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简述电影剪辑发展历史

火烧 2023-03-23 06:41:17 1096
简述电影剪辑发展历史 1.简述电影剪辑发展历史电影剪辑的历史的回顾后期剪辑在研究电影电视剪辑时,回顾一下电影电视有关方面的发展历史是极有益的,尤其在我国,由于长期处于闭塞状态,如对世界电影历史的发展研

简述电影剪辑发展历史  

1.简述电影剪辑发展历史

电影剪辑的历史的回顾后期剪辑在研究电影电视剪辑时,回顾一下电影电视有关方面的发展历史是极有益的,尤其在我国,由于长期处于闭塞状态,如对世界电影历史的发展研究是从七十年代末才真正开始的,这些客观原因造成大多数电影电视创作人员,甚至包括理工作者,对电影电视发展到今天的来胧去脉十分生疏,甚至产生错误的理解。

譬如有人认为,那个“轴线”规律是爱森斯坦发现的。事实上是美国的格里菲斯发明的,而爱森斯的理性蒙太奇恰恰和这条轴线的规律是针锋相对的,因为理性蒙太奇不叙事。

可见,我们必须了解电影电视发展的前进方向。 在电影发明之初,人们并没有剪辑这个概念。

电影摄影机的发明家只是想到要用它来纪录生活中的活动影像,如卢米埃尔所拍摄的早期影片(用现在的概念来说只不过是一个镜头而已)如“火车进站”,“工厂大门”,“婴儿进早餐”等等只不过是从开动摄影机到停机的一段不中断的活动影像纪录。如果把这种纪录称作一部影片的话,那么也就是一个镜头一部影片。

其内容只不过是还放一段生活活动影像的忠实纪录而已。后来当拍摄影片的人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机械故障偶然停机,然后又重新开始拍摄,结果洗印出来的影像却出现一种意料不到的效果:比如说,在发生机械故障前,那个拍摄者是在拍一辆行驶的马车,当机器修复后,他又重新拍摄时,马车已经驶走,他虽然没有移动机位,但是拍摄到的却是另外的景象。

而在不中断的还放时银幕上的效果却是那辆马车象变魔术似地突然消失了。在那时人们就把这种视觉效应叫做“停机拍摄”,电影的构成手段从此开始变得复杂了。

停机拍摄至今还是一种有用的手段,例如在好莱坞影片《漫长的一天》的开端,德国将领隆美尔在英吉利海峡的海岸边向他的下属训话时,他的背景是大海,但是话讲到一半,他的影像突然消失了片刻,然后又重新出现。早期的电影创作者如梅里埃以他丰富的想像力,发挥了停机拍摄的效果,在拍摄下来的舞台面上造成了许多舞台上不可能出现的魔术般的视觉效应。

他的《月球旅行记》(1902)则进一步发展了停机拍摄的效果。他把一个镜头变成他的影片故事中的一个段落,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一场戏的概念,就像舞台剧中的“幕”。

他还意识到画面的左右方向,以及人物的上场与下场(即出画与入画)。在科学家们登上火箭出发的那场戏中,无论是科学家还是那些前来欢送的身穿浴衣的女郎们,以及在月球上的宫殿中的生物,都是按左右水平方向排成一行,这正是舞台的第四面墙的观念。

他的镜头内有运动,还十分活跃,但是摄影机是从来不动的,甚至连背景都是布景向摄影机靠近或远离,而不是摄影机在推拉。请记住,固定机位和左右排列或横移的运动,这是最原始的电影概念,并不是什么新手法。

后来电影创作者逐渐明白,这还不能算作是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实质。尽管梅里埃的想像力是非电影的,但是他毕竟是第一个发挥了想像力的电影创作者。

他的影响相当大,直到本世纪的前十年,许多电影创作者,尤其是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还在仿效他的作法,在银幕上变魔术,比如说齐卡的《滑溜的吉姆》(1905)用停机拍摄来表现那个狡猾的时隐时显的吉姆,警察总是抓不住他。总之,他们的作品全都是一个段落一个镜头,而且是按时间顺序发展,摄影机紧紧抓住主人公,寸步不离。

这类一个镜头的影片中没有时空的跳跃,也没有事件发展的省略。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至少是全景。

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和巴赞等都注意到,卢米埃尔和梅里埃两人各自发挥了电影两个潜在发展方向。卢米埃尔是朝着忠实的纪录现实生活的方向发展,这也就是纪录电影的前身。

而梅里埃则是朝着在银幕上再现一个世界的方向发展,这也就是虚构的故事片的前身。但是,即便是故事片,它所使用的手段依然是纪录,也就是把那虚构的现实纪录下来。

电影电视的纪录本性所带来的正是逼真性。除了动画片以外,这是任何片种所不能忽略的。

(一) 《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电影结构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一个美国人开始的。受雇于爱迪生,在他的实验工作室担任摄影师与导演工作的爱德温.鲍特在1903年拍摄了两部重要的影片:《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 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 )和《火车大劫案》( THEGREAT TRAIN ROBBERY )。

在《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中,鲍特非常流畅而自由地在不同的地点来回切换,他的镜头从属于叙事逻辑,而不是紧紧追随主人公在逐个场景逐个场景中的活动。这是电影表现手段上的一大突破。

比如说,开始是那个消防队员在做梦,梦见了他的妻子和孩子,火警铃惊醒了他。消防队员们紧急集合的一系列行动,最后奔上消防车,消防车在大街上奔驰,着火的房子,消防车到达火场,然后是室内(等待救援的遇难者的视点)和室外(救援者的视点)的交叉切换,最后那个消防队员把自己的妻儿救了出来。

做梦的镜头使用的是漫画的成规,一个气球式的框边(直到格里菲斯才开始采用直接的切换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火警铃响的那个镜头,鲍特是用近景拍摄一只手伸入画面拉响警铃。

而从梦转到警。

2.简述电影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

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

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爱德华·麦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

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快门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极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

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 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

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所有蹄子都腾空。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

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 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发展 1888年10月,法国电影发明家路易斯·普林斯(路易斯·艾梅·奥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在英格兰西约克郡利兹城进行了一项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他使用自己的单镜头摄影机和伊士曼柯达公司的纸质胶片接连拍摄了《朗德海花园场景》(Roundhay Garden Scene)和一段利兹大桥的街景。 这比他的竞争者——比如卢米埃尔兄弟和托马斯·爱迪生——要早上几年。

他未能在美国按计划完成这项新发明的公开演示,因为他于1890年9月16日在一辆火车上神秘地失踪了。 美国及欧洲的早期电影史是以摄影机专利权之争为标志的。

1888年普林斯的一种有16个镜头的设备在美国被授予双专利,它是由一个电影摄影机和一个投影器组合而成的。 他的另一发明——一种单镜头摄影机(即MkI)在美国却被拒绝授予专利,因为已有同类产品持有专利。

不过,几年后美国人托马斯·爱迪生申请同类产品专利时却没有被拒绝。 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进版的单镜头摄影机(即MkII)拍摄了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

他在利兹的汉斯莱特区(Hunslet)的惠特利工厂以及惠特利位于朗德海的家——奥克伍德农庄(Oakwood Grange)展出了他这第一部电影。 但他们没有在更广的范围里传播这一电影。

他在1887年至1888年同时拍摄了电影《利兹大桥》《绕过墙角者》《拉手风琴者》,每部电影的片长为2秒左右。 接下来的几年,为了使自己和家人移民到纽约去,并进一步进行研究,他取得法国-美国双重国籍。

1890年9月,他计划到纽约的聚美大楼举办公开展览,然而他本人却神秘地消失了。因此,普林斯对摄影机的诞生所作的贡献常被人忽视。

扩展资料 电影是19世纪美国国家生活水平上升大众产生新需求的娱乐产物。 电影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同时还原声音),用电的方式将活动影像投射到银幕上(以及同步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现代技术。

电影是一种视觉及听觉艺术,利用胶卷、录像带或数位媒体将影像和声音捕捉,再加上后期的编辑工作而成。 电影是一种综合的现代艺术,亦正如艺术本身,有着复杂而繁多的科系。

电影有很多类型,也有多种分类方法。 电影从有声电影开始发展,目前已经到了电影的特技时代了。

运用大量的电脑特技制作出来的电影,受广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欢迎。 国外电影广告在美国和英国的电影广告中,有这样八种标记: (1)美国X——禁止未成年者观看的影片,G——所有观众可看片,R——十七岁以下禁止观看,PG——一般观众可看。

(2)英国U——内容正派片,A——一般观众可看片,X——18岁以下青少年禁看片,AA——少年儿童禁看的凶杀片。 电影其实就是被人称之为艺术而迂回戏话的一幕联想而已。

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发表了一篇名为《第七艺术宣言》的论著,他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表演艺术,从此,“第七艺术”就成为了电影艺术的同义词。 现如今有3D电影,是视觉的“长宽高”;美国拍摄电影有5D拍摄技术。

其中电影最高的奖项为“美国电影奥斯卡金像奖、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3.电影的发展历程

1893年,T.A.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1896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发展和中下层居民迅速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它起先在歌舞游乐场内,随后进入小剧场,在剧目演出之后放映。

1903年E.S.鲍特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和《火车大劫案》,使电影从一种新奇的玩艺儿发展为一门艺术。影片中使用了剪辑技巧,鲍特成为用交叉剪辑手法造成戏剧效果的第一位导演。

1905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5美分镍币)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到1910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万人次。当时影片都是单本一部的,产量每月400部,主要制片基地在纽约,如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维太格拉夫公司。

4.简介世界电影发展历程

世界电影简史 1895~1910 ● 12月28日卢米埃在巴黎大咖啡厅放映自制的十部影片(1895) ● 第一家专映有声电影的「留声影院」在法国成立(1900) ● 柏格森之喜剧论文《论笑》发表(1900) ● 维他公司vitagraph成立(1900) ● 爱德温.波特的《美国消防员生活》采用复杂的户外拍摄镜头,并以溶的手法连接镜头,开启之后剧情片的拍摄手法(1902) ● 四月,美国第一家长期放映电影的戏院「电化剧场」在洛杉矶开幕,由汤玛斯.陶利创立 (1902) ● 传记公司开始在室内摄影棚使用人工灯光(1903) ● 美国第一家「五分钱戏院」在匹兹堡设立(1905) ● 爱弥儿.考尔正试探动画影片的可能性(1905) ● 第一部卡通影片:《做鬼脸的步骤》,由詹姆士.史都华.布莱顿制作完成(1906) ● 李狄佛斯特发明的音管,指出电子声音扩音的可能性(1906) ● 澳洲的第一部警匪片《大盗凯利的故事》完成,长度约一小时(1906) ● 此年估计每周约有八千万美国人光顾五分钱戏院(当时美国人口约一亿人),而全美已有五千家以上的五分钱戏院(1907) ● 葛理菲斯到传记公司工作,因为影片生场量大,于是发展出分工模式,使得电影导演首度由不懂机器的人来担任(1907) ● 美国「国家检查局」成立(1907) ● 法国开始制作舞台式的艺术电影(1907) ● 爱迪生合组「电影专利公司」,授权拍摄、发行与放映电影(1908) ● 「火车大劫案」导演爱德温.波特与爱迪生公司决裂,爱迪生公司不久后停止拍片。

至此初始电影渐被剧情片取代(1909) ● 卡尔.德兰姆利用IMP公司旗下的女演员:法伦丝.罗兰斯的假死亡消息,造成明星风潮 (1910) ● 葛理菲斯率领公司的演员与工作人员到洛杉矶定居,许多电影公司相继搬到加洲的好莱坞地方发展(1910) 重要作品: 《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 1900/梅里叶/法国/黑白 《美国消防员的生活》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 1903/爱德温.波特/美国/黑白 《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 1903/爱德温.波特/美国/黑白 第一部西部片的诞生。 《灵犬救主记》Rescued by Rover 1905/西希.赫普渥斯/英国/黑白 开创在屏幕上说故事的技巧,是葛里菲斯之前剪辑最巧妙的作品。

《鹰巢历险记》The Eagle's Nest 1908/爱德温.波特/美国/黑白 内容描述营救被老鹰捉去的婴儿的过程,葛里菲斯演出并在此片中学习到导演的技巧。 1911~1920 ● 华纳兄弟开始制作电影(1912) ● 第一本电影杂志《影剧》在美国问世(1912) ● 赛纳特的基斯东公司成立(1912) ● 阿道夫.索克成立「名人公司」(1912) ● 威廉.福斯成立「票房诱力公司」(1912) ● 赛纳特制作第一部美国喜剧长片《泰莉的伤心罗曼史》,使卓别林踏上明星之路(1912) ● 美国「环球公司」成立(1912) ● 葛理菲斯成立自己的电影公司(1913) ● 西席.地米尔为了拍摄《番妻记》至加州,以每月七十五元租下好莱坞谷场(1913) ● 达达沙赫.法兰克完成第一部印度电影,器材则全部由英国进口(1913) ● 第一家重要的新型豪华戏院「河滨戏院」建于百老汇(1914) ● 霍金逊成立派拉蒙公司(1914) ● ●贝拉斯哥的灯光技术师布克兰至好莱坞(1914) ● 梅里叶拍完他的最后一部电影(1914) ●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许多国家管制敌国电影进口,间接为本国电影保留了发展空间(1914) ● 卡尔.兰姆建立宏大的环球摄影城(1915) ● 「电影专利公司」被法院宣判违反托拉斯法,宣布倒闭(1915) ● 葛理菲斯,英斯与赛纳特成立铁三角影业公司(1915) ● 「票房诱力公司」改名为「福斯公司」(1915) ● 1915~1917之间确立了好莱坞的经济模式(1915) ●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雨果.孟斯特堡写下《电影剧-心理的研究》(1916) ● 艾伦.瑞在《万神殿》中改良贝拉斯哥式布景(1916) ● 卓别林至转至「互助公司」发展(1916) ● 德国政府成立「乌发制片公司」,开始拍摄战争宣传影片,以压制国内的反战声浪 (1918)。

5.后期剪辑的发展

剪辑这个工作很熬人,伤身体,累死累活挣不了多少钱,除非你技术很好,能做电影剪辑。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简述电影剪辑发展历史

否则会很痛苦。 每天对着各种脑残的暴发户企业提出的奇怪要求。

然后还要从他们恶心的不能再恶心的素材中提炼出什么使命、梦想之类抽象的想法。 时间长了你就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和卖苦力的没啥区别。

基本没有规律的睡眠。等你睡眠规律了又该发愁没活赚钱了。

如果这些心理准备你都有的话就可以试试做些小片子了。 可以先从爱好培养。

干这行需要学习和实践结合。 一方面报个相关院校的后期课程。

买些剪辑教学的书。 这些会教给你,一些视频格式、剪辑规范的标准,这样避免你以后自己走弯路。

然后是实践,从一些简单的剪辑软件开始练手。 premiere、vegas、edius都可以 先找自己喜欢的东西剪,这样有兴趣。

比如找个自己喜欢的电视剧,给它剪个片花。 剪辑就是练你对节奏的把握。

其实就是讲故事的方法 不同的是你要用的不是说话,而是不同的镜头 另一方面,多听音乐,尤其是电影配乐。这个对短片很重要。

好的音乐能让烂素材起到好效果。 工作上可以找电视台或者一些视频制作室实习打工,工资低点不要紧。

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制作视频。 剪辑其实还是需要一些天分的,平时没事多看电影多思考。

其实用什么软件不重要,只要你有了剪辑的思维moviemaker也能做出好东西。

6.电影史的发展历程

电影的发展和起源 1893年,T.A.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

1896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发展和中下层居民迅速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

它起先在歌舞游乐场内,随后进人小剧场,在剧目演出之后放映。 1905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5美分镍币)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到1910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万人次。

当时影片都是单本一部的,产量每月400部,主要制片基地在纽约,如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维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E.S.鲍特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和《火车大劫案》,使电影从一种新奇的玩艺儿发展为一门艺术。

影片中使用了剪辑技巧,鲍特成为用交叉剪辑手法造成戏剧效果的第一位导演。 收益高,竞争激烈。

1897年,爱迪生即为争夺专利进行诉讼,到1908年,成立了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公司拥有16项专利权。到1910年,电影专利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

独立制片商为摆脱专利公司的垄断,相继到远离纽约和芝加哥的洛杉机郊外小镇好莱坞去拍片,那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又临近墨西哥边境,一旦专利公司提出诉讼便可逃离。D.W.格里菲斯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导演了第一部影片《陶丽历险记》。

至1912年已为该公司摄制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渐移向好莱坞,并发现和培养了许多后来的名演员,如M.塞纳特、M.壁克馥和吉许姐妹等。 美国当代电影状况 美国电影的黄金时代结束之后,各大公司从印年代中期开始解体或转产,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废除。

随之出现了微型影院、艺术影院、汽车影院。独立制片及实验电影有了发展。

中国电影发展史(1896-1949)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

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

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

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

但是最早尝试拍摄这种电影类型的丰泰照相馆只属小本经营,算不上是电影机构。直至商务印书局“活动电影部”的出现,才真正代表中国制片业的开始。

在这段期间,除了“商务”之外,先后出现的电影制片机构还包括由美商投资“亚细亚影戏公司”、“幻仙”、“中国”、“上海”、“新亚”等,由于他们的成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此外,他们也开始拍摄剧情短片和长片,对电影这种艺术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15 02:51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优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时期,有《孤儿救祖记》等关注社会改造的进步电影;抗日救亡时期,有《狂流》《中华儿女》等鼓舞斗志、弘扬爱国主义的影片;抗战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又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

她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经历十年文革浩劫,中国电影走出低潮,拍摄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针砭社会时弊的优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等现实题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赵实说,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

7.简述剪辑的基本原则

影视作品一个必不可少的制作过程,那就是后期剪辑。标准素材是前提,这里指没有技术错误的素材,通过精良的剪辑往往可以超越预期效果。后期在影片中的地位不可小视,它关系到影片的最终结果,剪辑是一种句式,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最基本的剪辑技巧和原则。

1.镜头连接符合观众的思维方式和影视表现规律

镜头的组接要符合生活的逻辑、思维的逻辑,以镜头完成叙述逻辑。不符合逻辑观众就看不懂。(符合生活逻辑关键是要观众能够理解就好。)

2.景别的变化要采用“循序渐进”/交替组接的方法

一般来说,拍摄一个场面的时候,“景”的发展不宜过分剧烈,否则就不容易连接起来—也就是说一般不会采用两极镜头的直接组接。相反,“景”的变化不大,同时拍摄角度变换亦不大,拍出的镜头也不容易组接。最好的办法是加入一个过渡镜头,这样组接后的画面就不会产生跳动、断续和错位的感觉

3.关于不同景别组合镜头带来的蒙太奇句型

剪辑时要注意各种景别镜头的搭配,切不可一两种景别镜头到底,这样会显得镜头很呆板。各种景别镜头的搭配可以造成顺畅的连接,形成了各种蒙太奇句型。

4.镜头组接中的拍摄方向,一般应避免跳轴

因为跳轴的画面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是无法组接的,会误导观众,混淆其视听。

5.镜头组接要遵循“动从动”、“静接静”的规律(一般规律)

如果画面中同一主体或不同主体的动作是连贯的,可以动作接动作,达到顺畅,简洁过渡的目的,我们简称为“动接动”。如果两个画面中的主体运动是不连贯的,或者它们中间有停顿时,那么这两个镜头的组接,必须在前一个画面主体做完一个完整动作停下来后,接上一个从静止到开始的运动镜头,这就是“静接静”。如果一个固定镜头要接一个摇镜头,则摇镜头开始要有起幅;相反一个摇镜头接一个固定镜头,那么摇镜头要有“落幅”,否则画面就会给人一种跳动的视觉感。

6.镜头组接的影调色彩的统一

无论是黑白还是彩色画面组接都应该保持影调色彩的一致性。如果把明暗或者色彩对比强烈的两个镜头组接在一起(除了特殊的需要外),就会使人感到生硬和不连贯,影响内容通畅表达。有的时候,同一场戏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拍,这样可能也会造成前后镜头的光照效果和色调不一致的情况,这样的情况要尽量避免。

7.镜头组接的节奏

影视节目的题材、样式、风格以及情节的环境气氛、人物的情绪、情节的起伏跌宕等是影视节目节奏的总依据。如果在一个宁静祥和的环境里用了快节奏的镜头转换,就会使得观众觉得突兀跳跃,心理难以接受。然而在一些节奏强烈,激荡人心的场面中,就应该考虑到种种冲击因素,使镜头的变化速率与青年观众的心理要求一致,以增强青年观众的激动情绪达到吸引和入戏乃至移情的目的。

8.用好空镜头作为过渡节奏调节

7.声音转场:利用声音先于视频叠加在上一个镜头的末端,可以有效和更平滑的实现过渡效果。

这里简单介绍了一下剪辑的技巧,其实影视艺术不是一个固定死的技巧,亦可在原先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发挥,但是我们的后期原则是先深刻熟练已有基本原则,做到有的放矢。做长沙都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最有力的,最稳的分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