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量子卫星墨子号对中国的影响 墨子号量子卫星图片,量子卫星墨子号是谁发明的

火烧 2021-11-12 11:38:11 1055
墨子号量子卫星图片,量子卫星墨子号是谁发明的 量子卫星墨子号是谁发明的量子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是潘建伟院士。量子卫星工程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总负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负责科学目标的提出和科学应用系统

墨子号量子卫星图片,量子卫星墨子号是谁发明的  

量子卫星墨子号是谁发明的

量子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是潘建伟院士。

量子卫星工程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总负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负责科学目标的提出和科学应用系统的研制;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卫星系统,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联合中科大研制有效载荷分系统;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等单位参加共同研制。

中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

扩展资料:

量子卫星墨子号的未来应用:

量子卫星发射后,天地一体化量子科学实验系统将投入正式运行,而“京沪干线”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工程预计2016年下半年交付。

得益于量子保密通信绝对安全性,量子通信不仅应用于百姓日常通信,也可用于水、电、煤气等能源供给和民生网络基础设施的通信保障,还可应用于国防、金融、商业等领域,势必对产业界和科技界产生巨大变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墨子号量子卫星运行在赤道轨道吗?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这颗卫星不是在赤道轨道上运行,而是在距离地面约500公里的倾斜轨道上运行。也正是由于这颗的运行轨道高度较低,由于太阳光噪声的影响,“墨子号”卫星只能在夜晚工作。因为在轨道高度500km的“墨子号”卫星被太阳光照射的概率是68%,而轨道高度36000km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被太阳光照射的概率达99.4%,而白天阳光照射噪声是夜晚的5个数量级以上。

量子卫星墨子号对中国的影响 墨子号量子卫星图片,量子卫星墨子号是谁发明的

中国量子卫星团队的人生意义是如何实现的?

墨子号”去年8月16日升空,在太空中已经运行了好几个月,她最近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将量子纠缠分发的世界纪录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实现了“一步千里”。也是在16日,中国量子卫星的照片霸占了美国《科学》杂志的封面,画面是“墨子号”从星空向地面发出两道光的图片,这两道光宛如两条长腿,象征量子通信向实用迈近一大步。这期《科学》还刊发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潘建伟等人的论文。

 晚上7点,潘建伟的爸爸妈妈在东阳的家中,坐在电视机前认真地收看了新闻,为儿子和团队的成就感到由衷高兴。从电视和网络上获得儿子的最新消息,现在是这对幸福的老人最大的乐趣。潘妈妈对记者说,他们现在和儿子很少直接联系,电话也不敢打,就怕打扰他工作:“他忙,干的是大事。”他们老两口知道儿子的心愿,那就是做出世界上最好的技术,为中国的量子事业做贡献。作为父母,他们当然全力支持,如今,则是在家里好好地生活,保养好身体,少让孩子为自己操心。 量子纠缠是一种奇特的量子力学现象。通俗地说,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量子就像有“心灵感应”,无论相隔多远,一个量子状态变化,另一个也会改变。爱因斯坦称之为“鬼魅般的远距作用”。 量子纠缠分发,就是将一对有“感应”的量子分置于两地,这尤其适用于保密通信,在此基础上的量子通信技术被誉为信息安全“终极武器”。  《科学》杂志在一份简介中,将这项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的工作称为“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论文审稿人认为,这一成果是“兼具潜在实际应用和基础科研重要性的重大技术成就”“毫无疑问将在学术界和广大社会公众中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 面对记者,潘建伟说:“这项工作为未来开展大尺度量子网络和量子通信实验研究,以及开展外太空广义相对论、量子引力等物理学基本原理的实验检验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图为2016年12月22日,在云南丽江观测站,潘建伟(前排右二)、彭承志(后排右一)等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 要让量子通信实用化,需要实现量子纠缠的远距离分发。但量子地面传输无论通过光纤或大气都有较大信号损耗,此前国内外地面实验的分发距离一直停留在百公里量级。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利用卫星向地面分发。 作为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星地纠缠分发的传输衰减仅是同样距离地面衰发送减的万亿分之一,但这种方式对精度要求极高,好比从万米高空飞机上扔下一连串硬币,在地面用存钱罐接住。“这项工作是纠缠分发技术的一个真正突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凯克极限量子信息理论中心主任塞思·劳埃德说:“这项实验表明远距离量子通信确实在技术上可行,让人们看到了在不久的未来构建远程量子通信的希望。” 这篇题为《基于卫星的纠缠分发距离超过1200公里》的论文说,通过“墨子号”向地面发射光子,每对处于纠缠状态的光子中的一个发向青海德令哈站,另一个发向云南丽江站,两个地面站之间的距离达到1203公里。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千公里量级的量子纠缠。 “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彭承志说:“这是量子卫星上天以来迄今为止发布的最大成果。”

中国发射的量子卫星“墨子号”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墨子号应该可以算作通讯卫星当中的一种。只是,和传统的通讯卫星直接传递信息不同,墨子号的工作不是传递信息本身,而是分配“密钥”——解码加密信息的“钥匙”。

  这把密钥的加密性能,比历史上人类使用过的所有密码本、阿兰·图灵造计算机想要破译的Enigma密码、Touch-ID, “两步验证”甚至PGP系统还要高,可以说不在一个级别上。   以往的密码/密钥,要么是固定的,要么非固定但按照一定的逻辑变化,从而有迹可循,让人们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或通过社会工程学来破译。量子密码的安全型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几乎无法破解。   它利用了量子科学无比浪漫的基本原理:   两颗纠缠的光子被拆散之后,无论相距多远总会心灵感应,一个形态发生变化,另一个会像镜子一样同步变化。   光子组成了密钥,墨子号就是向地面发射光子的卫星——一颗量子密钥分发卫星。 墨子号随长征-2D运载火箭升空,卫星将进入5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墨子号随长征-2D运载火箭升空,卫星将进入5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   举个例子,打仗,A 地长官向 B 地前线部队发送军令。墨子号可以将许多组每组两颗纠缠态光子拆开,发射给 A 和 B 两地。当 A 地“观测”这些光子,就像用手去触摸了它们一样,会让这些光子发生形态变化。同时,发射到 B 地的光子也会产生一模一样变化。把这些光子的形态,按照固定顺序记录下来,就变成了一组密钥。A 地按照这个密钥加密发送的信息,B 地手里已经拿到了解码的密钥,能够顺利解密信息

中国首颗量子卫星为何被命名为“墨子号”?

2016年8月15日,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被命名为“墨子”,之所以起名“墨子”,是因为墨子最早通过小孔成像实验发现了光是直线传播的,第一次对光直线传播进行了科学解释——这在光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原理,为量子通信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墨子还提出了某种意义上的粒子论。光量子学实验卫星以中国科学家先贤墨子来命名,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墨子”上天是中国科学界的一大盛事。不过被称为“科圣”、“中国科学家始祖”的墨子,尚不算广为人知。距今2000多年的先秦时代,墨子及其所创立的学派墨家,与儒家并称为“世之显学”(《韩非子.显学》)。然而经过秦火一炬及汉武帝时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子学说一朝而斩,再无余续,在其后的历时流转朝代更迭之中,仅留存录于正统《道藏》本的《墨子》53篇。《墨子》包含神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军事学、逻辑学、物理学、数学等跨门类多学科知识,堪称“百科全书”,在彼时当世乃至后世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尽管《墨子》散佚已多,今人通过仅存篇章,仍可一窥代表古代中国科学最高水平的墨家科技成就及其科学思想。

反思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人历来没有意识到“逻辑”问题,思维方式讲究中庸,“和稀泥”,故发展不出精密的哲思和科学。然而墨家逻辑学,在西方汉学界被称为和古印度因明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名的形式逻辑三段式可相媲美的“古代三大逻辑系统”。墨家逻辑学强调“以实正名”,对事物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概念范畴的“达、类、私”等,做出精确定义和演绎推论。

在“名实之辨”等古代经典辩学论题如“白马非马”(白马不是马)、“杀盗非杀人”(杀死盗贼不是杀人)上发展出极具特色的方法论。《墨子.非命上》中更提出以“三表”为法,来作为认识论领域辨析真与假、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标准——“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即根据古书典籍圣人遗传的间接经验(本之)、根据普通老百姓日用生活的直接经验(原之)、根据理论联系实践、言辞运用于实际的果效(用之)来判断取舍是否得当、命题是否成立、观念为真为假。

《墨子》的数学。墨子门徒中多小手工业者,稔熟圆规尺矩等工具的应用,墨子本人即是彼时一顶尖巨匠。他们由生产生活实践及自身行业经验中积累了大量数理知识,发展出对点线面、直圆方等数理概念的超前理解。《墨子.经上》曰:“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端”没有厚度和长宽,同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对“点”的定义一致。又有《墨子.经上》曰“体,分于兼也”,《墨子.经说上》曰“若二之一,尺之端也”。这里讲的是全集子集和充要条件。“体”为个体,“兼”为整体,“尺”相当于线,“端”相当于点,点与线的关系即是部分和全体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充分条件。墨家还定义了方圆:《墨子.经上》曰:“方,柱隅四权也”,《墨子.经说上》:“矩写交也”——方形就是用尺矩作出四个边四个角相等的平面图形;《墨子.经说上》曰:“圆,一中同长也”——圆形就是从中心到四周具有同样长度的平面图形。

中国发射的量子卫星“墨子号”有什么作用

由于量子信号的携带者光子在外层空间传播时几乎没有损耗,如果能够在技术上实现纠缠光子再穿透整个大气层后仍然存活并保持其纠缠特性,人们就可以在卫星的帮助下实现全球化的量子通信。第二、可以防止被其他人破解信息,因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是通过高速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及星地量子纠缠分发来实现加密中国发射的量子卫星“墨子号”有什么作用

量子通讯卫星为什么命名为墨子号

  我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已正式命名为“墨子号”。这是量子卫星的名字首次公开。潘建伟说:“卫星之名取自于我国科学家先贤,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在潘建伟看来,哲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也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伟大科学家,《墨经》里记载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该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而这正是现代照相技术原理的起源。   潘建伟说,这个实验指出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也是第一次对光直线传播进行科学解释——这在光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原理,为量子通信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取“墨子号”来命名量子卫星,和卫星本身的意义相符,也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是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即将择机发射。目前,这颗卫星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   根据潘建伟的说法,量子通信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根据量子理论能解决通信安全的问题。我国发射全球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意味着将在世界上率先实践量子通信。(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邱晨辉)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有哪些先进之处?

1、双墨子号”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

《自然》杂志的物理科学主编卡尔·齐姆勒斯感慨“这是十分令人激动的消息(very exciting stuff)”,并给出评价:“以前人们会说量子技术的极限在天边,但这说法其实有些保守了。”潘建伟团队这些实验中,量子技术就已经突破“天空的限制(gone beyond the sky)”,并将应用型量子通信技术方面的研究提升到如此的“天文高度(astronomical height)”。 2、传输速率 根据“墨子号”实验结果,在1200公里通信距离上,卫星上量子诱骗态光源平均每秒发送4000万个信号光子,一次过轨对接实验可生成300kbit的安全密钥,平均成码率可达1.1kbps。 这些数据背后有一个对比结果,即“星地量子密钥”的传输效率,比传统的技术——也就是同等距离地面光纤信道,要高出20个数量级,即提升万亿亿倍。 墨子(9)量子(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