆没,徐指挥含泪分析失败原因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组成西路军,此时西路军共有2万余人。西路军当时任务是伺机进取新疆,接应苏联外
全军覆没的战役 2万多西路军奋战4个月,几乎全军覆没,徐指挥含泪分析失败原因

2万多西路军奋战4个月,几乎全军覆没,徐指挥含泪分析失败原因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组成西路军,此时西路军共有2万余人。西路军当时任务是伺机进取新疆,接应苏联外援。但是西路军在河西走廊时遭遇了「 ”马家军”重围,西路军奋战4个月,最后兵败祁连山,2万多人几乎全军覆没。 这是我军历史上很少有的现象,为什么2万西路军几乎全军覆没呢? 作为当时的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他非常痛心和难过,在战后,他进行了认真分析,此次兵败祁连山,西路军几乎全军覆没,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 一、任务问题。 1936年12月,隆冬时节,冰天雪地,堕指裂肤。我军指战员,衣衫褴褛,饥肠辘辘,冒着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寒冷天气,长夜行军,艰苦至极。再加上西路军担负的任务,飘忽不定,变化多端,并大大超出应有限度,是导致失败的根本因素。 孤军外线作战,任务不定,迟疑徘徊,实为兵家之大忌。而西路军的情况,却恰恰犯了此忌。西路军先是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渡河北进,鏖战一条山,待机策应一方面军西渡,共取宁夏;继则放弃这一计划,独立西进,准备打通新疆;再又停在永凉地区,不进不退,建立根据地;复则根据西安事变后的形势变化,忽而准备西进,忽而准备东进;后明确执行西进任务,刚至临高地区,又停止西进,就地建立根据地;继复为了策应河东,改为东返;再又奉命「 ”固守五十天”, 西路军的兵力有限,这样飘忽不定的任力,是对西路军致命的打击。 二、战场主动权问题。 两军对阵,这是决定双方胜负存亡的关键一环。军队失掉了主动权不再自由,就有被消灭和打败的危险。 一般说来,外线进攻的部队,制敌机先,首先就处于主动地位。如果不是在驾驭战局中发生带根本性的偏差,是不致完全陷于被动,一败涂地的。恰在那时,敌人被动而不是我们被动,是敌人畏惧我军而不是我军畏惧敌人。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西路军便转人被动挨打的地位,直至最后被消灭。这种变化,正是丧失战场主动权的结果。 三、机断专行问题。 战场上指挥员应该能当机立断,机断专行,可是对于西路军,上级统得过死,没能给战场最高指挥官应有的自主权。 西路军虽负着一个独立作战方向的战略性任务,但每一步行动,均需请示报告,不折不扣地照上级指示去办,指挥员毫无机动自主的权力。另一方面是西路军一把手陈昌浩思想上有包袱,患得患失,当断不断。他是军政委员会主席、政治委员,有最后决定权,对西路军的行动,能起「 ”拍板”的作用。但是,这个同志的精神状态,很不理想,他受到中央指责,心情忧闷,不想吭声,缩手缩脚,影响了西路军的行动。 也正是因为上述三种原因才造成了西路军的这一历史性失败。各位读者,你认为西路军失败,还有什么原因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