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清朝有多少个皇帝 宰相得知皇帝召見,連忙將10個兒子送寺廟當和尚,事後才知多高明
宰相得知皇帝召見,連忙將10個兒子送寺廟當和尚,事後才知多高明 文人雖然說平時看起來很文弱的樣子,但倘若是在一個朝廷當官,那可別輕易惹他們。因為搞不好說又說不過,想打又打不得,還得被記恨多年。唐朝時期

宰相得知皇帝召見,連忙將10個兒子送寺廟當和尚,事後才知多高明
文人雖然說平時看起來很文弱的樣子,但倘若是在一個朝廷當官,那可別輕易惹他們。因為搞不好說又說不過,想打又打不得,還得被記恨多年。唐朝時期有一個人曾經說過:「武夫性快,釋也於杯酒間,則不復貯胸中矣。非如文士難犯,外雖和解,內蓄憾如故,吾得無懼哉!」說這話的人還是一個宰相,他怕文人怕到什麼境界呢?把自己的兒子都送去當和尚了,不過誤打誤撞的成了一件好事。怕文人的那位宰相便是李晟,他是唐朝中期的名將,也是唐朝的宰相、西平郡王。727年,李晟出生在一個軍伍家庭,長到十八歲的時候就開始了軍旅生活。早年他跟著河西節度使王忠嗣征討吐蕃,李晟長得很是魁梧,從小又學習騎射。讓他在軍中一戰成名的是,他在跟吐蕃對戰的時候,曾經一箭就把吐蕃的一個猛將給射殺了。王忠嗣十分欣賞他,為此給了他很多賞賜,還誇讚說:「此萬人敵也。」
他對唐朝可以說得上是又忠心又有能力,就單說戰功都立下無數。建中四年(783年),李晟帶著將領困在清苑,因為他重病,所以不得不退守保定州,但是朱滔很怕他。因為他曾經的種種功績,所以就算知道他重病,也不敢派兵追擊。都知道,唐朝後期多混亂,這一年的10月,涇原的兵卒又發生矛盾,打算擁立朱泚成為皇帝。
長安丟得很快,反正也不是一次兩次丟了,唐德宗逃去奉天。然而,叛軍追來奉天,把皇帝圍在奉天城裡。李晟這時病已經好了,本來打算接著打,結果一聽京城都沒了,趕緊回去勤王。但他人不夠啊,還得找李懷光一起合作,可李懷光這人有點小氣,怕李晟搶他的功勞,不願意去。好在李晟並非只有武力,還有點小聰明,加上他為人很得人心,不少人都願意聽他的話,才帶著人收復了長安。
皇帝也不是時時信任他的,德宗皇帝總是有些搖擺不定,李晟確實是宰相,可朝廷這時當政的是張延賞。張延賞出身河東張氏,一向擔任的是文官的工作,他在李晟收復長安之前就跟他有了矛盾。本來在貞元元年(785年),張延賞就能成為宰相,因李晟的阻撓,那一年沒被拜相。兩人的恩怨加深,吐蕃離間李晟跟朝廷關係的時候,張延賞也在不停的打小報告。
李晟聽說了整日整日的哭泣,眼睛都哭的紅腫。過了段時間皇帝竟然召見了他,想了想,怕自己的兒子也跟著遭遇不測,他有十五個兒子,活下來的只有十個,乾脆,他就把自己的十個兒子打算全送去長安出家。免得被張延賞迫害,德宗皇帝這時大概是醒悟了,明白李晟是絕對忠心的,這一舉動也算是給李晟以及他兒子加了一層保護。還沒等皇帝做出反應,李晟自己又上奏摺,說自己有足疾,不適合再帶兵,要辭去節度使的職務。
皇帝沒有同意,要是沒了李晟,萬一京城再失守,誰來救皇帝。皇帝大概也認為這樣的局面很是不好,於是下令讓韓滉去調解一下這兩人的矛盾。韓滉請來他們兩人吃飯,竟然還真讓他們結成了兄弟。可這只是表面上的,李晟想著兩人結成了親家,矛盾不就沒了。他是和解了,可張延賞並沒有,他小本本上還有李晟的名字呢。結親?想都別想。
於是李晟就有了前面的一番感慨,他雖然有些小聰明,可到底是個武將。小恩怨對於他來說壓根不算什麼大事,可張延賞是文人,表面和解,但心裡卻沒有。伴君如伴虎,德宗皇帝在張延賞的挑撥下,在韓滉去世後不久,便罷免了李晟的兵權。793年(貞元九年),69歲的李晟去世,皇帝倒是給足了他哀榮。
參考資料:《新唐書·李晟傳》、《舊唐書·李晟傳》
很赞哦! (1051)